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学
考据学小论文

简说清朝考据学成因及成就考据学确切的说是一种治学方法,并非是一门具体的学科,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设计小学、音韵、史学、典章、金石、校勘等等学科。
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所以亦有“汉学’之称。
一、产生的原因与背景考据学产生于明代中后期,而大兴于清朝乾嘉时期。
个人认为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1、自身发展原因:在明朝时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争论一直难以停止。
而到了清朝,两大学派之间关于儒家思想的争论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已经很难再进一步了,所以就转向了古籍的考证与注解方面,想从另一个方面来更加接近圣人的本意思想。
2、政治原因:所以统治者自然要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一定的控制,所以就有了文字狱。
清朝的一大批学者为了避免文字狱对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减少了对于时政的评论,从而专心转向考据之学。
3、历史原因:宋明理学高谈性理造成的空疏的学风,在清朝被认为有“误国”的危机而被猛烈批判。
在此情况之下,清朝的一批思想家提倡学以致用,崇尚实学,强调学术上的务实精神。
他们认为,欲经世必先通经,欲通经必先考订经书的文字音义。
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考据学大兴。
另外,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都是由手抄完成,在此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错误;即使是印刷术发明以后,由于技术问题,书籍中的错误也在所难免。
4、文化原因:清朝政府一方面实行恐怖的文字狱政策,而另一方面,又实行怀柔政策,即在全国范围内招贤纳士。
清朝重视科举考试,重新提倡理学,通过开设博学鸿词科来招贤纳士。
另外,政府大力倡导修订古籍著作,也造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社会原因:清朝统治者征服全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到了乾嘉时期进入全盛。
这样的社会环境为考据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主要成就1、考据法的产生:产生了比较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了客观而精密的研究方法2、对古籍的考证、整理:胡渭潜心考据三十余年,著《尚书古文疏证》,用严谨的考据方法,证明了《尚书》是东晋人伪造的。
评《清代考据学研究》

迹 , 际 纵 贯 有 清 一 代 , 此 4 0多 年 的 时 间 , 实 总 0 固
然 有 其 断 限 , 涉 及 学 家 之 繁 , 作 之 夥 , 史 发 但 著 历 展 之委 曲 , 林 总总 , 林 目不 暇 给 。 代 考 据 学 自其 清
产 生之初 , 直夹 杂有不 同的声音 , 清覆灭 , 一 满 梁
一
方 面 或 可 见 学 术 风 气 之 开 , 一 方 面 也 足 见 于 另
清代 考据学 立论之 难 。 今 人 有 关 清 代 考 据 学 体 系 的 研 究 ,笔 者 固 陋 , 目所 及 , 千 志 于 《 清 史 概 论 》 章 述 评 耳 魏 明 专 清 代 考 据 学 , 述 其 产 生 缘 由 以及 清 代 文 化 政 策 概 的 背 景 , 重 甄 别 顾 炎 武 、 宗 羲 、 栋 三 家 孰 为 侧 黄 惠 创 始 的纷 争 ; 新 夏 《 代 考 据 学 术 论 》 致 探 讨 来 清 大
代 考 据 学 研 究 的 层 面 。具 体 论 证 上 , 康 松 先 生 郭
驾 轻 就 熟 其 宏 微 兼 济 的方 法 论 , 探 讨 清 人 考 据 如
学 兴 盛 的 原 因 , 据 学 自身 的 生 命 力 因 素 , 会 考 社 稳 定 经 济 繁 荣 因 素 已 属 泛 泛 之 论 ,作 者 另 辟 蹊 径 , 扣 考 据 学 发 展 的 内 部 外 部 动 因 , 思 想 意 紧 从 识 、 化 环 境 、 会 实 际 等 方 面作 纵 深 探 求 , 衍 文 社 推 到 图 书 流 通 意 识 的 增 强 、 书 风 气 大 盛 、 化 典 藏 文 籍 的 层 累 、 室 官 僚 的 赞 助 以及 清 政 府 大 规 模 修 富 书 活 动 等 条 件 , 之 前 述 条 件 的 整 合 , 代 考 据 兼 清 学 兴 盛 便 呈 现 必 然 之 势 ,全 章 论 与 史 紧 密 契 合 ,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乾嘉考据学形成 的原因
文/ 曹家恒
摘 要 :本篇 文章主要 想说明 :清代考据学是在乾嘉 时期盛行的 学术流派。它是在 明末清初对 陆王心学 空疏 学风的 批判与修正的基础上 ,加上 经学大家的努 力 , 社 会环境的影响连 同统治者 的倡 导才逐渐 形成发展 的。我 们可 以在 阅读 的 过程 中了解到 事物形成原因是 由多种 因素共 同决定的 。 关键词 :乾 嘉时期 ;乾 嘉考据 学 ;形成原 因;发展
乾嘉考据学是一种乾嘉 时期盛行 的学 术流派 ,它是在 明末 清初一些 明代 的有识之士在分析和总结 明朝灭亡经 验的过程 中 ,不断修 正陆王心 学 的内容 。使之加入 了经世致用 的思 想精 神。从 此 ,改变 了陆王心学传 统 的空疏空谈 ,使之变 的更加 实用 。但是 ,随着社会的稳定 和中央集权 的进一步加强 ,在乾嘉时期达 到顶点 。在顾 炎武 “ 经学 即理学 ”思想 的 带 动下 ,多数学者为 了 自保 ,开始脱 离经世致用的路子 ,开始 了对古代 古籍 的考释 、训诂 、校订 、校勘 的工作 。乾嘉时期 考据学就是 这样逐步 发 展。 如果说提 出清代考据学 的理论 的人是谁 ,那就要首推顾 炎武老先 生 了。顾炎武初名绛 ,国变后改名炎武 。字 宁人 ,学者称为亭林 先生 。江 苏 昆山人 。性情耿介 ,不 谐 于俗 。他少 年便 留心经 世 之学 ,最喜 欢抄 书。遍览二十一史 ,明代 十三朝实 录。天 下图经 ,前辈文 编说部 ,以至 公 移邸抄之类 ,有关 民生利害 者 , 分 类录出 ,旁推互证。著 《 天下兴亡 利 病书》 。这也可 以看出顾 炎武 对 中国的古 籍 的研读 还是 十分 细致 的。 他 善于理财 ,故一生羁旅 ,曾无 困乏。每到一地 他为有注 意价值者 ,便 在 那里垦 田。垦好 了,见他 绝 对 不是一位书呆子 ,他所提倡 的经 世致用 之学 ,并非纸上 谈兵。他 的下 半 世生涯 ,大半消磨在旅行 中。他 旅行 ,照例用两匹马换 着骑 ,两 匹骡 驮带应用 的书籍 。到一 险要 地方 ,便找些老兵退卒 ,问长 问短 ,倘若 与 平 日所闻不合 ,便就近 到茶坊 里打开书对勘。这也说明 了他严 谨的治 学 态度。这清代考据方法 的雏形 。最重要的是 :他提 出 “ 经学即理学” 成 为清代经学家信 仰之 中心 。因此 ,他 也 被看 成是 清代 考据 学理 论建 立 者。从而也为后来考据 学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 。 同时也 出现 了大量 对古 籍进行校勘 、整理 、辑佚 的经学大家 。他 们 的工作和研究促使清代 考据 学的进一步成熟 。其 中著名 的有阎若璩 和胡 渭。 阎若璩 山西 太原人。他所著 的书有 《 古 文尚书疏证》 八 卷、 《 毛朱 诗说》 一卷 、《 四书释地 》 六卷 、 《 潜邱札 记》 六卷 、 《 孟 子生卒年 月 考》 一卷 、《 困学纪 闻住》 十二卷 。其 中最 有价值 的是 这本 《 古文 尚书 疏证》 。阎若璩这本 书才尽 发其 复 ,引种种证 据证 明那 二 十五篇和 孔传 都是东晋人赝作 。他从二十岁起就着手著这部书 ,此后 四十年 间 ,随时 增订 。直 至临终。《 四库 全书》 萍阎书所谓 “ 有 据之言 ,先立 于不可败 也” 。《 古文 尚书疏证 》利 用众 多古籍 、典籍 作为证 据来 考证 古文 尚书 的真伪 ,有理有 据。可见阎若璩下 的功夫之深 ,他 善读书 ,读一 句书能 使其正 面背面。如老吏断狱 ,眼光及尖锐 ,手段及 严辣 ,然而 判断必凭 证据 ,证据往 往在别人不注意处得来 。这就要考他 考据 的功力 了 自此 以 后 ,今 文古文的相对研究 ,六经 、诸 子的相对研究 ,经典 、民间俗语 的 相对研究 ,中国经典与外 国经 典 的相对研究 都~层 一层 的被开拓 出来 。 所 以阎若璩 的 《 古文尚书疏证》 ,不能不认 为近三 百年学 术解放 之第一 功 。《 四库全 书》 赞美他 说 :“ 考 据之学 ,未知 或先” 。可见他 对清代考 据学 的发 展起 到了一定 的推进作用 。 清初 经师 ,阎若璩和胡渭其名 。胡渭浙 江德 清人。所著的书有 《禹 贡锥指 》二 十卷 ,附图四十七 幅 ;《 易 图明辨》 十卷 ; 《 洪范正论》 五 卷; 《 大学翼 真》 七卷 。他的学风 ,不 尚泛博 ,转 就一个 问题作 窄而深 们都将 明朝 灭亡的原因归 罪于陆王只注重 内心修炼而不重视 事实情况 的 空疏学 风上 ,因此 ,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陆王心学进行修正 。使之更加 可 以 帮 助 国 家更 好 的运 转 。并 且 这 股 实 学 之 风 也 影 响 到 了清 代 的 学 术 的 发展对乾嘉 考据学以及之后 的学术 的发展也起到 了一定 的作用 。 说 到清初 陆王心学修正 的代表人物可 以说就数黄宗羲 了。黄宗羲字 太冲 ,浙江余姚人 。他是 王阳明的同里后学 。在 明末清初 的的斗争 中他 了解 到了 “ 经 世致用 ” 的必要 性。从 而对 明朝 末年 的政治 、经 济 、军 事、地理、做 出了一 系列研究 和论证为 的是要救亡 图存 。于是兴起 了以 博学多识为主的学术风气 。因此 ,古代 的大量藏 书重新 被搬出来 ,大量 图书的搜集 和整理 工作也在 明末清初时达到高潮 。为清代考据 学的发展 奠定了材料 基础。黄宗羲的学问影 响后来最大 的,在他 的史学。现行 的 《 明史》 ,大半是万斯同的稿本 ,而万斯 同的史学则是传 自黄宗羲 。而万 斯同觉得历史 一定 是建 立在 正确事 实 的基 础之 上 的,欲求 的历史 的事 实 ,就必须 用极耐烦 的功夫 ,在事 实 自身上旁 推反 勘 ,才 可 以得 到真 相。这一宗 旨也影 响了乾嘉 时期 的历史研究 。在学术史上黄宗羲的 《 明 儒学案》也 开了中国学案史 的先河。此外 ,还有 《 易学象 数论》 六卷 , 为后来 胡渭 《 易 图明辨》 的先导 。《 授书随笔》一卷则是 阎若璩问 《 尚 书》 而作此告示 , 是 阎若璩 《 古 文 尚书疏证 》 的先导 。这 两部 书都与 清代经学有关系。他对历学也 有一定 的研究 ,可见 黄宗羲是博 采众长 , 这也是清初 学者的共同特 征。清代 学术 由此 而博 、大 、广。以上可 以看 出 ,不管是经学还是理学 ,对乾嘉 时期考据 学的影 响都是 十分 巨大地 。 他们为乾嘉考据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康雍时期 ,由于社会趋于稳 定 ,清政府专制统 治的加强。使政府 对文化学术的钳制较明末清初更加厉害。文字狱 和一些 镇压反清政府组 织活动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学术一改明末清初 的 “ 经世致用” 和广博 的特点逐步走向对古文的辑佚 ,训诂 、校勘 、收集上 来 ,尤其是到 了乾 隆时期 ,文字狱的数量较康熙 、雍正时期明显增多 ,并 且获罪的原 因也 五花A. f ' q,多数是因为文章 内有 看似诋 毁清政府 或乾隆本人 的意 向的。 都被看做是死罪被打入狱 。像王锡侯 《 字贯》 案 、这是对思想的无情的 压制 。因此这时的人们纷纷把视线转移到考据学上来 。 在康雍时期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正在争斗融合的同时 ,经学进一 步发展 ,在乾隆时期战胜 了理学 ,从此经学超越理学成为显学 。统 治者 对经学的推崇一是清代考据学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乾隆从 刚即位 就开始进行对经书和史书 的官修编写工作。同时还颁谕 ,令儒 臣奏 承经 史 ,并举行经筵讲学 。还敦促士子 “ 究心经 学” 。并编写 中国最大 的丛 书 《 四库全书》 。从 这可以看出统 治者对学术 和思想 的影响 的巨大。我 想这也是经学可 以快速超越理学成为显学的原 因之一。 乾嘉考据学 ,它是 由众多学派影响 ,明末清初的学者搜集古籍 的基 础上 , 有清代特殊 的学术环境 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到乾嘉考据学 的规 模 的。所 以 , 我们 以后在分析 问题 的时候都应该试着从多个 角度 ,多个 视角来分析 ,这样得 出的结论才更科学 ,更有说服力 。 ( 作者单位 :聊城 大学)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考据学的运用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A F XD 】 A 1巳 邱既l 0I EG O RN L O 4 I NG j觚: ( sC I E
v0 . 1 N . 12 . o 1
J N,0 7 A 20
中学古诗文教 学与考据 学的运用
郑 淑 玉
(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 河南 新乡 430) 500
清代考据学过于偏重学术 问题而不 注重政治人生 、 脱离社会实际的缺陷 , 在清末及近代 曾遭 到极力反 对。但今天我们是不是还需要考据之学呢?答案 当 然是肯定的。不过 , 我们今天的考据应和古人的考 据有所不同, 不仅对象、 目的不同 , 而且要避其烦琐、 无谓之风。古 代考据 的主要手段是 以文献考证 文 献, 有时只拘于一字 的是非 , 纯属经验型, 缺乏必要 的理论思维 , 因此很难走出为考据而考据 、 蔽于古 而 不知世的圈子。今天我们是为了弄清事实真相 , 还 事物 以本来面 目, 辨明是非真伪 , 以需要运用科学 所 的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 , 要有批判的理论思维。下面 我们从史实、 文化常识 和音韵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归 纳现行高中语文教材( 实验修订本第二版 , 人民教育 出版社 ,03年版) 20 古诗文教学 中的考据学运用 问 题。 史实考据 《 项脊轩志》 第二册 ) ( 是一篇历代传诵的名作 ,
第1 期
郑 淑玉 : 中学古诗文教学 与考 据学 的运用
志》 是归有光十八九岁时所写 , 附记是 3 岁 中举之 5 后补写的。试想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怎么可能会有 什么不得志 的感慨 , 而恰恰相反 的是归有光虽身居 陋室 , 自 有奇景” 却 谓“ 。他把 自己比作“ 蜀清” 孔 和“ 明”他不是 自嘲, , 而是嘲笑别人将其看作坎井之蛙。 这一小段 内容充分表现 了年少 的归 有光对 明天的 “ 奇景”功名) ( 的向往和追求。二是归有光的科举之 路也证明了他对功名的孜孜追求。归有光 3 5岁中 举人 , 直至 6 岁才中进士。从 3 岁到 6 岁 , o 5 o 这期 间不知经历 了多少挫折和失败 , 同时也说 明了他对 功名的孜孜追求 。3 岁中得举人 , 5 既让归有光心里 酸楚 , 同时又给了他新的信心和希望 。文中的“ 喜” 与“ 也应含有这层情愫 。尽管不算功成名就 , 悲” 但 毕竟是有所收获 , 回头再看看十八九岁时写的文章 , 看看那读书的地方 , 记忆的闸门一下被打开 : 那里有 诸父分户 , 家道中落 的无奈 , 有父母 的叮嘱, 有祖母 的期盼与鼓励。这些都是令作者 “ 长号” 的心绪 , 正 是这些压力和动力才鼓舞着作者奋斗到 6 岁。 o 《 滕王阁序》 第二册 ) ( 也是一篇历 代传诵 的名 作。这篇著名的骈文, 用富丽的词藻 , 称道洪州 , 记 述盛宴, 描写滕王 阁的壮丽 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 景 , 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 借 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
乾嘉考据学与“古史辨运动”

乾嘉考据学与“古史辨运动”◎李长银内容提要 清代乾嘉考据学与“古史辨运动”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的学术关联,过往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持肯定意见,但语焉不详,还有部分学者基本不提,或持否定态度。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以顾颉刚、胡适、钱玄同、钱穆、张西堂、张寿林、罗根泽、杨宽等为代表的“古史辨”学人,正是在接受以惠栋、戴震、范家相、赵翼、汪中、阮元等人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建构了“东周以上无史论”“层累说”“孔子与《易》无关”“《说卦》三篇是后出之文”“孔子未曾删《诗》”“《诗经》所录全为乐歌”“《老子》著作年代在孔子之后”“神话演变分化说”等一系列较有学术价值的学说或论点,从而推动了“古史辨运动”在中国近代学坛的兴起与发展。
因此,乾嘉考据学应该被视为“古史辨运动”的重要本土学术资源之一。
而通过这一澄清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挖掘这场运动的学术来源,还能够彰显乾嘉考据学在近代学术文化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乾嘉考据学 古史辨运动 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6-0107-11 清代乾嘉考据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要形态之一。
①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开篇即强调:“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②而将这一“清之考证学”推向高峰的无疑是乾嘉考据学。
大体来讲,以惠栋、戴震等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总结,③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特殊学术标识的“乾嘉范式”,并形塑了“清之考证学”。
更值得指出的是,乾嘉考据学还影响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形成。
有研究者提出,由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运动”与乾嘉考据学之间即存在学术关联。
顾颉刚的弟子刘起荱强调说,自己老师一生的学术“植根于汉学”,并认为其具体承受了清代汉学各派的内容与治学方法。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
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
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
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3]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清代史学——精选推荐

清朝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烈,特别是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使得史家们的眼界大开,思想活跃起来,对历史、对史学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看法。
先是李贽提出“经史相为表里”。
嗣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明确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史方针。
在他们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日知录》等著作中,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家、民族的观点,抨击了君主专制,主张对君权严加限制。
他们的进步历史思想,在清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影响。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十分注意在史学领域强化封建专制。
其控制史学的办法是:大兴文字狱,对反对和触犯清朝的历史家进行镇压;大量禁毁有碍清朝统治的史书;利用“宏博”、开设各种史馆等手段,引诱和笼络广大知识分子;诏修大量史书,并由史馆垄断近现代史的修撰,借以压制私史;提倡“博古”,在“稽古右文” 的幌子下,把广大知识分子挤进考据、训诂的狭小圈子里去。
清代的官修史书,无论在数量上卷帙上以及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但官修诸史,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编撰方法,都要绝对服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都要绝对符合传统的封建礼教。
史官每修一史,都要奉旨,修撰过程中要随时接受皇帝的审查,撰写完毕必须经皇帝“圣裁”、“钦定”之后,方才可以定稿。
清朝统治者对史学的控制之严,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比较著名的几部史著略作一是《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
包括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共十二部,合计四千四百零六卷。
修成之实录,分别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缮写正本四部、副本一部。
《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对许多史事曲加隐讳,质量远不如《明实录》。
二是《大清会典》,一百卷,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通称《清会典》。
体例仿照《明会典》,但具体类目颇有增损。
内容有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督察院、寺监、八旗都统、内务府等。
是清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总集。
全书除汉文本外,又有满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 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
他们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
治学严谨,不尚空谈,重视证据,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
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
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
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
一生穷困潦倒。
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
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
“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
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
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
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
卷12为本书的序言。
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
最早见于南朝梁。
是“国史”的长编,史料价值极高。
崔浩史狱——北魏太武帝命崔浩撰著《国纪》。
崔浩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第一大族,在《国史》中贬低鲜卑拓跋部,美化汉族门阀士族。
书刊刻后,鲜卑贵族以“暴扬国恶”罪名,把崔浩及其三个姻家皆夷族。
反映的是汉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
正史——所谓正史就是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是指由封建统治机构专门总结各朝各代治乱兴衰的、并经过皇帝批准的、以本纪和列传等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
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庄廷鑨明史狱——清顺治、康熙时文字狱之一。
浙江湖州人庄廷鑨招集学人编辑《明史》,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书南明年号。
被人告发,庄戮尸,庄氏家属和为书写序,校阅、买书、卖书、刻字印刷的人,以及地方官吏,分别被处以死刑或流放,与披甲人为奴。
“五德转移”(五德终始)历史循环论——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
邹衍把土、木、金、火、水五行即“五德”和历史过程的某些时期次第对应,认为这是天赋予这个历史时期的总标志和制定政令、服色制度的总根据,并用这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人类历史更迭的必然性。
依照他的理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按五行相胜的顺序,一代一代往复循环的。
史学史——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明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判地总结史学遗产(包括史学传统),为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成果和借鉴。
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史家或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历史文献的积累和发展,历史编纂和历史文学的发展,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修史工作和修史制度的发展等。
一、《史记》的著作特点是什么?1、内容广博,观照古今,略古详今2、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各自为用又交互配合的编纂方法,述事体系完备3、对史料详加考证,直书实录,是中国古代“信史”典范4、文彩焕然,跌宕有致,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史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二、司马迁的历史观是什么样的?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述往事,思来者”的著述目的2、“究天人之际”——抛弃历史神话和神意,努力从人事上去还原和解释历史现象(1)清理上古史,抛弃了传说中的神话成分。
(2)注意把附会在历史中的神意从人类史中清理出去。
(3)揭露一些模糊历史事件的“天人相予”谬说。
(4)根据具体情况指出这类神秘学说的起因。
3、“通古今之变”——批判神学史观,从经济利益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1)对“五德终始说”和“三统说”神学史观采取批判或回避态度(2)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政治制度(3)“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4)也有不恰当地夸大人谋和个人作用的地方和受天命影响的地方。
结论是:司马迁的历史观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三、班固《汉书》有哪些学术成就?1、《汉书》集司马迁直至班彪近二百年间两汉史学发展之大成2、承袭《史记》,首开纪传体断代史编纂方法,体裁规整,编订经密3、写史求实,纪事详赡4、《汉书》开创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纪传体史书的记述范围5、文史一家,浑然一体四、班固在《汉书》里是怎么表现封建正统思想的?1、承继并发挥了五行相生、汉为尧后的封建正闰史观2、利用谶纬神学对汉高祖刘邦及其家世进行神化和美化3、竭力贬低那些与西汉皇朝前后相接或并存过的政权4、自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集权专制制度5、奉儒家经典为至尊6、大肆宣扬儒学谶纬化后的天人感应说五、《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1、开创断代史纪传体,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2、《汉书》开创的封建正闰史观,成了整个中国封建史学的统治思想3、《汉书》阴阳灾异说多为后世史学所效仿,产生了不良影响4、《汉书》中的历史变易思想也曾对我国封建史学产生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一、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1、官私修史热潮高涨,业绩突出2、与门阀制度相适应,形成了新的史学分支学科谱学3、少数民族史学蓬勃兴起4、史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魏晋南北朝官私都热中于修史,他们取得了哪些业绩?1、官府设置专职史官“著作郎”2、史书的作者、数量急剧增多3、史书的体裁和种类增加并获得充分发展4、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数量与质量有别三、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少数民族史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少数民族王朝注重设置史官,编修国史2、少数族王朝的私人著史热情很高3、修史过程中的民族矛盾严重4、少数民族王朝也在史学中为自己争正统5、史学中的民族统一倾向有所发展6、史书中处理民族矛盾的三种意见:宣扬民族仇杀、隔离少数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四、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是如何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的?1、由统治者到妇女儿童都注重读史2、史注、史考、历史编纂等学问蓬勃兴起。
3、专门的史学评论著述问世4、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为适应史学发展的情况,当时的封建国家设置了传习和研究史学的专门机构二、刘知几的史学理论是什么样的?1、明确史学在认识自我和治理国家上的巨大作用(“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2、以史核经,批判“五经”和孔圣3、批判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等神学史观,认为王朝兴替和人物成败不在天命在人事4、批判“是古非今”的经学思想,认为“古今不同,势使之然”5、反对以成败论英雄,但有阶级局限性6、反对华夷之分7、才、学、识“史才三长论”8、“书法直笔论”三、《史通》在历史编纂学上有何贡献?1、根据史体形成和源流派别,把唐以前的史书归纳为“六家”2、对编年和纪传“二体”的优劣进行了评价和总结3、对纪传体“正史”的体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论,使之更加规范、严谨和程序化4、区分了先秦诸侯和汉朝诸侯,批评了司马迁把两种诸侯都编入“世家”的做法5、记述典章制度的“书志”应该“通博”,五行等志应该删除6、对中国古代史学史作了基本的考察四、如何看待杜佑《通典》的编纂体例和思想1、编纂体例和方法——创立典制史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发展了史书自注方法2、史学思想(1)不尚空言,提倡实学——“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2)经邦济世,将施有政,分析封建社会结构,食货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