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合集下载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高锟
• 2009年,英国华 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 位美国科学家共同获 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获奖,是因为他 在“有关光在纤维中 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 信方面”做出了突破 性成就。
朱棣文
• 1997年朱棣文因 “发明了用激光冷却 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
• 1998年,崔琦与 德国的霍斯特·斯托 尔默和美国的罗伯 特·劳克林因在量子 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 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 理学奖。
钱永健
• 2008年,钱永健 与日本人下村修以及 美国人马丁·沙尔菲 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 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李政道
• 1957年,李政道 因“发现宇称原理的 破坏”而被授予诺贝 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 1957年因“发现 宇称原理的破坏”而 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 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肇中
• 1976年丁肇中因 “发现一类新的基本 粒子”而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
李远哲
• 1986年李远哲因 “发明了交叉分子束 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 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 为研究化学新领域— 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 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作为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吸引了全球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和平事业倡导者。

以下是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成就、领域和影响。

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物理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相对论理论革新了物理学,并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2. 玛丽·居里 (化学和物理学)玛丽·居里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

她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发现了镭和钋元素。

3. 威廉·莫尔斯 (物理学)威廉·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并将其应用于远程通信。

他被视为电报技术的先驱者之一。

4. 亚历山大·弗雷明 (生理学或医学)亚历山大·弗雷明是一位研究血液循环和心脏病的医生。

他的工作为心血管医学带来了重大突破,并对手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雷蒙德·达摩尔 (化学)雷蒙德·达摩尔被誉为摄影术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对于摄影和电影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6. 马丁·路德·金 (和平)马丁·路德·金是一位美国人权运动的领袖和非暴力抵抗倡导者。

他在推动种族平等和和平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7. 马克思·居里 (物理学)马克思·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居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对世界抗癌治疗的贡献,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医学应用。

8. 贝特兰·罗素 (文学)贝特兰·罗素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解为人类思考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要启示。

9. 赫尔曼·穆尔斯 (物理学)赫尔曼·穆尔斯与威廉·莫尔斯共同发明了莫尔斯电码。

他的发明使得远程通信成为可能,并在电信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世界上最著名十大女科学家 排第一的两度获得诺贝尔奖

世界上最著名十大女科学家 排第一的两度获得诺贝尔奖

世界上最著名十大女科学家排第一的两度获得诺贝尔奖10.阿达·洛芙莱斯(1815-1852年)英国著名数学家阿达·洛芙莱斯,被珍视为“第一位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计算机程序先驱者,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这是世界上首个算法,她的文章激发了艾伦·图灵对现代计算机的研究,美国国防部开发的编程语言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9.多萝西·霍奇金(1910-1994年)多萝西·霍奇金是化学界的重要人物,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三位女性。

这位英国生物化学家是X光晶体学领域的先驱,能够找到并确认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其中包括青霉素、胰岛素和维生素B12。

8.芭芭拉·麦克林托克(1902-1992年)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遗传学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她以玉米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了细胞遗传学这一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建立,首个做出玉米遗传图谱的人,真正使她名垂科学史册的却是她在玉米中对可移动基因——转座基因(俗称“跳跃基因”)的研究,在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7.玛丽亚·戈珀特-梅耶(1906-1972年)女性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是核物理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发展了解释原子核结构的数学模型,她还在二战期间参与了曼哈顿计划,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二位女性。

美国物理协会奖设立玛丽亚·戈珀特-梅耶奖,纪念这位科学家。

6.罗莎琳德·富兰克林(1920-1958)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专注于DNA、病毒、煤炭与石墨等物质的结构,制作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帮助沃森和克里克找到了DNA的双螺旋模型,此后她也领导了关于烟草花叶病毒与小儿麻痹病毒的研究,之后因支气管肺炎及卵巢癌逝世,只活了38岁。

5.格特鲁德B·埃利昂(1918-1998年)美国著名的药理学,198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但她分享了成果,开发了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Z,还开发了治疗疟疾、白血病和疱疹的药物。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平及其成就分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平及其成就分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平及其成就分析一、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化学奖始于1901年,是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的其中一项诺贝尔奖项,以鼓励并表彰在化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

自1901年至2021年已经颁发了111次,共有187位科学家获得此殊荣,其中包括女性科学家。

二、生平介绍1.玛丽·居里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是第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在两个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放射性,包括放射性物质的发现、放射性半衰期的测定、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分离等。

1911年,她获得了第二次诺贝尔奖,这次奖项是颁发给她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贡献。

2.弗里德里希·贝格弗里德里希·贝格(Friedrich Bergius,1884-1949)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化学反应方面。

他发明了一种能够将煤和木材等固体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和化学物质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贝格过程。

他因此获得了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3.詹姆斯·汤普森詹姆斯·汤普森(James Thompson,1934-1940)是一位美国化学家,他对磁性的研究颇有建树。

他曾经开发了一种新的化学分离方法,被称作“THC法”,该方法基于物质具有不同的磁性特性。

在他去世前,他已经取得了其他科学家很难达到的高精度磁谱仪,这使得他的研究更加深入,也为后来的磁谱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因此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4.古斯塔夫·赫夫曼古斯塔夫·赫夫曼(Gustav Hertz,1887-1975)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他与詹姆斯·汤普森共同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氢原子的电子能级结构方面做出的贡献。

赫夫曼在这项研究中负责执行实验,他发现如果让氢原子通过一个电场,它们的能量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作斯塔克效应。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心路历程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心路历程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心路历程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文学及和平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在其科研心路历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努力,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本文将以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心路历程为例,探讨他们成功的原因和科研的重要性。

一、马克斯·普朗克与量子力学马克斯·普朗克是物理学家中的巨擘,他在20世纪初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常数,并为量子力学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的科研历程中,普朗克不断努力地研究能量的传递规律,最终通过假设能量的传递是以量子的形式进行的,从而打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

此后,普朗克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诺贝尔奖的颁发奠定了基础。

二、玛丽·居里与放射性现象玛丽·居里是首位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性衰变现象。

在寻找新元素镭的过程中,玛丽·居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通过精密的实验方法成功地分离出了镭。

她的研究不仅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放射治疗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她的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深入探索。

三、亚历山大·弗雷明和抗生素亚历山大·弗雷明是抗生素的发现者,他在20世纪初的研究中偶然发现了青霉素的杀菌作用。

弗雷明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由青霉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并意识到这种物质对细菌有杀灭作用。

经过多年的钻研和改良,弗雷明最终成功地分离出了青霉素,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的科研心路历程中充满了挫折与试验,但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最终使他成为了诺贝尔奖的得主。

四、里夏德·福伊曼和量子电动力学里夏德·福伊曼是物理学家中的传奇人物,他以其在量子电动力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福伊曼的科研心路历程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福伊曼图,通过图形的方式描述了物理粒子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他们集中精力致力于有机铝化合物的研究。在试图增长连接于铝原子的碳原子链的链长时,成功地把乙烯转化为1-丁烯,这是他应用新的催化剂制备烯烃聚合物和二烯烃聚合物的开端。他最卓越的贡献是,1953年发现用烷基铝和四氯化钛为催化剂时,乙烯可在常压下高收率地聚合,制得具有高强度和高熔点的高密度聚乙烯。1955年,在联邦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密度聚乙烯(也称低压法聚乙烯)生产装置,创建了合成树脂一个大品种。意大利化学家G.纳塔在齐格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立体定向聚合,创建了聚丙烯。他们所研究的催化剂系统及其在烯烃、α-烯烃、二烯烃以及乙烯基单体的聚合和共聚合方面的贡献,是高分子科学和工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被称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和齐格勒-纳塔聚合。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1936年用几率方法得到缩聚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见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现称弗洛里分布。1942年对柔性链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提出混合熵公式,即著名的弗洛里-哈金斯晶格理论,由此可以说明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相分离和交联高分子的溶胀现象等。1965年他提出溶液热力学的对应态理论,可适用于从小分子溶液到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在柔性链高分子溶液方面,1949年找到了溶液中高分子形态符合高斯链形态,溶液热力学性质符合理想溶液性质的温度-溶剂条件。此温度现称弗洛里温度或θ-温度,此溶剂通称θ-溶剂。1951年得出著名的特性粘数方程式。1956年提出刚性链高分子溶液的临界轴比和临界浓度,在此浓度以上将出现线列型液晶相。在高分子聚集态结构方面,他1953年就从理论上推断高聚物非晶态固体中柔性链高分子的形态应与θ-溶剂中的高斯线团相同,十几年后为中子散射实验所证实。他还建立了高聚物和共聚物结晶的热力学理论。他在内旋转异构体理论方面补充了近邻键内旋转的相互作用,使构象的计算达到实际应用所需的精确性,可以从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定量地计算与高分子链构象统计有关的各种数值。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等。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亦促成软片技术,显示器与窗户材质上的重大改善。此类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将来也有极大机会在电子产业上扮演重要角色。塑胶一向被认为绝缘体,并一直被用来包裹电缆的铜导线。但Heeger,MacDiarmid,以及Shirakawa证实,塑胶可以被改制成电的良导体。这须在高分子合成的过程中,使碳链呈现单、双键交错排列情况。此外,高分子也须加以掺杂(doped),换言之,电子必须在氧化过程中被移除或在还原过程中被加进聚合物。电子移除所留下的电洞,或新加进的电子则可自由在分子链上移动,形成导电性。事实上,这项研究成果具有巨大应用价值。这类聚合物可用作抗静电材料。目前,它们已被制成摄影软片,抗电磁辐射的电脑萤幕防护罩,以及智慧型窗户(用以隔绝阳光)。此外,具半导体性质的高分子聚合物近来也已被制成太阳能电池,行动电话的显示面板,甚至是迷你电视萤幕。颂词并称,这项发现亦将带动分子电子学的快速发展。而这领域的发展足以大幅地加快电脑速度,并缩小其尺寸。
塑料的加工方法包括注射,挤出,膜压,热压,吹塑等等。
橡胶
橡胶又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有丁基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等。
纤维
合成纤维是高分子材料的另外一个重要应用。常见的合成纤维包括尼龙、涤纶、腈纶聚酯纤维,芳纶纤维等等。
涂料
涂料是涂附在工业或日用产品表面起美观或这保护作用的一层高分子材料。
常用的工业涂料有环氧树脂,聚氨酯等。
黏合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黏和剂是另外一类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人类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淀粉,树胶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做黏合剂。
现代黏合剂通过其使用方式可以分为聚合型,如环氧树脂;热融型,如尼龙,聚乙烯;加压型,如天然橡胶;水溶型,如淀粉。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953年H.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1920年,年已39岁的有机化学家施陶丁格决定就身于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1920年收集了支持共价键的论点,在这年的论文中,他们首次使用了“大分子聚合作用”这一术语。1924年施陶丁格将大分子明确定义为:“这种分子间形成的胶体粒子与主价键粒子是等同的,换句话说,胶体分子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普通价键作用联接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大分子(Makromolekul)。”他进一步指出,由于远些胶体粒子是真正的分子,要与其他溶剂生成典型的小分子溶液是无法成功的。他接着研究了聚苯乙烯和聚甲醛。写出了《关于聚合反应》的论文1947年在《高分子化学与生物学》一书中,施陶丁格再次设想了未来的分子生物学。后来Linderstrom-Lang搞清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顺序,从而实现了他所提出的第一个愿望,这是他晚年想解决而没找到合适方法解决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施陶丁格计算了细菌的分子量,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大分子的热情将他带到偏离事实多么远,因力C•Robinow早就指出远样一个有机体未必能代表单个的大分子。同时他对由核酸转变成蛋白质的信息本质缺乏任何了解,实际上这些信息是贮存在核酸而不是蛋白成中。后管如此,他在大分子化学上的先驱工作,构成了建立在其上的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基础。
人类生活中有那些高分子材料?可以如何分类?其用途?
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按用途一般将通用高分子材料分为五类,即塑料、橡胶、纤维、涂料和黏合剂。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参见高分子物理学。
塑料
塑料根据加热后的情况又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加热后软化,形成高分子熔体的塑料成为热塑性塑料,主要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PE[1])、聚丙烯(PP [2])、聚苯乙烯(PS [3])、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有机玻璃[4])、聚氯乙烯(PVC [5])、尼龙(Nylon [6])、聚碳酸酯(PC [7])、聚氨酯(PU [8])、聚四氟乙烯(特富龙, PTFE [9])、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E [10] )、加热后固化,形成交联的不熔结构的塑料称为热固性塑料:常见的有环氧树脂[11],酚醛塑料,聚酰亚胺,三聚氰氨甲醛树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