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一)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师说》中,在该文中,他提倡尊师重道。
(1)尊师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
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总之。
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
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老师。
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否定。
这种含有辩证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二)一、韩愈的教师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韩愈的教师观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师观,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重振儒学的卫道者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韩愈一生有很长时间在从事教育活动,曾先后担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及国子祭酒等,对国学进行整顿,还积极倡导恢复地方官学等。
韩愈的著作被编为:《韩昌黎集》。
在思想文化方面,韩愈主张复兴儒学,认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就必须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支柱,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号召,尤其反对佛教。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在道德规范方面,他把仁义与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
他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排出儒家圣人的序列,以表示儒道源远流长,有传承的系统,居于中国历史上正统地位。
他特別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孟子之后,圣人之道无人继传。
他鼓起任道的勇气,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兴而传。
故称韩愈为“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其道统学说的建立,加强了儒学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意识。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又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教育作用论。
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他将人性分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上教者可导而上下"。
但是他认为上品虽不变,但“就学而愈明”,其善性接受教育后可以发扬光大;人性中除性外,还有情,情是性接触到外界事物后而产生的内心反应。
情亦分三品,是性的表现:“接于物而生也”。
具体说,情有七种表现,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如是上品之性,其七情的表现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中品之性,“中焉者可导而上下”,其七情的表现或过分,或不足,对于仁德有所违背,不能恰如其分。
下品之性,“下焉者畏威而寡罪”,对于七情不能控制,率性而为。
教育的作用在于绝邪情,使天情得到发展,即顺性而克情。
“上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从天生不平等性来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
他的思想观点丰富多样,深刻影响了后世。
以下是对韩愈思想要点的一些总结。
文化振兴思想:1. 以文化振兴为己任:韩愈对当时的文化境遇深感忧虑,主张恢复社会的精神与道德秩序,提倡文化的振兴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倡导国学:韩愈主张国学,认为传统文化是建设国家的根本,强调传统经学的学习和传承。
3. 忧国忧民:韩愈关注民生,主张求治、兴利、除弊,同时对官员清廉自律、为民服务提出要求。
教育思想:1. 倡导儒学教育:韩愈认为只有通过儒学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品质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作出贡献。
2. 强调实用教育:韩愈强调实用主义,主张将儒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立言之贤”即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3. 质疑科举制度:韩愈批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主张以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制度来代替科举制度。
政治思想:1. 廉政思想:韩愈主张官员廉洁自律,“不惜辞位以报国家之急”,强调政府官员要秉持道德操守,不为私利所动。
2. 君主专制:韩愈对君主专制体制持支持的态度,主张君主以德治国,但也提出了“上意苟合,奸臣乱之”这一对君主权力滥用的警示。
3. 民主思想:韩愈提出一些民主思想的影子,如反对封建等级制度,重视人民的意见和参政权,提出尊重人民的愿望和民意。
文学思想:1. 提倡古文运动:韩愈主张用古文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不满,同时批评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文风,倡导古文的复古。
2. 推崇诗歌:韩愈认为诗歌是最能表达人情感的艺术形式,提倡士人要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时事的看法。
3. 探讨言辞的力量:韩愈强调言辞的力量,认为言辞可以传递智慧、启发人心、引导社会舆论等,因此强调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作用。
修身思想:1. 追求胸怀宽广的人格:韩愈主张修身养性,提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追求,主张胸怀宽广、能容纳天下的人格修养。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25岁进士及第,三试于吏部而未获选,后历任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尊儒排佛,以卫道士自居,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尊师重道。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著述甚多,流行于世的有《韩昌黎全集》。
韩愈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韩愈处于唐朝衰退时期,因此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思想意识上,不满宗教的猖獗,主张复兴儒学。
韩愈基于自己指出,天下有贤才,四海之内,定有奇秀,关键在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政者不能识才、助才,致使大量人才被埋没。
他要求统治者首先必须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其次要给予特殊管理,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也就是把人才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人,要合理使用、优厚待遇、理解体谅。
同时,人才有高下大小之分,但各有其用,唯有长短大小各种人才合理组合,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知识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韩愈崇尚仁义。
韩愈还从和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多方面揭露了佛教。
道教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认为佛老师社会祸乱的根源。
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
二、“性三品说”教育作用论韩愈的教育理论也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他提出生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
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和情的关系是“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上品之性为善性,以仁德为主,通过其他四德,相应也产生上品之情,动而适中,符合五德的规范;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违背,七情也有时过分有时不及;下品之性为恶性,违背仁德,直情而行,不加控制。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 6 8年,卒于公元824年。
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
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
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
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
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
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
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 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 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
元和12 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
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
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 年病卒,享年57岁。
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
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
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
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 南修武)人[91],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121],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 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120]、教育家。 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高举儒家道统的大旗,猛烈地反对佛老,提倡古文运动,以复兴儒道为己任。为了重振儒 家的道统,韩愈极力抨击佛道,尤其反对外来的佛教。他认为儒学的纲领是仁义道德,这 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韩愈提倡新古文,着眼于学古道。他认为学习古文首先要熟识其著作,吸收其精华,在此 基础上推陈出新 2. 学习问题(经验) 对于学习问题,韩愈既吸收前人的经验,更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第一,要努力勤学。他认为"业精于勤,荒与嬉",要取得学业的精进需要依靠勤学不辍, 一切知识可由勤学习得 第二,要多读博学。学先王之道的基本途径是读六艺之文,此外,还要尽量多读书,扩大 知识眼界
20xx韩愈的教Leabharlann 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目录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 教学5.论师道"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 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 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
道"
1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道"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道"
第三,要积极思考。对于经史百家 之书的学习,绝不可食而不化,要
韩愈的教育思想

何一个皇朝而达到新的高度。官学和私学并举,以官学为主干,私学为补充;在地方
行政区,建立州学、县学的学校网;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联系,向中央官学选送生员;
本
以儒家经典与历史文学为教育内容的传统经学和以应用知识为教育内容的专科性
章
学校并立;专设的学校与附设于事务部门的学校并行,构成适应国家需要的教育体系。
结
的兴盛,使不同形态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推动了多元文教事业的发展。
科举考试选士制度产生于隋,而发展于唐。统治者把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使科举考试制度成为c操cc 纵学校教育发展的杠杆。学校失去独立性,变为
科举制度的附庸,对以后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朝创立一些新的教育制度,唐朝加以继承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超过以前任
小
学校内部管理,也进一步完善。入学制度、学礼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
结
度、休假制度等都以法制化的方式,组成一套管理制度。隋唐先进的教育制度,成为
东方邻国学习的对象,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ccc
在教育思想方面,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佛、道、儒三教为扩大社会影响、
提高政治地位开展激烈的竞争,教育思想的发展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在斗争过程中交
一、 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同情民众疾苦,主张减轻负担;反对 僧侣剥削,限制寺院经济。在思想意识上不满宗教猖獗,主张复兴儒学。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在道德规范方面,他把仁义与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 韩愈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 韩愈特别推崇孔丘和孟轲。韩愈还从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多方面揭露了佛教、道 教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一,佛、老是社会祸乱的根源。第二,佛、老是破坏 仁义道德的罪人。第三,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 韩愈主张排佛,令人注目的行动是元和十四年谏迎佛骨。
韩愈的道统观与教育思想

韩愈教育思想的儒学基础摘要:韩愈是中唐儒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一位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的的教育家。
韩愈一生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他的教育思想是对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尊师重道,并且在教育目的、教师职责、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学为儒道、传道授业等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
关键词:韩愈;道统观;儒学;教育主张韩愈,字退之,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思想上,他是复兴儒学的先驱。
苏轼曾撰文赞其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不仅在文学、思想领域颇有建树,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韩愈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师职责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均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韩愈提倡儒学的“道”,所以这些真知卓见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是韩愈关于“力排佛老,学为儒道”的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中唐时期,整个中国封建政治呈现明显的由盛转衰的迹象。
这对教育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曾经向平民普及的科举制度由初盛唐的勃勃生机至中唐已开始出现衰腐迹象,教育目的的急功近利使学校沦为“养士”的场所,教育之风浮夸。
在这种世风日下的情况下,韩愈曾四为学官,三任博士,以亲身教育实践,形成了力振衰败世风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济天下之溺的“道”就是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所以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明先王之教”,使人们明白“学所以为道”,使社会和百姓尤其是士人重新生发盛唐的精神气骨,从重新归本儒家教育,重新回归儒家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
一、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目的韩愈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道”为基础的,韩愈所谓的“道统”,即是指孔孟的仁义道德。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不仅阐明了自己的“道”,而且还对千百年来的儒学道统进行了追溯。
他说:“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
他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
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说明识马者难得。
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
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
“虽有名马”,而“不以干里称也”。
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
“马也虽有干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
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
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地感受。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八《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
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多体会),日以继夜地学习。
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
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
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
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
"钩其玄"。
这就是说,教学时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韩愈还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他反对“学虽勤而不语(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所谓“不由其统”,就是不由系统方面着手,不解其始末,只是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所谓"不要其中大是指讲得虽多,而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切中要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是无益的。
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讲出关键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他提出“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浸在典籍浓厚很吃馥郁的香气中,细微咀嚼与体味着其中的精华。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
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
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
所谓“降而不能乃剽贼”。
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他不赞成“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那种谨小慎微地追随世俗,没有创见地抄袭窃取一些陈旧书籍,是没有出息的。
他赞成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并且能“闳其中而肆其外”,学问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风格雄浑豪放。
他鼓励创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韩愈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很好地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扬弃他的“崇儒卫道”的精神,可以做为我们教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