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 《散文诗两首》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7课《散文诗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7课《散文诗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7课《散文诗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水调歌头》宋朝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蝶恋花》唐朝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淚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教案课时安排本课时为散文诗《水调歌头》和《蝶恋花》的学习,共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2.能理解《水调歌头》和《蝶恋花》的意思,并朗读两首诗;3.能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水调歌头》和《蝶恋花》的意思;3.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文学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及如何欣赏其美。

教学方法1.阅读法:通过朗读散文诗、学习诗歌中句子夹杂的典故等方式对其进行理解;2.讲解法:通过讲解散文诗作者背景、经历等方面对诗歌背景、意义进行讲解;3.情境法:通过构建情境,创设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并让学生感受散文诗与其他体裁之间的差异。

2.理解《水调歌头》(2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苏轼的背景和经历;2.教师讲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意义;3.学生朗读《水调歌头》。

3.感受《水调歌头》(10分钟)教师根据诗歌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并进行情感交流。

4.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诗歌要求写一篇作文,并在课后交给教师。

第二课时1.反馈与检查(5分钟)学生上交作业,教师进行点评。

七年级上册七课散文诗二首

七年级上册七课散文诗二首

七年级上册七课散文诗二首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散文诗二首分别为《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以下是两篇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金色花》
泰戈尔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头,开启了孩子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一次嬉戏,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第二次嬉戏,孩子要将自己小小的影子投在母亲的书页上,正投在母亲所读的地方;第三次嬉戏,孩子突发奇想,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母亲的孩子,求母亲讲故事。

全诗通过孩子与母亲的三次嬉戏,展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荷叶·母亲》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是冰心。

她以荷叶比喻母亲,以红莲比喻子女,通过描写在风雨中红莲被荷叶保护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护。

作者通过描写荷叶勇敢慈怜地保护红莲的过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说课稿第7课《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说课稿第7课《散文诗二首》说课稿

文坛巨匠挥妙笔,人间真情荡我心——《散文诗二首》说课一、说教材《散文诗二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亲情,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进一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情况下不同家庭表现出来的至纯亲情,也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品味把握或直白或含蓄的人间真情。

《散文诗二首》这个篇目实际上包含两篇散文诗,散文诗虽然是刚上初中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的体裁,但这两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

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一个美丽的假设——孩子变成金色花,生动巧妙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亲密与关爱的情感;冰心的《荷叶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关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依恋之情。

二、说目标本课两篇短文都属于散文诗,而散文诗的本质还是诗,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

所以,要想走进这两首散文诗,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诗歌,进入情景。

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要深入体会中外诗人各自文章里表现出的具体情感,我们必须透过具体的语言去品味,找到不同文章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各自特色。

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二:品味词句,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两首散文诗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抒情这种独特手法,而初中学生有必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建立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我因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三:体会借物抒情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效果。

三、说教法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

”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唤起学生心底同样的情感体验,就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另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美点动情点,则需要采用词句品析法、讨论法等。

教学《荷叶母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共性之一形象性,也是为了更深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挚情感,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则需要采用比较阅读法。

《散文诗二首》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散文诗二首》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著名的散文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这部诗集是诗人对母爱与童真两大主题热情赞颂的结晶。

诗集出版于1886年,当时,诗人25岁,风华正茂。

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第一个女儿又刚诞生,诗人初为人父,身心愉悦,且精力充沛,文思泉涌,事业上也如沐春风,频频有著作发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诗集出版后,立即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诗人也因之获得了“儿童诗人”的美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冰心作品的思想核心。

1923年,冰心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小诗诗集,共收小诗三百余首。

这些诗深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记录了诗人杂感式的“零碎的思想”,发表后轰动一时,造成了一个“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并使小诗成为“五四”新诗一个独特的品种。

知识积累1.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2.匿.笑(nì):偷偷地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3.《罗摩.(mó)衍.(yǎn)那》:印度的一部叙事诗,写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罗摩是诗中的主角。

为了履行对父亲的诺言,维持兄弟间的友爱,他抛弃了继承王位的权力,和妻子在森林中生活了14年。

4.菡萏..(hàndàn):荷花。

5.攲.(qī)斜:倾斜,歪斜。

6. 祷.(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诗的阅读与赏析。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散文诗的美,理解并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分析两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修辞手法的运用:讲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学生掌握并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举例:《春》一文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教学,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区分课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对比等方式进行详细讲解。
-写作技巧:在仿写散文诗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示例。
另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这说明他们在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方面还需要加强。为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词汇积累和句子仿写的练习,帮助他们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积极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采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们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散文诗二首文章主旨

散文诗二首文章主旨

散文诗二首文章主旨《散文诗两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两篇散文诗。

它们以独特的形式,通过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等手法,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首散文诗《金色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

全文以“金色花”为线索,精心描绘了孩子的顽皮和母亲的柔情,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金色花的色彩象征着母爱的光辉,而孩子的顽皮则代表着对童真、童趣的珍视。

作者巧妙地将儿童比喻为金色花,使得童真童趣的内涵更加鲜明,仿佛是在向读者展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

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

孩子那调皮捣蛋的样子,以及母亲那温柔慈爱的眼神,都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将童真童趣与母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情感。

此外,作者还将儿童想象成金色花,这不仅赋予了童真童趣更加鲜明的色彩,还使得童真童趣的内涵更加深刻。

这种想象力的发挥,使得这首散文诗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对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金色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地将孩子的顽皮与母亲的柔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童真、童趣的珍视。

同时,作者通过将儿童想象成金色花,赋予了童真童趣更加鲜明的色彩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这种深入人心的描写方式,使得这首散文诗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之作。

第二首散文诗《荷叶·母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荷叶为象征,将母亲比作荷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荷叶在风雨中坚韧不拔、傲然挺立的形象。

同时,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情感升华到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人类情感与社会人生哲理的完美融合。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荷叶在风雨中的姿态和形象。

他写道:“荷叶在风雨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的坚韧与顽强。

雨水打在荷叶上,溅起一圈圈涟漪,而荷叶却依然傲立在风雨中,不曾退缩。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 《散文诗两首》学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 《散文诗两首》学习要点

《散文诗两首》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基础字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借助形象展开联想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人间的至爱亲情,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

【语言积累】
1.生字正音
匿笑( nì)
攲斜(qī)
沐浴( mù)
祷告(dǎo )
膝盖(xi)
并蒂(dì)
菡萏(hàn dàn)
徘徊(pái huá)
2.词语解释
匿笑:偷偷地笑
沐浴:文中指洗澡
祷告:向神祈求保护
并蒂莲: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的两条莲花。

菡萏:指荷花
繁密:多而密
攲斜:倾斜,歪斜。

荫蔽:遮蔽。

【语法与修辞】
写作手法:
1.借物抒怀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呢,那就是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

对母爱的表达用“金色花”“荷叶”等物象来体现。

这样不仅更加生动具体。

而且使情感更具深层的意蕴和含义。

2.语言朴实,宁静致远。

《荷叶母亲》作者以清丽的笔调,描述了雷雨之夜的一朵红莲被风雨打得左右倾斜,红莲旁的大荷叶倾侧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呵护着儿女一般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

平实中蕴含真情,让人回味无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散文诗《再别康桥》和《我爱这土地》。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通过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散文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散文诗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散文诗;能够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散文诗;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欣赏散文诗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生词、难点解析等内容。

2.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朗读等音频资料。

3.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散文诗二首》。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再别康桥》和《我爱这土地》两首散文诗,学生跟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散文诗的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诗两首》课文解析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①,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②,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字词全解】
①[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②[摇摆]向相反的方向来回地移动或变动。

【句解】
人是喜欢花的,而花也以自身的美丽惠及人,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想法新奇而美妙。

这句中的动词表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段解】
诗的开篇大胆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下文的想象奠定基础。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③,却一声儿不响。

【字词全解】
③[匿笑]偷偷地笑。

【句解】
写孩子的调皮、天真、稚气。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④儿,看着你工作。

【字词全解】
瓣(bàn)花瓣
④辨(biàn)分辨
辫(biàn)辫子
辩(biàn)辩论
【句解】
变成了花后仍然依恋着母亲,是对母亲精神上的慰藉。

【段解】
“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回报是无私的,只求母亲生活得更加
温馨。

第一部分(1~3):写“我”变成金色花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当你沐浴⑤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⑥的小庭院时,你会嗅⑦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字词全解】
⑤[沐浴]洗澡
⑥[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⑦[嗅(xiù)]用鼻子辨别气味。

【句解】
这句主要表达什么意思?明确:这是“我”失踪后与母亲的第一次嬉戏,或者说是对母亲第一次无私的回报。

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出香气让母亲闻到,这也正是孩子想变成金色花的原因之一。

【段解】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去做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⑧,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字词全解】
⑧[《罗摩衍那》]印度的一部叙事诗,写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罗摩是诗中的主角。

为了履行对父亲的诺言,维持兄弟间的友爱,他抛弃了继承王位的权利,和妻子在森林中生活了14年。

【句解】
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示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段解】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句解】
“突然”,意在给母亲一个惊喜,“求你讲故事给我听”,表现对母亲的热爱、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