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科学从包容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建 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 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1、科学问题的条件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当时的知 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有常规问 题和反常问题 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
2、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转换有不同思路,可以是常规问题和事实问题的 转换,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转换. 变换思路看,问题可以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立体转换.
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中立说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负荷价值说
价值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科学知 识体系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有价值判 断.科学是在社会情景中的复杂事业.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
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主要有: 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部分围绕科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 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 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 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 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 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
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

第三节 科学价值
科学研究成果使人类生活得以不断改善, 但世界大战、经济危机说明了把科学用 于破坏和浪费的目的同样很容易。 科学的应用使人们倾向几乎把科学用来 改进物质生产,使那些对人类福利,特 别是对人们的健康和家庭生活有更直接 价值的应用几乎完全置于脑后。使各种 学科的发展变得极不平衡
一 科学价值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主要 包括: 一 求真务实精神 二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三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无疑为科学家群体所独有,但 绝非为其所独有
小科学研究的时代,科学发现是以探索式为 主,科学成果是通过科学家之间的竞争性研 究获得,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资 助与被资助的契约关系,这一研究形式,保 证了科学的自主性研究,良好的科学激励机 制和科学成果的繁荣出现 大科学时代,以目标为导向,协作为特点, 更多的考虑社会需求的研究形式。它更多地 受社会需求的制约和影响,受大仪器的制约 和影响。科学研究受目标的指引,使科学研 究失去了自由竞争的空间,受马太效应的影 响,科学家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科学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 业。 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 论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文化; 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 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作一个具 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 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 的构成
从认识史上看,科学是从自然哲学 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试验为基础的 理论体系后才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的。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
一 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道”:就是在一定结构内永无 休止的变化。告诫人们,过于刻板的定 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总结:求真务实、有条理的怀疑、开拓创新
One’s first step in wisdom is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one’s last is to come to term with everything .
• 科学假说的定义: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 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
• 科学假说的构成:
事实基础 + 背景理论 + 对本质的猜测 + 预言
<假说的特点>
• 科学性: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 基础,以一定的背景理论为根据建立 起来的。
• 假定性: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本质规 律的想象、猜测成分。论述: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2.贝尔纳的解释: 建制、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持续 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信仰及对 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 种种相互关系
On their 40th wedding anniversary and during the banquet celebrating it, Tom was asked to give his friend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benefits of a marriage of such long duration.
teacher of all. It teaches you loyalty, forbearance, meekness, self-restraint, forgiveness -- and a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这对正确评价科学的社会地位和无分发挥科学的作用,对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全貌,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的涵义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G。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整个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人的物质生产所决定了的。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产生了天文学;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于是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发展起来了。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使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认识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旦,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个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 一、科学事实
•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 实——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过程的真实描述, 包括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表和观察实 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 范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 与主观的统一。
四、科学理论
• 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
•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知识,是关于客观事 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 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经验并由一系列概念、 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构成:
• (1)概念——科学理论的支撑点、逻辑出发点。 • 概念是同一领域中同类事物共同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专有的概念。(2)定 律和原理——理论的内容和或主体 • 是研究对象基本关系的反映,定律和原理在语言 结构上表现为判断形式,如电流等于电压乘电阻, 牛顿三大定律等。 • (3)科学推论——执行理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
三、科学的划界
• 1、科学划界的标准 • 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 否则就是非科学。什么才算有意义,如果一个命 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这个命题就有意义。 • 证伪主义:波普尔认为证伪才是分界的标准,他 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靠能 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 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 是科学的。
马克思关于科学涵义有以下几个观点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 财富。
科学的本质属性
科学的本质,是对科学根本性质的界定,反映了科学的内部联
系和内在规律性。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本质的外在表现,是科学的重要标志。
客观真理性; (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第一节 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指 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或者说要
三、科学价值
科学精神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其一,普遍主义。 其二,共有性。 其三,求真及无私利性精神。 其四,有组织的怀疑精神。
实质:事实求是、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
图解决无数的生活问题的那个时候和那个地方。最初
的解决办法纯粹是权宜之计,后来逐渐通过比较、概 括、简化、合理化、一体化并相互联系在一起,于是, 科学之网便慢慢地被编制而成了。” —— George Sarton
三、科学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由科学的内在属性体现出
的价值就表现为科学的内在价值。
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
爱丁顿率领一支日蚀观察队在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对日蚀进行观测
科学知识总体的性质是一种猜测和假说。
“我认为牛顿和爱因斯坦都属于科学,但两者 都不可能是真的,两者都可能是假的。”
新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
历史主义学派:科学看作一种社会事业
一派以库恩为代表:承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 ?燃素说 ?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 ?“绝对时间空间”
1831年科学界普遍用
science表示关于自然界的系 统知识,也用science来称说 自己的研究 。1833年创造出 新词“科学家”(sciencist)
用来称呼探索自然奥秘、增
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自然辩证法-第4章科学的性质

两种语言
观察语言:或O-语言(用LO表示),包含逻
辑语句与O-语句,无T-词。 理论语言:或T-语言(用LT表示),包含逻辑 语句、O-语句和T-语句。
理论的两种假设
理论假设(T-假设):理论的规律,它们是
纯粹的T语句。 对应假设(C-假设):即对应规则,包含T词和O-词的混合语句。
预言的功能
预言:从规律推出未来的可能的事实。 模型:同解释。 科学规律应当具有预言的功能。预言力强 的规律是好规律。
(3)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 规律组成的复杂的结构,其中表现出事实、 规律、理论的递进层次关系。 科学理论是一个由原理、逻辑演绎方法和 可检验的推论组成的逻辑系统。
而不是指称一类或一部分事物。 科学事实是经验性的认识成果,其内容具有 感性的成分,它的真实性通过实践直接验证。 科学事实分为事实Ⅰ(记录数据)和事实Ⅱ (数据概括的陈述)。
科学事实的特征
个别性:科学事实指称具体的单个的事物。 精确性:科学事实要求数量的精确性。定 性与定量的概念在科学事实中的作用。 可重复性:公共的经验与私人的经验。这 是科学事实的重要的特征。
(2)科学规律
实证主义的科学规律:“科学规律是尽可 能精确地表达某种重复性或规则性事件的 陈述。”——卡尔纳普。 本质主义的科学规律:科学规律是对事物 运动变化的本质的反映。
必然规律
必然规律:在所有时间和地方都被观察到 的规则性。 逻辑形式: (x)(PxQx)(任何一个x ,
规律的功能
解释功能 解释:从规律推出已有的事实。 科学的解释用于说明事件为什么发生。 没有给出一个规律,就不能给出一种解释。 事实解释是伪装的规律解释。 演绎的解释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的概念简考(2)
➢ 日本在幕府和明治维新初期,也是吸收中国文化而使用 “格致”“格物”或“穷理”这类概念的,用以指称科 学技术。1874年,赴荷兰留学回国的西周时懋,在介绍 西方文化时,最先把science译为“科学”,把science理解 为“分科之学” 。
➢ 如果将1607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作为西方 科学传入的开始,到1902年梁启超写《格致学沿革考 略》,用“格致”指涉科学在中国已有约三百年的历史。
我 们 并 不 要 求 科 学 体 系 能 在 肯
证 性 而 是 可 证 伪 性 。 换 句 话 说
以 作 为 科 学 划 界 标 准 的 不 是 可
从 这 些 考 虑 中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
才 承 认 它 是 经 验 的 或 科 学 的 。
系 能 为 经 验 所 检 验 的 条 件 下 ,
4、科学认识的本质
➢“能动地反映客体”。 ➢“创造性的建构过程”
三,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 学假说、科学理论
➢动态过程: 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 定律、提出科学假说、建 立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1)含义:
➢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 ➢ “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结果反映到人们的
3)特点 科学性、猜测性(假定性)、 试探性
3、科学假说
方法论意义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
-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假的学
-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说发在 。展思只
恩 形维要
格 斯
式着自 就,然 是它科
4、科学理论
1)含义 “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
某种自然现象本质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原理、 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2)构成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
➢主体际性
-被不同认识主体所 重复和理解
-接受不同认识主体 用实验进行检验
-在不同认识主体间 交流、讨论
三、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 ➢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与证实原则密切联系在一起 ➢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
“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
科学究竟是什么?
➢ 知识论角度看,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这是科学的知识论。 ➢ 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探索性的认识活动。这是科学的活
动论。 ➢ 工具论角度看,科学是一种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有力工具。这是
科学的工具论。 ➢ 文化论角度看,科学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这是科学的文
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
忽视经验因素
追求者关心与竞争理论有 关的理论评价
采用一致性并简单的理论
进步性
研究者不关心竞争理论
非简单理论:许多特设性假 说
保守性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结构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的结构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认识的结构
➢科学认识主体 ➢科学认识客体 ➢科学认识中介
1、科学认识主体
而 必 须
义 来 诠
来 就 不
性 的 范
作 为 一
一、科学的含义
➢作为知识的科学: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 的知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
— 知识: 事实、规律、反映
— 知识体系: 系统性
一、科学的含义
➢作为认识活动的科学
“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
认知活动。”
是泡
-知识生产
“利 虚对
科学属于全人类,科学的壮大, 要靠全人类文化精华的哺育。
在科学的神殿里有许多楼阁,住 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 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许多人 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 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 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 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
逻辑结论 “演绎型逻辑体系”
3)特征 客观真理性、逻辑完备性; 普遍性:预见性
总结:
在地部不的论假科 一、分可科作说学 起辩,或学为以定“ 。证不缺知构及律科 ”地可的识成科、学
联分组体完学科事 系割成系整理学实
、
第三节 科学价值和科学精神
一、科学价值 二、科学精神
一、科学价值
1、科学的内在价值和外在 价值
妄上
-精神活动
”帝 的说
。,
“知识是探求的结果,
最 终
而活动才是内容本身。”
的 答
案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贵。”
——
——爱因斯坦
一、科学的含义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科学是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 专门部门,是新兴的社会产业,国家的战 略产业,一项国际事业。”
组织化 社会化
心足就 ” 科是
学国所 家家谓 的出科 好钱学 奇满,
到实际生产中就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科学的生产力论。
二、科学的特性
➢解释性 ➢精确性 ➢可检验性
·可错性或可变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二、科学的特征
➢解释性
不但描述现象,而且要揭示 现象的本质,制约现象出现的规律。 事 实—规 律 是什么—为什么
深刻性,超越常识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苹果树
二、科学的特征
➢ science是在14世纪进入英语词汇,在十八、十九世纪, 科学一词开始在欧洲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 在东方的国家里,较早使用“科学”这个名词的是日本 。 ➢ 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
一词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 1893年康有为在翻译介绍日本的书目时首先使用了“科
➢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规定 ➢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规定 ➢价值准则方面的规定
2、科学认识客体
➢自身规定 ➢与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
力密切相关
3、科学认识中介
➢仪器和工具 ➢符号和语言 ➢操作、运算和推理规则
科学认识的过程
➢“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 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 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2、“价值中立说”与“价值负荷 说”
➢“价值中立说” “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是
互不相关的,即科学与价值 无涉。”
➢“价值负荷说 ” “科学本身以及科学的应用
都无法回避价值的问题,甚 至科学具有伦理意义。因此, 科学本身就有善恶之分。”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科学精神的文化意义
1、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科学的内在价值
“由于其对真理的追求而对人认识世界的需求的 满足,这是一种对人的智力上的追求之满足。”
➢科学的外在价值
“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 作用或意义。”
物质价值,对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价值,即作为人类认识活动,其方法、思想 及精神对人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文化事业的影 响。
➢ “科学”取代 “格致”意味着中国文化的知识系统(及 其应用)在西方冲击下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一、科学的含义 --是一种反映客观事 实和规律的知识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活动 --是一种社会建制
的用 释能 畴个
…
叙一 用,历科
述种 故定 本史学
贝 尔 纳
来 表 达 。
阐 明 性
➢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样是 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思考
➢认识科学有哪几个视角? ➢科学有哪些特征?如何根据这些特征
把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区分开? ➢科学认识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它们
在科学认识中起什么作用? ➢科学知识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些
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谈谈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2、科学的“价值中立说”与 “价值负荷说 ”
际示外是
马 克 思
上 是பைடு நூலகம்表 示 物 为 人 而 存 在 ”
物 和 人 之 间 的 自 然 关 系 , 实
部 关 系 中 产 生 的 ” 。 它 “ 表
从 人 们 对 满 足 他 们 的 需 要 的
“ ‘ 价 值 ’ 这 个 普 遍 的 概 念
1、科学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精确性
-任何定律、原理在特 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 围内成立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 严格、确切、明晰
➢ 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 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 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
二、科学的特征
➢可检验性
科学陈述的结果必 须经受严格的实验 检验
区别于哲学与常识
蕴含着批判性
爱丁顿
学经 才 的经论只 的验 承 条验体在 我 。的 认 件所系一 们
——爱因斯坦在纪念普朗克60岁生日会上的演讲
谢谢各位 请提宝贵意见
或 它 下检能个 当 科 是 ,验为理 然
二、科学的特征
➢可错性或可变性
科学就是在试 错中不断发展的。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 的道路上走过弯路、 犯过错误并不是坏 事,更不是什么耻 辱,要在实践中勇 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二、科学的特征
➢系统性
通过概念、判断、 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达 出来的严密的逻辑体 系
二、科学的特征
1)含义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成果中通过科学
思想、科学方法表现出科学独有的精神气质—— 科学精神。” 2)构成 求真精神 理性精神 有条件的怀疑精神 创新精神
2、科学精神的文化意义
➢科学精神有利于人们养成客 观公正的心智习惯。
➢科学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人们 形成诉诸理性的思考方式。
➢科学的批判精神以及科学评 价中对普遍主义的追求有助 于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
我 们 当 然 只 在 一 个 理 论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