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小说阅读4突破两类标题的作用与意蕴类题目即学即练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

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

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

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

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全国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全国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2018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之前,确实有画家画风,鲜少画派,即使马远马麟这样的绘画世家,似乎也未曾创宗立派。

明初浙派之后,画家们莫不以习气为宗,利益为派,或曰创新性灵,或曰与古人一个鼻孔出气,实则都关严利益纠葛,真正洁身自好者少之又少。

根木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世俗化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为一种大势。

画家的专注度不再集中在精神世界的完善,而在于迎合现实世界的种种需要,比如作为浙派祖师戴进笔力深厚,墨色偏黑偏重,气势作强劲、雄健、豪放想,虽然视觉效果不错,但其文化底蕴低、绘画的精神内涵不足,甚至其创作的目的也非传统意义的自娱然后娱人,而是专注于取悦他人。

先是取悦皇室,后是取悦金陵权贵,至于最终没能如愿,那是个人际遇的问题。

同样,吴小仙放荡不羁,绘画中颇多轻佻气息,与其沉溺于金陵豪富的奢靡淫逸之风颇有关联,是以其画格调不高。

实则算不上一流画家。

至于“画状元”的称呼,只能说他的画比较符合明代皇室的口味而已。

后人倍加推崇,也是因为后人过于看重世俗权力。

非常遗憾,明代之后,诸如权势地域、派系等诸多外因开始从根本上腐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画家对于绘画的关注度逐渐从内而外出现了世俗化转变。

画家不再以卖画为耻,反表现出一种“不使人间造孽钱”的“潇洒”。

这是画家的自觉工匠化、产业化,是一种文化品位上的自甘堕落。

同时,由是出现了利益纠葛,然而出现了门派观念,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自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代文化人开始放弃“但有仁义而已矣”的理想,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这是令人伤感的趋势。

于市场规律来说,垄断才会使利益最大化。

所从,画家们开始抱团,开始地域化,开始以取悦市场为目的“创新”艺术形式,自此,中国绘画发展的轨迹出现了偏差。

不能否认,明代文人群体确实对这种文化上的自我堕落进行过抗争,浙派很快被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取代。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小说阅读2突破三类环境题课件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小说阅读2突破三类环境题课件

情节方面
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 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
主题方面
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 “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
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
整合答案: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 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 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 有起伏波折; ④相互照应(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 2 突破三类环境题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 一。在考查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重。命题的重心有 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 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 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 结合。做题时可以运用“两步骤”解题流程来规范答题。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③暗示社会本 质特征。
二、“审题干,定方向”“据要点,找对应”两步骤 技法应用
【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 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 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 述了自己: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 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 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 哒吧哒掉眼泪。

2018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文学类文本阅读(1)(全国通用)语文课件PPT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文学类文本阅读(1)(全国通用)语文课件PPT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 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 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 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 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 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 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 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 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 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 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 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 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 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 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 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 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 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茏。(摘编自《在川北》,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③④两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既写出了树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4 突破两类标题的作用与意蕴类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 56110004)
遵古印坊
聂鑫森
遵古印坊坐落在金富街的尾端,很小巧的两层楼。

门脸很窄,上置黑底绿字的横匾。

两边是对联,也是黑底绿字,不过材质很优,都是紫檀木的。

“遵古印坊”写的是汉隶,浑厚苍劲。

对联看似平常,却隐含了一种自矜:“奏刀金玉木石;得意篆隶楷行。

”写的是行书,飘逸灵动。

隶书和行书都是金玉石父亲金鼎铭的手笔,对联也是他拟的。

老爷子已经快八十岁了,印坊是他三十年前创办的,儿子经他朝夕督教,早可独立门户,于是交班放权,怡然在家安享晚年。

当下可称之为篆刻家的,基本上只能刻石刻木。

而遵古印坊历来传承家学,除刻木、石之外,还能在许多不同的材质上奏刀,金、银、铜、铁、象牙、兽角、玉、翡翠、水晶、玛瑙……所刻字体篆、隶、行、楷,任顾客选择。

尤其在仿刻古印上,功夫独到。

金玉石字刃之,五十岁了,矮矮墩墩,面白无须,两只手粗壮有力,手指关节格外突出,是长期握物操刀所致,金玉石不收徒弟,因为正读美术学院的儿子便是他的嫡派传人。

他也不请帮工,印坊除他之外,妻子刘婕英便是最可靠的帮工,管钱,管勤杂,还管磨印。

刘婕英说:“请个帮工吧,你看我这手,难看。

”金玉石说:“这才是劳动者的手。

十指尖尖、肉嫩皮细的手,不出在这种家庭。

我的手更难看,却可以养家、立世!”把刘婕英呛得直翻白眼,无话可说。

金玉石和妻子也不住在店里,早来晚归,那个父母住的小院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家,陪老人吃晚饭、聊天,其乐融融。

一些篆刻家常在静夜,悄悄独访金家。

来访者掏出备好的或铜或玉或水晶或翡翠的印材,请金玉石代刻送给某位领导人或著名企业家的名章。

按规矩,边款要刻“某某先生雅正,金玉石刻于×年×月”,但“金玉石”只能换成这个篆刻家的名字。

金玉石说:“我这是‘提刀’啊,无名——但不能无利!”来人忙说:“金先生只管开价。


“你有难事求他们办?”
“正是,只不过……”
“你放心,我不说,没有谁会知道。


但这些事瞒不过金鼎铭,他对儿子说:“你爷爷给我起名鼎铭,字遵古,就是要我不忘古训。

这种代刻是让无能者扬名于世,你不能干!”金玉石说:“爹,他要这个虚名,谁管得了?我并没有白费力气,艺有所值,于心无愧。

你常说慈禧太后的不少书画,都由内廷的女
官代笔,不也是一种文化遗存吗?将来自有公论。


金鼎铭鼻子“哼”了一声,一甩手走了。

有一天近午的时候,遵古印坊的店堂里,走进了一个陌生人。

当时,金玉石坐在柜台里,正翻看一本《齐白石印谱》。

“请问,你可是刃之先生?”金玉石听到有顾客称他的字,便猜测这是个腹有诗书的人物,忙放下书,站起来,拱了拱手,说:“正是敝人。


“刃之先生,久仰久仰。

我从外地前来叩访,想麻烦你奏刀刻印。

我小姓胡。


“胡先生,幸会幸会。

要刻什么印,只管吩咐。


客人望了望楼上,说:“可否借个安静处说话?”“行。

请上楼!”金玉石朝楼上喊道:“婕英,你来店堂照看吧。

”楼上脆亮地答道:“好咧——”
客人从旅行包里拿出一个很古旧的长条形锦盒,打开盒盖,从里面取出一个发黄的宣纸折子。

金玉石说:“这是清代的专用奏折,是北京宫里造办处所制。


“好眼力!这是先为湘军名将、后为钦差大臣的彭玉麟的奏折,我从古玩市场高价购来的,也请专家看了,是真品,而且是专折密奏。


金玉石展开奏折,细细看完,说:“果真是个好玩意儿,是他巡视湖南时写的奏折。

”他曾看过不少彭玉麟的书画原件,对其行笔十分熟悉。

“先生让我刻彭玉麟的印章?大臣呈送皇帝的奏折,是不能钤印的,这是规矩。


“我自然明白。

这个锦盒是装专折密奏用的,真是老东西,可惜不是彭玉麟的原物。

按古制,锦盒装上专折,盒上要贴一纸条,钤上‘彭玉麟专折’的印鉴,这叫封签。


金玉石明白了,来人是要他刻一方“彭玉麟专折”的印章,以便钤在一张白纸条上,再去作旧,然后粘贴在锦盒上。

见金玉石久久沉吟,来人说:“价钱你只管说,不必忌讳。


金玉石淡然一笑,心想,刻这个印有何难,他在博物馆见过原件,而且记得清清楚楚,完全可以刻得不露马脚。

可他不能刻,文物是历史的实证,参与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有违天理良心。

“哦,胡先生,这个印我刻不了,抱歉抱歉,你另请高明吧。


来人一愣,随即平静地说:“刃之先生,打扰了,告辞。

”然后,飘然而去。

金玉石走下楼来,对妻子说:“中午不吃什么盒饭了,要饭馆送几个好菜来,还要来一壶热黄酒!”“又接了一单好生意?”妻子问。

“退掉了一单坏生意,高兴!”
(选自2015年5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印坊的位置及门面的横匾、对联的风格由来,是为了交代人物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B.金家印坊传承家学,名扬四方,但墨守成规,少掌柜害怕家传绝技外传,多次拒绝了妻子请帮工的要求。

C.小说善于通过对话和场景描写刻画人物,在少掌柜与妻子、父亲及两位访客的对话场景中,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表现。

D.小说以小见大,主题深刻,通过讲述发生在金家印坊里的故事,写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今社会道德与文化的关注与反思。

解析:B项,“墨守成规”“多次拒绝”错。

答案:B
★2.小说以“遵古印坊”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遵古”入手,从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的主题入手分析;还可从小说的环境描写、故事的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塑造等入手分析。

答案:①点明写作重点,确定小说围绕“遵古”的文化特征、传承古训等展开。

②揭示小说主题,“遵古”就是遵从中华传统美德、遵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

③创设写作背景。

小说的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围绕着“遵古”这一主题展开。

3.老掌柜金鼎铭说“不忘古训”,少掌柜金玉石说“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

请结合文本分别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从句子的含意入手。

“不忘古训”指要遵从古训,不能见利忘义,要靠真才实学立于世。

而“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是指要“遵从历史”,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不能造假。

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则需要结合文本及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答案:①老掌柜说“不忘古训”就是要“遵从古训”,不能见利忘义,要靠真才实学立于世。

他反对儿子代刻名章,让无能者扬名于世。

当今社会,利用名家、名派效应做旁门左道勾当的人有之,如名人做假广告,他们迷恋钱财,招摇撞骗,害人害己,应坚决打击。

②少掌柜说“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就是要“遵从历史”,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

有人请他高价刻印伪造文物,他拒绝了,并以此为荣。

当今社会,为了眼前利益,伪造文物,毁坏或是毁灭优秀历史文化的事件时有发生,全社会要肩负起保护历史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