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传媒大学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史哲)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初试真题文史哲卷(解析版)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初试真题文史哲卷(解析版)第一部分选择题1.孟子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并行制【解析】选B。
西周建立后,适应统治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周王把土地和俘虏分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地方上建立诸侯国,辅助周王、拱卫王室。
周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给他们限制了土地的范围大小,以约束他们权力。
A.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制”。
C.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
D.并行制,即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汉武帝即位后,改用布表出身的公孙弘为相,又“从文学之士中选拔出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人,让他们以加官出入禁省,顾问应对。
逐渐地,以加官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亭、给事中等身份侍从左右者,多达数十人。
并由于时时被皇帝垂询而得参大政。
”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A、加强君主权力B、解决王国问题C、抑制土地兼并D、打击豪强贵族【解析】选A。
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
汉武帝幼年继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
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与机要,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权势均超过宰相。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初试真题语文试题解析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初试真题文史哲卷(答案及解析)文学部分16.《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下列诗句中采用“比”的手法的是: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B.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蠑首蛾眉。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D.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答案】B【解析】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按此理解,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直言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兴”,即起兴,就是开头先写别的事物,引起兴致,比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
A项,是《诗经·芣苢》中的句子,反映妇女采野菜的劳动生活。
意思是:“鲜嫩的芣苢采呀采呀,大家快来一起采呀。
鲜艳的芣苢采呀采呀,赶紧过来一起采啊。
”使用的明显是“赋”的手法,即平铺直叙。
B项,是《诗经·卫风·硕人》中赞美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详细描写女子美貌的诗歌。
意思是:“柔嫩的双手像白嫩的茅草芽,白嫩的皮肤像凝结的脂膏,那长而灵活的脖颈就像天牛的幼虫儿,那洁白整齐的牙齿就像像葫芦子。
那宽宽的额头就像蝾螈的方额,那弯弯的细眉就像蚕蛾的触须。
”诗句明显采用了比的手法。
C项,是《诗经·七月》中的句子,反映西周时期先民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情况。
意思是“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采用的是典型的平铺直叙,也就是“赋”的手法。
D项,是《诗经·静女》中的句子,反映青年男女恋爱约会时的情景。
意思是:“温柔又静雅的姑娘,约我到城角去幽会。
可她有意隐藏起来不露面,急得我徘徊不前急挠头。
”明显采用了“赋”的手法。
1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下列说法不符合《离骚》这一特点的是:A.擅长叙述客观事物B.擅用香草美人意象C.采用大量神话故事D.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答案】A【解析】《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长诗,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原创中传文史哲历年真题

原创中传文史哲历年真题一、法律、政治和哲学的关系1.1 绪论法律、政治和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三大基础学科,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和政治是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而哲学则为法律和政治的理论基础提供思辨性的支持。
在探讨法律、政治和哲学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1.2 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法律和政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概念。
法律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它通过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政治则是一种权力的分配和运用的活动,它通过组织和管理社会事务来实现公共利益。
在现实世界中,法律和政治往往是紧密相连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往往是政治力量的体现,同时政治力量也需要法律的制约和规范。
1.3 法律与哲学的关系法律和哲学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
一方面,法律和哲学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和道德的完善。
另一方面,哲学为法律提供了伦理和道德的基础,通过哲学的思辨性分析,可以深入探讨法律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法律也为哲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和实践,通过法律的研究,可以验证和完善哲学的理论。
二、历史、文学与人类文明2.1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历史和文学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学科,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和社会发展的研究,而文学则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在研究历史时,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真实的情感体验。
而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2.2 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历史与人类文明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历史的变迁和演进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演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同时,人类文明也为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背景和内容,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初试真题解哲学

“仁远乎战?我欲仁,斯仁至矣。”
“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孔子“仁”的观念进行阐释。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初试真题解析
文史哲备考,尤其是历史、哲学两项,记忆点多、发散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可能短时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必须提前准备,让文化素养在艺考前得到一个明显的提升。更多交流请加微信hzs0962
B.列子并不借助人造的飞行工具,而是借助自然之力御风而飞,突破了人天生不能飞翔的局限,因而是绝对自由的。
C.一个人知晓人世间的荣辱是非,但是并不受其左右,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
D.当一个人泯灭大与小、是与非、荣与辱、人与物的界限时,他就能够做到与自然同一,顺其自然地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
D.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学,是中国人心灵世界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刻的塑造者。孔子思想的魅力何在,力量何在?孔子好学深思,体会观察内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道理,他并没有把这个大道理高高地孤悬在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以亲切的、活泼泼的、沁人心牌的文字说出来,衍成教义,教导人,启发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把它开显出来,活成君子,在孔学教义中,“仁”也许是最核心的观念了,关予“仁”的表述,其中包括:
C.“致良知”必须在具体的事务当中进行,而不只是在心中冥想。
D.要达到“致良知”,必须先明白自己的良知,然后以诚敬的态度保持它。
14.庄子《逍遥游》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自由”。对此主题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接近庄子原意的是()
中传初试文史哲资料

中传初试文史哲资料文史哲是中传初试的重点学科,涉及到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考生在备考时,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能够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融合与应用。
下面就文史哲这一学科进行一篇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题目:文史哲的综合应用与智慧思考一、文学的力量文学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体现。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悲喜哀乐。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语言运用和情节构建等,都与历史和哲学密切相关。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中隐藏的道德与智慧。
二、历史的启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到宝贵的教训与经验。
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原因,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析事件与原因之间的联系,看到人类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历史中的伟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决策,也能够给我们当代人提供指导和启发。
三、哲学的思辨哲学是对人类存在及其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思辨,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人类价值的含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涵盖了人生意义、伦理道德、自由意志等方面,这些问题也与历史与文学息息相关。
通过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理论探索的能力。
四、综合应用与智慧思考文史哲的综合应用就是将文学、历史和哲学的知识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对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知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借鉴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启示,用哲学的思辨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智慧思考是文史哲学科要求我们具备的能力。
通过研究文学、历史和哲学的交叉点,我们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何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如何挖掘文学作品中承载的深层哲理,如何通过哲学的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智慧思考的能力。
2019-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综合815考研试题-6页精选文档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综合考研真题一、填空1.刘勰的文学理论名著是:2.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的“王”指的是:3.《战争与和平》作者是俄国文学巨匠:4.《感情与形式》的作者是美国符号论女美学家:5.清代百回长篇小说的《镜花缘》作者是:6.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7.《日出》作者:8.《日出·印象》作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9.歌剧《魔笛》作者是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10.《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导演:二、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2.交响乐3.审美体验4.类型片5.富春山居图三、简答题1.古人论画云:“盖画品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
”对这句话可进行简要评析。
(举例可不限美术)2.一方面,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另一方面,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想象。
简述现实生活与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
3.雪莱说:“凡是他人独创的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概避免模仿,因为我认为,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
”这样做是否意味着不继承传统艺术。
四、论述1.简论“实用艺术”中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2.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艺术批评出现了社会化、多样化的态势,但专业的高水平的艺术批评依然“量少质低”,为此有关方面多次强调加强与繁荣艺术批评。
请你结合实例,就如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展开深入阐述。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综合考研真题一、填空1.交响诗《牧神午后》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
2.琴歌《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的绝句创作而成的。
3.古希腊戏剧《美狄亚》是()的作品。
4.电影《公民凯恩》是()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作品。
5.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上的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郑燮等人被称()。
6.《松花江上》是一首()题材的歌曲。
7.话剧《茶馆》的剧作者是()。
8.电影《城南旧事》导演是()。
9.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产生于()年。
10.《响屐舞》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表演的舞蹈。
二、名词解释1.装饰艺术2.李斯特3.《天外边》4.戏曲音乐5.彩陶6.花儿7.迪斯尼8.景深镜头9.新派武侠片10.西部片三、简答题1.简述多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
2019年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传播学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642)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发生周期不规则昀传播类型是A.人际传播 B. 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2. 德弗勒模式属于传播过程的A. 线性模式B. 环形模式C.控制论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3.传播可分为工其性传播稻溏遣牲传播,强调消遣性传播的学者是A.托尔曼 B.皮亚杰 C.斯蒂芬森 D.拉斯韦尔4。
开创非语言传播研究的著作是A.《物释起源》 B.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表达》C.《模仿的法则》 D.《人类的身体语富》5.西梅尔把社会传播网络形容为A.信息车间 B.意见酒窖 C。
思想仓库D.舆论厨房6。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是A.解释社会变迁 B.理解社会变迁C.预测社会变迁 D.控制社会变迁7.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有“热媒介”和“凉媒介”之分,其中属予“热媒会’’的是A.广播 B.电话C.面谈 D.越规8.金属滔字印刷术和印尉槐的发明者是A.摩尔斯 B.马可尼C.贝尔 D.古鼗堡9. 英尼斯提出的偏向空间的媒介是A.黏士 B.石头C.白报纸 D.羊皮纸10.决定一个国家占主流地位的大众传媒根本立场的是该圈的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C.文化制度 D.社会制度11.赛伯特认为,在报刊从集权主义理论向自囱主义理论转变过程中,至少有三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作出了杰出贡献。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试题(文史哲)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试题(文史哲)A卷B卷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答题卡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文史哲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孟子说:“天于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日附庸。
”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汉武帝即位后,改用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相,又“从文学之中选拨出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人,让他们以加官出入禁省,顾问应对。
逐渐地,以加官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身份传从左右者,多达数十人。
并由于时时被皇帝垂询而得参大政。
”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权力B.解决王国问题C.抑制土地兼并D.打击豪强贵族3、《秦琅琊台刻石》记载:“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材料中的“文字”应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4、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魏北海王元颢回洛阳,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感慨地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洛阳旧貌换新颜”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的南迁B.经济重心的转移C.割据势力的削弱D.北魏孝文帝改革5、日本学者内藤乾吉在《唐代的三省》一文中指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了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
门下省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
”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
A.门下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B.三省六部导致君弱臣强C.皇权受到集体宰相的制约D.贵族政治抑制朋党之争6、唐玄宗将《孝经》《道德经》《金刚经》并列为不坏之法,南宋孝宗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考特辑|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史哲)好人啥都说百家号01-0121:22好人啥都说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初试真题解析(历史部分)1.孟子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明C.郡县制D.和井行制2.汉武帝即位后,改用布表出身的公孙弘为相,又“从文学之土中选拔出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人,让他们以加官出入禁省,顾问应对。
逐渐地,以加官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停、给事中等身份侍从左右者,多达数十人。
并由于时时被皇帝垂询而得参大政。
”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A.加强君主权力B.解决王国问题C.抑制土地兼井D.打击豪强贵族3.《秦琅邪台制石)记载:“普天之下,转心揖志,器械量,书同文字。
”材料中的“文字”应是A.甲骨文B.金文小菜D.隶书4. 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魏北海王元顺回洛阳,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领,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感慨地说:“自晋、未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土族,并在中原”。
“洛阳旧貌换新颜”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的南迁B经济重心的转移C.割据势力的削弱D.北魏孝文帝改革5.日本学者内藤乾吉在(唐代的三省》一文中指出: “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藏政治,而是综合了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费族政治。
门下省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
”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A.门下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B.三省六部导致君弱臣强C.皇权受到集体宰相的制约D 贵族政治抑制朋党之争6唐玄家将(考经) 《道德经》《金侧经》并列为不坏之法.南宋孝宗说;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情治世”这能够反映!A三教合的社会潮流B三纲五常得到强化;C佛学取代了病家经学;D陆王心学受到重视7.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天宝十二载,鉴真东渡就是由扬州启碇的”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A.手工业的发展B. 城市经济的繁荣C大运河的开通;D海外贸易的增长8. “宋元小说话C.大运河的开通打人的倡导下,一些文人书商对流传民间的来元话话本在宋元至明代初期,都是以单以单篇的形式流传。
明中叶以后,在李赞等本小说收集整理,加以刊印。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①程朱理学的兴盛②印刷技术的进步③海禁政策的松动④通俗文学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9. 额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他指斥明末心学的弊害是“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由此可见顾炎武A.把学术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B.批判宋明理学重道德轻功C.总结了天下治乱兴衰的历史教训D.肯定人们物质欲望的合理性中国传媒大学第二部分非选擇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的“乡”是当时行政系统的一个单位“乡校”就是这个乡所设的学校,也就是乡民都可以接受教育的地方。
当是针对农工商说的,说明当在说到卫文公。
利农通商意工一也就是乡民都可以典问受教育的地方《左传》国公二年“当在说到“卫文公。
利农、通商、惠工”之后,接着又说“敬教”。
“劝学”,这个“教”与“学”当时是针对工商说的,也说明当时的卫国必有乡校无疑。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晋侯始入而教其民”的记载,也是郑国设有乡校的证据。
随着春秋时代乡校的普及,过去的所谓“学在官所”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
也开始有了变化。
我们知道,史本是周王室和请侯国的官,春秋末年,王室衰弱,灭国踵继,这种制度也随之动摇,原来在周王朝或诸使国做文官的人,因王朝衰微。
诸侯之覆灭,遂流散四方,以其所学的知识传世。
于是使出现了王官失守而文献四散,不能再继续禁闭而不外传的情况《左传》那公十七年记载,孔子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个“四夷”并非确指四方的戎狄夷蛮,当指官府之外,处于野中的四方平民两言。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在社会安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学在官府”逐渐瓦解,乡学随之普及,新士人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在政治上不像过去的士那样“一朝委质,终身为臣”,在经济上也不再依靠奴隶主贵族的恩典和施舍度目:他们有独立的人格。
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时期“乡校"出现的背景及影响(12分)历史参考答案:1B 2A 3C 4D 5C 6A 7B 8D 9A31.社会背景: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失国,导致一些史官流散四方;学在官府的局面的被打破,私人讲学兴起;新的士阶层的出现,影响乡学的出现,有利于平民接受教育,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乡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局面,从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随着乡学的发展新兴士阶层崛起,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初试真题解析(哲学部分)10. “反者道之动”是道家对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
下列说法中不能表达此认识的是A. 道法自然B.祸分,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D.物极必反。
11. "关于道,老子有这样的说法:“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道是无法命名的,是无法用语音来进行规定的。
B. 道指的是最先存在的那个事物的名字。
C. 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所以它没有名字。
D. 道不是一个如“桌子”“水”一样的名字,而只是一个指称。
12. 《孟子公孙丑》在论述“人性本善”时,提出了“四端”的说法。
此“四端”是指A. 是非之心,敬畏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B.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敬畏之心、羞恶之心C.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D. 恭敬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敬畏之心。
13.王阳明学问的核心观念,可以概括为“致良知”。
下列说法不符合王阳明原意的是A. 良知就是一个人本心的表现,“致良知”是指在生活中遵从自己的本心而行事。
B.良知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掌握大量的知识,最后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有良知。
C.“致良知”必须在具体的事务当中进行,而不只是在心中冥想。
D.要达到“致良知”,必须先明白自己的良知,然后以诚敬的态度保持它。
14.庄子《逍遥游》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自由”。
对此主题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接近庄子原意的是A.大鹏展翅九万里,小鸟只飞树般高,但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在飞翔,所以并没有高下之分,都是绝对自由的。
B.列子并不借助人造的飞行工具,而是借助自然之力御风而飞,突破了人天生不能飞翔的局限,因而是绝对自由的。
C.一个人知晓人世间的荣辱是非,但是并不受其左右,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
D.当一个人泯灭大与小、是与非、荣与辱、人与物的界限时,他就能够做到与自然同一,顺其自然地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
15.儒家经典《大学》被认为是重要的学习入门书,其中提出的进德修身的所谓“三纲领”、“八条目”,依次是指A. 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 格物、穷理、正心、诚意、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B.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穷理、格物、诚意、正心、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C.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 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学,是中国人心灵世界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刻的塑造者。
孔子思想的魅力何在,力量何在? 孔子好学深思,体会观察内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道理,他并没有把这个大道理高高地孤悬在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以亲切的、活泼泼的、沁人心牌的文字说出来,衍成教义,教导人,启发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把它开显出来,活成君子,在孔学教义中,“仁”也许是最核心的观念了,关予“仁”的表述,其中包括:“仁者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远乎战? 我欲仁,斯仁至矣。
”“客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孔子“仁”的观念进行阐释。
中国传媒大学哲学参考答案:10.A 11.B 12.C 13.B 14.D 15.C32.孔子“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必须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爱人”即“仁”,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即能“仁远乎战? 我欲仁,斯仁至矣”;要实现“爱人”在于推己及人,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答题注意结合材料,意思相似即可给分)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解析(文学部分)16.《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下列诗句中采用“比”的手法的是(B)A. 采采苯莒,薄言采之。
采采茉莒,薄言有之。
B.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蠑首蛾眉。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需发,二之日栗烈。
D.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下列说法不符合《离骚》这一特点的是:(A)A.擅长叙述客观事物B.擅用香草美人意象C.采用大量神话故事D.主观感情色彩强烈18.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下列诗句中,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意相近的是(A)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C.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 对第18题中《行行重行行》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D)A远行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思念。
B.远行在外的游子对自己功业理想的追求。
C.主人公远游在外,久难归还,思乡情切。
D.主人公思念远游在外、久不归还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