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一汽M6提案

合集下载

给排水管网毕业设计

给排水管网毕业设计

学号:毕业设计(2009 届)题目:积机车辆厂给水排水管网设计学生:王万积专业班级:给排水042校内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校外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职务:工程师摘要:此设计为厂区污水及雨水管道工程设计。

采用雨水和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使雨水和污水分别在不同的管道系统中收集排放。

废弃了原有的旧管网,重新布置排水管线,增强了厂区管网的输水排水能力,为生产提供便利。

本设计共有四块:雨水管网设计,污水管网设计,污水提升泵站设计,同时还包括污水管网的预算书。

工厂的地下管线复杂,设计中采用了雨水污水分别布置,分别布置于道路两侧的办法,使原有的道路不致破坏,同时减少了与煤气、给水、通信电缆等其他管线的交叉。

本工程中污水管道总投资为4336803.09元,雨水总投资约386175元。

关键词:排水管网分流制排水系统工程预算、Abstract:This is designed to the fact ory of Qi shuyuan’ sewage and rain water pipeline project design. Use of sewage and rain drainage diversion system, so that rainwater and sewage pipes in a different system of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Abandoned the original old pipe network and re-arrange the drain pipes.It enhanced the plant's water drainage pipe network capacity and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the production.The design has a total of four parts: rainwater pipe network design, sewage pipe network design, and upgrade sewage pumping station design, also include sewage pipe network on the budget.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factory complex, storm water and sewage decorated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design. Storm water pipes and sewage pipes were arranged in both sides of the road.It will not make the original road damage,while reducing the cross with gas, water supply, communication cables, and other pipeline.The sewage project has a total investment of 4336803.09 Yuan; rainwater network has a total investment of 386,175 Yuan.Key words: Drainage network Diversion of rainwater and sewage drainage system Project budget目录1.前言 ................................................................................................................................................................... 11.1车辆厂简介 ................................................................................................................................................ 11.2设计资料 .................................................................................................................................................. 12.设计方案 ........................................................................................................................................................ 23.污水管道系统设计......................................................................................................................................... 23.1划分排水流域,确定排水区界 ................................................................................................................ 23.2管道定线和平面布置................................................................................................................................ 23.3划分设计管段,计算设计流量 ................................................................................................................ 33.4.污水管网水力计算 .................................................................................................................................... 43.4.1计算中的考虑因素 ............................................................................................................................. 43.4.2 各管段流量计算及管径选择............................................................................................................. 53.4.3 污水管道埋深 .................................................................................................................................... 73.4.4 污水提升泵房设计 ............................................................................................................................ 93.4.5图纸绘制 ......................................................................................................................................... 123.4.6 污水管道工程概预算(不含泵房)............................................................................................. 124 雨水管网设计............................................................................................................................................... 174.1划分排水流域和管道定线 .................................................................................................................. 184.2雨水设计管段划分................................................................................................................................ 184.3划分雨水汇水面积 ................................................................................................................................ 194.4雨水汇水面积计算................................................................................................................................ 214.5确定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 ............................................................................................................ 224.6确定设计重现期P和地面集水时间.................................................................................................... 234.7雨水管单位面积径流量........................................................................................................................ 244.8雨水管道水力计算................................................................................................................................ 244.9雨水管道埋深计算................................................................................................................................ 264.10雨水工程造价估算.............................................................................................................................. 274.11雨水干管纵剖面图 .............................................................................................................................. 285总结 ............................................................................................................................................................ 29参考文献 .......................................................................................................................................................... 30致谢 .................................................................................................................................................................. 31附件 .................................................................................................................................................................. 321.前言1.1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简介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是中国南车集团公司所属的内燃机车龙头企业,是中国铁路主要的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和服务基地,是铁道部六家技术引进的重点扶持企业之一。

天津一汽098L命名及推广核心构思-文档资料

天津一汽098L命名及推广核心构思-文档资料
天津一汽 098L命名及推广 核心构思
北京鹰之机构
写在前面的话
• 北京鹰之机构作为“雅酷”的服务商,承蒙贵公司 垂询098L命名事宜,深表感谢。 • 为不负重托,本机构迅速组织各专业力量深入研 讨,并形成一致的意见。 • 为节约时间,现将命名结论及未来营销推广延展 策略之核心构思提炼出来,呈贵公司决策者参考。
3、对宣传点及受众心理愿望而言
事业,既是过去愿景实现的暂时心理满足,又是未来更高期望的憧憬。 情感,物质基础的奠定,向生活、情感方向追求。 价值,更高层次要表现自我价值——承载着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延展核心构思之三——创意无限的
婴儿幼稚的用力; 山峰; 弯流; 雁阵; 犄角; 翻开的书籍; 情侣牵手的臂膀; 出征前的祝福手势; 运动员胜利时高举的手臂; …………
延展核心构思之二——胜利三部曲 1、对企业而言
098L成功上市,全员的共同艰辛付出,得到成功的回报。 V姿、V骄成功融汇,共享资源,互为昭彰,获得品牌整合的成功。 企业品牌和企业精神诞生,简洁明了地塑造出“追求成功”的豪迈精 神。
2、对V骄产品品牌塑造而言
下线前,命名征集及揭晓、V系列概念导入、车型探密等逐浪预热。 上市发售期间,新锐导演招标、媒体试车、经销商接受预定等等。 推广期间,密集设计经销商店头促销、“顾客满意”等活动。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V
世界上从不受法律约束、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理解的肢体语言。
延展核心构思之四——任意载体的表达 虽然不必描述具体创意,但大家已能想象到勇于 进取、锐意争胜的各类载体的丰富表达:
车展设计; 平面; 影视; 网络; ………… 乃至于企业VI系统。
总体的思路和方法论
未来的推广影响
命名
期望和心理满足

红旗汽车营销策划书

红旗汽车营销策划书

红旗汽车营销策划书篇一:红旗H7营销策划书红旗H7系列产品策划方案1. 方案目录2. 产品概述3. 产业趋势4. 产品外观5. 产品配置6. 产品定位7. 营销组合8. 财务预算策划人:杨东涛时间: 20XX/12/17产品概述红旗品牌创建于1961年,是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所以红旗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而且价格、质量、名誉以及美誉度都比较好,一直以来,红旗轿车一直以政府官方专用车出现,但是其中还不乏一部分商人、工人等,而且我国最高领导人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视察工作,红旗车一直在其身边陪伴,由此可见其位置在中国的高低,在中国大阅兵的时候,更是担当了检阅车的任务,其优越性和安全保障系数都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都没有过这个先例,所以,完全可以说红旗轿车是一个可以信赖并且有政府做后盾的“皇家车”。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时时刻刻的提防和在经济的上的打压以及侵略,在巴黎,聚集围堵奥运火炬手,在日本,意图抢占钓鱼岛,在美国,阻止中国的统一,所以,有许多消费者都对国外的品牌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情绪。

在选车上,市场上又很难见到一款真正的国产高档小轿车,而这时红旗H7又从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令国内消费者和部分外国消费者都是眼前一亮,他们都非常想知道这个由一汽集团完全自主创新的国产车是否可以像40年前一样,给国人带来信心和希望,而且红旗车在中国的影响力的无与伦比的,因为对中国而言,红旗不仅是中国的国旗,而且也是中国汽车业的标志,含有强烈的民族感情,有其他品牌车辆不可替代的位置。

产业趋势目前在中国及世界市场中,各国、各品牌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就其中以轿车来区分,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档次,A豪车;B高档车;C中档车;D低档车。

低价车一直是国内轿车和国外汽车所领导的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国内品牌汽车占75%,日本品牌汽车占15%,美国及其他国家占10%,其特点为价格较为低廉,质量有点不尽如人意,排量小,动力差,售后服务有所欠缺,所以这类车一般为低收入者、小城市、农村人口所准备,其主要品牌有奇瑞、长安铃木、夏利、现代、桑塔纳等,消费特点为消费者多,素质和文化程度较低,还有就是收入较低。

伊顿全球最佳供应商手册

伊顿全球最佳供应商手册
3 术语和定义 .................................................................................................................................................................... 4
7 运行 ........................................................................................................................................ 8 7.1 合同审查................................................................................................................................................................ 9 7.2 设计开发................................................................................................................................................................ 9 7.2.1 测试和验证................................................................................................................................................................9 7.2.2 配置与数据管理......................................................................................................................................................10 7.3 产品实现.............................................................................................................................................................. 11 7.3.1 程序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 (PFMEA) .......................................................................................................................11 7.3.2 控制计划..................................................................................................................................................................11 7.3.3 测量系统分析 (MSA) ............................................................................................................................................... 11 MSA 应按照 AIAG MSA 参考手册完成,如下所示: ........................................................................................................11 7.3.4 工艺能力..................................................................................................................................................................11 7.3.5 检查.......................................................................................................................................................................... 12 7.3.6 产能分析..................................................................................................................................................................12 7.3.7 PPAP ......................................................................................................................................................................... 13

欧洲和美国重卡差异明显的原因分析

欧洲和美国重卡差异明显的原因分析

2024年第03期总第322期欧洲和美国重卡差异明显的原因分析宁文祥尹红霞向文谦袁菲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56摘要:重卡产品一般都代表了一个国家车辆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和美国在重卡产品的技术和设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欧洲和美国的重卡无论是外形设计还是长度尺寸,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过对欧洲和美国的驾驶员状况、道路情况和相关法规状况的不同,来剖析欧洲和美国重卡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通过背景原因的分析,让我国重卡设计者了解国外重卡外形和尺寸设计背后的文化和法规因素,旨在为我国的重卡设计带来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欧洲重卡;美国重卡;差异;重卡设计中图分类号:U461收稿日期:2023-11-15DOI:10 19999/j cnki 1004-0226 2024 03 0031前言在汽车品类中,重卡产品因为其结构复杂、工况要求更高、发动机需求也更严格等因素,成为一个国家汽车水平的判断标准。

在全球的重卡领域,欧洲和美国的重卡最有代表性,技术水平领先的重卡企业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欧洲和美国。

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欧洲的重卡和美国的重卡从多个层面来看,差异化十分明显,哪怕是在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今天,这种差异依然存在。

为此,本文将分析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

2欧洲和美国重卡的外形特点2 1美国重卡外形特点在美国,重卡产品都会有很明显的三个特点:a.美国的重卡绝大部分都是长头重卡,美国重卡的发动机都位于驾驶室的前方。

b.美国的长轴距重卡比比皆是,轴距长了,卡车看起来就比较庞大,所以在美国经常能看到大型的汽车列车。

c.美国重卡的驾驶室长度一般比较长,驾驶室内的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美国重卡的主流外形如图1右图所示。

2 2欧洲重卡外形特点与美国重卡相比,欧洲重卡产品特点存在较大不同,具体如下:a.欧洲重卡的发动机基本都是位于驾驶室的下方,所以欧洲基本上都是平头的重卡。

b.欧洲重卡几乎是看不到长轴距的超大型车辆,轴距的长短相对平均。

IATF16949标准全中文整合

IATF16949标准全中文整合

汽车 IATF 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汽车推动小组第一版2016年10月01日目录目录 (1)前言--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8)历史 (8)目标 (8)引言 (9)0.1 总则 (9)0.2 质量管理原则 (9)0.3 过程方法 (10)0.3.1 总则 (10)0.3.2 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 (11)0.3.3 基于风险的思维 (12)0.4 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 (1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3)1范围 (13)1.1范围——汽车行业对ISO9001:2015的补充 (13)2引用标准 (13)2.1 规范性应用标准和参考性引用标准 (13)3术语和定义 (13)3.1 汽车行业的术语和定义 (13)4 组织的环境 (19)4.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19)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9)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19)4.3.1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补充 (19)4.3.2 顾客特定要求 (20)4.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20)4.4.1 (20)4.4.1.1 产品和过程的符合性 (20)4.4.1.2 产品安全 (20)4.4.2 (21)5 领导作用 (22)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22)5.1.1 总则 (22)5.1.1.1 公司责任 (22)5.1.1.2 过程有效性和效率 (22)5.1.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2)5.2 方针 (23)5.2.1 建立质量方针 (23)5.2.2 沟通质量方针 (23)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23)5.3.1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补充 (23)5.3.2 产品要求和纠正措施的职责和权限 (23)6 策划 (24)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24)6.1.1& 6.1.2 (24)6.1.2.1 风险分析 (24)6.1.2.2 预防措施 (24)6.1.2.3 应急计划 (25)6.2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25)6.2.1 & 6.2.2 (25)6.2.2.1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补充 (26)6.3 更改的策划 (26)7 支持 (27)7.1 资源 (27)7.1.1 总则 (27)7.1.2 人员 (27)7.1.3 基础设施 (27)7.1.3.1 工厂、设施及设备策划 (27)7.1.4 过程操作的环境 (28)7.1.4.1 过程操作的环境-补充 (28)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 (28)7.1.5.1 总则 (28)7.1.5.1.1 测量系统分析 (28)7.1.5.2 测量可追溯性 (28)7.1.5.2.1 校准/验证记录 (29)7.1.5.3 实验室要求 (29)7.1.5.3.1 内部实验室 (29)7.1.5.3.2 外部实验室 (30)7.1.6 组织知识 (30)7.2 能力 (30)7.2.1 能力—补充 (31)7.2.3 内部审核员能力 (31)7.2.4 第二方审核员能力 (31)7.3 意识 (32)7.3.1 意识-补充 (32)7.3.2员工激励和授权 (32)7.4 沟通 (32)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32)7.5.1 总则 (32)7.5.1.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33)7.5.2 编制和更新 (33)7.5.3 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控制 (33)7.5.3.1 & 7.5.3.2 (33)7.5.3.2.1 记录的保存 (34)7.5.3.2.2 工程规范 (34)8 运行 (35)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35)8.1.1 运行策划和控制-补充 (35)8.1.2 保密 (35)8.2 产品和服务要求 (35)8.2.1 顾客沟通 (35)8.2.1.1 顾客沟通-补充 (36)8.2.2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确定 (36)8.2.2.1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确定-补充 (36)8.2.3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 (36)8.2.3.1 (36)8.2.3.1.1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补充 (36)8.2.3.1.2 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 (37)8.2.3.1.3 组织制造可行性 (37)8.2.3.2 (37)8.2.4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 (37)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37)8.3.1 总则 (37)8.3.1.1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补充 (37)8.3.2 设计和开发策划 (37)8.3.2.1 设计和开发策划——补充 (38)8.3.2.2 产品设计技能 (38)8.3.3 设计和开发输入 (38)8.3.3.1 产品设计输入 (39)8.3.3.2 制造过程设计输入 (39)8.3.3.3 特殊特性 (39)8.3.4 设计和开发控制 (40)8.3.4.1 监视 (40)8.3.4.2 设计和开发确认 (40)8.3.4.3 原型样件方案 (40)8.3.4.4 产品批准过程 (41)8.3.5 设计和开发输出 (41)8.3.5.1 设计和开发输出-补充 (41)8.3.5.2 制造过程设计输出 (41)8.3.6 设计和开发更改 (42)8.3.6.1 设计和开发更改-补充 (42)8.4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42)8.4.1 总则 (42)8.4.1.1 总则-补充 (43)8.4.1.2 供应商选择过程 (43)8.4.1.3 顾客指定的货源(亦称“指向性购买”) (43)8.4.2 控制类型和程度 (44)8.4.2.1 控制类型和程度-补充 (44)8.4.2.2 法律和法规要求 (44)8.4.2.3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开发 (44)8.4.2.3.1 汽车产品相关软件或带有嵌入式软件的汽车产品 (45)8.4.2.4 供应商监视 (45)8.4.2.4.1 第二方审核 (45)8.4.2.5 供应商开发 (45)8.4.3 外部供方的信息 (46)8.4.3.1 外部供方的信息-补充 (46)8.5 生产和服务提供 (46)8.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46)8.5.1.1 控制计划 (47)8.5.1.2 标准化作业-操作指导书和目视标准 (47)8.5.1.3 作业准备验证 (48)8.5.1.4 停工后的验证 (48)8.5.1.5 全面生产维护 (48)8.5.1.7 生产排程 (49)8.5.2 标识和可追溯性 (49)8.5.2.1 标识和可追溯性-补充 (49)8.5.3 属于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50)8.5.4 防护 (50)8.5.4.1 防护-补充 (50)8.5.5 交付后的活动 (50)8.5.5.1 服务信息的反馈 (51)8.5.5.2与顾客的服务协议 (51)8.5.6 更改的控制 (51)8.5.6.1 更改控制—补充 (51)8.5.6.1.1 过程控制的临时更改 (51)8.6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52)8.6.1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补充 (52)8.6.2 全尺寸检验和功能性试验 (52)8.6.3 外观项目 (53)8.6.4 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验证和接受 (53)8.6.5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53)8.6.6 接收准则 (53)8.7 不符合输出的控制 (53)8.7.1 (53)8.7.1.1 顾客的让步授权 (54)8.7.1.2 不合格品控制-顾客规定的过程 (54)8.7.1.3 可疑产品的控制 (54)8.7.1.4 返工产品的控制 (54)8.7.1.5 返修产品的控制 (54)8.7.1.6顾客通知 (55)8.7.1.7 不合格品的处置 (55)8.7.2 (55)9 绩效评价 (56)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56)9.1.1 总则 (56)9.1.1.1 制造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56)9.1.1.2 统计工具的确定 (56)9.1.1.3 统计概念的应用 (57)9.1.2 顾客满意 (57)9.1.3 分析和评价 (57)9.1.3.1 优先级 (58)9.2 内部审核 (58)9.2.1 & 9.2.2 (58)9.2.2.1 内部审核方案 (58)9.2.2.2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58)9.2.2.3 制造过程审核 (59)9.2.2.4 产品审核 (59)9.3 管理评审 (59)9.3.1 总则 (59)9.3.1.1 管理评审——补充 (59)9.3.2 管理评审输入 (59)9.3.2.1 管理评审输入-补充 (60)9.3.3 管理评审输出 (60)9.3.3.1 管理评审输出-补充 (60)10 改进 (61)10.1 总则 (61)10.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61)10.2.1 & 10.2.2 (61)10.2.3 问题解决 (62)10.2.4 防错 (62)10.2.5 保修管理体系 (62)10.2.6 顾客投诉及使用现场失效试验分析 (62)10.3 持续改进 (62)10.3.1持续改进----补充 (63)IATF 16949:2016 附录 (64)附录A:控制计划 (64)A.1 控制计划的阶段 (64)A.2 控制计划的要素 (64)附录B:参考节目----汽车行业补充 (66)内部审核 (66)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66)测量系统分析 (66)产品批准 (67)产品设计 (67)生产控制 (67)风险分析 (68)软件过程评估 (68)统计工具 (68)供应商质量管理 (68)健康与安全 (68)ISO 9001:2015 附录 (69)附录A:新结构、术语和概念说明 (69)A.1结构和术语 (69)A.2 产品和服务 (69)A.3 理解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 (70)A.4 基于风险的思维 (70)A.5 适用性 (70)A.6 成文信息 (71)A.7 组织的知识 (71)A.8 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71)附录B: SAC/TC 151制定的其他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72)前言--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本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本文中简称为“汽车QMS标准”或“IATF 16949”),连同适用的汽车顾客特定要求,ISO 9001:2015要求以及ISO 9000:2015一起定义了对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的基本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EN15129中文版

EN15129中文版

隔震装置EN15129——2009ICS 91.120.25英文版本隔震装置这一欧洲标准于2009年9月19日通过CEN批准。

CEN成员必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规定,不加任何修改地将本欧洲标准作为各自国家标准。

有关各国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文献,可以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中央秘书处或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处获得。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语言的官方文本(英语、法语、德语)。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成员有责任将其译为母语,并通报中央秘书处,通报的译本与官方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尔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OMITÉ EUROPÉEN DE NORMALISATIONEUROPÄISCHES KOMITEE FÜR NORMUNG管理中心:rue de Stassart, 36 B-1050 Brussels©2009CEN在世界范围内保留任何形式以及任何方式的使用参考号:EN 15129:2009: E 权,仅供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成员使用。

前言 (1)1范围 (2)2标准引用 (3)3术语、定义、符号与缩略语 (4)3.1术语和定义 (4)3.2符号 (9)3.2.1大写拉丁字母 (9)3.2.2小写拉丁字母 (9)3.2.3希腊字母 (10)3.2.4下标 (10)3.3缩略语 (11)3.4装置清单 (13)4一般设计准则 (14)4.1性能要求和符合性标准 (14)4.1.1基本要求 (14)4.1.2结构系统增强的可靠性 (14)4.1.3功能要求 (15)4.1.4结构和机械要求 (15)4.1.5符合性标准 (16)4.2地震作用对装置的影响 (16)4.2.1抗震作用情况和地震作用组合 (16)4.2.2地震作用的影响 (16)4.3装置的概念设计 (16)4.3.1装置行为的可靠性 (16)4.3.2能力设计 (17)4.3.3维护 (17)4.3.4装置的更改和替换 (17)4.3.5编制装置文件 (17)4.4一般性能 (18)4.4.1材料性能 (18)4.4.2分析中使用的装置性能 (18)4.4.3复位能力 (19)4.5本构率 (19)4.6装置抗震验证 (19)5刚性连接装置 (21)5.1永久连接装置 (21)5.2熔断保护装置 (21)5.2.1性能要求 (21)5.2.2材料性能 (21)5.2.4型式试验 (22)5.2.5工厂生产控制实验 (23)5.3临时(动态)连接装置 (23)5.3.1功能性要求 (23)5.3.2材料性能 (24)5.3.3设计要求 (24)5.3.4型式试验 (25)5.3.5工厂生产控制试验 (27)6位移相关型装置 (28)6.1概述 (28)6.2性能要求 (28)6.3材料 (30)6.3.1概述 (30)6.3.2弹性体 (31)6.3.3钢 (31)6.3.4其他材料(特殊钢、不锈钢、SMA、粘弹性聚合材料) (31)6.4试验 (31)6.4.1概述 (31)6.4.2材料型式试验 (32)6.4.3材料的工厂生产控制试验 (33)6.4.4装置型式试验 (34)6.4.5装置的工厂生产控制试验 (35)7速度相关型装置 (36)7.1功能性要求 (36)7.2材料性能 (36)7.2.1概述 (36)7.2.2材料 (36)7.2.3活性表面 (37)7.2.4粘性流体 (37)7.3设计要求 (37)7.3.1概述 (37)7.3.2超速 (38)7.3.3屈曲 (38)7.4试验 (39)7.4.1概述 (39)7.4.2型式试验 (39)7.4.3工厂生产控制 (42)8隔震装置 (43)8.1一般要求 (43)8.2弹性隔震装置 (44)8.2.1要求 (44)8.2.2材料 (50)8.2.3设计 (56)8.2.5制造公差 (69)8.2.6标志和标签 (69)8.3曲面滑块 (69)8.3.1要求 (69)8.3.2材料 (74)8.3.3设计 (74)8.3.4试验 (76)8.3.5制造,装配和公差 (84)8.4平面滑块 (85)8.4.1要求 (85)8.4.2材料 (85)8.4.3设计 (85)8.4.4试验 (85)8.4.5制造,组装和公差 (85)9装置组合 (86)9.1要求 (86)9.1.1概述 (86)9.1.2特殊要求 (86)9.2材料 (86)9.3设计 (87)9.4试验 (87)9.4.1概述 (87)9.4.2型式试验 (87)9.4.3工厂生产控制试验 (87)10符合性评估 (88)10.1概述 (88)10.2型式试验 (88)10.2.1初始型式试验 (88)10.2.2后续型式试验 (93)10.3工厂生产控制 (93)10.3.1概述 (93)10.3.2原材料和成分 (95)10.3.3设备 (97)10.3.4采样 (97)11安装 (98)12运行中检查 (99)12.1一般要求 (99)12.2定期检查 (99)12.3主要检查 (99)附录A(资料性)对第1条“范围”的注释 (100)附录B(资料性)对第4条“一般设计准则”的注释 (101)B.1装置的使用寿命 (101)B.2基本要求 (101)B.4增加的可靠性 (101)B.5ULS破坏极限状态的要求 (102)B.6SLS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102)B.7结构分析 (102)B.8材料性能 (102)B.9复位能力 (103)附录C(资料性)对第5条“刚性连接装置”的注释 (105)C.1功能性要求 (105)C.2材料性质 (105)C.3设计要求 (105)C.4试验 (106)C.4.1概述 (106)C4.2低速试验106 C.4.3密封磨损测试 (107)C.4.4冲击载荷试验 (108)C.4.5过载试验 (108)C.4.6循环载荷测试 (109)附录D(资料性)对第6条“位移相关型装置”的注释 (110)D.1非线性装置(NLD)的类别 (110)D.2线性装置示例-弹性剪应变装置 (112)D.3非线性装置示例 (112)D.3.1缓冲 (112)D.3.2钢制非弹性应变能消散装置(钢制滞回消能装置) (113)D.3.3屈曲约束支撑 (113)D.3.4SMA复位装置 (113)附录E(资料性)对第7条“速度相关型装置”的注释 (113)E.1功能性要求 (114)E.2设计要求 (116)E.3试验 (117)E.3.1概述 (117)E.3.2流体粘滞阻尼器的低速试验 (117)E.3.3流体弹簧阻尼器的低速试验 (118)E.3.4流体粘滞阻尼器的本构率试验 (118)E.3.5流体弹簧阻尼器的本构律试验 (119)E.3.6阻尼效率试验 (120)附录F(资料性)对第8条“隔震装置”的注释 (121)F.1弹性隔震装置的老化情况 (121)F.2低温结晶 (121)F.3对设计基础的注释 (122)F.3.1形状因数 (122)F.3.2垂直载荷压力引起的设计剪应变 (122)F.3.3隔震装置刚度 (123)F.4通过曲面滑块和平面滑块试验测定恢复刚度 (125)附录G(资料性)压力与剪力组合的设备 (126)G.1一般要求 (126)G.2数据采集 (126)G.3压力与剪力组合的设备 (126)G.4载荷压板 (127)G.5数据分析 (127)附录H(资料性)装置连接设计 (129)H.1弹性隔震装置 (129)H.2滑块 (129)附录I(资料性)球面上压力分布的计算方法 (131)I.1概述 (131)I.2模型假设 (131)I.3垂向载荷的影响 (131)I.4水平载荷的影响 (133)I.5复合载荷 (133)附录J(资料性)普通隔震装置的Λ-系数 (135)J.1弹性隔振器的ΛMAX-值 (135)J.2滑动隔振器的ΛMAX-值 (136)附录ZA(资料性)本欧洲标准和欧洲指令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 (138)ZA.1范围与相关特点 (138)ZA.2抗震装置的符合性证明程序 (144)ZA.2.1符合性证明体系 (144)ZA.2.2EC符合性证书与声明 (147)ZA.3CE标记与标签 (148)ZA.3.1产品性能声明 (149)ZA.3.2关于与指定设计规范的符合性的声明 (150)前言本文件(EN 15129:2009)由“抗震装置”技术委员会CEN/TC 340编制,其秘书处由UNI设立。

《世界名车图典》记录

《世界名车图典》记录

《世界名车图典》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书中内容概述 (3)1. 世界名车历史背景 (4)2. 车辆设计与技术特点 (6)3. 名车品牌介绍 (7)三、重点章节分析 (8)1. 经典车型介绍 (9)(1)法拉利系列车型发展 (10)(2)兰博基尼的传奇故事 (12)(3)保时捷的赛车血统 (12)2. 技术革新与车辆性能提升 (14)(1)燃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6)(2)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应用 (17)(3)智能驾驶技术的探索 (18)四、个人感悟与启示 (19)1. 对汽车文化的理解加深 (21)2. 名车品牌的独特魅力与传承 (22)3. 技术创新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23)五、书中未解问题与讨论 (24)1.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5)2. 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与技术难题 (27)3. 未来汽车设计趋势预测 (28)六、结论与总结评价 (29)1. 《世界名车图典》的价值所在 (31)2. 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32)3. 对未来汽车行业的展望与思考 (33)一、内容概要在阅读《世界名车图典》我被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经典名车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还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领略到世界著名汽车品牌的独特风采。

本书按照不同的汽车品牌和系列,对名车的特点、性能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从豪华轿车、跑车、SUV到卡车、公交车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汽车。

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技术特点,让人感受到了汽车工业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这些名车的风采所折服。

奔驰S级轿车以其优雅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成为了豪华车市场的代表;而法拉利则以其极致的速度和独特的驾驶体验,成为了跑车界的翘楚。

一些品牌如丰田普拉多、福特F150等,则以其出色的越野性能和实用性,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除了名车的性能和特点外,本书还着重介绍了各品牌的设计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