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合集下载

第二节肺换气

第二节肺换气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肺换气:肺泡 血液 组织换气:血液 组织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分子从高分压 低分压处转移
扩散速率的影响因素: 1.气体的分压差:正比
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溶解度高,扩散快 扩散系数 分子量大,扩散慢 3.扩散面积和距离: 扩散面积,正比 扩散距离,反比 4.温度:正比
二、肺换气
102
(一)肺换气过程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 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肺 V血 ↓ A血 组织 A血 ↓ V血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呼吸膜



含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 肺泡上皮细胞 上皮基底膜 组织间隙 毛细血管基底膜 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厚度: 反比
O2 、CO2→ 溶解 → 化学结合 → 溶解
二、氧的运输
1.Hb分子的结构
珠蛋白+4血红素
Hb + O2
PO2高 PO2低
HbO2
2.Hb与O2结合的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受PO2影响 (2)Fe2+与O2 结合后仍是二价铁 (3)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氧容量: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氧含量: 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血氧含量 氧饱和度: ×100% 血氧容量 (4)Hb与的解离曲线呈S形 PO2 Hb量
O2分压高(肺)
Hb+O2
HbO2
O2分压低(组织) (还原、紫蓝色) (氧化、红色) 盐键断裂 分子构型紧密型 分子构型疏松型 (T型) 盐键形成 (R型)
3.氧解离曲线

【生理学】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生理学】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生理学】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一、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一)气体的扩散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无定向运动,当不同区域存在气压差时,气体分子将从气压高处向气压低除发生净转移,这一过程称为气体的扩散。

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都按其各自的分压差由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直到取得动态平衡。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均以扩散方式进行。

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称为气体扩散速率。

1. 气体的分压差是指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组分所产生的压力。

在温度恒定时,某种气体的分压等于混合气体的总压力诚意该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气体分压差是指两个区域之间某气体分压的差值,它是气体扩散的动力和决定气体扩散方向的关键因素。

2. 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根据Graham定律,在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的相对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分子量小的气体扩散速率较快。

如果扩散发生于气相和液相之间,扩散速率还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成正比。

溶解度(S)是单位分压下溶解于单位容积溶液中的气体量。

一般以1个大气压下,38℃、100ml液体中溶解的气体毫升数来表示。

气体分子的溶解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称为扩散系数,它取决与气体分子本身的特点。

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约为氧气的20倍,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在血浆中的溶解约为氧气的24倍。

3. 温度在正常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温度因素可忽略不计。

4. 扩散面积和距离扩散面积越大,所扩散的分子总数也越大;分子扩散的距离越大,扩散的时间越长。

(二)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停部位气体的分压1. 呼吸气和肺泡气的成分和分压人体吸入的气体是空气。

空气成分中具有生理意义的是氧和二氧化碳。

吸入的空气在呼吸道内被水蒸气饱和,所以呼吸道内吸入气的成分不同于大气,各种气体成分的分压也发生变相的改变。

呼出气是无效腔内的吸入气和部分肺泡气的混合气体。

2. 血液气体和组织气体的分压人体血液和组织中气体的分压(mmHg)二、肺换气(一)肺换气过程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血液PO2为40mmHg,比肺泡气102mmHg的PO2低,O2就在分压差的作用下由肺泡气向血液净扩散,使血液PO2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气的PO2;混合静脉血PCO2为46mmHg,所以,CO2便向相反的方向净扩散,即从血液向肺泡扩散。

运动生理学第4章 呼吸机能 气体交换与运输

运动生理学第4章 呼吸机能 气体交换与运输
是指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各自所具有的压力,可 用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的容积百分比求得。
每种气体总是由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移动, 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决定着气体的移动方向。
肺泡气 PO2(kpa) 13.60 PCO2(kpa) 5.33
静脉血 5.33 6.13
动脉血 13.33 5.33
(1)呼吸膜的厚度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关系,膜越厚,
单位时间内交换的气体量就越少。 (2)肺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和开放程度
呈正比,使扩散面积增大,扩散距离缩短,换气量 增多。 (3)分压差
气体扩散速率与分压差呈正比。 (4)体温
气体扩散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体温升高有利于气 体扩散。
2. 通气/血流比值(VA/Q) 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A)和肺血流量
肺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从肺泡获得O2,放出 CO2 ,体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向组织提供O2, 运走CO2,确保组织代谢正常进行。
肺换气







组织换气




O2
毛 细





CO2 管



O2 织


管 CO2 胞







外呼吸
气体运输
内呼吸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 物理因素
气体交换与运输
一、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 间的O2与CO2的交换,称为气体交换。
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为组织换气, 两者都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实现的,肺换气通 过呼吸膜 (肺泡-毛细血管膜),组织换气通过毛细 血管壁、组织液和细胞膜进行。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课件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课件
当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同时出现异常时 ,可能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联合异常的原因可能包括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肺炎、心脏疾病等。
联合异常可能导致机体缺氧和酸中毒 的程度更加严重,对生命健康造成威 胁。
联合异常的症状可能包括呼吸困难、 紫绀、意识障碍等。
05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临床意义
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异常可能提示肺部或全身性疾病,如肺炎、肺气肿、心力衰竭等。通过对这些指标 的监测和分析,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相关疾病。
肺换气的过程
氧气从外界通过呼吸道的吸入进入肺 泡,然后通过扩散作用从肺泡进入肺 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则从肺毛细血管通过扩散作 用进入肺泡,然后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
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通气量
呼吸频率
通气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肺换气的量,通气 量越大,肺换气的量也越大。
呼吸频率的快慢也会影响肺换气的量,呼 吸频率越快,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换气次数 越多。
组织换气的需求和代谢产物对肺换气 产生反馈调节,从而影响肺通气量和 气体交换效率。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相互调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的调节机制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环节。
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等调节机制,肺换气与组织换气之间能够实现动态平衡和相互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生理需求和环境变化 。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课件
目录
• 肺换气 • 组织换气 •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关系 •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异常情况 •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临床意义
01
肺换气
肺换气的定义
01
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 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氧气和二 氧化碳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 的交换。
02

呼吸—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生理学课件)

呼吸—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生理学课件)
Hb有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 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1 分子Hb可与 4 分子 O2可逆结合
是氧合反应,而不是氧化。 氧含量:每1L血液的Hb所可能结合的最大O2量。 氧容量:每1L血液的实际含O2量。 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氧含量/氧容量)×100%
第五章 呼 吸
目录
contents
01 肺通气 02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0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04 呼吸运动的调节
目录
contents
01 肺通气 02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0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04 呼吸运动的调节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O2与CO2的运输形式、特点,氧容量、氧含量、血氧饱和度的概 念;氧离曲线。
曲线较陡,血氧饱和度↓显著 。PO2↓能促进大量Hb释放O2, 保证组织代谢需要。
曲线最陡,PO2稍有↓,Hb就释 放大量的O2,反映了血液释O2 储备,能满足组织活动需氧量。
一、氧的运输
(二)化学结合
2.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酸度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H+、PCO2、T和 2 . 3-DPG
一、氧的运输
(二)化学结合
2.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概念:反映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液氧分压关系的曲线 特点和意义:“S”型曲线,三段不同特点和意义
上段PO260~100mmHg
中段PO240~60mmHg
下段PO215~40mmHg
曲线较平坦,血液PO2变化对 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反映
Hb和O2结合部分。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一)气体交换原理

生理第五章 呼吸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生理第五章 呼吸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 + 肺泡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健康人平卧)
肺泡通气量 (alveolar ventilation)
概 念: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
计 算: (潮气量-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 150ml )
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更有利
T↓→H+的活度↓→难解离 e.g. 冬天,末梢循环↓→难解离→局部红、易冻伤
4.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DPG↑ →氧离曲线右移 DPG↓ →氧离曲线左移
机制: ①能与Hb结合形成盐键→Hb构型变为T型; ②能提高[H+]↑→波尔效应
e.g.高原缺氧→RBC无氧代谢↑→DPG↑→曲线右移 →氧离易 对低O2适应的重要机制;
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1、物理溶解 2、化学结合
O2
溶解
结合
CO2
溶解
结合

血液运输 泡
溶解 溶解
O2 CO2 组 织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量小,但重要
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①量大 ②是主要运输形式
动态平衡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一、氧的运输 (一)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分子结构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呼吸频率
呼吸频率 (次/分钟) 16
8
32
潮气量 (ml)
500
1000
250
每分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ml/min) (ml/min)
8000

临床助理医师热点: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临床助理医师热点: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临床助理医师热点:肺换气和组织换气2017年临床助理医师热点: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经肺通气进人肺泡的新鲜空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氧气从肺泡顺着分压差扩散到静脉血,而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则向肺泡扩散。

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详细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1.气体的扩散指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的过程。

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为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的分压差(△P)、气体的溶解度(S)、温度(T)和扩散面积(A)成正比,与扩散距离(d)和气体的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其中,溶解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为扩散系数,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都是以气体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2.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1)呼吸气和肺泡气的成分和分压:人体吸入的气体是空气。

吸入的空气在呼吸道内被水蒸气饱和,所以呼吸道内的吸入气的成分已不同于大气,各种气体成分的分压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呼出气是无效腔内的吸入气和部分肺泡气的混合气体。

(2)血液气体和组织气体的.分压:液体中的气体分压也称气体的张力,其数值与分压相同。

不同组织中的PO2和PCO2不同,在同一组织,它们还受组织活动水平的影响。

二、肺换气1.肺换气的过程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血液PO2低于肺泡气,PCO2高于肺泡气,根据气体扩散原理,肺泡气中的O2向血液扩散,而CO2由血液扩散到肺泡。

O2 和CO2在血液和肺泡间的扩散都极为迅速,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1/3时,已基本完成肺换气过程。

可见,肺换气有很大的储备能力。

2.影响因素(1)呼吸膜的厚度:气体的扩散速率和呼吸膜的厚度成反比。

(2)呼吸膜的面积: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肺血流量(Q)的比值(VA/Q)。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如果VA/Q>0.84意味着通气过剩或血流量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

【生理学PPT】_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生理学PPT】_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3、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4200 = VA/Q=
5000
(500-150)× 12
=0.84
70×75
肺各部的V/Q比值
(三)肺扩散容量(diffusion capacity of
lung, DL) 在单位分压差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进行
扩散的气体的毫升数。
衡量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的一种指标
二、 肺换 气
肺泡
O2
(一)肺换气过程
1. PO2/PCO2的变化 2. 换气时间: 0.25 s 3. 血液流经肺毛细血
管的时间(0.75 s)
肺换气有很大的扩 散储备能力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分压差
(1) 肺泡通气量 通气量增大肺泡气PO2 更多的O2向血液扩散
(2) 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血流量 血液PO2 更多的O2 向血液扩散
3. Hb和O2结合的量
1g Hb 可结合1.39ml O2 (实际1.34 ml)
(1) Hb的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2) Hb的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所能结合的O2量
Hb(g)×1.34=? (3)Hb氧饱和度= Hb氧含量/ Hb氧容量的百分比
动脉血:98%;静脉血:75%
1分子Hb: 1个珠蛋白 4个血红素 每个含有一个
Fe2+
成年人Hb(HbA):22 胎儿Hb(HbF):22
三、血液运输氧的基础 - Hb与O2结合
Hb与O2结合特征
1. 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的影响
PO2↑(肺)
Hb+O2
HbO2
PO2↓(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氧离曲线 → 反映 与O2的亲和力 反映Hb与
反映机体在安 静状态下血液 Hb对组织的供 对组织的供 氧情况。 氧情况。HbO2 释放O2 的部分, 的部分, 释放 动脉血→组织 组织, 动脉血 组织, 释氧50ml 释氧 反映Hb与 反映Hb与O2 结合的 Hb 部分。 氧饱和度 部分。Hb氧饱和度 保持在90%之上。即 之上。 保持在 之上 轻度PO2↓及轻度呼 轻度 及轻度呼 吸机能↓,不会引起缺 吸机能 不会引起缺 O2 代表O2的储备。 代表 的储备。组 的储备 织活动加强时, 织活动加强时, HbO2分解 ,每升血 分解↑, 分解 可释放150ml O2 可释放
肺换气 动力 方式 影响因 素 分压差 单纯扩散
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温 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 度 D= ————————————— = 扩散距离×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 通气/ 通气/血流比值
组织换气
扩散距离 血供情况 组织细胞代谢水平
第十六章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 CO2的运输 的运输 、
d. 1分子 可与 分子 2可逆结合 分子Hb可与 分子O 分子 可与4分子 Hb+O2结合的最大量 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 氧容量 100ml血 Hb+O2结合的实际量 血 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 氧含量 氧含量⁄氧容量的 氧容量的%——氧饱和度 氧含量 氧容量的 氧饱和度 e . Hb 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 形(氧离曲线) 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氧离曲线) 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

思考题
1. Hb氧解离曲线特征如何?其生理意义如何? 氧解离曲线特征如何? 氧解离曲线特征如何 其生理意义如何? 2.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3.为什么血 为什么血PO2↑,CO2解离曲线会下移? , 解离曲线会下移? 为什么血 解离曲线会下移
L/min) VA(L/min)0.24 L/min) Q(L/min)0.07
肺下区 0.82 1.29 0.64
VA/Q
3.4
局部V /Q变化的自身调节 ● 局部VA/Q变化的自身调节
O2
O2
VA/Q ↓→血管收缩 血管收缩
VA/Q ↑→血管舒张 血管舒张
第三节
动力: 1. 动力:分压差
组 织 换 气
第二节 O2 的 运 输 1、物理溶解 占1.5 % 、 2、化学结合 、 过程: 过程: Hb+O2
PO2↑
HbO2
PO2↓
特点: 是氧合 不是氧化;不需酶促进 是氧合,不是氧化 不需酶促进; 特点:a.是氧合 不是氧化 不需酶促进; 结合、解离均非常迅速。 结合、解离均非常迅速。 b.结合还是解离取决于 2 结合还是解离取决于PO 结合还是解离取决于 c.氧合 鲜红色 去氧 暗紫色 氧合Hb鲜红色 去氧Hb暗紫色 氧合 鲜红色,去氧
2. 气体扩散系数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 的扩散系数是O 20倍 呼吸衰竭患者往往缺O 显著, 潴留不明显。 呼吸衰竭患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不明显。
北京市平均海拔40米,氧分压约158毫米汞柱,拉萨市平均海 拔3649米,不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方,其大气中氧分压约只有 100毫米汞柱,拉萨市空气中的氧含量只相当于北京的63.3%。 缺氧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胸闷、胸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疲乏无力、红细胞数增多; 呼吸 频率加快; 心率加快。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抽搐、昏迷和肺水 肿,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第一节 运输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 量小,起桥梁作用; 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气体分压*溶解度 气体分压* 溶解量= 溶解量= 温度
d 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气多血少 ↓ V/Q↑ / ↓ 肺泡无效腔 气少血多 ↓ V/Q↓ / ↓ A-V短路 - 短路
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整个肺脏的VA/Q= 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VA/Q=0 ●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的不均性, 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的不均性 , 故临床上更应测肺脏各局部的VA/Q: 故临床上更应测肺脏各局部的VA/Q: VA/Q 人体直立时肺局部的VA/Q 人体直立时肺局部的VA/Q 肺上区
CO中毒 中毒
二、CO2的运输
(一)运输形式: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 )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 ①碳酸氢盐 (88%) ) ②氨基甲酰Hb( 7% ) 氨基甲酰 (
血浆中: 血浆中:NaHCO3为主 红细胞中: 和氨基甲酰Hb 红细胞中:KHCO3和氨基甲酰Hb
组织中
HbNH2O2+H++CO2
4.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
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 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温度 D= ——————————————— = 扩散距离×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
1. 交换膜两侧气体分压差
气体分压差减小, 气体分压差减小,气体交换减少 气体分压差增大,气体交换增加 气体分压差增大, 高原缺氧 吸氧
CO的影响 ④ CO的影响 CO与Hb亲和力是 的250倍, HbCO丧失 与 亲和力是 亲和力是O2的 倍 丧失 运氧能力导致机体缺氧 ⑤ Hb的质和量 的质和量 运氧↓, 量↓, 运氧 机体缺氧 + +),携氧 质改变( 携氧↓ 质改变(Fe 2+→Fe3+),携氧
pH↓或PCO2↑,温度 , [2,3-DPG]↑ 或 ,温度↑, , ] 氧解离曲线右移 亲和力下降, 氧解离曲线右移, Hb与O2亲和力下降 有利组织供氧 右移 与 亲和力下降 pH ↑ 或PCO2 ↓ ,温度 , [2,3-DPG] ↓ 温度↓ , ] 氧解离曲线左移 亲和力增加, 氧解离曲线左移, Hb与O2亲和力增加 不利组织供氧 左移 与 亲和力增加
影响Hb Hb运氧能力的因素 4. 影响Hb运氧能力的因素
血液中的pH和 的影响( ① 血液中的 和PCO2的影响(波尔效应) 的影响 波尔效应) 机制:降低 与 的亲和力 机制: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 pH↓或PCO2↑—— 曲线右移 或
② 温度的影响
机制:影响了 机制:影响了H+活度 温度↑——曲线右移 曲线右移 温度 二磷酸甘油酸( , ③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 二磷酸甘油酸 ) [2,3-DPG]↑→[H+]↑——曲线右移 , ] 曲线右移
2. 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扩散距离 血供情况 组织细胞代谢水平
复习思考题 1.影响肺气体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肺气体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肺气体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2.通气 血流比值偏离正常范围对肺 通气/血流比值偏离正常范围对肺 通气 气体交换有何不良影响? 气体交换有何不良影响? 3.为什么 为什么CO2扩散速度高于 ? 扩散速度高于O2? 为什么 扩散速度高于
肺中
HHbNHCOOH+O2
(二)特点: 特点:
①反应速度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PCO2差; 反应速度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 膜上有Cl 特异转运载体, ②RBC膜上有 -和HCO3-特异转运载体, 膜上有 ③需酶催化:碳酸酐酶加速反应 万倍 双向作用; 碳酸酐酶加速反应0.5万倍 双向作用; 需酶催化 碳酸酐酶加速反应 万倍,双向作用
临床联系
Hb量减少 运氧减少 机体缺氧 量减少,运氧减少 量减少 运氧减少,机体缺氧 贫血 发绀
每一升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 以上 以上, 每一升血液中去氧 含量达50g以上, 含量达 则口唇、甲床、粘膜等浅表毛细血管丰富的 则口唇、甲床、 部位,可呈青紫色,称为发绀,提示缺氧。 部位,可呈青紫色,称为发绀,提示缺氧。 CO与Hb亲和力是 的250倍, HbCO丧失 与 亲和力是O2的 倍 丧失 亲和力是 运氧能力导致机体缺氧
O2
方式 物理 溶解 化学 结合 特点 HbO2 PO2 氧含量/氧容量= 氧饱和度 氧解离曲线 各段 意义 P50 影响因素
pH或PCO2;温度 或 ; 2,3-DPG;CO;Hb , ;
CO2
量少,桥梁作用 碳酸氢盐/氨基甲酰Hb PCO2
CO2解离曲线
O2 PCO2
(1)各段特点, (1)各段特点,功能意义 各段特点
(2)P50: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Po2。 )P50: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Po 50 氧饱和度达到50
50↑ ● P50↑: 表明 Hb 的亲和力↓ 氧离易) 对O2的亲和力↓(氧离易)
50↓ ● P50↓: 表明 Hb 的亲和力↑ 氧离难) 对o2的亲和力↑(氧离难),
a 气体分压差(△P) )
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 分压差×扩散面积×溶解度×温度 D= ——————————————— = 扩散距离× 扩散距离×分子量平方根
b 呼吸膜厚度 (反变关系) 反变关系) c 呼吸膜面积: 呼吸膜面积:
肺纤维化、肺水肿厚度 肺纤维化、肺水肿厚度↑ 肺不张、肺实变面积 肺不张、肺实变面积↓
二、气体分压差的差异
1.高原与平原 1.高原与平原 2.外界与肺泡内 2.外界与肺泡内 3.血液与组织 3.血液与组织
三、气体交换屏障
肺泡- 肺泡-毛细血管膜 (呼吸膜) 呼吸膜)
第二节
肺 换 气
1.肺毛细血管内气体分压变化 1.肺毛细血管内气体分压变化 肺
泡 与 肺 血
2. 影响肺内气体交换效率的因素
影响CO (三) 影响CO2运输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