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辨病

合集下载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1. 引言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和指导。

它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辨析,确定病因病机,并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和原则。

2. 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辨证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中医辨证的第一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可以了解到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表现、疾病的起因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2 望诊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阴阳盛衰以及病程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3 闻诊闻诊是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声音音质、呼吸特点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4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饮食等情况,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5 切诊切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3.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3.1 辨证准确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地辨证。

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患者的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2 辨证论治合理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二要义是合理地论治。

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辨证论治细致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三要义是细致地论治。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重细节处理,确保治疗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4. 结论中医辨证论治依据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通过病史询问、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就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得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就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得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就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得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辨证方法,我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辩证分析如下:病症一: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辩证分析:根据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等症状,初步判断患者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

气血不足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病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过度劳累、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失调等。

气血不足中的气是指人体生命的能量和活动力,气虚主要表现为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

病症二:失眠多梦、心烦不宁辩证分析:根据患者的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存在心火亢盛的情况。

心火亢盛是人体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症。

心火亢盛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人体的心火旺盛,对精神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综合分析:根据以上两组病症,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存在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两种病症。

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相互作用,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

针对这两种病症,中医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调理气血:通过调节饮食、锻炼和休息等方式,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建议患者多摄入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糯米等,同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2. 调理心火: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情绪,缓解心火亢盛的情况。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快。

总结:中医六症辩证分析认为患者的症状主要是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导致的。

对于这两种病症,中医建议采取调理气血和调理心火的方法,综合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绪,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然,以上只是初步分析,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诊断 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 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辩病与辩证
证和病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是指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

而病则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

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

如感冒病,其证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治法;再如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

因此,既要辩证,又要辨病。

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

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辨证,最后把那些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演变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所有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的目的,总之,“病”是从辨证而得的,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

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二者不可偏废。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

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来识别病情。

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3. 病势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病程、进展速度等特点,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4. 机体辨证:辨别患者的体质、体力、免疫功能等机体差异,以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论证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体现,通过对疾病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中医上,辩证论证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治疗方法和哲学体系。

辩证论证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而治疗应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疾病的治愈。

因此,辩证论证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因,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辩证论证的核心理念是“辩证”,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在中医中,疾病被认为是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患者的症状也是疾病状态的反映。

因此,辩证论证通过分析病情的矛盾和变化,找出病因,寻求治疗的方法和措施。

辩证论证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细微迹象,从而进行辩证分析。

在治疗方面,辩证论证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以及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总之,辩证论证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

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和疾病的多因素影响,辩证论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辩证论证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将为中医辩证论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进行展开,结构如下:1. 引言:通过对中医上的辩证论证进行简要概述,引导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正文:2.1 中医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等内容,为后续介绍辩证论证打下基础。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

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特点是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方法。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了解其病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信息,来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辩证是指在辨别疾病的基础上,分辨疾病的具体特点,以及辩别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等。

本文将对中医诊断辩证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辨证中医辨证:它是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询问病史和病程,对疾病的变化动态进行观察和判断,以找到病的本质、性质和规律,达到“辩明正气邪,辨出虚实滑”的目的。

辨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皮肤、粘膜、目、舌质、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外貌、面色、目神、舌质等情况。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病程、症状等,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肿块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病变程度等。

二、证候中医证候:它是指通过对患者的辨证,得出的一组有证据、有依据、有客观存在的病状和体征的总称。

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单位,是辨识疾病的依据。

证候分为主症和兼症。

主症是指患者主要的症状,常常是疾病的特点所在;兼症是指患者伴随出现的次要症状。

三、辩证名词解释1. 气虚气虚是指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不足的状态。

气虚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心悸气短、乏力、出汗多等。

气虚可以分为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不同类型。

2. 阳虚阳虚是指机体的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肢体乏力、舌淡苔白等。

阳虚可分为气阳虚、阳虚血亏等不同类型。

3. 阴虚阴虚是指机体的阴液不足,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心烦悸动等。

阴虚可分为肝阴虚、心阴虚、肾阴虚等不同类型。

4. 痰湿痰湿是指体内湿气聚集,阻滞气血运行的状况。

痰湿主要表现为胸闷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增加等。

痰湿可分为湿热痰浊、湿热痰瘀等不同类型。

5. 血瘀血瘀是指机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淤滞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
患者因因“右胁部隐痛反复2月余”入院,中医诊断当属“胁痛”病。

究其原因,患者因感受邪毒,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湿邪内生,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见胁痛,气滞局部,故觉灼热;脾胃虚弱,肝失疏泄,津液输布失常,津不上承,故见口干,胆气上逆,故见口苦;脾胃纳运失调,则胃脘部胀满、呃逆返酸、恶心干呕,厌食油腻;脾主四肢,脾胃亏虚,肢体失养,又脾胃运化不利,湿浊阻滞肢节,故全身疲乏无力,四肢沉重;湿滞膀胱故小便黄略频;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原,心无所主,故寐欠安,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脾虚湿蕴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胁痛”病,辨证为“脾虚湿蕴”证;病因为饮食不节及感受疫毒;病机为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肝失疏泄,阻滞气机,不通则痛;病位在肝、胆、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和胃、化湿止痛为法。

胃痞
患者因“胃脘部胀满不适反复3个月,加重3天”入院,中医诊断当属“胃痞”病。

究其原因,患者因素嗜肥甘,致脾胃受损,湿浊内阻,久而化热,湿热蕴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故有胃脘部胀满不
适,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弱均为湿热蕴结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胃痞”病,辨证为“湿热蕴结”证;病因为素嗜肥甘;病机为湿热蕴结,阻滞气机;病位在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理气,清热化湿为法。

腹痛
患者因"全腹疼痛10小时"入院,中医当属"腹痛"病。

究其原因,患者年老体弱,脾胃虚弱,加之不洁饮食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宜,湿滞胃肠,气机不通则痛,故见腹部疼痛;中焦气机不利,上逆而恶心呕吐,脾虚湿蕴,湿浊下注于肠故解水样大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虚湿滞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腹痛"病,辨证为"脾虚湿滞"证;病因年老体弱及饮食不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宜,湿滞胃肠,气机不通则痛;病位在脾、胃、肠;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化湿,和胃止痛为法。

究其原因,患者素来脾胃虚弱,木不疏土,致脾胃升降失宜,气机不通则见脘腹胀痛;饥饿时脾胃更弱,肝气横逆,气机不通,则脘腹胀痛更甚,并伴灼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健,气不运血,心失所主,阳不入阴,故夜寐差,多梦易醒;脾虚失健,津聚为痰,上储于肺,故觉咽中异物梗塞,咯粘稠黄痰;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胃虚弱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腹痛"病,辨证为"脾胃
虚弱"证;病因为脾胃亏虚;病机为脾胃亏虚,气机失调,湿聚成痰;病位在脾、胃、肝;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和胃为法。

黄疸
患者因“身黄目黄小便黄5天”入院,中医诊断当属“黄疸”病。

究其原因,患者因平素嗜食油腻煎炸之品或长期饮酒,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湿热之邪方盛,热耗津液,膀胱为热邪所扰,气化不利,故见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阳明热胜故见大便干结,腑气不通则脘腹胀满,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故见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心中懊侬。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蕴结,肝胆热胜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黄疸(阳黄)”病,辨证为“湿热内蕴(热重于湿)”证;病因为平素嗜食油腻煎炸之品或长期饮酒;病机为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内阻,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溢肌肤;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性属实证;治疗以清热利湿,佐以泄下为法。

方药以茵陈蒿汤加味。

呕吐
患者因“恶心呕吐1天”院,中医诊断当属“呕吐”病。

究其原因,患者因长期饮食无规律,脾胃受损,水谷不化,水湿内蕴,阻滞中焦,胃失和降,上逆而吐,故见恶心呕吐。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是为脾虚湿蕴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呕吐”病,辨证为“脾虚湿蕴”证;病因为长期饮食无规律;病机为脾胃受损,水谷不化,水湿内生,胃失和降,上逆而吐;病位在脾、胃;病性属虚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和胃、化湿降逆为法。

吐酸
患者因“”入院,中医当属“吐酸”病。

究其原因,患者因(脾肾阳虚吐酸——久病及肾,肾阳虚衰,釜底抽薪,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胃气失和,升降失职,故反酸,嘈杂;脾阳亏虚,运化失职,不能化生气血以滋养全身及头目,故面白无华,头晕,自汗,心烦少眠,肌肤不泽;肾阳虚衰,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为脾肾阳虚之征象。

脾胃虚弱吐酸——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胃气失和,升降失职,故反酸,嘈杂;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口淡无味,食后脘胀;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故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虚弱之征象。

肝胃不和吐酸——忧思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胃,气机失和,故反酸,胸骨后及胃脘部有灼热感或疼痛;脾胃受损,运化无权,胃气上逆,故呕吐酸水或苦水,水谷下趋则大便不爽;肝失疏泄,脾虚不运,故脘胁胀痛,嗳气;苔薄白,脉弦为肝胃不和之征象。

湿热蕴结
吐酸——感受湿热之邪或胃中湿热内生,阻滞气机,故反酸,胸骨后及胃脘部有灼热感或疼痛,脘胁胀痛;湿热耗伤津液,故口干口苦;湿热下注肠道,传化失司,腑气不畅,见大便不爽;苔黄微腻,脉滑均为湿热蕴结之征。

肝肾阴虚吐酸——久病累及肝肾,肝肾阴虚,胃络失养,故反酸,胃脘部灼热不适,阴液亏乏,津不上承,故口干欲饮;腰为肾之外府,肾开窍于耳,肾阴亏虚,无以滋养,故腰膝酸软,耳鸣,舌红,少苔,脉细,均为肝肾阴虚之征。

阴阳两虚,久病阴阳两虚,肾为胃之关,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胃气失和,升降失职,故反酸,胃脘部及胸骨后灼热不适,不思饮食;阴虚津不上承则口干不欲饮,肾阳虚衰,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衰惫,故腰膝酸软;舌质淡,无苔,舌体胖大,脉沉细均为阴阳两虚之征。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泄泻”病,辨证为“”证;病因为;病机为;病位在脾、胃;病性属证;治疗以为法。

嘈杂
患者因“胸骨后及胃脘部胀满不适1个月”入院,中医诊断当属“嘈杂”病。

究其原因,患者因饮食无规律,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阻滞气机,胃气不降则见胸骨后及胃脘部胀满不适;舌质淡红,苔微白腻,脉弦均为脾虚湿蕴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嘈杂”病,辨证为“脾虚
湿蕴”证;病因为饮食无规律;病机为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阻滞气机,胃气不降;病位在脾、胃、食管;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运脾胃,行气化湿为法。

泄泻
患者脾胃虚弱,感受寒湿之邪,困阻脾土,以至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邪犯胃腑,损伤脾胃,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故见纳差,脾胃虚弱,血来源不足,故有肢倦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均属脾胃虚弱,感受寒湿之证。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辨证为脾胃虚弱,感受寒湿。

病因为素体脾胃虚弱;病机为脾失运化,水谷不分;病位在脾胃,涉及大肠,治疗当以健脾益胃,温中化湿为法。

鼓胀
患者因“上腹部胀满7天”入院,中医诊断当属“鼓胀”病。

究其原因,患者因长期情志不节、饮酒及饮食无规律,致肝气郁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酒浊湿气蕴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滞不畅,血行受阻,开阖不利,波及肾脏,肾损则气化不行,致使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

气机不畅,故见上腹部胀满,不通则痛,故见右胁肋部阵发性胀痛;酒浊湿气内蕴,肝胆湿热,泛溢肌肤,故发为黄疸。

舌质红,苔黄,脉弦滑均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鼓胀”病,辨证为“湿热蕴结”证。

病因为情志所伤,酒食不节;病机为肝失疏泄,损伤脾肾,湿浊内生,致气、血、水互结。

病位初起重在肝脾,情志所伤,气机不利,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失治、误治,水湿不去,土壅而侮木,肝郁更甚,其结果既可及血而致血瘀,又可使脾气更虚,水湿更甚;又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肝脾病变必然累及于肾病性属本虚标实;治疗以疏肝健脾益肾,化湿利水退黄为法。

血证
患者因"胃脘胀痛、便溏反复发作7年,加重4月,黑便1周"入院,中医当属"血证-便血""胃脘痛"病。

究其原因,患者素来脾胃虚弱,肝木横逆克土,致脾胃升降失宜,气机不通则见胃脘胀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肝气横逆,脾虚不统血,故见黑便;肝木克土,胃气上逆,故反酸,胸骨后辛辣感,肝气胁胃气逆上较甚,则感气上冲咽;肝失疏泻,胃失和降,肠传导失则,故病程中见大便溏结不调;舌质淡,苔白,脉弦细均为肝木乘脾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血证-便血""胃脘痛"病,辨证为"肝木乘脾"证;病因为脾胃素虚;病机为脾胃素虚,肝木克逆,气机失调,脾不统血;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温中,疏肝止血为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