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

合集下载

科学-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科学-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分类标准
无机 化合物:
NaCl

( 组成、性质 )
有机 化合物:
CH4
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组成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无机化合物分类
无 机 分类标准 化合物
( 组成 )
氧化物: 分类标准 酸: H2SO4( 组成 ) 碱: NaOH 盐: KNO3
金属 氧化物: CuO 非金属 氧化物: SO2
物质
混合物 空气、溶液
金属单质: Fe
单质
非金属单质:O2 Ne
纯 净
(稀有气体) 氧化物:
金属 氧化物:CuO 非金属

无机 化合物:
酸:H2SO4 氧化物: SO2
碱: NaOH
化合物
盐: KNO3 有机化合物: CH4
1.根据物质分类图,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填入表中。
镁、硫、锌、氧气、氧化镁、二氧化硫、甲烷、氢氧化钙、 高锰酸钾、盐酸、乙炔。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 是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 是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都是H+的化合物。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都是OH-的化合物。
盐: 电离时产生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混合物 纯净物
空气、溶液 氧气、水、氯酸钾
混合物: 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当我们研究某一物质的性质时,通常用的是纯净物。
2.纯净物分类
纯 净 分类标准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化学①(必修)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理解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

理解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2、水平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动手水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自学水平。

3、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

4、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

5、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相关概念;胶体的性质;学生实验水平、思维水平、自学水平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实验
教具准备:氯化钠溶液、植物油、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淀粉、硝酸银溶液、碘水、半透膜;直流电源、U形管、烧杯、试管、过滤装置;电教平台。

(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学习对物质的分类,从微观上辨析酸碱性的本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来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科学思想,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物质分类过程和分类应用的理解,体会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过重点难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物质转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

自然界的物质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又可根据元素的数量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投影】【教师】根据物质的分类,可以认识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新物质。

二、讲授新课(一)酸、碱、盐的性质【教师】有句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有句俗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同类物质就是一家人,具有许多共性。

因此可以通过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具有的性质,举一反三。

例如SO2和CO2同为酸性氧化物,可根据CO2的性质,推测SO2具有的性质【板书】1、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投影】①与水反应SO2+H2O===H2SO3;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Na2O===Na2SO3;③与碱性反应SO2+2NaOH===Na2SO3+H2O。

【互动】推断碱性氧化物CaO的主要化学性质,并举反应实例【提示】CaO为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对应【教师】同类物质之所以同类,是因为具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如盐酸、硫酸等酸具有一些酸的通性。

【板书】2.酸的通性【投影】①酸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②酸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③酸可以与碱反应④酸可以与某些盐反应注意:“酸”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互动】根据酸的主要化学性质,举些反应实例【投影】酸的分类【教师】同样,碱类物质也具有一些通性 【板书】3.碱的通性【投影】①碱可以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②碱可以与酸反应 ③碱可以与某些盐反应④碱可以使酚酞试剂变红,使紫色石蕊试剂变蓝反应注意:“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中考化学复习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

中考化学复习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第2课时 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

A B.C.D.问题2:氧化物、含氧化合物与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知识精讲: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氧化物,除了看是否含有氧元素外,还必须要看该化合物中是否含有两种元素,两个条件都具备了才是氧化物;练习4:(2016•某某)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生石灰B.海水C.高锰酸钾D.酒精问题3:酸、碱、盐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物质酸碱盐概电离时电离时生电离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强调判断一种物质是氧化物的方法。

【方法指导】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生石灰是由钙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氧化物;高锰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酒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答案】A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常见的酸、碱、盐,并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式,从化学式中得出酸、碱、盐的概念,以及酸碱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知能应用例1:(2016•某某模拟)现有①四氧化三铁②空气③铁粉④氯酸钾⑤液态氧⑥冰⑦氯化钾⑧海水等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化合物的有,属于单质的有,属于氧化物的有.例2:(2016•某某)掌握分类的方法对于化学学习非常重要,以下物质的思路导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①四氧化三铁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既属于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②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③铁粉是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④氯酸钾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⑤液态氧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⑥冰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既属于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⑦氯化钾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⑧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答案】②⑧;①③④⑤⑥⑦;①④⑥⑦;③⑤;①⑥.主要生产原料是油脂、氢氧化钠和水等.(1)有关氢氧化钠和水的分类正确的是.选项氢氧化钠水A 混合物纯净水B 碱氧化物C 有机物无机物(2)生产肥皂的主要反应原理:C57H114O4+3NaOH3C14H35O2Na+X,则X的化学式为.达标测试作业设计教后反思。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第2单元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第2单元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能够利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并能够运用阿伏加德罗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一、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在相同条件下,微粒数相同的不同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提示]不相同。

因为固态物质、液态物质体积主要受微粒的数目和微粒本身的大小不同影响,而不同的固态物质、液态物质的微粒大小各不相同。

二、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适用范围是气体,是否必须为纯净气体?[提示]不是。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是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为混合气体,如标准状况下0.2 mol H2和0.8 mol O2的混合气体约为22.4 L,但要特别注意以混合气体中气体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为前提。

[知识延伸] 阿伏加德罗定律1.内容: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微粒。

2.适用范围: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仅仅适用于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固体和液体不适用。

3.“三同定一同”规律:同温、同压、同体积、同分子数中只要有“三同”则必有第“四同”。

相同体积的两个容器,一个盛放氧气,一个盛放氢气,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中气体分子的数目有何关系?[提示]相同。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的微粒数。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相同条件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均相同。

(×)(2)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1 mol气体的体积均为22.4 L。

(×)(3)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L。

(×)(4)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相同。

(√)2.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1.2 L CO 2所含的原子数为1.5N A B .常温常压下,48 g O 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 C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O 所含分子数为N A D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所含原子数为N AB [常温常压(非标准状况)下,11.2 L CO 2的物质的量不是0.5 mol ,所含原子数不是1.5N A ;48 g O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氧原子数为3N A ;标准状况下,H 2O 为液态,不能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标准状况下,22.4 L H 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氢原子数为2N A 。

1.1.1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1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时1 物质的分类课标解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3.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1.能依据物质类别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2.能从物质的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能举例说明胶体的重要特征。

学习任务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在初中我们就接触过金刚石、石墨和C60,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它们是同种物质吗?它们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答案不是同一种物质,它们属于单质。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我们已接触过许多物质,如:①空气、②二氧化碳、③铁、④食盐水、⑤臭氧(O3)、⑥石灰水、⑦纯碱、⑧硫酸、⑨氧化铁、⑩苛性钠等。

按照这些物质的类别用序号填表:混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①④⑥③⑤②⑨⑧⑩⑦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与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含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形成方式由①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②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不同的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化合物实例金刚石、③石墨和④C60;O2和⑤O3等H2O、HCl、NaCl、CaCl2等(2)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法(3)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Ⅰ.碳酸钠的交叉分类分类标准所属类别组成的阳离子⑥钠盐组成的阴离子⑦碳酸盐溶解性⑧可溶性盐Ⅱ.在不同的物质和其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2.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定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实例CO2、SO3等CaO、Fe2O3等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金属氧化物,属类大多数金属氧化物(Al2O3、Na2O2例外) 如Mn2O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属于纯净物( ✕)2.Ca(OH)2既属于碱又属于化合物、纯净物( √)3.胆矾(CuSO4·5H2O)是混合物( ✕)4.硝酸钾既属于钾盐,又属于硝酸盐( √)5.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在某食品的包装盒内,小高同学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包装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

1.1.2 分散系(分层练习)(解析版)高一化学同步课件沪教版2020必修一

1.1.2 分散系(分层练习)(解析版)高一化学同步课件沪教版2020必修一

第一章化学研究的天地1.1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分散系1.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制备胶体的一种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制备方法属于物理方法B.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C.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D.加热能促使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减小【答案】C【详解】A.该制备方法有氢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方法,故A错误;B.烧杯中液体逐渐变为红褐色胶体,故B错误;C.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故C正确;D.加热可使胶体聚沉,加热能促使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增大,故D错误;选C。

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为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B.胶体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可以利用滤纸分离C.胶体一定是混合物D.胶体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答案】C【解析】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粒子直径的大小,A错误;B.胶体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的分散系,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则使用滤纸不可以将胶体的分散质与分散剂分离,B错误;C.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由分散剂和分散质组成,一定是混合物,C正确;D.胶体不带电,胶粒由于吸附阴阳离子可能带电,D错误;故选C。

3.下列关于FeCl3稀溶液、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均属于纯净物B.三者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C.分别对三者进行过滤操作,只有FeCl3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能穿过滤纸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答案】D【分析】胶体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的分散系;溶液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于1nm的分散系;浊液是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的分散系;光束通过胶体时,光线能够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入其它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详解】A.三者均属于混合物,A错误;B.三者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直径大小,B错误;C.胶体、溶液的分散质均可以穿过滤纸,C错误;D.制取()3Fe OH红褐色胶体应该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变红褐色;D正确;故选D。

1.1.1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

1.1.1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

1.1.1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高一化学教学案-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 能力方法目标: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能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3.情感态度目标: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探索、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对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解]阅读P2图片,思考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强调]人类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种类繁多,且新分子和新材料还在飞速增长。

[展示]新分子和新材料的飞速增长[过渡]世界上的物质如此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进行分类研究。

那么,我们是如何来对不同物质进行分类的呢?[板书]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物质的分类[板书]一、物质的分类[交流与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空气、乙醇、水、硫酸铵、铜、碘酒、碘、氧气、石墨、食盐水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归纳]分类标准:(1)混合物和纯净物;(2)单质和化合物;(3)导体和非导体;(4)气体、液体和固体;(5)易溶物、微溶物和难溶物。

[板书]1. 研究物质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分类研究。

2. 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不同。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组成、状态、性能等。

化学上,根据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

[思考]下图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提问]请说出上述概念“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含义。

[问题解决]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它们进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 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 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FeCl3 + 3H2O △ Fe(OH)3(胶体)+3HCl
1.沸水(蒸馏水) 红褐色
条件
2.逐滴加入,不能搅拌 3.饱和FeCl3溶液 4.继续煮沸至红褐色
胶体的分离提纯
渗析:
又称透析。一种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 操作,利用膜对溶质的选择透过性,
实现不同性质溶质的分离。
即利用半透膜能透过小分子和离子但不能
透过胶体粒子的性质从溶胶中除掉作为杂质
的小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与胶体有关现象
1 静电除尘; 电泳
2 血液透析; 渗析
3 盐卤点豆腐;聚沉 4 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聚沉 •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聚沉 • 水泥硬化; 聚沉 7 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聚沉
乳浊液: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之中
形成的分散系叫乳浊液。
A.交叉分类法
分散质
•气
•液
•固
分散剂
•气 •液 •固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 聚集状态气、液、固来 分,有9种类型。
9种类型举例:
分散质 分散剂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糖水、油漆
8 不同品牌墨水的混合; 聚沉
与胶体有关现象
09 淀粉溶液加热后凝聚成了浆糊凝胶 聚沉 10 蛋清加热后凝聚成了白色胶状物(同时发生变性)。聚沉
11 土壤保肥,如果海水倒灌则使得土壤盐碱化、肥力下降;
聚沉
5.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分散质 粒子的大小
<1nm
1~100nm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有的透明
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D ),属于浊液的是( 体的是( ) A
A.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得到的混合物 B.液氮 C.碘酒 D.煮沸的FeCl3溶液
),C属于胶
4.下列关于胶体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B ) A.只带正电荷 B.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相当稳定 D.都是透明的
5.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C A.淀粉 B.食盐水 C.牛奶 D.碘酒
①丁达尔效应
概念: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__光__亮__的__ “__通__路__”_
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产生_散__射__ 应用:可用于鉴别_溶__液___和_胶__体__
概念: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系里做定向移动,这种 现象叫电泳
②电泳 条件:外加电场
应用:冶金厂的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胶体的结构
整 个 体 系
OHCl- ClOH- Fe3+
Cl-
Cl-
Fe3+
ClOH-
不 Cl- Fe3+ Fe(OH)3 Fe3+ Cl-
带 电 性
OH- Fe3+
Fe3+
OH-
Cl- Cl- OH- Cl-
Cl- Cl-
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
移动。
应用:静电除尘
(b)胶体的性质
聚沉成较大的微粒而沉淀,使水得到净化。
③血液是一种液溶胶,三氯化铁是电解质,用三氯化铁
止血就是利用电解质促使血液胶体聚沉。
④江河中含有大量泥砂,也含有大量土壤胶体,海洋中
含有大量NaCl等电解质。电解质促使胶体聚沉,与泥沙
一起形成三角洲。
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习题1、2、3 2、完成补充作业 3、预习下一节物质的转化

长江入海口泥沙沉积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
(2)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带不同电荷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
粒碰撞时聚集,形成沉淀或凝胶。
将Fe(OH)3胶体溶液与硅酸胶体溶液混合会形成大量的沉淀。 说明Fe(OH)3胶粒与H2SiO3胶粒带相反电荷 实例:①用明矾净水;
分析:①盐卤的主要成份是MgCl2等电解质,豆浆的主 要成分是由蛋白质形成的液溶胶。用盐卤点豆腐是利用
电解质使液溶胶发生聚沉。
②明矾的水溶液中含Al3+,Al3+与水作用产生Al(OH)3, Al(OH)3以胶体形式存在。Al(OH)3胶粒吸附作用很强, 能吸附水中的杂质和其它胶粒,例如粘土形成的胶粒,
泡沫塑料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有色玻璃、合金
气溶胶:分散剂为气态


白云
固溶胶:分散剂为固态
烟 水 晶 有 色 玻 璃
B.树状分类法(按照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分类) 生 活 中 常 见 胶 体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分散系 烟 雾 碘酒
食盐水 有色玻璃
分散质
微小尘埃(固)
_____________
稳定
,较稳定
能否通过滤纸 是否有丁达尔
现象
事例

没有 NaCl溶液, 蔗糖溶液
能 有 Fe(OH)3胶体, 豆浆
悬,乳浊液 >100nm
不均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课堂练习
1.根据分散剂和分散质的状态不同可以组成(C )种分散系 A.3 B. 11 C. 9 D. 6
2.下关于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D ) A.所有溶液都是无色的 B.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一定是溶液 C.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②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3)加热
温度升高,胶粒的吸附能力减弱,减少了胶粒所吸引的阴离 子或阳离子数量,胶粒所带的电荷数减少,胶粒间的斥力作用减 弱,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或凝胶。 实例:1.淀粉溶液加热后凝聚成了浆糊凝胶
2.蛋清加热后凝聚成了白色胶状物(同时发生变性)。
6.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 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
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
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 ②③④
C.②③⑤
D. ①③④⑥
7.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C ) A.盐碱地里土壤保肥能力差 B.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堵塞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 D.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 (1)物质的分类
高中人教版新教材 化学必修一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为胶体及其性质
和应用,属于常识性内容,
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容易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单质
物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混合物还可以再分类吗? 混合物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定义: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
微小水滴(液)
_____________
碘(固)
_______
食盐(固)
_________
金属氧化物(固)
_______________
分散剂
空气(气)
_________
空气(气)
_________
酒精(液)
________
水(液)
_______
玻璃(固)
________
4.制备Fe(OH)3胶体
注意:不能过度加热,以免出现Fe(OH)3胶体凝聚。
a、丁达尔效应
区分溶液与胶体
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图1. 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
图2. 夜晚美景
(b)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
概念: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__光__亮__的__ “__通__路__”_
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产生_散__射__ 应用:可用于鉴别_溶__液___和_胶__体__
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
2、分类标准: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溶液:小于1nm 浊液:大于100nm 胶体:1-100nm之间
一般规律:
1.分散系中有水,水是分散剂; 2.分散系中是两种液体(没有水),量多的是分散剂。
浊液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分散系。
(b)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 ②电泳 ③聚沉
④布朗运动 ⑤介稳性
聚沉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 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电荷,
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发生聚沉。 实例:
①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 (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 ②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