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监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根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
]2.(2019·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3.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A[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D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4/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答案】B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表1【答案】C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4/ 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讲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 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为历代封 皇帝 建王朝所沿用 制度 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中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③特点:皇帝至尊、_________ 央 官 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制 三公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 九卿 帝诏令,监察百官 军务 制度 ③太尉:管理全国的_____ 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贵族政治 “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自主性,可以决定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 治下的一切事情 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 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 不灵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收入 来源
官吏 选拔
来源于他的领地
由“世卿世禄”制 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 产生 制等办法产生
汉代和魏晋政治制 知识点二 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背 景
汉朝沿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集决策、司法、
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
地会侵夺皇权
西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宰相,并设“内朝”牵制“外
朝”。“外朝”指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体系。 “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的亲信、侍从、秘书等宫廷 机构组成,长官为尚书令、侍中。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 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的“中朝”成为真
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
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 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3.选官制度的发展
(1)察举征辟制:
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 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 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 概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解析卷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解析卷一、选择题.·山东潍坊期末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图二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两者相比,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秦朝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项。
.·衡水中学调研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反映出.避讳现象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地位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的独断专行答案1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嬴政将“ 政月” 改为“ 正月” 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项符合题意,正确;项“开始” 一词不准确,排除;项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项“秦王嬴政”的说法本身错误,应该是秦始皇嬴政,而且实际上也是项的体现,排除。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解析郡县面积的大小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郡县分的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需加强管理,故选项。
.·福建四地六校联考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答案解析秦汉时期已经确立了封建私有制,不是国有经济,故项错误;材料中由地方官吏对财产问题进行严格的统计并且逐级上报,体现了官僚制度的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故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严格管理,并不是主要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故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先秦时期的政治】试题解析卷

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先秦期间的政治】试题分析卷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表扬官员品德和政绩,常常称其人为“民之父亲母亲”,官员亦以“为民父亲母亲”“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地。
这一现象反应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点的政治影响C.官员查核主要依照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拥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B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 A 项错误;资料“民之父亲母亲”“为民父母”“爱民如子”表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点,故 B 项正确;官员查核的依照应当是官员的品德和政绩,故 C 项错误;资料表现不出官民拥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 D 项错误。
2.周朝推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一样样级的贵族同样,都有相应的爵位,所以天子并不是‘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示该制度() A.促成不一样样级和睦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利C.造成周王室权利的衰败D.为分封制的实行创建条件答案 B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推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平分为不一样的等级,其实不是合用于统治阶级内部全部贵族,不会促成不一样样级和睦相处,故 A 项错误;周朝推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利,稳固统治,而资料“天子并不是‘ 绝世之贵’ ,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利,故 B 项正确;周王室权利的衰败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要素造成,故 C 项错误;周朝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两者同时存在,故 D 项错误。
3. [2017 ·河北名校结盟联考] “周朝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成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增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创始了地方分权体系1C.有益于边境地域开发D.增强了国家整体观点答案 D分析 A 项“皇权专制”的说法自己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推行皇帝制度; B 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清除;C 项说法自己正确,但题干信息表现不出,清除;依据资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增强了国家整体观点,故 D 项正确。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秦汉时期的政治学案一、知识梳理一、基础练习1.(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2018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4.)评价历史人物应以事实为依据。
材料一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
随行大臣提出:“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
”《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湘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摘编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中所记述的秦始皇的不同及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
(6分)参考答案:(1)不同:秦简记载秦始皇喜爱自然、欣赏美景,禁止砍伐树林以保护环境,《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与神搏斗、征服自然、毁坏山林。
(3分。
写清楚两个不同的描述即可。
)原因:秦简是秦代的官方记载,有一定的美化成分。
《史记》是带有汉代价值观的记述,具有批评秦始皇的倾向。
(3分)二、巩固练习1.(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解析:选B “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选A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1.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
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5.(2023•云南•统考二模)东晋南朝时期,如果让南方的士人与当地庶民易服交谈,听几句就能从语音上分辨他们的身份;北魏统一北方几十年后,如果隔墙听士大夫与北方的平民交谈,很难断定谈话者的身份。
这反映了()A.文化习俗融合的差异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C.地域特点影响的强弱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6.(2023•安徽宣城•统考二模)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
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 D.国家经济经济实力的提高7.(2023•陕西宝鸡•统考二模)据对《氾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中原名校测评)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形成B.权力结构的变革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解析:选B封建经济并不能决定最高统治者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且封建经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型,故A项错误;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世袭变为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思想专制并不会影响皇帝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故C项错误;宗法观念的破坏只是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关系出现隔阂的直接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5.(2018·深圳调研)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B.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C.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D.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解析:选C材料中“律令图书”主要涉及“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这是关于户籍、赋税等方面的文书档案,与秦朝法律无关,故A项错误,C项正确;“律令图书”与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无关,故B项错误;“律令图书”与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无关,故D项错误。
6.(2018·昆明检测)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
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选B刘邦在中心地区实行郡县制,其他地区实行分封制,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取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的教训,通过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意在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侧重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故D项错误。
7.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B.降低宰相在中央机构中的地位C.确保皇帝诏令按照程序来实施D.完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官制解析:选A根据“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可知尚书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故A项正确;宰相的权力被尚书分割,地位相对下降,从而加强了皇权,加强皇权才是主要意图,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
8.(2018·柳州摸底)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
这是因为汉代()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可以得出汉代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汉代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使一些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是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没有体现人们的参政情况,故C项错误;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是在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
9.(2018·石家庄二中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选B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封国势力,而是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表明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因而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不在于整肃地方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
10.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姓,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
这表明当时() A.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C.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D.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解析:选B重视外戚是汉朝特殊之制,且材料没有外戚威胁皇权的材料信息,故A 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外戚参政是汉朝的政治特色,故B项正确;秦朝已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这与地方实行郡国并行体制无关,故D项错误。
11.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
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司徒解析:选A由材料“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可知尚书是一个有实权的机构,故A项正确;B、C、D三项“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排除。
12.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魏晋之前的朝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B.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C.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D.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解析:选B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已经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制,用人权掌握在地方,这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央掌控官员的选拔,故C项错误;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汉朝和魏晋时期也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
……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
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
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
《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
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
……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2)问,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法的改革上去归纳特点;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
(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
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
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
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