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技术

合集下载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苏州虎丘塔采用了“加固地基、补作基础,修缮塔体、恢复台基”的整 修方案,采取了“围、灌、盖、调、换”五项加固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2
17.2 基础加宽技术
一、 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
当既有建筑的地基承载力或基础底面积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时的加固。 可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
②滚动支座的间距及数量应根据支承力的大小设计。
(4)移动装置的设计
①移动装置有牵引式及推顶式两种,牵引式宜用于荷载较小的小型建 筑物,推顶式宜用于较大型的建筑物,必要时可两种方式并用。移位时应 控制滚动速率不大于50mm/min。
部结构的实际情况及状态,分析倾斜原因;确定合适的纠倾方法和纠
倾目标。

③拟纠偏建筑物的整体刚度要好。如果刚度不满足纠偏要求,应
对其作临时加固。加固重点应放在底层,加固措施有增设拉杆、砌筑
横墙、砌实门窗洞口、增设圈梁和构造柱等。

④加强观测是搞好纠偏的重要环节,应在建筑物上多设测点。在
纠偏过程中,要做到勤观测,多分析,及时调整纠偏方案,并用垂球、
筋;也可以在墙角或圈梁钻孔钢筋,再用环氧树脂填满,穿孔钢筋须与加
固筋焊牢。
3、对对于加宽部分,其地基上应铺设的垫料及其厚度,应与原基础垫层的 材料及其厚度相同。时加套后的基础与原基础的基地标高和应力扩散条件 相同且变形协调。
4、对于条形基础应按长度划分成许多单独区段,分别进行分批、分段、间 隔施工,避免地基土浸泡软化,时加固的基础不产生很大的不均匀沉降。
加层
原有 建筑
原有建筑物
地下 铁道
a)建筑物加层树根桩托换 b)建筑物下部地铁树根桩托换
13
桥面
桥 墩
c)桥墩基础树根桩托换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Improvement ofSoil and Found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JGJ 123-2000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0年6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的通知建标[2000] 35号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1993年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建设部部分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3]285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经审查,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JGJ 123-2000,自2000年6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0年2月12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1993]285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大量工程实践经验,并经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符号、基本规定、地基基础的鉴定、地基计算、地基基础的加固方法、地基基础事故的补救与预防、增层改造、纠倾加固和移位等。

本规范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并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

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是:同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是:张永钧叶书麟唐业清侯伟生1 总则1.0.1为了在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和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既有建筑因勘察、设计、施工或使用不当;增加荷载、纠倾、移位、改建、古建筑保护;遭受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或自然灾害的影响等而需对其地基和基础进行加固的设计和施工。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措施及注意事项摘要:随着建筑工程使用年限的增长,地基基础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好办法。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建筑施工经验,分析了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以供参考。

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若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出现质量问题或既有建筑增层、扩建,都需要对既有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

因此,正确分析加固原因,合理确定地基基础加固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是施工管理人员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地基加固前要做好勘察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之前,必须了解施工现场水文地质情况。

而地基勘察报告可详实的反映现场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基础加固施工提供质量保证。

如果没有地基勘察报告,施工人员对现场水文地质的判断就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从而做出错误的施工决策。

要做好地基勘察工作,必须明确勘察的目的是提供真实的地质资料,以利于建筑设计。

然后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与场地的特点,定好钻孔的深度,保证孔的底部坐落在设计的持力层上。

如果钻孔深度定的过浅,就会影响对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沉降的计算。

因此,必须确定合适的钻孔深度。

另外,还需要保证勘察探坑与钻孔的数量足够,以便将土层的特性完全表达出来,避免造成质量事故,使工程的成本增加。

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原因(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原因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不足、新建相邻建筑物施工影响、地下水位下降、桩基础质量不合格、地基勘测的探点数量少、对土层分析有误等,这些因素引起建筑物墙体裂缝、地基沉降及其他质量问题,使建筑物不能满足功能要求,严重威胁使用者的安全。

如拆掉既有建筑重新建造,会浪费巨大的资金,在经济效益方面很不划算。

采用地基基础加固的办法,不但可以弥补基础的问题,而且能节约费用。

因此,许多建筑单位都采用地基基础加固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2)既有建筑改建、扩建、增层使上部荷载增加,原有地基基础承载力不能承受改建、扩建、增层后新的荷载。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技术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技术

顶升纠倾工程实例
总结词
通过千斤顶等设备对建筑物进行顶升,纠正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倾斜。
详细描述
适用于建筑物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沉降或倾斜的情况。通过在建筑物下方安装千斤 顶等设备,逐步顶升建筑物,使其恢复到正常位置,纠正不均匀沉降或倾斜。
迫降纠倾工程实例
总结词
通过在地基下方增加重物等方式,使建筑物下沉,纠正建筑物倾斜。
其他加固技术
其他地基加固技术包括高压喷射注浆、 深层搅拌法、石灰桩、灰土桩等。
这些技术适用于不同类型和情况的地 基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 的加固方法。
03 纠倾技术
顶升纠倾技术
顶升纠倾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基 础底面或侧面设置多个千斤顶, 将建筑物整体顶升,以消除建筑
物倾斜的方法。
顶升纠倾技术适用于因基础沉降 不均匀或上部荷重不均而引起的
01
02
03
结构安全
地基问题可能导致建筑物 结构变形、开裂、倾斜等 问题,影响结构安全。
使用功能
地基问题可能影响建筑物 的正常使用,如出现裂缝、 倾斜等现象,影响居住和 工作安全。
经济损失
地基问题可能导致建筑物 维修加固费用增加,造成 经济损失。
02 地基加固技术
基础扩大力的方 法。
常用的桩基加固技术包括预制桩、 灌注桩和树根桩等。
注浆加固技术
注浆加固技术是通过将水泥浆或化学 浆液注入地基土层中,以提高土层的 强度和压缩模量,从而达到加固地基 的目的。
常用的注浆加固技术包括单液浆、双 液浆和三液浆等。
适用于砂土、粉土、粘性土等地基的 加固,可以通过注浆提高土层的抗剪 强度和承载力。
04 地基加固与纠倾工程实例
基础扩大工程实例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目次1总则 (1)2基本规定 (2)3调查、检查与检测 (3)3.1一般规定 (3)3.2 场地和地基基础 (3)3.3 上部结构 (4)3.4 结构抗震 (5)4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 (9)4.1 一般规定 (9)4.2 构件层次安全性鉴定 (10)Ⅰ承载能力鉴定 (10)Ⅱ构造与连接鉴定 (12)Ⅲ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鉴定 (13)Ⅳ不适于继续承载的损伤鉴定 (14)4.3 子系统层次安全性鉴定 (16)Ⅰ场地与地基基础 (16)Ⅱ上部结构 (19)5 既有建筑加固 (23)5.1 一般规定 (23)5.2 材料 (26)5.3 地基基础加固 (28)5.4 混凝土结构加固 (29)Ⅰ增大截面法 (29)Ⅱ置换混凝土法 (30)Ⅲ外包型钢法 (31)Ⅳ粘贴钢板法 (32)Ⅴ外加预应力法 (33)Ⅵ粘贴纤维复合材法 (36)Ⅶ其他三种加固法 (39)5.5 钢结构加固 (39)Ⅰ增大截面法 (39)Ⅱ粘贴钢板法 (41)Ⅲ外包钢筋混凝土法 (42)Ⅳ其他四种加固法 (42)5.6 砌体结构加固 (43)Ⅰ外加钢筋混凝土面层法 (43)Ⅱ外加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法 (44)Ⅲ其他四种加固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5.7 木结构加固 (45)5.8 结构锚固技术 (46)附录A 上部结构抗震构造主要要求及限值 (49)附录B 纤维复合材安全性能鉴定标准 (65)附录C 结构加固用胶安全性能鉴定标准 (67)附:起草说明 (75)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既有建筑的检测、鉴定和加固必须遵守本规范。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标准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标准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征求意见稿)目次总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基本规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调查、检查与检测...........................................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般规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场地和地基基础.........................................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上部结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

结构抗震............................................... 错误!未指定书签。

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般规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构件层次安全性鉴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Ⅰ承载能力鉴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Ⅱ构造与连接鉴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Ⅲ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鉴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Ⅳ不适于继续承载的损伤鉴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既有建筑物地基及基础常用加固方式

既有建筑物地基及基础常用加固方式

既有建筑物地基及基础常用加固方式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dongdateji发表于 11-08-24 16:40 阅读(295) 评论(0)分类:技术交流类既有建筑物地基及基础常用加固方式1.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1.1 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适用于基础因受不均匀沉降、冻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基础裂损时的加固。

1.2 注浆施工时,先在原基础裂损处钻孔,注浆管直径可为25mm,钻孔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30°,钻孔孔径应比注浆管的直径大2-3mm,孔距可为0.5-1.0m。

1.3 浆液材料可采用水泥浆等,注浆压力可取0.1-0.3MPa。

如果浆液不下沉,则可逐渐加大压力至0.6MPa,浆液在10-15min内再不下沉则可停止注浆。

注浆的有效直径为0.6-1.2m。

1.4 对单独基础每边钻孔不应少于2个;对条形基础应沿基础纵向分段施工,每段长度可取1.5-2.0m。

2 加大基础底面积法2.1 加大基础底面积法适用于当既有建筑的地基承载力或基础底面积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时的加固。

可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

加大基础底面积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基础承受偏心受压时,可采用不对称加宽;当承受中心受压时,可采用对称加宽。

2 在灌注混凝土前应将原基础凿毛和刷洗干净后,铺一层高强度等级水泥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以增加新老混凝土基础的粘结力。

3 对加宽部分,地基上应铺设厚度和材料均与原基础垫层相同的夯实垫层。

4 当采用混凝土套加固时,基础每边加宽的宽度其外形尺寸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中有关刚性基础台阶宽高比允许值的规定。

沿基础高度隔一定距离应设置锚固钢筋。

5 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时,加宽部分的主筋应与原基础内主筋相焊接。

6 对条形基础加宽时,应按长度1.5-2.0m划分成单独区段,分批、分段、间隔进行施工。

2.2 当不宜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时,可将原独立基础改成条形基础;将原条形基础改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将原筏形基础改成箱形基础。

我国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浅析

我国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浅析

我国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浅析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内建筑已经步入维修加固、改建扩建阶段,以此为背景,工程中会面临对既有建筑进行相应的加层处理,这一处理过程必然导致地基荷载的加大。

为确保既有建筑的地基能够有更强的承载能力,需要对地基采取有效的加固处理措施,以更好地保证既有建筑的安全和质量。

本文结合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管理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对施工方法进行比选,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对其实用性进行了评定和总结。

关键词:既有建筑;地基;加固方法一、引言建筑物的健康诊断和加固改造技术,是自人类有建筑史以来就出现的古老、传统、专业性强的技术。

随着建筑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建筑物健康诊断和加固改造的认识逐渐加深。

建筑物结构加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已受损结构的加固,使其恢复原有结构的抗力或超过原有结构的抗力;另一方面是对完好结构的加固,使其提高结构抗力。

在我国大量基础建设的背景下,需要进行加固改造的既有建筑范围很广、数量很多、工程量很大、投资额很高。

因此,对既有建筑物的加固具有重要意义,其维修、加固和改造是完善和提高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主要探讨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策略。

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策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的建筑物基础加固是按以下程序进行的:①查明建筑物破坏的原因;②经选择、优化后确定建筑物基础加固方案;③确定建筑物基础加固施工的技术措施与应变方案;④进行地基加固或基础托换;⑤进行基础与承台加固及二者的连接;⑥纠偏及结构加固补强。

从第四步起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实际方案进行调整,可减少或合并加固程序,简化步骤。

本文就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总结了几种具体的加固方法。

2.1锚杆静压桩托换法锚杆静压桩是锚杆和静力压桩两项技术巧妙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桩基施工新工艺,其加固机理类似于打入桩,受力直接。

锚杆静压桩托换不需要在基础下挖坑,只在基础上打孔设上锚杆,作为千斤顶的反力架,另在基础上打桩孔,通过桩孔向地基中压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技术探究摘要:本文从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管理的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工程实例,详细论述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要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已建建筑地基基础因种种原因,如建造年代久远,已有结构由于设计、施工不当,周围环境的影响或使用功能的改变以及进行增层改造等,常常需要进行地基基础加固。

与新建工程相比,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是一项技术较为复杂的工程,具有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场地条件差、工期长、风险大等特点,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就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1地基基础常用加固方法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亦称托换技术,我国于1991年编制了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2000年编制了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l23—2000),为科学、规范化地进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提供了依据。

一般来说,地基基础常用加固方法主要有:基础加宽加固技术:通过加大基底面积减少基底应力来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和变形的要求;基础加深加固技术:通过在原基础下设置混凝土墩使上部荷载传递到较深的承载力较大的持力层中;桩式托换加固技术:通过在原基础下加桩(树根桩、静压锚杆桩、灌注桩等)使上部荷载传递到深层持力层中;地基加固技术:对地基土进行加固,用以改良地基土的工程特性,
形成人工地基,常用的有石灰桩法、灌浆加固技术、高压喷射注浆法、灰土挤密法、硅化法等。

2地基基础加固注意事项
2.1根据对原基础的复核结果,决定基础是否需要进行加固
建筑物在经历一段使用时间后,地基土逐渐被压实,地基土变硬,承载力日益提高。

因而已有结构原基础的复核除应满足现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砼结构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标准外,地基承载力等技术参数宜根据现场地质勘察确定。

若现场地质勘察有困难,可依据房屋使用情况结合当地实践经验,对原房屋设计时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进行适当提高。

若原房屋经长期使用(砂土地基使用4a以上;粉土、粉质粘土地基使用6a以上;粘土地基使用8a 以上),未出现沉降裂缝和异常变形,地基沉降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原基底地基承载力在80 kpa以上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给予提高:fk =fok
fk——基础复核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房屋原设计时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ok——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见表1。

表1 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
(注:po为原房屋设计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
2.2 对于扩展基础,基础底面积扩大对原基础的抗冲切和底板的抗弯是不利的。

即使原基础的抗冲切承载力和底板抗弯承载力满
足设计要求,基础底面积扩大后也需要重新复核。

若复核结果不满足规范要求,则需要在增加底面积的同时增加载面高度。

单位长条形基础底板任一截面的弯矩为:m=1/2·pn a。

式中:pn——地基净反力;a1——底板边缘离任一截面的距离。

底板增大后弯矩的变化量为:△m=pna1△a1+l/2·a△pn;△a1=△b/2;△pn =- pn△b/b。

弯矩变化量可以表示为:△m=1/2·pn a △b·(1/a1-1/b)。

由于a1小于原基础宽度b,所于△m>o,即弯矩增加。

2.3 截面增大后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承载力计算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但对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设计值乘0.8的折减系数。

2.4 为保证上部结构荷载能有效地传递给新加基础,使新旧基础共同工作,基础新增部分与原来基础间必须有可靠的连接。

具体措施如下:新旧基础接触面应清洗干净,涂刷净水泥浆等界面剂;原混凝土基础表面凿毛处理;原混凝土底板钢筋与新加混凝土底板钢筋应焊接,有条件时也可采用结构胶植筋的办法;对于柱下独立基础,必要时可以在原基础上打膨胀螺栓或植短钢筋;基础高度加大时,对柱下条形基础,可通过凿出原钢筋与新加钢筋焊接的办法,也可采用三面外包的方法。

2.5为了不扰动原地基,新加基础的埋深不应超过原基础,一般与原基础相同。

2.6对条形基础应按长度1.5~2.0m划分成单独区段,分批、分
段、间隔分别进行施工,决不能在基础全长上挖成连续的坑槽或使坑槽内地基土暴露过久而使原基础产生和加剧不均匀沉降。

2.7对加宽部分,地基上应铺设厚度和材料均与原基础垫层相同的夯实垫层。

2.8灰土垫层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压实系数为
o.93.0.95时,承载力标准值可达200~250kpa,在进行基础加固时可按次值选用,并应进行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3 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工程营业房共八幢,为双层框架结构建筑,基础采用条形基础,埋深为-1.10m,场地原为农田及水塘,地基土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该工程地基采用块石抛填及碾压处理,然后直接进行基础施工。

表1 土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汇总表
该工程于2008年5月竣工,从5月10日开始沉降观测,至同年12月19日沉降观测记录,累计沉降量为120~447mm,沉降速率为17.14~63.86 mm/月,且沉降还未稳定。

建筑物墙体已出现裂缝,但地梁、联系梁及上部结构梁柱等主要受力构件未出现裂缝。

有两幢建筑物已出现倾斜,但建筑物倾斜率小于7‰。

3.2沉降原因分析
工程场地原水塘处采用抛石挤淤,基础底至原状土回填约1.00m
厚碎石黏性土层。

产生沉降量过大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原水塘处块石部分直径大于1.00m,回填成分杂,挤淤不明显;二是回填土块石大小不均匀,回填时未分层压实,多孔洞;三是下卧土层①粉质黏土及②淤泥都为高压缩性土层,力学性质差,为软弱土层。

3.3 加固设计及处理
从建筑物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分析,该建筑物基础必须加固。

考虑到场地地质条件及建筑物本身特点,基础加固采用锚杆静压桩。

该建筑群为生产性营业房,底层堆载按4kn/mm2计算,设计采用250 mm×250 mm钢筋混凝土方桩,每段长2.0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最终压桩力为280 kn。

考虑到建筑物沉降量已较大,基础相对较宽,根据《锚杆静压桩技术规范》(ybj227-91),设计桩土各承担约50%承载力,总桩数为130根。

经过试桩,压桩p—z曲线显示压桩力在①粉质黏土层有一峰值,以下压桩力基本变化不大,直到第④、⑤层压桩力达到280kn,确定桩长约为30 m,以④层砾砂及⑤层圆砾作桩端持力层。

设计时考虑部分桩位压桩时可能遇大块石,故应进行预钻孔。

在实际施工中,仅6根桩未压到位,故随后进行补桩。

锚杆静压桩施工完毕后,对倾斜率大的部位先封桩,待建筑物倾斜纠正后,再封其余桩。

对于墙体裂缝采用钢筋网片加固,网片钢筋为ф8,网孔为150×200。

锚杆静压桩施工于2009年4月20日至6月10日进行,加固工程完成一个月后,对沉降进行观测,得到的附加沉降速率几乎为零,说明建筑沉降已稳定。

参考文献:
【1】杨震.地基基础加固技术分析及应用探讨【j】硅谷,2009,(12):97.
【2】李贞龙.已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策略【j】.建筑设计管理,2010,(1):76-77.
【3】孙凌寒,刘兵.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研究【j】.城市建设,2010,(63):355.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