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变形纹样

合集下载

青铜器动物纹

青铜器动物纹

动物纹主要有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等。

虎纹:虎纹一般为侧视爬行或奔跑的影像,虎口大张,虎背微凹,尾下垂后向上卷。

也常见虎吃怪人(鬼),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肩部有一虎,虎口中咬一怪人。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铖上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为两虎共食一人头。

在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

有对称的两只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

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

著名的虎食人卣,器形为猛虎踞蹲,前爪攫一似人非人的怪物。

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作鬼怪之状。

虎纹中还有一种侧面的形象,如上村岭号国墓地所出虎纹镜,两虎作圆形,首尾相接。

虎纹初见于商代中期,一直流行到汉代。

四虎纹镜牛纹:多用牛的全身侧面影像,牛头较大,有一角或两角,身躯肥圆,前腿跪卧。

牛纹用于商周青铜器的颈部、腰部,但为数很少。

牛首纹是带牛角的兽面纹,多见于青铜尊的肩部和鼎足上部,是牛纹的常规用法。

以牛纹做成整器的,商代晚期仅出现过一尊。

器形为牛,颈部又饰牛纹的尊,在山西浑源、陕西兴平等地都出土过。

象纹:通常用象的全身侧面影像,有一个向下或向上卷的长鼻、大耳、大嘴、体躯巨大等明显特征。

象纹多用于青铜乐器钲、铙上,作为边缘纹饰。

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简单的线条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的排列。

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大象纹。

足部亦是象的造型,非常形象。

以象纹做成整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

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鹿纹:十鹿九回首,是鹿纹的特征之一。

商代时,未见有全身完整鹿纹,仅流行鹿角兽面纹。

河南安阳殷墟出工的鹿方鼎,是在腹部饰有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

西周早期始见鹿纹,在传世的貉子卣盖与颈上饰有一周鹿纹,鹿头目顾作卧状,铭文中还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好照应。

饕餮纹

饕餮纹

饕餮纹与人民币
• 贰拾元上有“饕餮纹” • 网友发现20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 行”几个字下方,竟然有一个类似面具 的图案出现,很像金沙遗址博物馆出土 的“金面具”。还有网友认为更像三星 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 对此,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 物馆表示,初看,这个“面具”图案跟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非常相似, 但经过三星堆学术部的工作人员研究后 认为,这个图案应该是商代青铜器里最 常见的饕(tāo)餮(tiè)纹饰,常作为器物 的主要纹饰,“20元钞票上的图案和三 星堆的文物联系不大,应该是商周青铜 器上的饕餮纹饰中的一种,或者是处理 后的变形”
现已出土的饕餮纹蝉纹俎, 青铜制成,俎面狭长,两端 形翘起,中部略凹,其装饰的身影 。
音乐
商:饕餮纹大铙,高 48.5厘米,天津市博 物馆藏,此类单件大 型铜饶,只能安放在 特制的座架上演奏, 即植鸣。
古代还出现过 饕餮纹祖乙爵, 香炉,纹禅 ,纹 首蟠,纹直内戈, 纹花瓢等。可见 饕餮纹与我们的 先民的生活息息 相关,与先民的 文化生活息息相 关。
饕餮纹的思想体现:
• 饕餮纹的重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以中心 统一四方的“和”的观念,有一种“对立而不相 抗”、“容纳万有使之规范的气魄”。饕餮的浑 然整一形象暗含这一种中心化原则,饕餮由两种 或两种以上动物组成暗含着包容融合原则,作为 构成成分的动物变化显示了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 性,正如五行和八卦可以按很多方式排列,可以 化为多种具体指示。
1957年,在广安门桥南约700米 护城河西岸,发掘出纹半瓦当, 经考古工作者鉴定,系战国时期 燕国宫殿建筑特有的殿顶防水部 件。饕餮纹半瓦当为揭开北京城 建城的悠久历史及高超的建筑艺 术提供了有力证明。1972年又在 宣武区韩家胡同处,也先后出土 了战国时期的,饕餮纹半瓦当和 兽面瓦当各2件。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动物纹样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动物纹样

商周时期影响 青铜器上动物 纹样艺术设计 主要因素
1. 商宗教色彩浓重 2. 崇尚武力 3. 组合青铜器造型来自实用意义 4. 商代装饰设计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夏商西周青铜 器动物纹样设 计与政治制度:
1. 等级制度:商周时期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产生 了礼乐文化,使得大批精美乐器礼器出现,使得动 物纹样得动物纹)
1.现实生活中可见的动物纹 2.变形动物纹
夏商西周各时
期的政治思想 文化影响
夏朝,早期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时期, 权力 未实现高度集中,生产力低下,动物纹样较为 简单,却严肃威严
商朝,宗教色彩浓厚,商周时期建立礼乐制度, 鼓励商业,等级制度完善,动物纹样逐渐丰富 化,复杂化,生动化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 动物纹样
夏朝晚期,青铜器上动物纹样简单质朴,兽目尤为 突出,左右对称。
动物纹样造型 对比:
商朝时期,青铜器突出眼睛和嘴部,线条图案复杂生动 起来,沿袭夏朝时期的左右对称。
动物纹样造型 对比:
西周时期动物纹样发展更加生动化,写实化, 趋于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再严格控制左 右对称。
总结: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作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 提高以及创新,使得动物纹样更加复杂化并生动化, 同时也逐渐变得清晰。动物纹样的种类也得到了拓 展与丰富。制作工艺的提升也是夏商西周时期青铜 器上的动物纹样由简单走向复杂,由质朴走向繁缛 富丽其中的重要原因。
1.饕餮纹
动物纹样类型
(想象型动物纹)
2.凤鸟纹
2. 百工制度:使技艺经传承积累,保证设计与艺术继 承传递,使青铜铸造术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动物 纹样发展。
动物纹样造型 对比:
动物纹样造型 对比:
综上所述,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的造型由简单质朴向繁缛华美过渡发展, 动物纹样由严肃狰狞向生动轻松发展,设 计综合特点有,该时期动物纹样狰狞,繁 缛富丽,系统严谨。该时期的动物纹样以 饕餮纹天帝,龙等神话动物为主,富有神 秘的神话色彩。

春秋漆器纹样的特点

春秋漆器纹样的特点

春秋漆器纹样的特点春秋漆器纹样的特点是:中国古代的漆器,不仅以千姿百态和琳琅满目的器皿造型让人叹为观止;而且以充满丰富想象力、瑰丽多姿的各种花纹描绘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春秋时期的漆器装饰纹样,有的是继承和发展了商周时期漆器和青铜器等的装饰纹样,更多的是取材于自然界和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依据漆器各种器皿的造型特点而创造出的装饰纹样。

从目前积累的大量漆器纹样的资料分析,可以大致归纳为动物植物,自然景象、几何纹样、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等。

1.动物纹样春秋时期楚国漆器上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龙、风、饕餮纹、窃曲纹、鸟、兽等。

其中不少是在雕刻的动物上彩绘的(包括浅浮雕),也有一些是直接描绘的。

少数单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大多数是相互组合,并作为主要纹样的。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上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龙、虎、鹿、豹、猪、狗、兽纹、蛙、朱雀、鸳鸯、鹤、孔雀、金鸟、凤、鸟、变形凤纹、变形鸟纹、鸟头纹、蟒、蛇、怪兽纹、辟邪、蟠虺纹、窃曲纹等。

这些纹样,有的是在器皿表面或内底的地漆上描绘的,有的是在雕刻各种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彩绘花纹。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动物纹样的增减有明显的变化,例如在器皿上直接描绘的动物纹样的数量由少逐渐增多,而在雕刻动物形象上加饰的纹样却由多逐渐减少。

同一种动物纹样,也随时间早晚不同而发生变化:其纹样并不雷同;即使是同一时期或在同一画面上,也富于变化,并非千篇一律。

当时这类纹样,有的是单独地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大部分则是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作为衬托;还有少数是以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的纹样,只起烘托作用。

秦代漆器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牛、马、凤、鸟、鹭、鱼、云龙纹、兽纹、凤纹、鸟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

这些纹样,除个别的仍是在雕刻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花纹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器皿上彩绘的。

虽然这个时期的动物纹饰不如战国时期的多,但它们出于当时漆画匠师的妙手,千变万化,繁丽多彩,是当时漆器上最主要的装饰纹样;这类动物纹样往往还辅以几何纹等,使整个漆器图案显得十分和谐优美。

古代纹样

古代纹样

窃曲纹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窃曲纹。

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离俗览》)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臵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

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

又称窃曲纹、穷则曲。

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

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

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窃曲纹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以窃曲纹构成的装饰,一般不刻云雷纹的地纹。

与窃曲纹同时流行的抽象纹饰还有重环纹、垂鳞纹等,重环纹多以长圆和圆形图像连续排作为装饰带施加于器物口沿或圈足部分。

垂鳞纹像水族动物身上的鳞片,作交错排列饰于水器之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

《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

大克鼎上的窃曲纹云纹早期阶段:彩陶上的原始旋纹是十分典型的抽象几何纹。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早期的纹样式。

作为远古的文化遗存,它在当时是否有‚云‛的指征意义,现在还无法断定。

仅从形态来看,似乎可以看出:楚汉云气纹、先秦卷云纹、商周云雷纹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有着一种比较明显的承继关系。

但人们一般把多见于商周青铜器装饰的云雷纹,视为云纹的早期形态。

在云纹的发展历史中,云雷纹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纹凤纹

龙纹凤纹

一原始社会龙纹龙纹见于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并多处发现,最有代表性的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

该玉龙长26厘米体卷曲呈C形。

长吻前伸,有兑成对称的鼻孔,所以有人认为龙头是由猪形演变来的,从而与原始农业生活有密切关联。

鸟纹多见于牙骨器的雕刻上。

有一件鸟形匕,用象牙制成的,条形的牙匕上,刻小身大尾的鸟,柄端成鸟首,鸟身和翅膀刻出羽毛状,背面有小孔,可以穿绳悬挂。

被称为双凤朝阳的牙雕碟形器,表现一对相向的双鸟,勾喙,圆眼,抬首向往;中间饰以五环同心圆,上有火焰状纹饰,如太阳光芒。

也有人认为不是太阳而是鸟卵,或称为双凤朝卵,寓意生育崇拜的含义,另一见双鸟纹骨匕,用兽肋骨刻成。

柄部有两组鸟首纹样,每组以一圆居中,分别可出两个反向的鸟首勾喙大眼,头颈外伸,有仪有爪,形成连体,因又称连体双鸟纹。

夏商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象征,在广阔的国土上,南北东西,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在民俗里,都有着龙的传说。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濮阳龙、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玉龙、南方地区楚文化的龙等。

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工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史迹。

在商周以及战国青铜起的纹样中,不少交叠缠绕的小龙,以这些特征命名的为蟠螭纹、蟠虬纹等。

大体上在宋代以前,龙多于虎结合,有威武之意。

如:龙化虎变、龙争虎多、龙江虎浪等。

龙的象征意义,除了以上所表示的勇猛、威武、变化、险要等外,宋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

在商代青铜器纹样中,龙纹并不十分显要,但亦多种变化,如卷龙纹、双龙纹。

做为主要传承纹样。

凤纹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冠,有的是长冠,垂直于颈部甚至是背部;有的是花冠,成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

卷曲的羽尾有的显出孔雀翎羽,有的已和体干分开。

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西周在西周时期,凤纹作为时代流行纹样中的一种。

周代凤纹动态作回首卷尾,呈s状。

西周穆王时的凤纹,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有垂鳞状羽片,腹前有涡旋状的翼纹,十分优美,应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纹样变化

纹样变化

原始绘画中纹样变化的图像对比原始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陶器上的装饰性绘画、岩画和地画。

任意的一种绘画形式都将原始绘画中的纹样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

下面,将对陶器上的原始绘画的纹样变化进行图像对比,以展现原始绘画中的纹样变化。

在我看来,不管陶器纹饰包含着多么深奥、复杂的观念、内容,它总是当时社会发展和劳动生活的反映,因为任何观念意识都是在现实的土壤上产生的。

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

一、鸟纹的图像变化这是鸟纹的变化。

(1)早期,以自然形的鸟纹为主,鸟纹为影像式。

如第二幅图中,鸟嘴叼着一条大鱼,鸟眼圆睁有神。

在鹳鸟的前方,画着一把立置的长斧,斧柄上绘着X状标号,可能是象征着权威的器物。

这幅画的表现技法较为丰富,白鹳用没骨法画成,鹳眼、鱼和长斧的轮廓用黑线画出。

笔法多变,苍劲有力。

鹳鸟形象比例准确,神态生动。

这幅鹳鸟含鱼图是原始社会绘画的杰作。

(2)中期,从出土的古代文物上来看,出现了变形鸟纹。

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其中可归纳的纹饰特点为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

(3)后期,之鸟纹特点为:小头,长颈,钩嘴,鸟头顶部有一短的钩形翎或较长的十字形翎;鸟身及鸟尾均较长,鸟身略细,鸟足稍呈钩状;鸟尾呈枝状琢刻,以有一主干,其上分出些许勾卷的尾叉,鸟尾无细致的羽毛刻画。

二、鱼纹的图像变化这是鱼纹的变化。

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

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

原始时期也有许多鱼纹的图像。

变化:(1)早期的手法:①为黑色影像,突出鱼的外廓形象;②用线勾出鱼的各部分,并结合运用黑、白映衬的手法。

(2)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中国传统纹样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凝固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原始社会时期(约前170万年一约前21世纪)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传统纹样的起源时期。

原始人类在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素材,加上平时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的观察以及与各种劳动工具的接触,慢慢创造了固定的纹样。

新石器时期蛙纹陶罐这一时期的纹样主要出现在陶器和岩画上面,其特点是造型简练、庄重大方、自然协调,注重点线、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运用对称与连续的构图方法,表现重复、条理、节奏的美。

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船形网纹彩陶壶代表纹样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网纹、水纹和日月星辰纹等。

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猪纹方钵夏商西周时期(约前2070—前771)夏商西周时期纹样发展的最高水平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领域,纹样种类繁多,以上古传说中的动物纹样较为常见。

纹样构图适应铸铜工艺制作的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和阴纹图案。

商朝人面纹方鼎这一时期的纹样构图精细,组织严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感,写实与抽象并重。

夏商纹样简洁凝练、凝重浑厚、庄严肃穆,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西周代纹样承袭了夏商的传统,但却比之前的纹样更加简练,表现的纹样也多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

西周人偏爱雷纹,比夏商时期更加注重纹饰本身的美,并使纹样与整体器具相结合。

西周原始云雷纹瓷筒代表纹样有夔龙纹、夔凤纹、饕餐纹、援猊纹、动物纹、雷纹、方格纹、云纹、乳钉纹、旋涡纹及象形文字纹等。

商代牛形铜觥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春秋时期的纹饰相对简练,战国时期的纹饰则趋于繁复。

这一时期的纹样由最初的礼器祭祀作用转向实用,摒弃了前代的怪兽纹,由原来的以鸟兽纹、几何纹为主转向了以表现现实生活,如歌舞、狩猎、战争等场景的纹样为主。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纹样在继承商和西周的青铜器兽面纹和其他动物变形纹样的基础上,将其几何化、抽象化,在造型上处理得更加自由灵活,富于对比和变化,以四方连续构图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千姿百态
猴子在运动中形成的千姿百态
想一想:怎么把大象变成简单的图案?
动物的变形方法
简化 ---- 概括动物最基本的形态,把很多的细节去掉, 而突出其最具有动物个性的特征。
骆 驼
动 物 变 形 纹 样
课 堂 练 习
请选择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运用简化
动物变形纹样
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


多彩的动物世界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1、形态----每一类型的动物都具有基本形。
禽类的基本形是椭圆形
鹦鹉
孔雀
兽类的基本形是长方形。
斑马
长颈鹿
每种动物还具有特征形象,如羊的角、象的鼻子、鹰 的嘴、孔雀的尾屏等,这些都是形态上的特征。
山羊 大 象
老鹰
孔 雀
2、神态 ----指动物的性格、习性及面部表情。如虎的 凶猛、兔的温和、猴的机灵、狐狸的狡猾等。
法为它设计一个变形纹样: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象,要突出 它的形态、神态和动态。 2、在蜡光纸的背面(白色面)设计,定 稿。 3、用剪刀沿边线剪下,贴在图画纸上。
课后作业
观察我们身边一些小动物的特征,如:
鸭、鹅、猫、狗等,用简化法设计3幅动 物变形纹样,要求突出动物的形态、神 态和动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