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教材第12册 27 道德经节选3
道德经《第十二章-圣人为腹》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十二章-圣人为腹》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十二章-圣人为腹》原文及鉴赏【导语】:圣人为腹【原文】五色令人目盲[1]。
国学启蒙教材第12册 19 文言文选 诫子书

文言文选19诫子书夫君fūjūn 子zǐ之zhī行háng ,静jìng 以yǐ修身xiūshēn ,俭jiǎn 以yǐ养yǎng 德dé,非fēi 淡dàn 泊bó无wú以yǐ明志míngzhì,非fēi 宁静níngjìng 无wú以致yǐzhì远yuǎn 。
夫fū学xué须xū静jìng 也yě,才cái 须xū学xué也yě,非fēi 学xué无wú以yǐ广guǎng 才cái ,非fēi 志zhì无wú以yǐ成学chéngxué。
淫yín 慢màn 则zé不能bùnéng 励lì精jīng ,险xiǎn 躁zào 则zé不能bùnéng 冶yě性xìng 。
年nián 与yǔ时驰shíchí,意yì与yǔ日rì去qù,道dào 成chéng 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 守shǒu 穷qióng 庐lú,将jiāng 复fù何hé及jí!注释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
行:指操守,品德。
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广:扩展,发展。
淫慢:指过度的享乐。
淫,过度。
慢,怠惰。
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认认写写俭jiǎn励lì冶yě性xìnɡ读读背背朗读并背诵课文。
《道德经》二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七章精解及译⽂开经语宣道贵德抱⽆得⼀⾏善利⽣济世救⼈虚静恬淡寂寞⽆为知强守柔神定⽓闲求真返朴天地⼈和慈⼼⼤⽤智慧超逸道常⽆名⽞同⽆碍上德⽆⼰法⾬⽆边学习道德经,开启⼤智慧善是⽼⼦的核⼼主题之⼀,道德经宗旨可以⽤“道妙德善”来概括。
此章最显著的经⽂就是“圣⼈常善救⼈⼈,故⽆弃⼈。
常善救物,故⽆弃物。
”注释家更重视“道妙”,忽视“德善”,这是很⼤的偏颇,对理解⽼⼦道家思想的⾼度是不公正的,同时对理解华夏⽂化也失去了⾼度和⽅向。
这是道德经“济世救⼈”宗旨最直接的告⽩,所有的经⽂隐含的意义都不会违反这⼀宗旨,⽼⼦把“慈”作为“三宝”之⾸,后⾯的反战章(30C、31C)宗旨相同。
历史上⼤部分⽂化精英都被“虚⽆⽞妙”所吸引,把真正的救世情怀忽视了。
当我们逐章深读经⽂,知道⽼⼦的“救世济⼈”的博爱情怀⽆边⽆际。
如果说第1章、第25章极为深奥,那么此章则⾮常直⽩。
修⾏者的深意识和深思维已经逐步开启,对于利根者来再说,宇宙最奥秘的道已经开显,并已经安住在道的本位上。
⽼⼦向往的不争⽃的⽂明世界已经显露尖尖⾓,⼀定会茁壮成长。
如何把好争的世⼈救拔出来,恢复⾃⼰的本性极为重要。
此章⽼⼦讲了五善,与⽔的七善可以对应。
救⼈五善值得深深体会,可以对⽐世界其他⽂明智者的救⼈之法,能够有更深的体会。
历史上很多注释家给道德经下了很多断语,⼀说是治国书,⼀说是兵书,⼀说是谋略书,都不是,道德经就是救世书。
这⼀章是最好的证明。
第⼆⼗七章经⽂第⼀段: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jiàn)⽽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第⼆段:是以圣⼈常善救⼈,故⽆弃⼈;常善救物,故⽆弃物;是谓袭明。
第三段:故善⼈者,不善⼈之师。
不善⼈者,善⼈之资。
第四段: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迷;是谓要妙。
此章经⽂分为四段。
第⼀段经⽂: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jiàn)⽽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道德经》第27章 常善救人 原文释义解读

第27章常善救人【原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xiá)谪(zhé)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⑤。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⑥。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⑦。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⑧。
【注释】①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
②瑕(xiá)谪(zhé):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④关楗(jiàn):关锁门户的器具。
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⑥袭明:聪明不外露。
袭,掩藏。
⑦资:借鉴。
⑧要妙:精深微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
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
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
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导读】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圣人常常能够以道救人、以道用物,才能做到无所遗漏,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依道而行,否则仅逞些眼前利用的小智慧,只能陷入大迷糊。
【解析】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
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
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老子所说的“五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国学启蒙教材第12册 21 文言文选 介之推不言禄

21介之推不言禄晋jìn 侯hóu 赏shǎng 从cóng 亡wáng 者zhě,介jiè之zhī推tuī不bù言yán 禄lù,禄lù亦yì弗fú及jí。
推tuī曰yuē:“献xiàn 公gōng 之zhī子zǐ九jiǔ人rén ,唯wéi 君jūn 在zài 矣yǐ。
惠huì、怀huái 无wú亲qīn ,外wài 内nèi 弃qì之zhī。
天tiān 未wèi 绝jué晋jìn ,必将bìjiāng 有yǒu 主zhǔ。
主zhǔ晋jìn 祀sì者zhě,非fēi 君jūn 而ér 谁shuí?天tiān 实shí置zhì之zhī,而ér 二三èrsān 子zǐ以为yǐwéi 己jǐ力lì,不bù亦yì诬wū乎hū?窃qiè人rén 之zhī财cái ,犹yóu 谓wèi 之zhī盗dào 。
况kuàng 贪tān 天tiān 之zhī功gōng ,以为yǐwéi 己jǐ力lì乎hū?下xià义yì其qí罪zuì,上shàng 赏shǎng 其qí奸jiān ,上shàng 下xià相xiāng 蒙méng ,难nán 与yǔ处chǔ矣yǐ。
”其qí母mǔ曰yuē:“盍hé亦yì求qiú之zhī?以yǐ死sǐ谁shuí怼duì?”对duì曰yuē:“尤yóu 而ér 效xiào 之zhī,罪zuì又yòu 甚shèn 焉yān !且qiě出chū怨言yuànyán ,不bù食shí其qí食shí。
道德经12章

道德经12章道德经第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德经第十二章的开篇,直接点明了天地间万物生成的过程,也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和道的本质。
本章主要探讨了道德经中“道”的概念及其运行规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道,即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生成和变化的源头。
它无形无象,无名无声,却包容万象,贯穿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它是无始无终的,没有任何限制和界限。
道通过不断的生成和变化,形成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正是因为道的存在,才使得一切有可能,使得宇宙的运行有序而稳定。
道生一,一生二。
这句话中所说的“一”,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起源,也可以理解为道的初始状态。
而“二”,则表示了宇宙中的二元对立,事物的分化和对立出现了。
从这一逻辑来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分化为二的过程中生成的。
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中所说的“三”,可以理解为宇宙中的综合、整合或平衡状态。
三是二的和,是对立统一的结果。
它代表了事物的完整和和谐,促使一切事物在宇宙中得以生成和繁衍。
正因为有了三,一切才能有序运行,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在道德经中,道被认为是最高的规范和标准,是人类应当追求的目标。
而人类可以通过修行和修养,与道合一,达到与宇宙的共通。
人的境界在道德经中被视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不为私欲所困扰,同时能够按照道的规律去行动。
那么,如何与道合一呢?道德经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指导。
首先,它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就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不妄图去追求功名利禄。
其次,道德经还倡导了道德的修养,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公正和和谐。
与道合一,既是对自身的修行,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只有人们能够顺应宇宙的规律,与道相合,才能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经第十二章强调的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指南和原则。
当然,与道的合一并非易事,它需要长期的修炼和实践。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第一章(序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局限了呢?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
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称?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
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
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
(比如杯子设计了“无”才能装水,房子空出来才能住人,作字画时要留白、谈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而“有”呢?并非就无用了,我们可以用已经定义的“有”去扩展,去寻找更大的边界,这样的话,框起来的“有”就被激活了。
在生活之中,“有”和“无”其实会经常一同出现,只是我们往往看的到“有”,却发现不了“无”罢了(比如我们常追求胜、强、进、大、多、高、增、有、得、美,却很少去观注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
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无”的存在,那就已经很“玄”了,如果他能发现“无”的存在之后,还专门去研究“无”、利用“无”,那么这个人,真可称得上“玄之又玄”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胜的同时看得到败;在追求强的同时看得到弱;在追求进的同时看得到退;在追求大的同时看得到小;在追求多的同时看得到少;在追求高的同时看得到低;在追求增的同时看得到减;在追求有的同时看得到无;在追求得同时看得到舍;在追求美的同时看得到丑,然后利用好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的力量,那就基本上天下少有人可以匹敌了。
国学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一至二十三)

国学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一至二十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一至二十三)河上公章句卷一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长之道也。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
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
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
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
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养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较,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
上行下必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各自动也。
而不辞,不辞谢而逆止。
生而不有,元气生万物而不有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功成而弗居。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唯弗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
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
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
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安民第三不尚贤,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道德经》节选3
shànɡ上shàn
善
ruò
若
shuǐ
水。
shuǐ
水
shàn
善
lì
利
wàn 万wù
物
ér
而
bú
不
zhēnɡ
争,处
chǔzhònɡ
众
rén
人
zhī之suǒ
所恶
wù
,
ɡù
故
jǐ
几
yú
于
dào
道。
jū居shàn
善
dì
地,
xīn
心
shàn
善
yuān
渊,
yǔ与shàn
善
rén
仁,
yán
言
shàn
善
xìn
信,
zhènɡ政shàn
善
zhì
治,
shì
事
shàn
善
nénɡ
能,
dònɡ动shàn
善
shí
时。
fū
夫
wéi
唯
bú
不
zhēnɡ
争
,ɡù
故
wú
无
yóu
尤。
注释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认认写写
若ruò
无wú
渊yuān
读读背背
朗读并背诵课文。
想想说说
一副对联,写尽了人生
上联:
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
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
撇捺人生
“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这副对联堪称千古绝对,意涵相当深刻。
请你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