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起义

合集下载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

细数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中国的19次起义、叛乱1 大泽乡起义(前209~前208)领导人:陈胜、吴广上榜原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2 斩白蛇起义(前209~前202)领导人:刘邦上榜原因:推翻秦朝建立西汉帝国斩蛇典故: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

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

”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

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我在哭他。

”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

”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

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

《历史常识》五大农民起义

《历史常识》五大农民起义

《历史常识》五大农民起义1.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朝末年,赋税严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田租、口赋等“二十倍于古”,兵役、徭役更使得农民感到负担承重。

尤其是秦二世胡亥继位以来“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且刑罚严酷。

秦二世元年,朝廷征发闾左(闾左即是秦朝时的贫困农民)屯戍渔阳(秦渔阳县,现至北京密云县一带),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的时候,被大雨阻拦,无法按照规定到达渔阳,按照秦朝的律法,逾期要被斩杀。

于是陈胜、吴广利用“鱼腹丹书”,打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宣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发动了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为后来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2.东汉:黄巾农民起义东汉末年,外戚(何进)当政,宦官(十常侍)专权,边疆战事不断,土地兼并严重且赋税严苛。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利用太平道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组织群众率领起义,由于起义者头戴黄色头巾,故称为“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虽然在9个月内被镇压,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央军权的下放,减缓了东汉的覆灭。

同时也使得地方将领官员私自培养兵力,为后期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拉开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序幕。

3.隋末:瓦岗军起义隋朝末年,隋炀帝荒废朝政,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是以翟让、李密为首的瓦岗农民起义。

翟让、李密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为口号,赈济贫民,与隋军作战。

后期,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战斗力日渐衰弱,终于瓦解。

瓦岗军起义推进了隋朝的覆灭,消灭了大部的隋军主力,沉重打击了士族大地主,为后期李渊取得长安打下了基础,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严重。

中共五大与浙江

中共五大与浙江

中共五大与浙江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争夺无产阶级领导权、发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小资产阶级民主政权、重视加强党的建设等各项任务。

出席大会的代表共82人,代表全国*****名党员。

在参加中共五大的正式代表中有7名浙江籍代表,还有2名浙江籍的非正式代表。

一、参加中共五大的浙江籍代表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仅半个月这样一个紧急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在出席中共五大的82名正式代表中有庄文恭、卓兰芳、杨之华、王亚璋、鄭复他、张佐臣、赵济猛等7名浙江籍代表。

另外,还有参加完中共五大后调到浙江省委工作的王家谟和华林作为非正式代表出席。

时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的庄文恭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14名中央候补委员之一。

庄文恭是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成立后的第一任省委书记。

他是浙江绍兴人,1921年1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6月回国,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派往杭州从事建党活动。

1925年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

1927年1月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

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同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成立,任第一任省委书记。

9月因病辞去省委书记职务。

1928年5月辞去候补中央委员,后经中央正式批准后,在沪养病。

不久,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庄文恭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上海调到中央工作。

浙江农民运动工作的领导者卓兰芳参加中共五大,并于1928年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卓兰芳是浙江奉化人,1925年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4月以浙江农民运动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五大。

他是浙江农民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建了宁波农民协会,为宁波乃至浙江的农民运动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参加中共五大以后,于1928年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29年1月改任省委常委、秘书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作者:徐焰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8期徐焰1927 年7 月,在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党实行反共屠杀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经过研究,决定举行暴动,建立自己领导的政权和军队。

8 月1 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领导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各地发动暴动反对国民党。

会后毛泽东回湘,于9 月间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了秋收起义。

12 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又在广州发动起义,首次打出了“苏维埃”和“红军”的旗帜。

虽然这三大起义都相继受到挫折,却开始了共产党人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央委派周恩来指挥暴动,将党领导的部队开往南昌1927 年7 月15 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宣布“ 分共”,由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李立三组成的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因事先得到情报,已转入地下状态。

在此紧要关头,中央常委们决定了三件事:将中国共产党所掌握或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在秋收季节,组织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决定新时期的新政策。

此时共产党在武汉政府内能完全掌握的军队有7 个团,主力是叶挺独立团发展成的第二十四师、第二十五师的5 个团,还有叶挺独立团分出一部分骨干建立的国府警卫团和武昌中央军校革命学生组成的第二方面军教导团。

叶挺部队的5 个团已前往九江,名义上归广东军阀张发奎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管辖。

另外两个团尚在武汉,因周围都有大批国民党反共军队而处境危险,中共中央也秘密安排他们尽快离汉向九江开进。

此时的国民党新军阀正处于分裂和内部对立状态之中,武汉政府因长江下游的蒋介石卡住其经济命脉,于7 月中旬“分共”的同时也宣布要“东征讨蒋”。

汪精卫、唐生智提出“东征讨蒋”时,张发奎却想南下广东向李济深争权。

“功败垂成”的五大草寇

“功败垂成”的五大草寇

一、打工仔陈胜替人做过小工的陈胜和吴广这两个雇农出身的戊卒,在大雨滂沱的穷乡僻壤揭竿而起,以区区九百之众向一个庞大的帝国发起了挑战。

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轻举妄为,然而这把火却最终成为燎原之势,它激起了一场连锁式的全国民变。

虽然陈胜及其张楚政权并没有能撼倒秦王朝,但他却喊出了一句足令后世记取的民权豪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历史将记取,这场推翻秦王朝暴政的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是一个普通农民首先发起的。

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道人张角东汉末年,一场被后人称为黄巾的大暴动如疾风暴雨席卷中原。

组织者张角,翼州巨鹿人,太平道的教主。

《后汉书》记载说:初,巨鹿张角自际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

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角因遣弟子八人,位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进惑。

十余年间。

徒众数十万,连结郡自青、徐、幽、冀、荆、扬、究、皮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遂置三十六方。

方犹将军号也。

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干人,各立渠帅。

这是历史上准备最持久、计划最周密、动员最广泛的一次起义,它发生在一千八百年之前,堪称一大奇迹。

张角为以后的民变和暴动提供了一个启示:在最初的淮备阶段,宗教往往是最好的保护色和胶合剂。

名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三、盐贩子黄巢黄巢出身盐商家庭,与王仙芝同贩私盐。

曾数次应试而每每名落孙山。

他善骑射,好诗赋。

生平最喜结交豪侠之士。

造反后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平均大将军,与王决裂后一度由强到弱,又由弱到强,这位被贬为流寇的黄巢进行了一场历时1000多日,从湖北渡江南下而后由广州北上,横扫十余省,行程数万里的前所未有远征,这是一次退却形式下的伟大进攻。

当旋风般的铁骑在中国的大地上划上一个大弧后,六十万大军攻破了唐都长安,而后又雪崩似地退出。

历史注定了这是一次未能完成的远征。

然而,这次远征所包蕴的惊心动魄的传奇和令人扼腕的结局具有永远的魅力。

名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社会运动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社会运动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社会运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与社会运动在塑造国家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农民起义和社会运动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并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和社会运动,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一、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在唐朝晚期。

唐朝时期,由于政府腐败、赋税繁重等原因,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黄巢起义的爆发源于农民的不满,他们要求减轻赋税负担,改善生活条件。

起义军凭借农民大军的力量,攻占了多个城市,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巢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对于不公平制度的反抗,同时也揭示了农民起义能够对国家政权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黄巢起义最终并没有取得最终胜利,而是被唐军击败。

尽管如此,黄巢起义对于后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许多启示,激励了后来农民起义的发生。

二、红巾起义红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在元朝时期。

元朝政权的统治一度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他们要求减轻赋税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等。

红巾起义的领导者张士诚倡导农民起义,吸引了大量农民的参与。

起义农民纷纷响应号召,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军队,挑战元朝统治。

红巾起义的爆发和发展显示了农民起义的组织力和爆发力。

起义农民积极参与战斗,他们使用土地、种植、生活技能等优势,形成了自己的战斗方式和战略战术。

红巾起义的影响超出了常规的农民起义,对元朝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和社会运动之一,发生在清朝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洪秀全提倡“拜上帝教”,并倡导农民反清复明的理念。

起义农民通过红军组织,积极抵抗清朝政府的统治,并迅速发展壮大。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它有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包括将国家划分为省、府、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建立了一定的法律制度和军事制度。

闲谈乱侃之——中国历代重要农民军起义一览表

闲谈乱侃之——中国历代重要农民军起义一览表

闲谈乱侃之——中国历代重要农民军起义一览表泱泱中华五千年,悠悠岁月几曾览?自三代建国以来,一直到满清覆灭,中国历代王朝无不在盛衰——治乱之中苦苦挣扎,所谓“兴亡不过三百年”的王朝诅咒始终萦绕在每一位热爱历史、关心国计民生的中国人心头。

故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历史,再加上近来正在读通史类书籍,于是就着手整理了这份在我看来的“中国历代重要农民军起义一览表”,仅供诸君参详,欢迎批评指正。

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1、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猝然而崩,幼子胡亥在赵高和李斯拥戴之下“矫诏逼杀“始皇长子扶苏。

同年,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情急之下的陈胜、吴广于是斩杀校尉,揭竿而起。

轰轰烈烈的亡秦之战自此爆发。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进入封建王朝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军起义,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至今为人所熟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不甘平庸的平凡人。

虽说本次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因陈胜、吴广而掀起的反秦浪潮,最终还是将击垮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

并在大乱之后,迎来了大汉王朝的盛世之局,华夏子民亦因此而获得了“汉族”的称呼。

绿林军赤眉起义2、绿林军赤眉起义公元6年,安汉公王莽在一众馋臣的撺掇之下,公然废立而自居帝位,嗣后,为了彰显“法统”明确自己“承天应人”的鬼把戏,一心复古的王莽开始来一系列倒行逆施、霍乱天下的政治复古运动。

此举,直搞得天下汹汹莫知所向,群情惶惶难得自在。

生民离乱、百姓流离,一副末世场景。

公元17年,全国境内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饿殍枕藉,赈灾无力的王莽在慌乱之余,只能命令百姓煮食草根、树叶以果腹充饥。

同年,备受剥削、忍无可忍的饥民在王匡、王凤组织组织、率领之下,以绿林山为基地揭竿而起,史称“绿林军起义”。

嗣后,由于内部斗争及战略需要,二王又分兵四出,分别转化为由王常、成丹所率领的“下江兵”和由王匡、王凤所率领的新市兵,公元23年,绿林军终于率军攻破长安,诛杀王莽,并悬其头颅于城门之上。

南昌起义的经验对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南昌起义的经验对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南昌起义的经验对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支军队——中国人民军队的诞生之始。

这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从思想到军事实践的全新探索,也为中国人民军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本文从南昌起义的背景、历史意义、取得的成功以及其经验对中国人民军队的借鉴作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南昌起义的背景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党的五大,决定开展工农武装起义。

然而,同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暴力镇压共产党和工人、农民运动,使得共产党的工农武装起义计划落空。

此时,部分共产党员和工农运动领袖意识到派别斗争的残酷性和发展革命形势的严峻,在国共合作失败之后,决定采取革命武装斗争的形式,探索新的革命路线,以寻求解放中国人民的新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8月1日,率先在南昌城郊发起了暴动,以发动武装起义来扭转斗争的失利,寻求革命和解放的新出路。

二、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面的武装起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向革命的新方向前进的决心。

历史上,南昌起义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打破了国共合作的谎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成功爆发,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反蒋抗日武装resistance started。

这也打破了国共合作的谎言,揭示出国民党反动政府背叛革命的真相。

同时,南昌起义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以及其对于人民解放无比坚定的信仰。

(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新篇章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面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新篇章已经开始。

这场起义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斗争形式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南昌起义的成功表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起义军所代表的阶级力量已经向无产阶级革命倾斜,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雏形,并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和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多名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投诚,其中——“五大起义”四次发生在辽宁□广艳辉1948年11月2日,沈阳军民举行盛大游行庆祝东北解放在艰苦卓绝的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除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正面的战略决战之外,还通过隐蔽战线的斗争,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积极争取、策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起义投诚,从根本上瓦解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动摇了国民党的党心军心,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对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战争中,我党策动的国民党军队较大规模的起义共有5次,分别是潘朔端海城起义、韩梅村凌源起义、王家善营口起义、曾泽生长春起义和许庚扬沈阳起义。

潘朔端海城起义1946年5月,东北局势日趋紧张。

蒋介石于5月23日飞抵沈阳,亲自督战,向辽南解放区大举进攻。

我民主联军先发制人,于5月25日收复鞍山,27日南下海城,28日向海城发起攻势。

国民党第184师师长潘朔端深感内忧外患,具有爱国情怀、对“中国人打中国人”深恶痛绝的他仔细思量出路。

在我地下党的策动下,潘朔端提出起义投诚。

他派直属机关连长高如松、运输连长陈正富二人,携信前往民主联军四纵队前沿指挥部联系。

黄昏时联系成功。

潘朔端当即把“剿总”派来的两名少将参军扣了起来。

之后又以城防司令部名义,召集驻海城校以上军官、谍报组特务和交警总队骨干分子共50余人到指挥所开会,也都扣起来,缴了械,没收了电台,切断一切对外联系。

29日深夜11时,高、陈二人陪同民主联军四纵队特派代表邓东参谋和一位通讯员回来了,邓东代表纵队首长向第184师毅然起义表示热烈欢迎和慰问。

并带来民主联军提出的3个条件:一、驻海城的第184师部队,一律放下武器,撤出城外,到指定地点集中;二、下令驻大石桥、营口的第550团前来海城会合,驻地由民主联军接防;三、国民党安插在184师的特务一律逮捕。

潘师长代表184师官兵完全接受上述条件,当即派马逸飞随邓参谋见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接受指示,进一步商定了起义的具体部署:第一,起义部队径自集合,开赴东距海城20公里的解放区析木城,民主联军派人负责接应。

第二,民主联军负责起义部队安全,沿途监视、阻击国民党军的拦截、追击,武装保护起义部队安全撤离敌占区。

第三,行动时间相机而定,并交代了联络信号等有关事宜。

5月30日凌晨,马逸飞、邓参谋回到第184师驻地。

拂晓,各部按照师部命令,准时在海城南门外集合后,井然有序地离开了海城,向析木城进发……海城起义后,第184师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一军”,潘朔端任军长。

1948年8月,潘朔端调任四野12兵团副参谋长,为策动长春起义做了大量工作。

韩梅村凌源起义1947年3月,国民党东北保安第3支队少将司令韩梅村奉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之命,从阜新移师到凌源驻防。

早在抗日战争中,韩梅村就曾和中共地下党员有过接触,赞赏共产党八路军的方针、政策。

党先后派邓洪钧、周太暄到韩梅村的部队,动员韩梅村率部起义,韩深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同意起义。

邓洪钧、周太暄与冀察热辽军区热中解放区联系,找到当时在热中驻扎的冀察热辽军区第16旅旅长张德发、政委黄志勇。

张德发和黄志勇闻讯后,一方面就此事请示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一方面派通信科长戴平随周太暄到凌源,面见韩梅村。

4月中旬,戴平回到热中解放区向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和冀察热辽军区汇报情况后,重返凌源与韩梅村将军详细商议起义的具体时间与方案。

27日,戴平从热中解放区再回凌源,向韩梅村传达了程子华的指示。

5月1日,在冀察热辽军区16旅的接应下,韩梅村将军在凌源正式率部起义。

随后,韩梅村率起义部队同16旅旅长张德发、副政委曹德连所率部队一起离开凌源城向赤峰八里罕解放区转移。

几天后,冀察热辽军区首长在八里罕召开大会,欢迎韩梅村所部起义官兵,并宣布把这支起义部队改编为热河民主救国军独立第一旅,由韩梅村任旅长。

7月15日,经中共冀察热辽分局批准,特地吸收韩梅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后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解放隆化的战斗,为创建新中国再建功勋。

王家善营口起义1947年,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冬季攻势下,北宁线以北的国民党军大部被歼,沈阳以南的辽阳、鞍山、海城、大石桥相继解放。

守在营口的国民党军如困守海上孤岛般无路可逃,只能坐以待毙。

面对这种形势,东北局社会情报部认为,争取第52军暂编58师王家善起义极有可能,遂由此展开一系列工作。

一方面加紧对营口的军事包围,以战逼降;一方面从内部加紧工作,对王家善及其所属部队施加政治影响,促使其尽快下定决心起义。

1948年2月25日拂晓,辽南独立师对营口防区发起佯攻,枪炮声很激烈。

王家善借机向52军副军长郑明新建议,召开紧急城防会议,请各机关首脑共同研究守城方案。

郑明新同意王家善意见,并商定会址在58师司令部,时间在下午2时整。

11时,王家善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经过讨论国共两党政治、军事形势和营口的处境,90%以上的军官同意起义。

于是,王家善正式宣布起义命令,全体官兵表示坚决执行命令。

下午2时,营口市国民党军政首脑准时到58师司令部出席城防会议。

王家善主持会议。

下午3时,全城戒严。

3时30分,一声号响,机枪、冲锋枪一齐伸入会议室窗口,营口的军政首脑及随行人员38人(其中司机和卫兵21人)全部束手就擒。

晚7时整,3颗照明弹从58师司令部大楼腾空而起,王家善部正式宣布起义。

顿时,枪声、杀声四起,全城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

辽南独立师一部在58师3团配合下,从老爷阁向西发起攻击;另一部从扬武门至德胜门一线向西包抄,战斗异常激烈。

交警总队困兽犹斗,垂死挣扎,凭借着“瑞昌城”、“兴亚银行”(郑明新公馆)等几幢坚固建筑物负隅顽抗。

辽南独立师和58师突击队步步紧逼,将敌人分割包围,经9小时激战,至次日凌晨,歼灭城防司令部及交警总队2000余人,营口市第3次解放。

1948年5月16日,起义部队被命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师(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7师),王家善任师长。

在解放战争中,王家善以新的姿态投入战斗,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鄂西战役、成都战役和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泽生长春起义辽沈战役之前,长春已被我军包围。

辽沈战役开始后,东北野战军采取先攻锦州,再图长春、沈阳的策略,并决定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经济斗争,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再攻”的方针。

由于解放军对国民党守军实施严密封锁、长围久困,更由于孤城长春给养奇缺,造成了守军内部嫡系与杂牌之间的严重矛盾,使其军心涣散,反蒋厌战情绪和逃亡投诚与日俱增。

当解放军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城垣时,长春守敌认为有机可乘,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曾妄图突围南逃。

不料却遭到解放军围城部队的迎头痛击,只好仓皇退入城垣。

至此,长春国民党守军突围之谋成为泡影。

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锦州,并全歼其守军。

这一消息进一步震动了已被长困久围、陷入绝望状态的长春守军。

此时,蒋介石仓皇飞抵沈阳督战,并派飞机向长春空投其“手令”,命令郑洞国和曾泽生率部立即突围南逃,否则即以违抗命令论罪。

而此时的长春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国民党军插翅难逃。

在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的多方努力下,第60军军长曾泽生已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1948年10月16日晚10时,在部队起义的各项事宜部署就绪以后,曾泽生分别给同在长春驻守的郑洞国和李鸿写信,通知他们第60军已决定反蒋起义,奉劝他们认清形势,与60军一致行动,警告他们如果制造事端,阻挠起义,后果自负,然后把军指挥所从火车站附近的中长理事会大楼转移到由我地下党组织控制的第182师545团团部。

第二天晚上8时,解放军部队从东门进入长春,接管第60军阵地,60军则开出长春到九台休整。

受到60军战地起义的影响,郑洞国兵团部和新7军最后也决定放下武器投诚,长春和平解放。

1949年1月2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60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任命曾泽生为军长。

在解放战争后期,50军入关南下,参加鄂西战役,进军大西南,随后回师湖北参加生产。

1950年10月,50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威震敌胆,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许庚扬沈阳起义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不断深入,敌我双方形势发生了极大转变,双方的焦点集中到了沈阳这座历史名城和军事重镇。

早在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就派人与暂编53师师长许庚扬取得联系,向其宣传党的政策,力劝其率部起义。

10月30日,许庚扬指派的特务连连长张建业找到了解放军辽北军区管松涛师长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表明了率53师起义的意愿,并与解放军建立了联系。

辽北军区司令员聂鹤亭、政委陶铸、副司令员赵杰以及政治部主任王振乾等人开会研究,决定接受53师的起义要求。

31日,张建业再次到辽北军区机关驻地,会见军区首长,带回军区提出为解放军进入市中心让开通路的要求,下午许庚扬派53师作战科长张社民为正式代表来到辽北军区,与负责人赵杰、管松涛正式谈判。

辽北军区提出承认53师起义,占领机场,控制战车团,逮捕国民党军政要员及特务头子,维护市内秩序等6项条件和确定起义时间及人员标记两项规定。

张社民表示接受,并交出了《沈阳城防兵力部署详图》,还提出保证全师官兵生命财产安全和保留原建制的要求。

然后,张社民返回53师向许庚扬汇报,许表示满意。

晚8时,即召开军官紧急会议宣布暂编53师起义。

许庚扬做好了防范,排除了干扰,命令下属为解放军让开进入市中心通道,派参谋人员控制了战车团。

入城解放军生擒了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

在许庚扬起义的影响下,在沈阳驻守的国民党军其他部队和沈阳市第2守备总队先后放下武器投诚。

11月1日,起义官兵全副武装在沈阳郊区毛君屯附近集结,辽北军区副司令员赵杰代表军区表示热烈欢迎。

许庚扬和两位副师长向党中央发了电报,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

暂编53师被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3师”,加入了人民军队的战斗行列。

11月2日,沈阳城全部解放。

11月9日,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走,东北全境解放。

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五大起义”极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动摇了国民党的军心,瓦解了国民党的统治。

长春、沈阳的起义也使这些城市和平解放,对文物保护、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东北解放战争的“五大起义”也为此后全国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全国隐蔽战线的斗争提供了经验教训,对壮大人民军队的力量、加速国民党军的最终失败、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沈阳炮兵学院来源:辽宁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