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复习思考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第一篇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2023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
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到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档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绘)4.城乡化的含义:城乡化这一概念最简朴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区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涉及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乡化也成为城市化,由于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乡化水平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乡化发展的S型曲线(绘)P 013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乡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干达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加速阶段——当城乡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高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长,城乡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成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一.

复习思考题一第一部分:单选题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 。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
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B.10%;7%C.12%;8%D.15%;10%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 。
A.雅典B.罗马C.伦敦D.巴黎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 。
A.唐长安B.西汉长安C.南朝建康D.明清北京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 。
A.以教堂为城市中,b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 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11.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城市规划复习思考题

一、相关的基本概念1.城市规划编制层次划分2.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施行时间3、城市规划4、城市化5、城市总体规划6、控制性详细规划7、修建性详细规划8、战略性发展规划9、区域发展规划10、城市性质11、城市流动人口12、城市用地划分大类、中类、小类的数量及代码特征。
13、在城市交通规划中,道路网密度确定的具体要求14、在城市道路布局中,平面交叉口间距设置的要求15、生活性道路16、公共设施用地17、道路红线18、居住区尽端式道路长度设置要求19、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大城市的道路网密度要求20、居住区规划结构2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规模特点22、住区规划中人均公共绿地的最小规模要求23、在居住区规划中,绿地率设置要求24、居住区级合理服务半径特征25、城市防灾工程系统的组成。
二、规划与布局1、城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计划的关系如何2、城市规划的作用是什么3、城市性质如何确定4、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包含哪些内容5、城市用地构成有哪些6、城市规划运作体系是什么7、城市对外交通规划有哪些内容8、什么是城市综合交通9、城市干道网有哪些类型10、城市港口规划有哪些内容11、试述城市道路衔接原则12、城市居住区用地选择的要点是什么13、试论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4、居住区详细规划有哪些内容15、城市居住区用地选择的要点是什么16、城市开发控制的内容是什么17、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之间关系18、城市人口构成有哪些内容19、试述城市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置20、以图-文说明居住区规划布局21、规划图的阅读与分析三、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城市规划原理--思考题

1.简述城市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动因是什么?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成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对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劳动分工。
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有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商业和手工业也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就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始居民点也发生变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一些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点逐渐发展为市,即出现了城市。
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2.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的特点答:古代城市的特点:1城市结构简单,城市职能单一;2城市规模小;3军事职能占主要地位;4城市化水平低,且进展缓慢。
现代城市的特点:1城市化速度加快,变化剧烈;2城市结构趋向复杂,规模日渐增大;3城市职能多样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城市主要职能;4城市类型增多;5人口向城市急剧聚集,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3.规划的特点有哪些?答:很强的综合性,很强的政策性,很强的先期性,不确定性.4.城市规划的定义?其核心内容有哪些?答: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5.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关系答:1.城市规划对建筑的影响作用:1)城市规划影响建筑的选址;2)规划影响建筑的综合效益;3)规划影响建筑布局,形体与风格。
2.建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作用:1)建筑直接影响城市规划;2)建筑影响城市的环境与景观质量;3)建筑影响城市基础设备的使用效益;4)建筑影响城市布局结构。
6.解释:用地面积: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建筑红线:指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用地分界线。
不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建筑物的平台,窗户,基础,地下管线等不允许突出红线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分界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一.doc

复习思考题-第一部分:单选题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O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o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递增,而在()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
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 6%B. 10%;7%C. 12%; 8%D. 15%; 10%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
A.雅典B.罗马C.伦敦D.巴黎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
A.唐长安B.西汉长安C.南朝建康D.明清北京8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
A.以教堂为城市中,b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o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11.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o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型选择题15×2’=30’填空题10×2’=20’名词解释4×4’=16’简答题4×6’=24’分析题1×10’=10’附加题内容复习(第⼀章)1古今中外关于城市的定义和说明古:城:是⼀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种⼤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侵略市——交易场所,⼈⼝集聚之地。
西⽅:⼩村---- 村庄--- 镇----城市---⼤城市,⼤都市现代城市:城市发展到了现在,早已不是简单的城、市结合,它的职能和组成部分都发⽣了巨⼤的变化,城市的概念也因⽽变得复杂,这就是城市定义的多样性和城市标准的多样性产⽣的原因。
现代城市的理解是基于以下三个前提:1、城市是相对农村⽽⾔的;2、城市的定义是⼀个综合的概念, 从任何⼀个⽚⾯的⾓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3、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的。
(古代城市、现代城市)共同点:(各有侧重,亦有共同点)1、城市集聚了⼀定的数量的⼈⼝2、城市产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式有别于农村3、城市是⼀定地域范围内的中⼼4、城市必须提供充分的物质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态环境5、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是⼀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定义:依据⼀定的⽣活⽅式和⽣产⽅式,把⼀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腹地上的政治、经济、⽂化的中⼼。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集中发展、相对分散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发展的⼀般规律:城乡不分、城乡对⽴、城乡融合;城市随产业⾼层次化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及两者互动;农业⽂明、⼯业⽂明、⽣态⽂明城市产⽣的前提条件:农业⽣产⼒的发展、剩余粮⾷的出现;城市产⽣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城市的发展,⽬前⼤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的社会发展阶段:早期城市:农业⾰命,出现剩余产品。
现代城市:⼯业⾰命,⼤规模的⼯⼚化⽣产;⼯⼚规模不断扩⼤(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产率的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与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与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与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2、住区绿地的功能有哪几点?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有哪四类? 13、住区规划设计的儿童游戏场地中,对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的活动场地应如 何考虑? 14、住区各项用地界限划分中“居住区用地范围”和“住宅用地范围”应如何确定? 15、住宅平均层数、住宅建筑净密度、人口毛密度的计算公式?
5、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后周世宗
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
6、现代建筑两个代表人物及各自对城市规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7、《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第 10 章、第 11 章 1、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 2、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为哪两种? 3、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什么叫城市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4、什么叫风向的频率? 5、理解课本图 11-2-16。 6、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具体有哪几方面?
第 19 章 1、什么叫中心商务区(CBD)? 2、城市中心的交通组织应考虑哪几点问题?(566 页 3.2.3) 3、广场按照其主要功能分类有哪几种? 4、林荫步行街有哪三种类型?
第 18 章 1、住区的规模包括哪两个方面?一般以什么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2、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一般为多少? 3、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一般有哪几个方面? 4、住区用地组成有哪四类? 5、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包括哪几个方面? 6、合理选择住宅类型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7、住宅群体平面组合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8、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有哪几种? 9、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有哪几种? 10、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幼托的规划布置应如何考虑?
第 13 章 1、 什么叫城市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包括哪三个指标?战略重点通常表现在
几个方面?
第 14 章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有哪 4 个方面? 2、五线规划图指的是哪五线? 3、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的计算公式?
第 15 章 1、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指的是哪些道路或路线?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 1 章、第 2 章
1、各国对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是什么?。
2、城镇化的含义,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城镇化水平的含义。
3、《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是怎么样的?每句话代表什么含义?
4、三国曹操公元 213 年营建的什么城的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什么的布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