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

09国贸1班陈伟斌20094071020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2008-2010)的分析【摘要】: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国际收支现状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国际收支。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双顺差;原因;影响;措施,,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
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而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外汇供求关系逐渐趋于平衡,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2008年,货物贸易顺差3154亿美元,增长14%,增速较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
经常项目顺差规模虽有所上升,但由于受名义GDP较快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经常项目顺差相当于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3%降至9.8%,为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拉动的依赖性进一步减弱。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原创)

系列1
劳动密集型产品 12% 10% 8% 6% 4% 2% 0% 劳动密集型产品 服装 11% 纺织品 8% 鞋类 6% 劳动密集型产品
—贵金属
“环境壁垒”是影响贵金属的出口量的另 一因素
由于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的环保要求较高,就对发展中国 家的出口贸易构成了一种限制性较强的“绿色屏障”。发 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制约,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 家,贵金属矿采选业出口商品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项目
贷方
186 23 1 247 9 1086 92 994 426 0 426
借方
134 20 3 188 8 653 21 632 89 3 89
差额
52 3 -2 59 1 433 72 361 337 -3 340
项目
二、资本与金融项目 A.资本项目 B.金融项目 1.直接投资 1.1 我国在外直接投 资 1.2 外国在华直接投 资 2.证券投资 2.1 资产 2.1.1 股本证券 2.1.2 债券证券 2.1.2.1 (中)长期 债券
贷方
450 0 450 267 457 0 457 4125 321 22 298
借方
320 315 5 216 1 0 1 3540 0 0 0
差额
130 -315 445 52 456 0 456 585 321 22 298
项目
3.2.2 贷款 长期 短期 3.2.3 货币与存 款 3.2.4 其他负债 长期 短期
影响出境旅游的主要因素
1、多国货币贬值令出境游超值 2、旅游业跃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 4、台湾游限制进一步放宽 5、日韩进一步开放自由行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
§ 近十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
Ø中国国际收支规模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波动。 Ø国际收支基本呈现“双顺差”状况。 Ø经常项目持续保持健康合理的水平。 Ø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基本保持净流入态势。 Ø外汇储备增幅较快,2014年有所放缓。
3
§ 近十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
知识点11: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分析
§ 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发展的历史回顾 § 近十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
1
§ 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发展
Ø1980年以前,中国仅有外汇收支统计, 实行 “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
Ø1982年起,中国开始按年代编制国际收支平衡 表,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2005-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外汇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金融三班一.国际背景2011年是多变的一年,在这一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在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从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以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效果逐渐显出成效。
根据2011年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在这一年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活跃,较2010年相比,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22%。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
二.国际收支主要状况(一)经常账户分析货物贸易余额在贷方,余额为1883亿美元,表明中国的出口实物商品总金额大于中国进口的实物商品的总金额。
服务贸易余额位于借方,余额为-552亿美元说明中国无形商品包扩各类服务处于逆差的位置,中国为出口的服务费用小于中国进口服务的开销。
其中运输和旅游项目逆差扩大是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增加,境内企业对国际货物运输的需求上升,带动运输服务支出较快增长。
在旅游方面,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带动境外观光、购物、留学等旅游支出大幅增加。
另外保险服务,专利权使用费逆差也较大,分别为-167亿美元、-140亿美元,说明我国居民保险企业向非居民提供的保险服务和专利使用权少于非居民保险企业向我国提供的保险服务和专利使用权。
收益项目下,总体呈现逆差,借方余额-119亿美元。
但职工报酬处于贷方,余额为150亿美元,说明中国属于劳务输出国,而投资收益借方余额-268亿美元,表明中国是资本输入国,或者说外资在中国企业的投资带来的收益比中国国内资本投资国外所带来的收益大。
(二)资本金融账户中国的金融账户余额在贷方,表明2011年资本净流入我国2211亿美元。
直接投资处于贷方余额,净流入1704亿美元,表明外国在华投资大于本国在外投资,并且金额较大,大约为本国对外投资的2.7倍,所以直接投资净流入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报告——基于2000-2011年数据分析国贸09-2 男生275寝室组成员:牛通通朱济强赵若鹏曹存猛霍文豪朱龙飞2000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
如图表所示,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但是在2003年以前,情况则相反,而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额逐渐超过货物项目差额并且差距在逐渐扩大,这说明服务项目在经常项目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由此可知,货物项目的差额始终是经常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经常项目的差额状况一般与货物项目相一致。
服务项目是指一个国家对外提供服务或接受服务所发的收支,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以及政府服务的收支状况。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服务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年均达到了103.9亿美元。
这说明我国的服务项目近年来,基本上是进口大于出口。
如图表所示,服务项目对经常想和睦差额起到的是反向冲减的作用,部分货物贸易顺差被服务贸易的逆差所抵消。
但是服务项目的差额与货物项目的差额相比较小,因此服务项目差额不会改变经常项目差额的方向。
有图表可知,历年来服务项目的差额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08年突破100亿美元的大关,2009年更是达到了294亿美元的高峰,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依然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表现出相对下降的势头。
经常账户大贷方,从2000年到2008年总体保持稳定,08-09年下降,10年有回升,借方与贷方大体相同,虽然08-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减少,但是由于进口也相对减少,所以总体并为导致经常账户的逆差,使得从2000年以来,保持顺差。
二资本金融账户分析(负责人:朱龙飞曹存猛)证券投资净流入有升有降。
2006年处于低谷,2008年证券投资净流入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下降。
我国2009年国际收支金融项目分析

我国2009年国际收支金融项目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046-01摘要本文以我国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为研究对象,将关注重点聚焦于资本与项目中的金融项目,重点分析其中我国对外投资的部分,通过对这一类项目的分析,进而为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与流向提出自己的建议,特别是对外汇储备投资实现多元化进行思考。
关键词国际收支对外投资外汇储备一、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项目数据金融项目从属于资本与金融项目,同时拥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个子项目,在2009年,此项目发生了如下变化:1.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9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1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撤资清算等流出318亿美元,增长143%,增幅比上年增加126个百分点;净流入782亿美元,下降47%4。
2009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金融和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均呈现下降态势。
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41亿美元,下降72%;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059亿美元,下降28%。
2.对外直接投资减少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48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4%;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汇回42亿美元,增长91%;净流出439亿美元,下降18%。
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金融和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不同的态势。
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47亿美元,下降69%;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434亿美元,增长7%。
3.对外股本证券投资大增,债券投资继续回流09年我国对外股本证券投资净流出338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出11亿美元;对外债券证券投资净流入437亿美元,上升29%。
4.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增加二、直接投资项目分析直接投资项目包括外国来华的直接投资以及我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200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两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笔者看来,这与国际经济尚未完全且明朗地复苏以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潜流涌动有巨大的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平衡表及分析注:1.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分析: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现象。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
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2495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94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433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37亿美元。
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上升6.64倍。
其中,资本项目顺差40亿美元,金融项目顺差1409亿美元;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38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入679亿美元。
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因交易而增加3984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减少17%。
其中,货币黄金增加49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111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净增加3821亿美元 (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4亿美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项目里,我国在直接投资和其它投资项目方面处于顺差地位,而在证券投资方面出现逆差。
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方面正好互相抵消,基本不会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在金融账户上的盈亏状况。
也就是说,我国在金融账户上盈余主要来自直接投资项目的盈余。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虽然并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放映的是一个国家真实资源综合变化的实际情况,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经常项目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以自主性交易的借贷方差额为判断标准的,即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维持在合理的状态下,该指标为(经常项目余额/一国GDP<=5%)。
由上表可见,2009年经常项目的借贷方差额为2971亿美元,占我国GDP比例为6.1%(>5%),因此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已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我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且失衡状态已持续了5年(2005—2009)之久。
但2003至2004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尚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失衡状态从2005年才开始出现。
综上可见,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依然突出,但一国货物与服务贸易处于顺差对该国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有:1. 从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看出,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还不算稳定,国外输入服务多于国内输出,从而造成服务输出的逆差现象,但服务输出的领域已在逐年拓宽以及多元化。
在当今时代,国际贸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而是延伸到服务、技术等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国贸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国际交往中,我国应注重服务、技术类的输出,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2. 在国际投资方面,我国在外的直接投资逆差439亿美元,而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顺差782亿美元,从数据可看出我国在投资领域的弱势地位,外资已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来源。
相对于我国在外的投资逆差而言,国内企业吸纳的外资数额更是从深层次响应了出我国“走出去”战略,这也是我国经济开放的体现。
3. 在投资领域,投资工具也逐渐趋向多元化,种类化。
4. 在国际储备方面,资产净增值尤为乐观,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5. 贸易结构不完善,货物进出口的比重远大于服务进出口比重。
2010年平衡表及分析注:1.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2.从2010年三季度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将外商投资企业归属外方的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同时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收益项目的借方和金融账户直接投资的贷方。
2010年各季度以及2005-2009年年度数据也按此方法进行了追溯调整。
分析: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
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95%,较2009年增长13个百分点。
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交易规模均达历史高峰。
二、2010年中国经常项目的分析根据对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并结合与09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对比。
2010年总体,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
接下来,我将着重对经常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去年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全年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与GDP之比为5.2%,与2009年持平。
货物贸易顺差254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21亿美元,收益顺差30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29亿美元。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经常项目的具体科目:1.货物贸易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达历史最高,但较之09年,2010年货物贸易未出现大幅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顺差2542亿美元,较09年增长2%,其中10年我国出口总值为158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进口总值为132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
由于我国10年货物贸易,货物进口增速>货物出口增速,所以10年与09年相比,货物贸易规模相当。
2. 服务贸易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收入17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服务贸易指出19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逆差221亿美元,下降25%。
10年我国服务贸易呈现以下特点:服务贸易总体规模继续保持增长,且贸易逆差缩小。
逆差主要来源于运输,旅游,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
其中,近年来旅游支出的增加与我国国民收入增加,出境旅游热等密不可分。
3. 收益2010年,我国收益顺差大幅增加,顺差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倍。
10年我国对外置产规模的扩大,投资收益为182亿美元。
同时,近年来国际劳务往来密切,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海外工作,10年,我国海外务工人员劳动收入大幅上涨,劳务报酬净流入122亿美元,较09年增长70%。
三、资本和金融项目2010 年,由于欧美等国的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略有震荡。
10 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2260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5%,外债规模略有上升,外汇贷款增加。
1.直接投资 1.1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 2010 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流入 2068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42%,撤资清算等流出 217 亿美元,下降 32%;净流入 1851 亿美元。
从外国来华投资的产业结构看,2010 年。
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银行业,其他金融机构,保险业,证券业受到外资青睐。
从在华投资流向看,外国资金依然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虽然西部少数省份外资直接投资增速,但投资量依然很小。
1.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2010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入 678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41%,撤资清算等流出 76 亿美元,下降 83%;净流出 602 亿美元,增长 37%。
从投资目的地来看,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去向依次为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北美和非洲;从投资的行业分布看。
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涉及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建筑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等众多领域;从投资方式看,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中。
,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跨国并购趋于活跃。
四、证券投资2010 年.证券投资项目净流入 240 亿美元,较 09 年下降 38%。
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 76 亿美元,09 年为净流入 99 亿美元;四.储备资产 2010 年,我国新增国际储备资产 417 亿美元,较 09 年新增额扩大 18%。
其中,外汇储备增加 4696 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增加 22 亿美元。
五、差额形成的原因(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
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
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
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
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
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
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
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六、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的对策(一)政策性建议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有着深层次的国内和国外原因,这意味着仅仅依靠市场行为是无法改变其失衡的现状,必须依靠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