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裂隙水
孔隙水专题知识讲座

补充 黄土高原旳地下水
黄土是特定地质历史时期旳沉积物 在我国西北部广泛、大面积分布,西北部地域又是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基本上无常年性河流(地表水),地下水水量也不丰富。 赋存于黄土孔隙与裂隙中旳地下水是本地人民生活旳主要水源。 黄土特征:厚度大,构造疏松,粉土含量不小于60%,含钙质结合,呈棕黄,微红,棕黑色。 黄土形成时期:第四纪中、下更新世 (Q2与Q3黄土)
岩性分布特征: 静水沉积,分选良好,层理细密,自岸边向湖心颗粒由粗变细。地下水特征: 沿湖岸分布有砂堤,常埋藏有潜水; 向湖心过渡,以细粒淤泥质粘土沉积为主,夹有薄层细砂或中砂旳透镜体可储存赋水性较差旳承压水,水质不好,有淤泥臭味; 河流入湖口旳三角洲沉积物,常具有水量丰富旳地下水,既有潜水,也有浅层承压水。
第十一章 孔隙水
11.1 孔隙水旳特征11.2 洪积物中旳地下水11.3 冲积物中旳地下水11.4 湖积物中旳地下水11.5 孔隙含水系统实例分析
11.5 孔隙含水系统实例分析
上面分别讨论了不同成因类型沉积物中旳孔隙水,实际上,同一时期同一水流系统,伴随沉积环境递变,可在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成因类型旳沉积物,而其中构成含水层旳粗粒物质,连续分布,赋存其中旳水具有亲密联络,构成统一旳孔隙含水系统。
第一种系列:武威盆地中旳沉积,南部为单层厚度巨大旳卵砾石,最厚者可达40Om,为洪积物。这一地段,地表不存在常年性河流,只在洪水季节地表出现临时性水流。溢出带旳泉群在地表汇流成为石羊河。但其真正旳源头是来自祁连山旳河流,只是经过渗透洪积扇变为地下水,再以泉旳形式出露汇集成为地表水流旳复杂过程而已,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水流在地下由洪积物进入冲积物。这就是武威盆地其他地段地下水旳起源。
黄土发育垂直节理,且多虫孔、根孔等以垂向为主旳大孔隙。故黄土旳垂向渗透系数常比水平方向大几倍到几十倍。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11裂隙水

第十一章 裂 隙 水11.1 概 述坚硬基岩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各种裂隙:成岩过程中形成成岩裂隙;经历构造变动产生构造裂隙,风化作用可形成风化裂隙。
松散岩层中,空隙分布连续均匀,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水量分布均匀的层状含水系统。
但裂隙岩层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水量分布比较均匀的层状含水系统。
例如,夹于厚层塑性岩层中的薄层脆性岩层、规模比较大的风化裂隙岩层等。
这些岩层中裂隙往往贮存并运移于裂隙基岩中的裂隙水,往往具有一系列与孔隙水不同的特点。
某些情况下,打在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水量悬殊,甚至一孔有水而邻孔无水;有时在相距很近的井孔测得的地下水位差别很大,水质与动态也有明显不同;在裂隙岩层中开挖矿井,通常涌水量不大的岩层中局部可能大量涌水;在裂隙岩层中抽取地下水往往发生这种情况:某一方向上离抽水井很远的观测孔水位已明显下降,而在另一方向上离抽水井很近的观测孔水位却无变化。
所有上述现象说明,与孔隙水相比,裂隙水表现出更强烈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密集均匀,使整个含水层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在其中布井几乎处处可取到水。
基岩的裂隙率比较低(通常比松散岩石的孔隙率低一到两个数量级),裂隙在岩层中所能占有的赋存空间很有限;这一有限的赋存空间在岩层中分布很不均匀;裂隙通道在空间上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因此,裂隙岩层一般并不形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水量分布均匀的含水层,而通常由部分裂隙在岩层中某些局部范围内连通构成若干带状或脉状裂隙含水系统(图11—1)。
岩层中各裂隙含水系统内部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水位受该系统最低出露点控制。
各个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水力联系,各有自己的补给范围、排泄点及动态特征,其水量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规模。
规模大的系统贮容能力大,补给范围广,水量丰富,动态比较稳定。
图11—1 裂隙含水系统〔参照Ланге,1950修改补充〕1—不含水张开裂隙;2—含水张开裂隙;3—包气带水流向;4—饱水带流向;5—地下水位;6—水井;7—自流井;8—无水干井;9—季节性泉;10—常年性泉规模小的系统贮存和补给有限,水量小而动态不稳定。
第十一章 裂隙水

第十一章裂隙水第一节概述裂隙水:贮存并运动在基岩裂隙系统中的地下水。
一、裂隙含水系统的现象在基岩裂隙系统中,打井取水、开挖或观测地下水会有许多与孔隙水完全不同的现象:水量悬殊:某些情况下,打在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出水量差异大,甚至一孔有水而邻孔无水;水位差异:在相距很近的井孔测得的地下水位差别很大,包括水质与动态也有明显不同;局部出现涌水:在裂隙岩层中开挖矿井,通常涌水量不大的岩层中局部可能大量涌水;在裂隙岩层中抽取地下水往往发生这种情况:不同方向变化差异:某一方向上离抽水井很远的观测孔水位已明显下降,而在另一方向上离抽水井很近的观测孔水位却无变化。
上述现象说明,与孔隙水相比,裂隙水表现出更强烈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二、裂隙水的特征(与孔隙水相比)裂隙水的特点(结合图11—1分析)①裂隙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局部发育,呈脉状分布,导致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水量悬殊;(如图11-1中自喷井,其两侧的井都是干井)②渗透的各向异性:一般第三方向不发育,空间展布具有方向性(不同方向发育差异);(图11-1中裂隙水沿2组方向分布)③水力联系不统一:裂隙连通性较差,很难形成统一的含水层,当不同方向相连通时形成裂隙含水系统。
(如图11-1中有四个独立的裂隙含水系统)④坚硬基岩的裂隙率,要比松散岩石的孔隙度小一到两个数量级。
图11—1裂隙含水系统〔参照Ланге,1950修改补充〕1—不含水张开裂隙;2—含水张开裂隙;3—包气带水流向;4—饱水带流向;5—地下水位;6—水井;7—自流井;8—无水干井;9—季节性泉;10—常年性泉裂隙含水系统的特点:裂隙岩层一般并不形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水量分布均匀的含水层,而通常由部分裂隙在岩层中某些局部范围内连通构成若干带状或脉状裂隙含水系统(图11—1)。
岩层中各裂隙含水系统内部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水位受该系统最低出露点控制。
各个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水力联系,各有自己的补给范围、排泄点及动态特征,其水量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规模。
水文地质学裂隙水

第十一章 裂隙水
11.2.4 构造裂隙水 塑性岩石(页岩、泥岩等)中常形成闭合乃至隐蔽的 裂隙。
裂隙往往密度很大,但张开性差,延伸不远,缺少对 地下水贮存特别是传导有意义的“有效裂隙”,多构成相 对隔水层;只有在暴露于地表之后经过卸荷及风化才具有 一定的贮水及导水能力。
脆性岩石(致密石灰岩、岩浆岩等),裂隙一般比较 稀疏,但张开性好、延伸远,具有较好的导水性。
第十一章 裂隙水
11.1 概述
定义:储存并运移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
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水量悬殊,甚至一孔有水而邻孔无水; 在相距很近的井孔测得的地下水位差别很大,水质与动态也有明显不同;
在裂隙岩层中开挖矿井,通常涌水量不大的岩层中局部可能大量涌水;
某一方向上离抽水井很远的观测孔水位已明显下降,而在另一方向上离抽 水井很近的观测孔水位却无变化。
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裂隙岩层一般并不形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水量分布 均匀的含水层 部分裂隙在岩层中某些局部范围内连通构成若干带状 或脉状裂隙含水系统)
【特殊】夹于厚层塑性岩层中的薄层脆性岩层、规模比较大 的风化裂隙岩层等。这些岩层中裂隙往往密集均匀,使整个含水 层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在其中布井几乎处处可取到水。
封洞库。 GB 50455-2088《地下水封石洞油库设计规范》
第十一章 裂隙水
11.2 裂隙的成因类型及其中的地下水
11.2.1 成岩裂隙水 成岩裂隙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受内部应力作用而产生 的原生裂隙:沉积岩固结脱水、岩浆岩冷凝收缩 沉积岩及深层岩浆岩的成岩裂隙通常多是闭合的,含 水意义不大。 陆地喷溢的玄武岩成岩裂隙最为发育。
含水系统 级 次 性 流动系统
Ⅰ Ⅱ
第十一章裂隙水

第十一章裂隙水概念:赋存在坚硬岩石裂隙之中的水。
在上一章中已经了解到,由于孔隙岩石中,孔隙的分布比较均匀、连续,决定了赋存其中的孔隙水水量分布均匀连续的特点,从而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孔隙含水系统。
然而,由于坚硬岩石裂隙发育和分布的复杂性,使得裂隙水呈现出与孔隙水相差甚远的赋存特征。
首先,由于坚硬岩石岩性的差异和所在构造部位的不同,使得岩石中裂隙发育和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明显的方向性以及各处裂隙连通程度的不一致性。
从而决定了裂隙水水量分布的不均匀性、方向性明显以及水力联系较差的特点。
坚硬岩石在多种地质营力的作用下,产生各种裂隙:①成岩裂隙;②风化裂隙;③构造裂隙。
赋存并运动在这些裂隙中的水,统称为裂隙水。
裂隙水的富水程度、分布特点、埋藏规律以及水动态状况,均受裂隙发育特点的控制。
所以裂隙水具有与裂隙发育类似的特点,即分布不均匀、各向异性,水力联系不佳。
一、构造裂隙水构造裂隙水是指赋存在由地质构造运动而产生的裂隙之中的水。
裂隙的发育情况决定着裂隙水的分布。
一般情况下,在构造应力集中之部位裂隙发育;坚硬的脆性岩石容易形成裂隙。
所以在背斜轴部,穹窿核部,枢纽的倾伏端处裂隙发育而富水;脆性岩石易破裂也富水,断裂带也富水。
(一)构造裂隙的发育规律与岩层的透水性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当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超过其强度极限时所产生的破裂称为构造裂隙,包括节理和劈理。
断层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构造裂隙。
根据应力性质,构造裂隙有张性、剪性和压性之分。
由于岩石的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抗剪强度,故一般主要发育张性裂隙和剪性裂隙。
两种裂隙具有不同的特点:张裂隙:张开性好,裂隙宽度大,隙面粗糙,延伸方向多与褶皱平面平行(纵张裂隙)和垂直(横张裂隙),有利于贮水和导水。
剪裂隙:隙面光滑平直,方向稳定,张开性较差,同一应力场中可产生两组共轭裂隙,斜交于褶皱轴,故称斜裂隙。
构造裂隙的发育状况,主要与所在的构造部位和岩性有关,在应力集中部位的脆性岩石中比较发育。
第十一章孔隙水

11.3 古河道——河间洼地:地形与岩性
古、现代河道 地形 高 岩性(粒度) 粗
— — —
河间洼地 低 细
11.3 古河道——河间洼地:地下水赋存、补给与排泄
古、现代河道 地下水埋深 深 补给条件 好 排泄 径流
— — — —
河间洼地 浅 差 蒸发排泄
11.3 古河道——河间洼地: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的特征具明显的分好 V大,交替快 径流排泄
差 V小,交替慢 蒸发排泄
地下水的特征具明显的分带性—水化学
形成作用 矿化度(TDS) 成分与类型
溶滤作用 浓缩作用 低 中 高 HCO3 SO4 Cl
11.6
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孔隙水
黄土高原包括青、陇、宁、陕、内蒙、山西和河南等省, 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广 大地区,面积62万平方千米,海拔由东南向西北依次由 1000m增加到4000m以上,年降水量由600mm降到200mm,蒸 发量由1000mm增大到1800mm。 黄土多为风成物,以粉砂为主,自西北向东南颗粒依次变 细,厚度减小。 黄土的划分: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和晚 更新世马兰黄土,午城黄土隔水层,离石黄土开始含水, 马兰黄土构成含水层。 黄土中的空隙:最小的原生孔隙,较大的次生孔隙,生物 作用的根孔和虫孔,以及最大的成岩裂隙。
第十一章 孔隙水(pore water)
本章内容 11.1 孔隙水的特征 11.2 洪积物中的孔隙水 11.3 冲积物中的孔隙水 11.4 湖积物中的孔隙水 11.5 冲积平原中的孔隙水:以黄河下游为例 11.6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孔隙水系统 11.7半干旱平原孔隙水系统:河北平原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十一章 裂隙水.

重点内容
1. 裂隙水的类型及特征 2. 裂隙水流的特征 3. 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及使用范围 4. 导水断层的水文地质意义
2. 裂隙水流的基本特征
◆流场不连续 ◆局部流向与整体流向往往不一致
三、 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
1. 等效多孔介质方法: ☆用等效的多孔介质场来近似代替复杂的裂隙介质场. ☆应用条件:
1)等效时含水系统的补、径、排条件不能改变。 2)等效是两种介质在特定功能上的等效。
2. 双重介质方法 ☆分别用两种等效的多孔介质去近似代替大小两种空隙。
◆导水断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①贮水空间。当围岩本身裂隙不发育而仅断层带局部破
碎时。初期涌水量及水压可能较大,但迅速衰减,以至干涸 ②发育于透水围岩中的导水断层,不仅是贮水空间,还
兼具集水廊道的功能。涌水量较大且稳定。 ③导水断层沟通若干个含水层或地表水体时,断层带兼
具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功能。涌水量大且长期 保持稳定。
☆特点:
1.两种空隙空间分别刻画,各有自己独立的参数; 2.两种空隙存在水力联系,可以进行水量交换。 3. 非连续介质方法 ☆对裂隙网络中每条具有实际导水意义的裂隙进行精确的 描述。
☆优点:可以准确计算出裂隙网络内任意一点的水头、孔 隙水压力、渗透速度、流量等。
☆缺点:对实际资料的要求很高,计算复杂,要求用电网 络模拟或计算机模拟。
第十一章 裂隙水 一、 裂隙水的类型
1、成岩裂隙水(层状裂隙水) ◆多见于硬脆性岩石中。 玄武岩中的层状裂隙含水系统。岩脉及侵入岩
接触带,形成的带状裂隙含水系统。 ◆常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具有良好的水力联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11裂隙水

坚硬基岩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各种裂隙:成岩过程中形成成岩裂隙;经历构造变动产生构造裂隙,风化作用可形成风化裂隙。
贮存并运移于裂隙基岩中的裂隙水,往往具有一系列与孔隙水不同的特点。
某些情况下,打在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水量悬殊,甚至一孔有水而邻孔无水;有时在相距很近的井孔测得的地下水位差别很大,水质与动态也有明显不同;在裂隙岩层中开挖矿井,通常涌水量不大的岩层中局部可能大量涌水;在裂隙岩层中抽取地下水往往发生这种情况:某一方向上离抽水井很远的观测孔水位已明显下降,而在另一方向上离抽水井很近的观测孔水位却无变化。
所有上述现象说明,与孔隙水相比,裂隙水表现出更强烈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松散岩层中,空隙分布连续均匀,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水量分布均匀的层状含水系统。
但裂隙岩层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水量分布比较均匀的层状含水系统。
例如,夹于厚层塑性岩层中的薄层脆性岩层、规模比较大的风化裂隙岩层等。
这些岩层中裂隙往往密集均匀,使整个含水层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在其中布井几乎处处可取到水。
基岩的裂隙率比较低(通常比松散岩石的孔隙率低一到两个数量级),裂隙在岩层中所能占有的赋存空间很有限;这一有限的赋存空间在岩层中分布很不均匀;裂隙通道在空间上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因此,裂隙岩层一般并不形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水量分布均匀的含水层,而通常由部分裂隙在岩层中某些局部范围内连通构成若干带状或脉状裂隙含水系统(图11—1)。
岩层中各裂隙含水系统内部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水位受该系统最低出露点控制。
各个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水力联系,各有自己的补给范围、排泄点及动态特征,其水量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规模。
规模大的系统贮容能力大,补给范围广,水量丰富,动态比较稳定。
图11—1 裂隙含水系统〔参照Ланге, 1950 修改补充〕1—不含水张开裂隙;2—含水张开裂隙;3—包气带水流向;4—饱水带流向;5—地下水位;6—水井;7 —自流井;8—无水干井;9—季节性泉;10—常年性泉规模小的系统贮存和补给有限,水量小而动态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裂 隙 水——11.2 裂隙水的类型
二、风化裂隙水 地表的岩石,温差和水、空气、生物等风化营力作用
下,形成的裂隙。 ▪ 风化裂隙带:在水流切割或人工开挖的影响下,形成减压
(卸荷)裂隙,通常沟谷两侧常见到与边岸平行的减压裂 隙;在剥蚀作用下,浅部裂隙扩张,张开性及裂隙率随深 度递减,浅部透水性也比深部好的多。地壳表层在减压、 剥蚀和风化作用下形成裂隙密集、张开性好的透水带—— 风化裂隙带。风化裂隙带呈壳状分布,一般厚数米到数十 米。
3.导水通道作用 导水断层沟通若干个含水层或(及)地表水体时,
断层带兼具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功能。钻 孔或坑道揭露此类断层时断层带将各个水源的巨大贮存 水量,源源不断地导入,涌水量极大且长期保持稳定。
4.隔水屏障作用 当存在厚层隔水层且断层断距较大的,原来连通的
含水层可被切割成为相对独立的块段。由于这种含水块 段与外界的水力联系减弱,甚至断绝,故有利于排水疏 干而不利于供水。(图11—9)
▪ 风化裂隙网络:是在成岩裂隙与构造裂隙的基础上发育 的,通常密集均匀、无明显方向性,是连通良好的裂隙 网络。风化裂隙的发育受岩性、气候及地形的控制。
▪ 风化裂隙水:暴露地表的风化壳(裂隙带)其母岩往往 构成隔水底板,风化裂隙水为潜水,图11-2中的泉;被 后期沉积物履盖的古风化壳,可以形成承压水,图11-2 中的井。
第十一章 裂 隙 水——11.2 裂隙水的类型
2、侵入岩接触带等处形成裂隙含水层。 冷凝收缩,以及岩浆运动产生应力,常形成近乎垂直
的带状裂隙含水层。 熔岩冷凝时留下喷气孔道,或表层凝固下部熔岩流逝
而形成熔岩孔洞或管道。孔道洞穴最大直径可达数米,会 出现掉钻,可获可观水量。 3、孤立的成岩气孔经过后期改造后可以成为统一的含水 层。 4、沉积岩及深成岩浆岩的成岩裂隙通常多是闭合的,含 水意义不大。
一、等效多孔介质方法 把非连续的裂隙系统假设为连续的孔隙系统。 严格运用条件:等效时含水系统的补、径、排条件不变;最 常用原则,大范围内导水能力等效;大范围内的水量问题
图11-8 裂隙介质及其等效多孔介质
11-4 裂隙水的研究方法
二、双重介质方法
强渗透性裂隙系统----连续介质1 微裂隙和基岩孔隙----连续介质2 双重介质 =连续介质1 + 连续介质2 两者存在水力联系,水量交换 双重介质方法仍属于连续介质方法的范畴,基本原理 是等效多孔介质方法,区别仅在于对大小空隙进行了分别 描述。
图11—1裂隙含水系统 1—不含水张开裂隙;2—含水张开裂隙;3—包气带水流向;4—饱水带流向;5—地下水位;
6—水井;7—自流井;8—无水干井;9—季节性泉;10—常年性泉
一、裂隙含水系统的现象
在基岩裂隙系统中,打井取水、开挖或观测地下水会有 许多与孔隙水完全不同的现象: 水量悬殊:某些情况下,打在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
图11—9断层的阻水作用 1—含水层;2—隔水层;3—断层;4—地下水位;5—泉
广东凡口矿区F4断裂带为例来进行分析
▪ 凡口矿区F4断裂带是一条规模较大的压性断层,已控制的长度为 2200米,断距176—340米,并经后期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为了准确 评价F4断裂带的透水性,该矿区在勘探阶段曾进行大量的水文地质 工作(图l—6),证实F4断裂带的透水性,沿走向和倾向均有变化。
二、裂隙水流的基本特征
前述裂隙水的基本特征,在构造裂隙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裂隙含水系统通常具有树状或脉状结构,一些大的导水通道 作用突出,使裂隙水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有时表现出突 变性。
钻孔或坑道如未揭露系统中的主干裂隙,由于次一级裂 隙的集水能力有限,水量不大,只揭露微小裂隙时便基本无 水。但一旦钻孔或坑道揭露含水裂隙网的主干裂隙,就如在 干渠中取水一般,广大范围内裂隙网络中的水便逐级汇于主 干通道,出现相当大的水量。
A
B
BALeabharlann 图11—5 夹于塑性岩层中的脆性岩层裂隙发育受层厚的控制 1—脆性岩层;2—塑性岩层;3—张开裂隙;4—井及地下水位;5—无水干井;
A—脉状裂隙水;B—层状裂隙水
11.3 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一、裂隙及裂隙网络 ①裂隙的级次性 微小裂隙(由原生和次生构成),密度几十~十几条 /m,长度小于1米,隙宽小 中裂隙(多由顺层和层面构成),密度几条/m,延伸 长,隙宽达可达几mm 大裂隙~巨裂隙(主要断裂、断层),密度条/几m, 延伸长,宽度大,附近往往次级小裂隙密集
断层两盘均为脆性岩的导水; 断层一盘为脆性岩,一盘为塑性岩的部分导水; 断层两盘均为塑性岩的一般不导水。 (2)断层的力学性质 张性断裂带通常导水; 压性断裂带通常不导水,有时与两盘岩性有关; 扭性断裂的导水性介乎张性断裂与压性断裂之间。
张性断裂: 发育于脆性岩层中的张性断裂,中心部分 多为疏松多孔的构造角砾岩,两侧为张开度及裂隙率都 增大的裂隙增强带,具良好的导水能力。发育于塑性岩 层中的张性断裂,构造岩夹有大量泥质,两侧的裂隙增 强不明显,往往导水不良甚至隔水。
由于一个裂隙含水系统是不同级次裂隙的集合体,而同 一岩层中又可能包含着若干个规模不同的裂隙含水系统。在 同一裂隙岩层中打井或开挖坑道时,水量相差悬殊。
三、裂隙水与孔隙水的比较
(1)裂隙率极低:在整个岩体中,裂隙通道所占的空 间的比例很低,一般为千分之几至千分之十几。 (2)裂隙水流只在各裂隙通道内流动:裂隙水的流场 实际上是不连续的,渗流场的势除了裂隙中的若干点外 都是虚拟的(图11—7a,b); (3)局部与整体流向不同:水流被限制在迂回曲折的 网络中运动,局部流向与整体流向往往不一致,有时甚 至与整体流向正好相反(图11—7b)。
②裂隙网络 由于主干裂隙延伸广阔,可连通其范围内不同级次、
不同成因的次级裂隙,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相互连通的裂 隙网,所构成的空隙网络称为裂隙含水系统。
如果存在更高级次的导水断裂,将若干主干裂隙网串 通,就可形成更大规模的含水裂隙网络。 不同级次裂隙在裂隙含水系统中的作用
微裂隙→储水,裂隙率较大 中裂隙→连通作用,储水导水作用 大裂隙→传输地下水中起控制作用
图11—2风化裂隙水示意图 1—母岩;2—风化带;3—粘土;4—季节性泉;5—常年性泉;6—井及地下水位
第十一章 裂 隙 水——11.2 裂隙水的类型
三、构造裂隙水 1.构造裂隙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 生的。
最常见、分布范围最广、与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关系最密切,是裂隙水主要研究对象。
③、水力联系不统一:裂隙连通性较差,很难形成统一的含 水层。当不同方向相连通时—裂隙网络。(如图11-1中有 四个独立的裂隙含水系统)
④、坚硬基岩的裂隙率,要比松散岩石的孔隙度小一到两个 数量级。
裂隙含水系统的特点:
➢ 裂隙岩层一般并不形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水量分布
均匀的含水层,而通常由部分裂隙在岩层中某些局部范围 内连通构成若干带状或脉状裂隙含水系统(图11—1)。 ➢ 岩层中各裂隙含水系统内部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水 位受该系统最低出露点控制。
第十一章 裂 隙 水
▪ 主要内容:了解裂隙水的分类,掌握构造裂隙 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初步了解裂隙介质 的研究方法,学习分析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 重难点:掌握构造裂隙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 素;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第十一章 裂 隙 水—11.1 概述
裂隙水: 贮存并运移于基岩裂隙系统中的地下水。
➢ 各个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水力联系,各 有自己的补给范围、排泄点及动态特征,其水量的大小取 决于自身的规模。
➢ 规模大的系统贮容能力大,补给范围广,水量丰富, 动态比较稳定。
第十一章 裂 隙 水——11.2 裂隙水的类型
一、成岩裂隙水 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受内部应力作用而产生的原生裂隙。
成岩裂隙的基本特征 1、陆地喷溢的玄武岩成岩裂隙最为发育。 岩浆冷凝收缩时,由于内部张力作用产生垂直于冷凝 面的六方柱状节理及层面节理。裂隙张开且密集均匀,连 通良好,构成储水丰富、导水通畅的层状裂隙含水层。 当玄武岩为致密块状时构成隔水层。
➢ 夹于塑性岩层中的薄层脆性岩层,往往发育密集而均 匀的张开裂隙。褶皱时被拉断形成张裂隙(如图115)。
➢ 透水性通常随深度增大而减弱。深度大,围压增大, 地温上升,岩石的塑性加强,裂隙张开性较差
图11—4层状岩石构造裂隙示意图 1—横裂隙;2—斜裂隙;3—纵裂隙;4—层面裂隙;5—顺层裂隙
图11—4层状岩石构造裂隙示意图 1—横裂隙;2—斜裂隙;3—纵裂隙;4—层面裂隙;5—顺层裂隙
压性断裂:在塑性岩层中,中心部分为致密不透水的 糜棱岩、断层泥等,两侧多发育张开性差的扭节理,通 常是隔水的。在脆性岩层中,压性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 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但断层面两侧多发育开张性 较好的扭张裂隙,成为导水带。
扭性断裂的导水性介乎张性断裂与压性断裂之间。
二、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上述现象说明,与孔隙水相比,裂隙水表现出更强 烈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二、裂隙水的特征
裂隙水的特点(与孔隙相比)
①、裂隙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局部发育,呈脉状分布,导致 同一岩层中相距很近的钻孔,水量悬殊;(如图11-1中自 喷井,其两侧的井都是干井)
②渗透的各向异性:一般第三方向不发育,空间展布具有方 向性(不同方向发育差异);(图11-1中裂隙水沿2组方 向分布)
3. 裂隙岩层的透水性 构造裂隙的渗透性与岩相和应力分布特征有关。 ①与碎屑岩的岩相(粒度)和胶结物有关: 岩石颗粒越粗,裂隙越容易发育,渗透性越大(如图 11-3)。粗颗粒的砂砾岩,裂隙张开性优于细粒的粉砂 岩。
➢ 钙质胶结者显示脆性岩石特征。
➢ 泥质及硅质胶结的与塑性岩石相近。
图11-3 岩性变化与裂隙率及涌水量的关系
11.4 裂隙水的研究方法
三、非连续介质方法
建立裂隙网络模型,计算每条裂隙的水流状态。水头、 孔隙水压力、渗透速度、流量等,研究裂隙渗流的较理想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