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的鉴赏兼有诗歌赏析示例
即景抒情诗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相关链接:以情结景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 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 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 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 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只希望能 在梦中与你重相聚。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 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 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情思。
尾联进一步抒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 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 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 “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 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 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 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 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 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入梦。 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 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 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 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 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往往以景结情。一切景 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的特点:以景结情 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以写景物来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 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 情。
即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情诗鉴赏即景抒情诗,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被诗人用文字捕捉下来,然后递到我们面前,像分享一份宝藏。
就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来说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看啊,他写的多妙。
那阳光照着香炉峰,就好像生出了紫色的烟雾,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就像你早晨起来看到山谷里有一团雾气,太阳一照,那雾气好像就有了颜色,变得神秘又美妙。
这不是简单地在写景,这里面藏着李白对这景色的惊叹呢。
再看那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数字可不得了,三千尺啊,虽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但就像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东西特别长或者特别高的时候,会说“哇,那东西得有好几层楼高呢”。
李白这么写,就是想让我们知道这瀑布又高又长,水从上面直直地落下来,气势多壮观。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简直绝了。
银河啊,那是天上的东西,他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这想象力,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仙境的门。
我们读着这首诗,就好像跟着李白站在庐山脚下,看着那瀑布,心里满是震撼和赞叹。
再看看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诗和前面的又不一样。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
“国破山河在”,国家都破碎了,可山河还在那儿,就像一个人家里遭遇了大变故,房子可能都没了,但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还在。
这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
“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城里本该是热闹的,可现在呢,只有荒草长得很深,这就像一个热闹的舞台,突然演员都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布景。
杜甫看到这景色,心里难受啊,所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都好像在因为这个时代而流泪,鸟叫都让人惊心。
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厉害之处,景色成了诗人内心感情的镜子。
鉴赏即景抒情诗啊,就像品尝一道好菜。
你不能光看菜的样子,还得尝出里面的味道。
对于诗来说,景色就是那菜的样子,诗人的感情就是菜的味道。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2021年高考所选古诗中,即景抒情诗有全国卷ⅰ(李白《金陵望汉江》)、北京卷(陆游《西村》)、上海卷(杜甫《野望》)、天津卷(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即事感怀诗有全国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国卷ⅲ(曹翰《内宴奉诏作》)。
本文只就即景抒情诗的鉴赏进行解说。
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
①恳请融合诗句表明其中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基准1读王维的《尼里裴秀才迪小台》,提问:恳请融合诗句表明颔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77即景抒情诗鉴赏示例

诗歌理解关键切入点
1、知人论世 2、解意——抓意象、意境(修饰语、情感 色彩),缘景明情。 3、归思——抓诗题、诗眼(点晴字词、抒 情议论句),知情感。 4、赏艺——炼字、手法、语言风格、句篇 构思。
关键:要入诗入情。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题目为望月怀远,诗人如何构思?
首联不直接点题,通过写“明月”升起,暗含 “望”的神情,“天涯” 照应 “远”,并暗示 “怀”。 颔联承接前两句来说,写情人相隔,远在天涯, 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颈联转写相思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 因夜深怀(远)人,不能入睡,披衣赏月,月下 露水滋润 (还是怀人所致)。 尾联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 “情人” ;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最后只能 期待梦中相见。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
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 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 “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 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 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 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 行间蕴涵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 热爱 的盛况,下片描述了沦亡生活的痛 苦,发出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 叹(关联分析) 。 通过今昔对比 (关联分析) ,抒写了词人面对 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生发的去国 离乡的悲痛之情(回答问题) 。
水槛①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 ①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 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②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 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 “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 (6分)
即景抒怀诗鉴赏定

即景抒怀诗鉴赏(快班定稿)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通过做题,掌握咏物诗的解题步骤。
二【自主学习】(一)、即景抒情诗概念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也称为借景抒情诗。
(二)、即景抒情诗鉴赏要点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三)、即景抒情诗歌常见意象举例(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相思)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双鲤、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如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花、连理枝、比翼鸟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如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四)、即景抒情诗常见意境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清、清幽等(五)、即景抒情诗表达的情感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3.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考题试做】一、(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2)此的下片“帘半卷,燕双归”这一景物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情感?(3).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阅读赏析题】(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答案】(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鸟落泪。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
该联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诗人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上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展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以及他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有关写景的古诗词及鉴赏4篇

【导语】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化圈的特⾊之⼀。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志”,⽽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整理了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1】有关写景的古诗词及鉴赏 和淮上遇便风 作者:苏舜钦 原⽂: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送归⾈。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沧溟始⾃由! 翻译及赏析: 清澈的淮⽔浩浩荡荡,好像与天河汇合同流,远风打从万⾥吹来,吹送着我⼩⼩的归⾈。
黄昏时假如泊⾈在喧闹低湿的地⽅,将令我忧愁。
愿长风把我的⾏⾈吹进辽阔的⼤海,在那⼉我才能领受真正的⾃由。
⑴淮上遇便风:原作者不详。
⑵浩荡清淮:清沏的淮⽔波涛浩荡。
天共流:看天与⽔交接的远处,⽔天⼀⾊,似乎在⼀起流。
浩荡,形容河宽⽔盛。
天共流:看天与⽔交接的远处,⽔天⼀⾊。
⑶“长风”句:《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问其志向,答⽈:“愿乘长风,破万⾥浪。
”此暗⽤其意。
长风,远风。
⑷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
卑地,低湿之地。
卑,低。
⑸沧溟:指⽔弥漫貌,常⽤以指⼤海。
粱简⽂帝《昭明太⼦集序》:“沧溟之深,不能⽐其⼤。
”【篇2】有关写景的古诗词及鉴赏 西湖杂咏·秋 作者:薛昂夫 原⽂: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
断霞遮,⼣阳斜,⼭腰闪出闲亭榭。
分付画船且慢者。
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翻译及赏析: 深秋来了,落⽊萧萧,原先茂密的树林看上去变得稀疏了。
但是,那⼭上的红叶,还有那即将谢去的芙蓉,这时却格外惹⼈喜爱。
周围的群⼭,造化成了秋天的屏障,⼀重⼀重,千姿百态的呈现在我们⾯前。
晚霞被遮断,⼣阳斜照在⼭坡上,⼭腰间⼜忽然显露出悠悠然的令⼈神往的亭榭。
啊,多么美好的景⾊呵!画船上的艄公,请你慢慢的划,让我再看看。
唱歌的,请继续唱,不要停下来。
写的,请乘着⾃⼰兴致,尽情的写吧,千万不要停笔。
秋屏:秋天的屏障。
亭榭:亭阁台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二:这四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景? 《渡湘江》 鸟语花香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江南新春景色 《望月怀远》 《与诸子登岘山 》
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 (意象:明月)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 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探究三:这四首诗歌分别抒发了什么情? 《渡湘江》
•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鉴赏步骤 1、抓意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2、品意境。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 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悟情感。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 感。
即景抒情诗: 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 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 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实战演练 请你根据题目判断哪些是即景抒情诗
《书湖阴先生壁》《金陵怀古》 《江雪》《赠妓云英》《西塞山 怀古》《早秋》 《滁州西涧》 《题都城南庄》《从军行》《春 行即兴》
即景抒情诗:《书湖阴先生壁》 《江雪》《早秋》 《滁州西涧》 《题都城南庄》《春行即兴》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 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 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 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 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 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 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 意,进而感受诗歌情 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 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 的整体。
基本解读: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 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 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 具体描绘了月夜难眠的情境;结尾 两句化用古人诗句、言梦进一步抒 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知识点: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 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的诗歌。
探究一:根据题目你怎样判断是即景抒情诗?
《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
一、以“登”、“书”、“望”、“游”、“观”、“题”等词语 为题。
如《登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思归
《望月怀远》 《与诸子登岘山 》
诗人思念远方亲人的深挚感情
求仕不遇心情苦闷
探究三:这四首诗歌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渡湘江》 《望月怀远》 即景抒情,对比、拟人、反衬、 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构思精巧,化用古人诗句
《与诸子登岘山 》 借古抒怀,触景伤情
二、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
如《月夜》(刘方平)、《黄鹤楼》(崔颢);
三、以季节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
如《春晓》(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
即景抒情诗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 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3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 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地不 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 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 "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 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 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 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 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 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 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鉴赏要点:
全诗借古抒怀,触景伤情,融写景、 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 平淡中见深远。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鉴赏要点:
这首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通篇 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通过层层对比反衬,把诗人内心的 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 感染力。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 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 的韵味。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基本解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鉴赏要点:
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 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对仗工整, 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 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 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 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杜甫非常 推崇他祖父的这首诗。
渡湘江
杜审言
基本解读:
此诗首句写忆昔游而悲伤,次句写 见花鸟而哀愁,三句自伤南窜之身, 末句自比江水作结。忆春、伤春转 入叙事抒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鉴赏要点: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 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 构思巧妙,情景交融,化用古人诗 句,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首句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 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即景抒情诗的鉴赏
全诗小结:
春
月下之景
回顾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江
花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哲理
月
夜
月下之情
诗情
诗歌特点:
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 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 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 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