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饕餮纹

名词解释饕餮纹

什么是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学者曾作过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等。

夔纹。

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饕餮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只贪吃的神兽,而装饰在青铜器上的这种饕餮形象结合了牛、羊、虎等动物的特征,经过夸张、变形而形成的一种富有装饰性的纹饰,使它看似像很多动物,但是又都不像,实则是当时人们通过想象所创造的神的形象。

《大盂鼎》周。

浅谈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及其内涵

浅谈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及其内涵

浅谈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及其内涵作者:杨朝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7期摘要: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顶峰时期,器物精美,造型丰富。

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纹饰有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连珠纹、云雷纹、直棱纹等,每一种不同的纹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纹饰;图腾我国于公元前3000年前便已铸造出了青铜器,并且在商周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其独特的造型、特殊的纹饰,成为中国商周青铜器的标志。

纹饰是当时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需要人的思维、感官、视觉与想象结合才能创造出来。

1 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有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动物纹饰以及云雷纹、连珠纹、直棱纹等几何形纹饰,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颇有渊源。

神话色彩赋予了青铜纹饰更加丰富的题材,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商周青铜器的共性是青铜器器壁较薄,并且材质中含有大量铅元素。

商周青铜器上很少刻录文字,多为纹饰,纹饰造型较为复杂,以平雕为主。

兽面纹的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的“周鼎著兽面,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兽面纹主要是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和耳。

兽面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兽面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其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从商周早期的青铜器上能够看出,大兽面纹构图形式一般较为对称,中间会存在一种符号纹饰,一般出现在容器主要位置,比如腹部或者大平面部位;而小兽面纹则多以浮雕形式为主,在器物的手顶部以及肩部会有一个小的兽面。

这里要另外提到的一点是,饕餮纹是宋代学者对兽面纹的误称,“饕餮纹”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近现代。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能把这种纹饰称为“饕餮纹”,只能称之为“兽面纹”。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商周青铜器兽面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它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文化。

兽面纹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器纹饰从最初简单的几何图形逐渐演变为具有神话寓意和宗教象征意义的复杂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兽面纹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工艺已经非常发达,铸造技术和纹饰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中,大量出现了兽面纹,有的是单一的兽面图案,有的则是与其他纹饰结合在一起。

这些兽面纹的形态多样,有的是龙形、虎形、獬豸形等各种动物形象,而且兽面的表情也各异,有的凶猛,有的憨态可掬,充分展现了当时工匠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兽面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商代时期,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已经非常普遍,神灵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铜器作为祭祀和礼仪用具,其纹饰往往与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有关,兽面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兽面被视为神灵的象征,充满了神秘和神圣的意味,因此成为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被视为神灵的庇护和祝福。

兽面纹的起源还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商周时期,社会进入了一个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转变的阶段,国家的权威和统一得到了加强,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铜器纹饰的发展。

兽面纹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器纹饰从简单的部落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国家性质和神话意义的复杂图案,这与当时社会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

兽面纹的形成,也受到了原始图腾崇拜和宗教祭祀的影响,这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为青铜器兽面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与古代的宗教信仰、审美追求、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兽面纹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青铜器的纹饰形式,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的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将探讨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从中揭示出古代中国青铜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就。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商代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铜器文化的正式形成,而兽面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上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也是商代青铜器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兽面纹最早出现在商代青铜器上,它常常呈现为一种兽形头部的图案,这种图案具有神秘的气息和浓厚的神话色彩,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和宇宙之谜的一种审美表达。

在商周时期,人们愿意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象作为装饰纹样的对象,将它们赋予象征意义,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这些兽面纹可以看作是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祈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商代青铜器上的一种精神象征。

古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从图案造型和纹饰排列等方面来看,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烙印。

它们传达着古代青铜器文化的魅力和神秘,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兽面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上的一种常见装饰纹样,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古代社会、宗教、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具体体现。

在商周青铜器上出现的兽面纹还与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社会,它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而且由于当时的宗教信仰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导致了青铜器上的纹饰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兽面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时社会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而兽面纹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蕴和精神内涵。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与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等多个方面都密切相关。

它不仅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艺术风貌和审美理念,更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的一种装饰纹样,它以兽面为主体,以圆点、直线为轮廓线,呈几何形排列。

兽面纹是一个人首兽身的形象,也就是人首兽身。

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面部有目,二是口大能言。

兽面纹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

商代早期兽面纹以饕餮纹最为著名。

饕餮纹又称饕餮纹,传说为四兽首人身,有目有口有牙,能食人。

饕餮的形象是一种狰狞的、神秘的动物。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大多都是这种纹饰。

兽面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纹饰,其装饰形式较为简单,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有所发展,到西周晚期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是由两个基本相同的几何形组成,并以简单线条作为轮廓线来装饰纹样,不加任何纹饰。

兽面纹在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应用较多,而到了战国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的流行时代很长,大约持续了3000年左右。

从西周早期开始流行,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兽面纹以饕餮纹为主要代表,是一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青铜器装饰纹样。

—— 1 —1 —。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是指在青铜器上刻画的动物头部图案。

它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展现了古代华夏文明的变迁与演进。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的基本特点是形态简练、线条流畅、雕刻精细。

兽面纹通常以兽头作为图案的核心,充满力量感和动感。

它们的眼睛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充满神秘感和生气。

鼻子、嘴巴和耳朵的形状也各具特色,有些兽面纹的嘴巴张开,露出锋利的牙齿,展现出凶猛的形象。

此外,兽面纹的线条流畅,勾勒出兽头的轮廓和特征,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在发展演变中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

早期的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通常较为简单,形态较为朴实,主要表现出兽头的基本特征。

随着商代的发展,兽面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精细。

中期的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开始出现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犄角、眼珠、鬃毛等,使兽头图案更加栩栩如生。

而到了晚期的商代和西周时期,兽面纹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更多的动物形象,如虎、狮、犬、鸟等。

兽面纹的样式也更加丰富,有的呈现出凶猛的形象,有的呈现出温顺的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动物形象的不同理解和表达。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兽面纹在商周社会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象征。

兽面纹所代表的动物形象往往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关。

例如,虎被视为王者的象征,兽面纹中的虎头图案常常与权力和统治联系在一起;狮被视为勇猛的象征,兽面纹中的狮头图案常常与武力和勇气联系在一起。

兽面纹还可以象征着生育和繁荣,如鸟头图案常常与丰收和幸福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兽面纹的运用,古代华夏民族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和对于社会秩序的追求得以表达和体现。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具有形态简练、线条流畅、雕刻精细的基本特点。

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兽面纹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从简单朴实到丰富精细,从基本特征到更多的细节和装饰。

商代青铜盘上的动物纹饰研究

商代青铜盘上的动物纹饰研究
关键词:商代 青铜盘 动物纹饰 宗教祭祀
青铜盘是商代重要而常见的铜器。目前出土和传 世的商代青铜盘共有三十件左右。这些铜盘绝大多数
图1 兽面纹假腹盘(全集4)
图2 涡纹盘(商代中期)
没有器耳,多为宽沿,腹部或深或浅,均有圈足,圈 足或高或低,个别铜盘还有假腹(图1)。青铜盘的用 途,文献上已有明确的记载。《礼记·内则》说“进 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清沃盥,盥卒授巾”;段 玉裁在《说文解字》的注中也说“承盘者,承水器 也”。古人在祭祀和宴饮都要行沃盥之礼,以昭显其 清洁。青铜盘是水器,常与匜搭配使用,用匜往手上 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
不可移动文物受损严重的主要是古建类。其中西安大雁 塔经勘察外观无明显变化,但塔室内四面及券洞顶部二至七 层有粉层裂缝,四至七层塔室有部分粉层成块状脱落。西安 钟楼二楼槛窗、槛墙、楼梯斗拱出现裂缝,柱头上部椽子部 分有脱离现象。宝鸡岐山县太平寺塔,塔身向东偏北4度方 向倾斜,偏离正轴心4度,塔顶偏移1.82米。同时,蓝田的水 陆庵、留坝县的张良庙、西乡县的午子观、勉县的武侯墓、 泾阳县的崇文塔、周至县的八云塔、韩城的北营庙等不可移 动文物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损坏。
商代早期的青铜盘简单素雅,多用旋涡纹、圆圈 纹等作简单的装饰(图2)。动物纹饰从商代中期开始 出现在青铜盘上。这些动物纹饰有写实动物纹和幻想 动物纹两大类,写实动物纹主要是鱼纹、龟纹、虎纹 和鸟纹;幻想动物则是龙纹和饕餮纹。
鱼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出现的时间很早。在距 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彩陶上就绘有千姿百态的 鱼纹,有的逼真写实,有的抽象简练(图3)。在万物 有灵的远古时期,人们相信世界上每一种物体都有灵 魂,他们认为某种动物与本氏族部落有某种亲缘关 系,就会把它作为保护神加以顶礼膜拜[1]。仰韶文化所 见到的鱼纹,除了是对现实世界中鱼的临摹或抽象 外,可能就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鱼纹是商代 青铜盘中最常见的纹饰,鱼一般作侧视形,有的瘦 长,构图简要;有的圆润,活泼可爱(图4、5)。除 了少数青铜盘把鱼纹作为主要纹饰装饰在盘内中央 外,鱼纹更多是作为辅助纹饰和虎纹、鸟纹或龙纹搭 配构图,装饰在铜盘内壁上(图6)。

商周时期青铜纹饰大全

商周时期青铜纹饰大全

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大全2017-05-29 20:52中国的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青铜器纹饰一弊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

1、饕餮纹名称出自:“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

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被称为火龙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