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新国网规约及其软件实现_梅天华

合集下载

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

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力学院毕业设计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随着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取决于对供用电各环节进行管理的细致程度,其中,加强对大用户用电现场的管理是提高经济运行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立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可实现大用户远程自动抄表和负荷现场管理,提高用电监测及负荷管理水平,为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供电公司大用户用电现场管理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实施,在本技术方案中,结合电量采集与配用电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以及在工程建设中的实际情况,面向电力公司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希望能为供电公司建立一套实用的、可靠的大用户用电现场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供电公司在电能量采集和大用户用电现场管理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并以此提高供电公司的智能化、促进供电事业的腾飞。

本文从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日益突出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提出建设一套集实时监控、负荷预测、需求响应、智能报警、远程遥控为一体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本方案设计的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考虑了设计的规范性和可扩展性,发挥了管理系统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调整电力负荷,通过远程抄表维护电网的安全运行,对该地区电力负荷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负荷控制手段也越来越丰富,能够按照市场规律做出更多的电网调峰、居民用电智能化管理、基于尖峰电价/可中断负荷激励引导柔性负荷参与电网需求响应方面的探索尝试。

关键词:电力负荷管理,需求侧管理,电力智能化目录第一章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意义 (1)第一节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研究的目的 (1)第二节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研究的意义 (1)1.负荷预测准确性 (1)2.与电力营销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确保数据的唯一性 (2)3.为降低线损提供了科技手段 (2)4.优化运行方式 (2)5.有效杜绝窃电的发生 (3)6.实时控制负荷,科学调配 (3)7.反应迅速,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3)第三节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2004(试行)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2004(试行)

行的可靠性、实用性,并具有良 好的规范性、兼容性、 开放性 和可扩展性,国家. 公司生产运营部组织制订了 《 力负荷 电网 电 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试行 )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 、《 输规约一 04 ( 20) 试行 ) ) 。现印 发给你们,请与 《 力负荷管理 电 系统功能规范》 《 、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一 并贯彻执行。执行中 发现的问题,请及时与国家电网 公司生 产
34 .物理层接口.-.…..….….. ….;........ …6 .;… ‘. ,… :; :...... ... 1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 . . . ...
4 报文应用及数据结构....................... 7 ....................... ....................... ......................1
3 帧结构.............................. .............................. .............................3 .............................
3 字节格式............................. . 1 ............................. ............................ ............................ 3
运营部反映。
附件:1 力负荷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电 试行) 2 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一 04( 、电 20 试行 )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新国网规约及其软件实现_梅天华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新国网规约及其软件实现_梅天华

Jan. 1, 2 0 06
71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新国网规约及其软件实现
梅天华1, 王康元 1, 傅海峰2
( 1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7; 2 杭州华隆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要: 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新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该文介绍了规约的主要特 征, 对其帧结构 和传输规则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根据其特点提出了基于数据库的三层体系结构模 型, 针对大批量终端的仿 真要求, 提出了终端组的概念, 很好地实现了对主站进行各种测试的要求。
2终端组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21软件的设计和模块划分为兼顾主站压力测试和其他测试的要求在程序设计中我们引入了终端组的概念方便统一处理终端组就是一个或多个采用同一传输规约而且状态完全相同终端的集合一般同组终端的逻辑地址是连续的
第 3 4卷 第 1期 2 0 06年 1月 1日
继电器 RELAY
V o.l 34 N o. 1
关键词: 通信规约; 负荷管理; 终端仿真; 协 议构架; 软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 TM 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897( 2006) 01-0071-05
0 引言
传输规约是终端和主站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接 口,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用电管理自动化、信息 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需求发生重 大变动, 传输规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国际和 国内使用的传输规约多种多样, 即使对于同一种规 约, 其传输格式也会因不同国家、不同生产厂家而不 同; 为了统一这种混乱局面, 实现规约的标准化, 国 际电工委员会 TC - 57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远 动规 约 的 基 本 标 准 [ 1~ 5]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制 定 了 IEC60870- 5系列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 输规约 ( 以下简称国网规约 ) 遵从 GB /T18657( 等同 IEC60870- 5)推荐的传输规约模式, 采用三层增强 型结构, 适用于平衡式和非平衡式的通信网络。为 了提高通信的实时性, 采用了只有物理层、数据链路 层、应用层 3层的增强性规约结构 ( EPA ) , 应用层直 接映射到数据链路层, 加强了信息的实时性。在点 对点和多个点对点的全双工配置下, 此配套标准可 以采用平衡式传输以发挥其内在潜力。

DLT698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2005

DLT698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2005

2.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约部分。
2.1.1
终端地址 terminal address 系统中终端设备的地址编码,简称终端地址。
2.1.2
系统广播地址 system broadcast address 系统中所有终端都响应的地址编码。
2.1.3
终端组地址 terminal group address 具有某一相同属性的终端群组编码,如属于同一行业、同一变电站、同一线路,响应同一个命令。
2.1 术语和定义 .............................................................................................................................. 3 2.2 符号和缩略语 .......................................................................................................................... 4 3 帧结构 ..................................................................................................................................... 5 3.1 字节格式 .................................................................................................................................. 5 3.2 帧格式 ..................................................................................................................................... 5 3.3 链路传输 ................................................................................................................................ 12 3.4 物理层接口 ............................................................................................................................ 13 4 报文应用及数据结构 ............................................................................................................. 16 4.1 确认∕否认(AFN=00H )..................................................................................................... 16 4.2 复位命令( AFN=01H) ........................................................................................................ 16 4.3 链路接口检测( AFN=02H) ................................................................................................. 18 4.4 中继站命令(AFN=03H )..................................................................................................... 19 4.5 设置参数( AFN=04H) ........................................................................................................ 21 4.6 控制命令( AFN=05H)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7 查询参数( AFN=0AH) ........................................................................................................ 38 4.8 任务数据查询( AFN=0BH) ................................................................................................. 40 4.9 请求 1 类数据(AFN=0CH) ................................................................................................ 41 4.10 求 2 类数据( AFN=0DH) .................................................................................................... 58 4.11 请求 3 类数据(AFN=0EH ) ................................................................................................ 80 4.12 文件传输( AFN=0FH) ........................................................................................................ 90 4.13 数据转发( AFN=10H) ........................................................................................................ 91 A 附录 A 数据格式说明 ................................................................................................................ 93 B 附录 B 事件代码 ERC.............................................................................................................. 97 C 附录 C 数据冻结密度 ............................................................................................................... 98 D 附录 D 出错否认代码 ERR........................................................................................................ 98

大客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之通讯规约(doc 61页)(正式版)

大客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之通讯规约(doc 61页)(正式版)

广东省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之通讯规约Communication Protocol华立科技2005年3月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大客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信规约(试行稿)2004年9月10日发布2004年10月1日实施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概述本规约规定了大客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终端与前置机、厂商分析程序、应用服务器的通讯规约。

本规约适用于大客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本规约参考了DL-535-96《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规约》,DL/T 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

考虑到应用的特殊性和支持多种通讯方式,特别是新出现的GPRS、短信等方式(没有对应的标准规约可以参照),所以规定了本通讯规约。

大客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整体构架如下图所示:如上图所示,系统由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前置机和终端组成,其中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前置机构成了主站;前置机由对外通讯部分、厂家解析分析部分与前置机通讯服务程序组成。

对于上行信息,通过前置机的对外通讯部分接收后,进行通讯层的解码,得到规约的应用层报文,然后根据应用层报文的类型作如下处理:标准报文交给主站现场应用服务程序进行解释处理,同时传送给厂商解码分析程序;非标准报文按照不同的厂商提交相应的厂商解码分析程序。

厂商解码分析程序可以以上行报文的形式将分析结果按照标准报文格式送给前置机通讯服务程序,通讯服务收到后转发给应用服务器;厂商解码分析程序也可以以下行报文的形式将召测命令发送给前置机通讯服务程序,通讯服务程序收到后转发给终端。

由应用服务器发起的通讯一律通过标准报文下发。

在本规定中,已对具体帧结构中的数据传输顺序表述的,以该表述顺序传输;对于数据项字节数≥2的,以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的顺序传输。

2术语2.1大客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Load management system大客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集现代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电能计量技术和电力营销技术为一体的用电需求侧综合性的实时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规范及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规范及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文件黑电市营[2004]265号关于转发《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规范及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统治各电业局:为了提高负荷管理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水平,国家电网公司行文印发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规范》和《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现转发给你们,并提出相应要求,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要逐步由数据采集和控制向数据分析应用方向发展,使负荷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能够更好地为电力营销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电力系统其他部门提供数据服务、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二、要主动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上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

通过政府协调,逐步解决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信道占用费用问题和用户安装障碍等问题。

三、按照国网公司文件要求,自行评估本单位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排查存在的问题(哪些是需要我们内部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厂家完善的问题,哪些是需要厂家协助解决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编制3-5年建设规划,并于2004年11月份前上报省公司市场营销部。

四、逐步实施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与YX2000系统接口、与调度自动化系统接口、与其它营销技术支持系统接口,实现信息共享。

做好负荷管理信息展现系统的维护工作,要求各局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对数据及时转储负责、对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

在没有实现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与其它系统接口之前,保证数据信息与编码(地区日供电量、行业分类等)与其他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完整和一致,各局市场开发处负责在每日8时20分(节假日除外)之前,将日供电量数据及电量变化因素说明等录入负荷管理信息系统。

五、各局新上系统必须有设计规划报告。

开发负荷管理系统新功能、采用新设备(含主站、软件、通信信道、终端),要切实做好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分析论证,将可性性研究报告报省公司市场营销部审批,并由省公司市场营销部组织验收。

六、重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所需科技、人才投入,不得缺员空岗。

电力负荷控制和管理系统课件

电力负荷控制和管理系统课件
11
脉冲接线方式一
电表以有源方式输出脉冲
•电 表 •脉冲输出
•+ -
•终 端 •脉冲输入
•+ -
2024/6/4
•12
脉冲接线方式二
电表输出脉冲有公共地(一)
终端
•12V
脉冲输入
+ - + -+ -
电表
脉冲输出
- + +
2024/6/4
•阻值在1.5K左右的电阻
•13
脉冲接线方式三
电表输出脉冲有公共地(二)
负荷管理系统结构图
1
负控系统的构成
电力负荷控制中心 前置机,服务器,工作站,UPS电源等 负荷控制信道 光纤通道,230MHz无线通讯,无线公 网等 负荷控制终端 专变采集终端,集中抄表终端,配变终 端等
2
负荷控制中心:是可对各负荷控制终端进行监 控的主控站,与配电网调度控制中心集成在 一起。
负荷控制信道:是连接主站系统和现场采集终 端之间的信息通道,确保终端实时,准确的 响应主站系统命令。
命令的检查、确认并打印记录。 (6)实时负荷曲线(包括日、月和特殊用
户)绘制,图表显示和拷贝。 (7)随机查询。
9
4. 通信功能 (1)与电力调度中心交换信息。 (2)与上级负荷控制中心或计划用电管理
部门交换信息。 (3)与计算机网络通信。 5. 其他功能 (1)调试时与终端通话功能。 (2)对配电网中各种电气设备分、合闸操
21
常见抄表脉冲故障
所谓的抄表脉冲故障是指:终端无法正确 通过电表脉冲来采集用户负荷。 用户正常用电,实时召测脉冲负荷为零 召测用户脉冲参数,是否与主站一致。 检查接线方式是否有误。 观察接线板的脉冲输入指示灯有无闪烁。 检查计量表连线是否连接正常,有无松动 。

电网规划运行数据库与集成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电网规划运行数据库与集成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电网规划运行数据库与集成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金小明;吴鸿亮;周保荣;杨柳;毕兆东;俞秋阳【摘要】In the planning and operation of power grid, various types of data such as generation planning, load forecast, network topology, electrical parameters, etc. are needed. At present, the statistics of these data are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s also existed.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esign scheme of an integrated database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oper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integrated database management platform is based on a distribu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and Oracle database for data storage, which covers all the data requirements for power system planning and operation and provides user defined component models. The scheme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The platform provides data interface for all kinds of advanced applications.%电网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需要使用电源规划、负荷预测、网络拓扑、电气参数等各类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换成帧数据解析出来, 这将简化编程工作。 1. 2 国网规约的数据帧及其结构
国网规约采用 GB /T18657. 1的 6. 2. 4FT 1. 2异 步式传输帧格式, 定义如表 1所示。
表 1 GB /T18657. 1的 6. 2. 4FT1. 2异步式传输帧格式 T ab. 1 6. 2. 4 FT 1. 2 asynchronous transm iss ion fram e form a t in GB /T 18657. 1
1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详述
1. 1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的结构 与大多数电力系统中的通讯规约一样, 国网规
约采用了三层的体系结构, 分为应用层、数据链路层 和物理层。其结构如图 1所示。
图 1 规约的三层体系结构 F ig. 1 T hree- lay er architec ture m odel of protoco l
72
继电器
选择了 UDP。网络编程是比较繁琐的一个工作, 可 喜的是 M icroso ft 已经提供 了一个 W indow s下的网 络通信的 AP I( 应用编程接口 ) , 就是 Socket套接字; 当使用 W indow s的 Socket接口进行网络编程时, 发 送方将每一个数据帧都作为一个包发送出去, 接收 方的 Socket套接字接收到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通过 重载 OnRece ive函数可以并将其中的数据流截获并
其中共定义了 64 个信息点元和 248个信息类 元, DT2 大于 30 的信 息类元是没有定义的 留待扩 展。除了 DT 2是采用二进制表示 以外其他各位都 是采用逐位表示二进制方式。所以对信息点而言只 要在矩形定点上的 P都是有可能可以同时上送的, 例 如要上 送 P1P3P9P11 就可 以令 DA2= 03H, DA1 =
在对系统主站测试的时候, 由于测试现场真实 条件不满足, 因而对主站进行压力测试和批量测试 无法进行。而在实际的投入时, 这方面往往是影响 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环。为了能较准确的对这方面进 行测试, 确保这方面的产品质量, 因而开发了终端组 仿真程序。该程序综合了压力测试和其他测试的要 求, 并考虑多个规约的扩展, 大大减少了测试人员的 工作量。本文首先对国网规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 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终端仿真软件的体系结构模 型和关键的算法实现。
起始字符 ( 68H ) 长度 L 长度 L
起始字符 ( 68H )
↑ 固定长度 的报文头

控制域 C 地址域 A
链路用户数据
控制域 地址域
应用层
用户数 据区
校验和 C S 结束字符 ( 16H )
帧校验和
它由帧长度、链路层控制域、地址域和应用层数
据域组成; 控制域、地址域、应用层数据域共同定义 了用户数据区。在帧数据中, 启动字符 68H 定义了 数据流内的起始点,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的长度定义 了数据帧主体的长度; 在数据长度 L 的低 2位中还 包括了规约的信息, 这在组帧和解帧中都是要注意 的问题。控制域 C 提供了链路信息, 表示报文传输 方向和所提供的传输服务类型, 定义如表 2所示。
s 信息类组 DT2
D7~ D0 0 1 2 s
信息点元 DA 1 D 7 D 6 D 5 D 4 D3 D2 D 1 D 0 p8 p7 p6 p5 p4 p3 p2 p1 p16 p15 p14 p13 p12 p11 p10 p9
信息类元 DT1 D 7 D 6 D 5 D 4 D3 D2 D 1 D 0 F8 F7 F6 F5 F4 F3 F2 F1 F16 F15 F14 F13 F12 F11 F10 F9 F24 F23 F22 F21 F20 F19 F18 F17
可以看出国网规约使用的物理通道选择是很多 的, 这是现代通讯技术发展的结果。一般串口和红 外通道可以作为测试使用, TCP /UDP 可以作为主站 与终端的通道, 短消息可以用来提醒用户一些紧急 的事件。众多的通道选择, 满足了负荷管理的许多 要求。由于采用了 TCP / IP 从而可以适应各种网络 包括 x. 25; FR (帧中继 F ram eRelay)、ATM (异步转移 模式 A synchronou T ransferM ode) 和 ISDN ( 综合业务 数据网 Integated serv ice Data N etw ork) 。当然 众多 的通道也增加了程序开发的复杂性, 但是在实际运 行时很少要求终端同时开启所有的通讯通道。所以 对终端而言可以采用动态加载通讯模块, 而主站还 是要求保证所有通道的正常通讯的。
数据单元标识是国网规约中最为灵活的部分, 实现对终端采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批上送, 包 括了信息点和信息类两个部分。信息点 ( info rm ation po int) 表示参数或数据的对象信息, 如测量点、总加 组、控制轮次、直流模拟量分路等; 信息类 ( inform ation type)表示参数或数据的分类信息, 一个信息类 可以是一种参数或数据, 也可以是一组参数或数据 的集合。直观地说信息点表明了传输信息的来源, 回答了就是数据产生位置的问题; 信息类表明了这 个位置产生了什么样的信息, 表明了信息内容的类 别。信息点和信息类的结构如表 3所示。
中图分类号: TM 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897( 2006) 01-0071-05
0 引言
传输规约是终端和主站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接 口,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用电管理自动化、信息 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需求发生重 大变动, 传输规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国际和 国内使用的传输规约多种多样, 即使对于同一种规 约, 其传输格式也会因不同国家、不同生产厂家而不 同; 为了统一这种混乱局面, 实现规约的标准化, 国 际电工委员会 TC - 57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远 动规 约 的 基 本 标 准 [ 1~ 5]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制 定 了 IEC60870- 5系列规约。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 输规约 ( 以下简称国网规约 ) 遵从 GB /T18657( 等同 IEC60870- 5)推荐的传输规约模式, 采用三层增强 型结构, 适用于平衡式和非平衡式的通信网络。为 了提高通信的实时性, 采用了只有物理层、数据链路 层、应用层 3层的增强性规约结构 ( EPA ) , 应用层直 接映射到数据链路层, 加强了信息的实时性。在点 对点和多个点对点的全双工配置下, 此配套标准可 以采用平衡式传输以发挥其内在潜力。
为了节省开发时间, 终端仿真程序仅采用 UDP 通道, 所以这里简略介绍一下 UDP的原理。UDP 协 议是无需建立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连接, 每个分组都 携带完整的目的地址, 各分组在系统中独立地从数 据源走到终点, 它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也不提供 重新排列次序或重新请求功能。因为程序使用的网 络环境相对比较稳定, 而对速度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
第 3 4卷 第 1期 2 0 06年 1月 1日
继电器 RELAY
V o.l 34 N o. 1
Jan. 1, 2 0 06
71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新国网规约及其软件实现
梅天华1, 王康元 1, 傅海峰2
( 1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7; 2 杭州华隆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27)
表 2 控制域 C 的定义
T ab. 2 D efin ition of control fie ld C
D7 下行方向 传输方
上行方向 向位
D6 启动标
志位
D5 帧计数位 FCB
要求访问位 ACD
D4
D3~ D0
帧计数有效位 FCV 功能码
保留
各位的具体含义参看规约,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功能码规定了主站传输的三种类型: 发送∕确认、发 送∕无回答、请求∕响应帧; 此外还有终端发出的帧 类型: 确认帧、响应帧。 1. 3 应用层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序号维护
由于传输通道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 例如 高频电磁干扰、传输线发生断裂和通讯壅塞等等, 发 送的数据可能出现错 误和丢失。在 UPD / IP 中, IP 协议负责将数据从一处传往另一处, UDP 负责控制 数据流量, 并保证传输的正确性。由于在最底层的 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分组传送,
类。在终端仿真程序中, 因为需要很灵活地模拟各 种工况, 所以采用了人工设置状态的方法。
表 3 信息点与信息类的结构
T ab. 3 Structure of in fo rm ation po int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in fo rm ation type
信息点组 DA 2 D7~ D0
00 00 00 01 00 00 00 10
所以当传送过程中出现错误以及在网络硬件失效或 网络负荷太重时, 数据包有可能丢失、延迟、重复和 乱序, 因此应 用层协议必须使 用超时和重传机 构。 为了防止报文在传送过程中丢失或重复传送, 国网 规约在报文帧序列域中定义了启动帧序号 PSEQ 和 响应帧序号 RSEQ, 并且每个终端必须实现一个启 动帧帧序号计数器 PFC。国网规约还可以给出帧的 时效信息, 对于某些时效 性强的信息例如 / 参数设 置 0命令, 可以通 过时标来 判断要不 要进行处 理。 在帧序列域中还包括了帧起始标志位 F IR和帧结束 标志位 F IN, 用来处理多个帧完成一个服务的情况。 在处理序号时主要困难在于对超时时间的设定, 这 个值是根据网 络的状态来设置 的。如果设 置的太 长, 帧丢失时程序等待的时间就会比较长; 如果设置 的太短, 就会在网络壅塞时频繁的重复发送, 从而进 一步加重了通讯的负担。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引入自 适应的机制, 在运行过程中统计平均收发时间 T, 然 后将超时时间设置为 T 的某个倍数, 这样就可以比 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时间标签 和超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时间标签用于交换网络 通道中, 对采用同时建立多个通信服务的传输服务, 进行辅助判决接收报文的时序和时效性。采用超时 机制时, 终端在开始响应第二个请求之前, 必须将前 一个请求处理结束。终端不能同时处理多个请求。 所以这两种机制是不能同时使用的, 只有在时间标 签无效时才采用超时机制。 1. 4 数据单元标识与数据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