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导语: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方式,承载着历史、民俗、哲学等众多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周南》、《关雎》、《卫风》、《国风》等15篇组成,内容广泛涵盖了古代人们的宴饮、爱情、生活等方方面面。
诗经以其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知和思考。
2. 辞章: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以整齐、工整的辞藻和语言结构组成的文章,通常用于见礼、赠文、祭文等场合。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表达力,常常以富有感情、华丽多彩的语言,表达人们对友情、爱情、亲情等的思念和赞美。
3. 骈文: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指使用平行的句子结构、重复的修辞手法、对仗的语言形式等特点构成的文学作品。
骈文在唐宋之间较为盛行,其形式多样,无论是骈体诗、骈话还是骈文诗,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学追求。
4.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的诗歌形式。
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因为其节奏感强、句子紧凑的特点,而且它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值得赞扬。
七言绝句的优美旋律、准确表达和富有意象的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5. 韵文与散文:韵文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韵文是指有一定的韵律、音调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和骈文。
散文是指不受音律约束、按照自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组织的文学形式。
韵文通常具有较高的节奏感和音韵的美感,而散文则更注重细腻的抒发和真实的揭示。
结语: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音韵之美、修辞之妙以及对社会、情感的深入剖析。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在今天可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殷商王室崇尚迷信,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刻写在上面。
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间有少数记事文字也常与占卜有关,所以一般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是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
如从卜辞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可知殷代已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从“牛”“羊”“犬”“豕”等字以及对这些牲畜大量宰杀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已很发达;从“奴”“仆”“臣”“妾”等字,又可知当时的阶级关系已很分明。
总之,甲骨卜辞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铜器铭文:铜器铭文即金文,旧时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殷商时代的铜器已有简单的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
这些铭文的内容很复杂,大抵不外记录有关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之类。
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一般不能过长,大都不过数十字,但个别也有三、五百字的,如《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
铜器铭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周易》卦、爻辞:《周易》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是“卦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则是“爻辞”。
这些卦、爻辞的时代已难确指,其中有些片断反映了殷商时的史实,有重要史料价值。
在其叙述吉凶事象时,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凝炼,又多用韵,有一定文学价值。
如“履霜,坚冰至”(《坤》“初六”)就形象地说明事物将变时,初见征象,变化随即到来,其中含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4、诗三百:“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并无“经”字,只称“诗”或“诗三百”。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三百”即指《诗经》。
《诗经》本为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 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是一本诗集名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根据诗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部分。
(1)从开头到“岂予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2)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
《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想、遭遇入笔,强烈地抨击了楚国的政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诗借用古代神话,驰骋壮美奇特的幻想,绘就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画卷,寄寓了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波折,并展示了他为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崇高人格。
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习惯上把这个时期及后来魏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
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建安诗人生当汉末的动乱年代,大都饱尝忧患,身感乱离的悲怆。
这种悲怆的情绪和“拯世济物”的雄心、建功立业的愿望相结合,反映在诗歌中,形成了慷慨悲凉、激昂苍劲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根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注重“音律”的新诗体。
从此,中国的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明体集大成的作家:庾信《哀江南赋》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
南北朝时期,文人大都生活在帝王贵族周围,所以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很大的束缚。
主要特点:(1)讲究声韵和谐,多用对偶的句子,句式整齐,助长了文学形式技巧的发展。
(2)由于创作内容的贫乏,文人们大量用典,词藻华丽,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盖空洞乏味的内容。
庾信是六朝最杰出的骈文家,《哀江南赋》以骈六俪四的句式写就,达到了六朝骈体文的最高艺术成就。
边塞诗派唐朝为了保卫领土,抵御、打击少数民族入侵,经常进行边境战争,由于当时的军事政策,几乎家家与战争有关,文人大量走向边疆,产生边塞诗派。
他们的诗歌内容:(1)描写边塞风光(2)反映边塞战争(3)反映将士思乡、思亲的感情(4)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代表作家: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军中官兵苦乐悬殊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塞上风光奇景。
敦煌曲子词:是指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这些词具有质朴自然、清新明快的风格,感情真挚、直率,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敦煌曲子词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主要内容是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愿望和要求,如对战争的不、追求爱情幸福等。
表现方法多种多样,如:大胆的想象、真切恰当的比喻、生动有力的夸张等。
在遣词造句、写景造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但它毕竟是民间的歌唱,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
性灵说清代袁枚主张: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和诗才。
(1)性情”是诗的根本,“性情以外本无诗”;(2)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个性,“作诗不可无我”;(3)诗人必须有才,“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在题材上与江西派从书本文字上翻新出气不同,而是直接从自然景物入手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善于捕捉,并用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一一入诗,饶有风趣。
走上了“师法自然”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严羽的《沧浪诗话》称之为“杨诚斋体”特点:(1)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
丰富新颖的想像。
(2)语言自然、活泼。
诗文革新运动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主持庆历新政,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针对晚唐五代文风的改革。
后来,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主持科举,严令应试者写平实朴素的古文,摒弃时文。
政治改革要求文风改革,彼此促进,诗文革新运动蓬勃兴起。
欧阳修等人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等唐代古文家的进步主张,强调“道”先“文”后,文道并重;对于“文”主张要有特色,反对因袭模仿,这与韩、柳的“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等主张一脉相承。
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扬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而得以健康发展,并取得胜利。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万历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
主要人物:“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因为“三袁”是湖北公安人,故得名“公安派”文学理论主要有三方面:(1)认为文学的发展方向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新”;(2)反对文学创作剽窃摹拟,矫饰虚假,强调文学创作要抒发自己的实际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3)反对古奥艰涩、隐晦难懂,主张意达辞畅。
“公安派”在创作上的主要贡献是散文,他们的游记、随笔等写景抒情,自然地表露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学发展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婉约派: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具有“可歌性”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秦观是北宋写婉约词的能手,擅长用凄清的景象,写离愁别绪。
例:《鹊桥仙》周邦彦则言情体物,极尽工巧,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孟子》是《论语》之后的又一儒家经典著作,为孟轲与其弟子合著,现存7篇。
孟子主张“仁政”而王天下,而“民为贵,君为轻”是他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
特点:(1)《孟子》中的散文不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还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排比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其散文气势磅礴的特点异常突出。
(3)就论辩方法而言,善设圈套又是其一大特色。
(4)《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为借助形象说明道理,或比喻、或故事、或寓言,使文章妙趣横生。
《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由庄周与他的弟子合著而成。
从文学方面来看:《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最富文学性,已经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经是专题论文。
其特点是以寓言说理,将思辨与形象融为一体,文中的人与神、河与海、蛙与鳖、鹏与鸟等,俱可书法妙论。
文章挥洒自如,波澜起伏,想象奇特,充满理趣,对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从思想方面来看:庄子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发展,故并称“老庄思想”或“道家思想”。
这种思想与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正好相反,主张与社会疏离。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古文兴起。
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魁、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得名。
(1)理论: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是与清中叶的统治思想相适应的。
强调“义”或“义理”,强调义理和文章的统一,特别强调文章的一套形式技巧。
(2)写作实践: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
(3)文章风貌: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代表作品:方苞《狱中杂记》;姚鼐《登泰山记》豪放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它图纳社会人生,题材广阔。
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
词的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故称豪放派。
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北宋词人苏轼,他在三个方面突破了以往“词为艳科”的传统:扩大词境(“以诗为词”);推进词律;改变词风。
南宋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是辛弃疾,他在南宋前期的历史条件下,把词的改革又推进了一大步。
大胆地“以文为词”,政治、军事、山水田园,以及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在词中挥洒自如。
摒弃了一般离情别绪的内容,是“英雄之词”。
词的发展过程词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是唐代诗坛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唐代中期文人填词之风日趋活跃,很多作家皆有词作传世。
晚唐词人以温庭筠最为著名,他的词风艳丽,与韦庄等人的作品被编入《花间集》,因此被称为“花间派”。
题材狭窄,多描写妇女容貌、服饰和情态。
五代时期,词的创作已压倒其它文学样式,涌现出了许多词人,南唐后主李煜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亡国后的词作在艺术上有所创造,突破了以往无病呻吟的形式,使词成为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有显著的成就。
另一方面,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
宋代词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宋初晏殊等人仍延五代绮丽之风。
柳永一反往昔雕琢习气,吸收口语入词,以白描手法抒发情感,一时广为流。
其后,苏轼的词在题材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摆脱“词为艳科”的传统,吐纳社会人生,词章雄健,风格豪放,境界超然,被称为“豪放派”;另有以秦观为代表的婉约派,风格清婉,以长调抒写柔情,词章婉转,周邦彦集婉约派之大成南宋词坛因为突出的民族矛盾而散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李清照、辛弃疾。
比较《左传》与《战国策》的文学价值《左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和历史散文的总集,由西汉刘向整理。
是国别体的史书,共分12国。
记述战国初至秦二世共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极高,比《左传》前进了一大步:(1)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更趋丰满,《左传》只对人物作简笔勾勒,而《战国策》对人物地描写更加具体细致,性格发掘得更充分。
例:《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
(2)叙事运用铺张排比,渲染烘托,甚至夸张、虚构等艺术手法,使文章通达流畅、气势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力。
(3)策士巧言善辩,曲尽其妙,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帮助论事说理。
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谴责小说是小说界革命的产物。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主人公:九死一生刘鹗《老残游记》——“白妞说书”曾朴《孽海花》——名妓傅彩云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
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所作,后40回是高鹗续作。
1、思想成就:爱情故事和封建衰亡史的结合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面貌,歌颂了具有叛逆思想的青年的反抗行为,暗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前景,因此《红楼梦》被誉为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2、艺术成就:人物刻画: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共计440余人,几乎包括了古代中国所有阶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