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束质量的评价方法
大气光通信中对光束质量的一种描述方法

明 用此 参 数 足 可 以说 明光 强起 伏 方 差 与 以 上 四 个 参 数 的 关 系 , 可使 公 式 大 大 简 化 。
摘
要 : 气 光 通 信 中 , 光 束 质 量 的描 述 十 分繁 琐 , 文 定 义 了 一 个 物 理 参 数 — — 光 强 起 伏 方 差 改 善 比 , 通 过 大 对 本 并
公式推导 , 将它与发射 孔径 、 传播距 离、 孔径 间距 、 光束质量 等参数建 立 了直接联 系。在此基础 上 , Malb程序 用 t a
LI W e— i LI U ihu , ANG i LI Pe g M n, n
( l g fS in e Col eo ce cs,S T ,Qig a e US n d o,S a d n 6 5 0,Chn ) h n o g2 6 1 ia
一 _ ~一 一 一 ~蒌 一 ~ 一一 ~ ~ 一 一
其 中 : : 大 气折射 率 结 构 常 数 ; 一 传 输 距离 ; 一 c一 L 七
空间 波数l 。 2 j
实际通 信 中 , 了降低 大气 湍流 的影 响 , 般 采 为 一 用 多 光束 。r束 光在 接 收平 面叠 加后 的光 强 起伏 方 l
数—— 光 强起 伏方 差改 善 比 , 并进 行 了仿 真 , 出 的 得
础 。
根据 文 献[ ] 对 数 光强 起 伏 方 差 , 传 播 距 1, 与
离 L 的 关 系 为
, 4x .1 4 . “ l 一 0 2 C ̄ e L ( 2)
光束质量的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
1、M2因子或其倒数K因子(光束 传输因子) 2、衍射极限倍数因子( β) 3、桶中功率比(BQ) 4、斯特列尔比(SR)
空间束 宽积
光束 在空间域的宽度(束腰宽度)和光束在频域的宽度(远场发散角) 的乘积
光束半径随传输距离变化的双曲线,
在z=0时有最小值 这个位置被称为高斯光束的束腰位置
衍射极限倍数因子( β)的定义及确定
1、定义式
衍射极限倍数因子定义为 β=θ/θ0。
2、(如何确定)参考光束的选择
对于同一实际光束,选取不同的参考光束会 得到不同的β值,这样就给β因子的测定带来 式中,θ为被测实际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θ0为 了不确定性和混乱,因此必须统一和规范参 理想光束(也称参考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考光束的选择。 有研究表明,选取与被测光束发射孔径或面 积相同的圆形实心均匀光束为参考光束,得 到的远场发散角是所有相同孔径光束中衍 射角最小的,适用于以β因子来评价激光武 器系统的光束质量。
桶中功率比(BQ) 也称环围能量比/靶面上能量比
1、定义式 2、(如何确定)参考光束参数
由于强度分布的横向尺度受到衍射极限的限 制,桶的尺寸主要根据目标尺寸与衍射极限尺 寸的相对大小以及具体的应用场合来选取,即 用理想光束的“衍射极限桶”中的桶中能量 与实际光束在同一桶中的桶中能量比值的开 方作为这种应用目的下的光束质量的评价标 准。 当希望的光斑尺寸小于目标尺寸时,为了更充 分地反映目标上的激光能量分布, 作为对式 (的补充,可用一个“桶系列”中的能量多少 来 衡量能量集中度。“桶系列”是具有规范 尺寸的几个同心环围, “规范尺寸”可取为 理想光束远场 光斑上的几个特征尺寸( 见下 面的说明) 。另一 种等价的做法是,用几个规 范的能量百分比所相 应的光斑尺寸评价远场 光束的质量。
激光相干合成光束质量评价

式 中: 。 是理 想光 束艾 里 斑 中心亮 度 的焦半 径 ; 是 实 际光束 焦斑 中含 8 4 9 / 6 总 能量 的角半 径 ; D 为光 束发 射孔
径 的最小 外接 圆直 径 ; 为波 长 。
因子 是很 好 的判 定单 束 高 能 激光 光 束 质 量 的参 数 , 但 是 在评 价 合 成 光束 的过 程 中 , 也有其缺陷。 其一 ,
r f
( 3 )
图 1 两种拼接方式排布
式中: P r 一环 围 内功 率与 总功率 之 比 ; P 。 一8 4 , 为理想 光束 艾里 斑 内的功率 与总 功率之 比。 B Q 的本 质是先 确定 一半 径为 R 的理 想光束 , 计 算这个 光束 的艾 里斑大 小 , 然 后计 算 出实 际光束 落 在艾 里 斑范 围 内的功率 , 从 而计算 出光束 质量 。 那么 对于 图 1 ( a ) , 与 实际光 束进行 对 比的理 想光 束是 半 径 为 R 的理 想 光束 ; 对于图 1 ( b ) , 选 取 的理 想 光 束 的半径 则为 R 。即计 算环 围功率 比的半径将 分别 为 1 . 2 2 A L / R 和1 . 2 2 L / R , L为光束 到远 场 的距 离 。 对于 同样 四束光 合成 , 由于排 布方 式 的不 同 , 采用 了两 个不 同的理 想光 束 进行 比较 , 即在 焦平 面 选取 不 同 的半 径来 计算环 围功率 。这样计 算 出来 的光 束质 量显 然难 以有说 服力 。
成光 束 质量 的标 准 。
l 现 有 评 价 方 法 的 分 析
现 有 的对 光 束相 干合 成 的评价 体 系大都 是基 于对 单束 激 光 光束 质量 的评价 方 法提 出的 , 大致 有 光束 质 量 M。因子 、 斯特 列尔 比( S R) 、 环 围功 率 比( B Q) 、 光 束 质 量 因子 , 以及 国 防科 学 技术 大 学 提 出 的相 干合 成 光 束
激光光束质量综合评价的探讨讲解

第36卷第7期2009年7月国激光CHINESEJOURNALOFLASERS中V01.36,No.7July,2009文章编号:0258—7025(2009)07—1643一ii激光光束质量综合评价的探讨冯国英1周寿桓1’2(1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15)摘要综述了现有的3类激光光束质量评价方法,即近场质量、远场质量和传输质量。
主要的评价参数包括近场调制度和对比度、聚焦光斑尺寸、远场发散角、衍射极限倍数口因子、斯特列尔比、环围能量比以及肝因子等。
讨论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优点和局限性。
提出了采用胼因子矩阵以表述光束的像散特性,给出了Mz因子的不变量。
关键词激光技术;光束质量;膨因子;口因子文献标识码Adoi:10.3788/CJL20093607.1643中图分类号TN248.1DiscussionofComprehensiveEvaluationFengGuoyin91onLaserBeamQualityZhouShouhuanl'2,1CollegeofElectronics&InformationEngineering,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China、\2NorthChinaResearchInstituteofElectro-Optics,Beringqualitysuchas100015。
China/AbstractThreetypesareofevaluationonlaserbeamnear-fieldquality,far—fieldquality,andpropagationqualityspotsummarized.Theparametersincludemodulationratioandcontrastratioofnear—field,focusedsize,far-fielddivergenceangle,timesdiffractionlimitedfactor8,Strehlrate,energycirclethemrate,M2factor。
最新光束质量的评价方法

更远处的电磁场,该处的径向 天线)一个波长范围内的电磁场。
电场可忽略。由天线发生的功 ▪ 近场光学则研究距离光源或物体一 率通量密度近似的随距离的平 个波长范围内的光场分布。在近场
方呈反比的关系的场域。
光学研究领域,远场衍射极限被打
破,分辨率极限在原理上不再受到
▪ 传统的光学理论,如几何光学、 任何限制,可以无限地小,从而基
▪ 2、衍射极限倍数因 子( β)
▪ 3、桶中功率比(BQ)
▪ 4、斯特列尔比(SR)
空间束 宽积
▪ 光束 在空间域的宽度(束腰宽度)和光束在频域的宽度(远场发散角) 的乘积
光束半径随传输距离变化的双曲线,
在z=0时有最小值
M²因子
▪
▪从对 M²因子和相关概念的分析可知 :
与远场发散角 、聚焦光斑尺寸等[4]相比较 ,M²因子更为严格和全面地表 征了激光光束质量 。可以证明激光通过理想无像差和无穷大孔径光学系统 时 ,虽然束腰直径或远场发散角要变化 ,但作为比较的物理量即束腰直径与 远场发散角的乘积 , M²因子是一个不变量 。因此 ,使用 M²因子比之仅用聚 焦 光斑尺寸或发散角衡量光束质量更为全面一些 。
衍射极限倍数因子( β)的定义及确定
▪ 1、定义式
▪ 2、(如何确定)参考光束的选择
▪ 衍射极限倍数因子定义为
▪ 对于同一实际光束,选取不同的参考
β=θ/θ0。
光束会得到不同的β值,这样就给β 因子的测定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混乱,
▪ 式中,θ为被测实际光束的远场 因此必须统一和规范参考光束的选
发散角, θ0为理想光束(也称参 择。
物理光学等,通常只研究远离 于近场光学原理可以提高显微成像
光源或者远离物体的光场分布, 与其它光学应用时的光学分辨率。
激光束质量评估与控制方法

激光束质量评估与控制方法激光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学技术应用,已广泛应用于制造、通信、医疗等领域。
在激光器的使用过程中,激光束的质量是评估其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激光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聚焦能力、功率分布以及传输稳定性。
因此,为了确保激光技术能够发挥最佳效果,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激光束质量评估与控制方法的研究。
激光束质量评估可基于激光束直径、发散角以及功率分布等指标进行。
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通过测量激光束直径来评估其质量。
测量激光束直径可以通过使用热能探测器、功率测量仪器、相机等设备来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刀片扫描法、束压法和剥蚀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激光束在不同位置上的功率分布,进而推断出束直径与功率分布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激光束直径以及相应的质量参数。
其次,激光束的发散角也是评估激光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激光束发散角度越小,表示激光束的质量越好。
通常情况下,使用半角度来描述激光束的发散性能。
测量激光束发散角可以使用光学测量装置,比如张力光栅方法或用于测量平面波前的自适应光栅干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在测量平面上检测激光束的相位和幅度分布,从而计算出激光束的发散角。
另外,激光束的功率分布也是评估激光束质量的重要参数。
激光束的功率分布可以反映激光束的聚焦能力、光斑形状等信息。
通过使用功率探测器以及光学仪器,可以测量激光束在空间上不同位置的功率分布,进而评估激光束的质量。
常见的方法有平坦探测法和扫描极化子吸收率方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激光束在探测器上产生的信号强度,可以获得激光束的功率分布。
在激光束质量控制方面,科学家们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首先,通过优化激光器系统来控制激光束的质量。
例如,可以进行激光谐振腔优化,通过调整激光器内的反射镜位置、增加补偿光学元件等方法来改善激光束的质量。
另外,还可以优化光学器件的设计,改善激光束的传输稳定性和光斑形状。
这些控制方法可以从源头上减小激光束的质量缺陷。
光束质量整形与质量诊断研究

光束质量整形与质量诊断研究作者:刘海勇许丽萍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第09期摘要几十年来激光光束质量的整形技术与质量评价方法不断丰富扩充,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为激光光束质量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保障。
本文针对半导体激光器,总结论述了其光束质量整形与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光束质量整形质量评价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半导体激光器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工业等领域,具有轻巧、高效、稳定的优点,尤其是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泵浦产生的光纤激光光束质量好、功率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半导体激光器才存在内在的缺陷,限于其工作原理,产生的激光水平、垂直方向的光束质量存在很大差异,束腰位置不一致,平行于p-n结方向的慢轴方向光束质量差,这极大的制约了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必须采取有效的整形技术解决这一问题,满足接收元件对光束质量的要求。
下文将详细介绍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的整形与评价方法。
1 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整形方法新世纪以来,为了更好的满足信息社会信息传输、处理、存储的需求,半导体激光器向高速宽带、大功率、短波长等方向发展,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激光技术的应用中光束质量至关重要,无论是医学临床应用,还是军事应用、工业应用,都对光束质量要求较高,光束质量直接影响激光器性能的发挥,更影响到应用的水平和范围。
基于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差、功率密度低的考虑,必须采油切实有效的整形技术来加以改善。
半导体激光器光束整形系统的关键在于慢轴光束质量的改善和快轴光束的准直,光束整形的基本原理是切割、旋转、重排光束,减小慢轴上的光参数积,来平衡快慢轴的光参数积,并借助微柱透镜等手段来调整快轴光束保证准直。
现今存在的整形技术种类繁多,下文将列举较为先进、常用的技术方法,分析其原理和特点。
1.1 光纤转换器技术光纤转换器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光束整形技术,其技术原理是用光学阵列分割光束,光纤靠近半导体激光器的一端按线阵列另一端按束状排列。
激光光束质量评价及测量方法研究

论文书脊(此页只是书脊样式,学位论文不需要印刷本页。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Study of Evaluating and Measuring LaserBeam QualityCandidate:He YuanxingSupervisor:Prof. Jiang WenhanProf. Li XinyangA dissertation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Engineeringin Optics EngineeringGraduate Schoo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Hunan,P.R.ChinaOctober,2012目录目录 (I)表目录 (VI)图目录 ................................................................................................................... V II 摘要 . (i)Abstract (iii)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常见的激光光束质量评价指标 (3)1.2.1聚焦光斑尺寸和远场发散角 (4)1.2.2光束传播因子M2 (4)1.2.3峰值斯特列尔比 (4)1.2.4环围能量斯特列尔比 (5)1.2.5环围能量比 (5)1.2.6光束传输因子 (5)1.2.7光束质量β因子 (6)1.2.8评价指标小结 (6)1.3 激光光束质量测量的主要方法 (7)1.3.1扫描法 (7)1.3.2感光法 (10)1.3.3烧蚀法 (10)1.3.4阵列探测法 (10)1.3.5近场反演远场方法 (11)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2)第二章基础理论介绍 (14)2.1 经典标量衍射理论 (14)2.1.2柯林斯公式 (16)2.1.3圆环形平面光束的夫朗和费衍射 (17)2.1.4方环形平面光束的夫朗和费衍射 (19)2.2 畸变光束波像差的描述方法 (20)2.2.1波像差的泽尼克多项式描述 (20)2.2.2大气湍流随机相屏的产生方法 (23)2.3 本章小结 (24)第三章激光光束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25)3.1 光束传输因子M2适用性分析 (25)3.1.1稳定腔高斯光束 (25)3.1.2非稳定腔环形光束 (27)3.1.3多路高斯光束的合成光束 (27)3.2 激光光束质量评价指标关键问题分析 (29)3.2.1理想参考光束和规范桶(规范能量比)的惯用取法 (29)3.2.2理想参考光束的选择问题探讨 (30)3.2.3规范桶(规范能量比)的选择问题探讨 (34)3.3 激光系统性能评判的核心特征量 (35)3.3.1现有评价激光远场能量集中度指标存在的问题 (35)3.3.2激光系统核心特征量 (37)3.3.3不同激光系统间性能优劣评判 (37)3.4 本章小结 (44)第四章激光通过大气湍流介质的远场传输计算方法 (45)4.1 激光通过大气湍流介质远场传输问题的理论计算 (45)4.1.1激光传输系统调制传递函数及远场光强分布模型 (45)4.1.2截断高斯光束通过大气湍流的远场传输计算 (48)4.1.3圆环形光束通过大气湍流的远场传输计算 (49)4.2.1残留相位结构函数 (53)4.2.2截断高斯光束的相位补偿效果分析 (55)4.2.3圆环形光束的相位补偿效果分析 (58)4.2.4圆环形光束的远场长曝光和短曝光光斑质量的定标关系 (61)4.3 高斯光束通过大气湍流远场传输的最优截断分析 (64)4.4 总系统与分系统间光束质量关系的一点讨论 (68)4.4.1总系统与分系统间光束质量的关系 (68)4.4.2一个简单的验证例子 (71)4.5 本章小结 (72)第五章基于CCD相机测量激光光束质量的误差分析 (74)5.1 光束质量评价参数计算公式 (74)5.2 光束质量评价参数测量误差源 (76)5.3 光束质量评价参数测量误差公式 (76)5.3.1光束质量评价参数测量系统误差 (77)5.3.2光束质量评价参数测量随机性误差 (78)5.3.3光束质量评价参数测量总误差 (79)5.4 计算光束质量评价参数的阈值方法 (80)5.5 计算结果及阈值选取 (82)5.5.1光束质量评价参数测量误差仿真计算模型 (82)5.5.2理论和仿真计算结果 (85)5.5.3阈值的选择 (88)5.6 本章小结 (91)第六章CCD光电响应非线性特性的标定方法及其对远场测量的影响分析 (93)6.1 标定方法理论依据 (94)6.2 CCD光电响应特性的实验标定 (95)6.2.1光栅标定系统结构 (95)6.2.3标定方法和步骤 (97)6.2.4实验标定结果及分析 (98)6.3 CCD光电响应非线性特性对激光远场参数测量的影响 (100)6.3.1仿真模型建立 (101)6.3.2 CCD光电响应非线性饱和效应的影响分析 (103)6.3.2 CCD存在响应“死区”的影响分析 (105)6.3.4 CCD存在响应“死区”和不存在“死区”的比较 (106)6.3.5消除和减小CCD非线性响应影响的方法 (108)6.4 本章小节 (109)第七章基于多焦斑重构原理的激光远场测量方法研究 (112)7.1 拓展CCD测量动态范围的方法概述 (112)7.2 基于衍射光栅分光特性的激光远场测量方法研究 (114)7.2.1方法基本原理 (114)7.2.2方法适用性分析 (117)7.2.3泽尼克像差对应远场光斑的重构仿真 (123)7.2.4测量方法的实验验证 (129)7.3 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的激光远场测量方法研究 (135)7.3.1方法基本原理 (135)7.3.2方法验证模型 (137)7.3.3测量方法的实验验证 (138)7.4 拓展CCD测量动态范围上限的讨论 (144)7.5 本章小结 (145)第八章总结与展望 (147)8.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147)8.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9)8.3 后续工作展望 (150)参考文献 (153)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61)表目录表2. 1零级衍射角半径 (18)表2. 2一级衍射环角半径 (18)表2. 3二级衍射环角半径 (19)表2. 4中心衍射暗环角半径 (20)表2. 5泽尼克多项式排布方式(n≤10) (21)表3. 1 v=0时不同发射环数相干合成光束BPF值 (34)表3. 2 不同理想光束在规范桶半径及规范能量比 (35)表3. 3影响激光系统最终性能的因素 (36)表5. 1 CCD探测噪声源及其统计特性 (76)表5. 2不同环境背景光噪声对应的最优阈值 (89)表5. 3不同CCD背景暗电平对应的最优阈值 (89)表5. 4不同CCD读出噪声对应的最优阈值 (90)表6. 1光栅参数 (97)表7. 1仿真参数 (124)表7. 2两套激光远场测量系统参数对比 (131)图目录图2. 1平面光瞳的衍射示意图 (14)图2. 2圆环形平面光束的夫朗和费衍射花样沿径向的分布 (18)图2. 3方环形平面光束的夫朗和费衍射花样沿x方向的分布 (20)图2. 4各阶泽尼克像差示意图(n≤7) (22)图3. 1低阶拉盖尔-高斯光束所对应的远场PIB曲线 (26)图3. 2六路基模高斯光束合成光束的近场和远场光强分布 (28)图3. 3相干合成和非相干合成光束远场PIB曲线比较 (28)图3. 4不同类型单路激光束的远场环围能量(PIB)曲线 (31)图3. 5相同孔径大小的截断高斯光束和均强平面光束的远场PIB曲线比较 (31)图3. 6截断高斯光束T BPF随截断系数的变化 (32)图3. 7截断高斯光束远场PIB曲线 (32)图3. 8合成激光的空间布局 (33)图3. 9相干合成光束与均强平面光束远场PIB曲线比较 (33)图3. 10不同类型理想光束的远场环围能量曲线及环围平均能量密度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桶中功率比(BQ) 也称环围能量比/靶面上能量比
1、定义式 2、(如何确定)参考光束参数
由于强度分布的横向尺度受到衍射极限的限 制,桶的尺寸主要根据目标尺寸与衍射极限尺 寸的相对大小以及具体的应用场合来选取,即 用理想光束的“衍射极限桶”中的桶中能量 与实际光束在同一桶中的桶中能量比值的开 方作为这种应用目的下的光束质量的评价标 准。 当希望的光斑尺寸小于目标尺寸时,为了更充 分地反映目标上的激光能量分布, 作为对式 (的补充,可用一个“桶系列”中的能量多少 来 衡量能量集中度。“桶系列”是具有规范 尺寸的几个同心环围, “规范尺寸”可取为 理想光束远场 光斑上的几个特征尺寸( 见下 面的说明) 。另一 种等价的做法是,用几个规 范的能量百分比所相 应的光斑尺寸评价远场 光束的质量。
评价标准
1、M2因子或其倒数K因子(光束 传输因子) 2、衍射极限倍数因子( β) 3、桶中功率比(BQ) 4、斯特列尔比(SR)
空间束 宽积
光束 在空间域的宽度(束腰宽度)和光束在频域的宽度(远场发散角) 的乘积
光束半径随传输距离变化的双曲线,
在z=0时有最小值 这个位置被称为高斯光束的束腰位置
远场发射角(角谱宽度)
定义 图示
远场/近场光学
远场 近场
远场是指距发射机5个波长或更远处的电 近场存在于距电磁辐射源(例如发射天线) 磁场,该处的径向电场可忽略。由天线发 一个波长范围内的电磁场。 生的功率通量密度近似的随距离的平方呈 近场光学则研究距离光源或物体一个波长 反比的关系的场域。 范围内的光场分布。在近场光学研究领域, 传统的光学理论,如几何光学、物理光学 远场衍射极限被打破,分辨率极限在原理 等,通常只研究远离光源或者远离物体的 上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可以无限地小,从 光场分布,一般统称为远场光学。远场光 而基于近场光学原理可以提高显微成像与 学在原理上存在着一个远场衍射极限,限 其它光学应用时的光学分辨率。 制了利用远场光学原理进行显微和其它光 学应用时的最小分辨尺寸和最小标记尺寸。
实际工作中对激光光束质量的评价方法和参数
斯特列尔比 SR
应用:由于SR可以从相 位角度反映光束质量 ,能较好 地反映自适应系统对波前畸变的修正性能 ,所以SR对高 能激光武器系统自适应光学修正效果的评价有重要作用。
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斯特列尔比只能测量被测光束 焦斑在焦平面的聚集程度,不能提现实际应用中复杂的 轴外光强分布,所以不全面。
应用类型
对于低功率高斯型激光光束 ,用 M² 因子]定义光束能量 ,即光束光腰处光 斑半径与远场发散角的乘积为一常数 ,避免了只用光斑半径或远场发散角 作为光束质量的判据带来的不确定性。 局限
M²因子不适合于评价高能激光的光束质量,高能激光的谐振腔一般是非稳 腔,输出的激光光束不规则,将不存在"光腰",而且,对于能量分布离散型的高 能激光光束,由二阶矩定义计算得到的光斑半径与实际相差很远。得到的 M²因子误差很大。 M²因子要求光束截面的光强分布不能有陡直边缘,比 如对于"超高斯光束" M²因子就不适用 .
2、BQ值常用不同限孔能量测量法以及能对空间绝对能量分布或光强分布测量的探测系统 进行测量,要求具备可直接接收高能激光的强光阵列探测器或靶盘仪。与其他评价指标不同, BQ值是专门用于评价目标处强激光光束质量的指标,直观反映靶目标上强激光的能量集中 度。因此在评价目标处的强激光光束质量和激光对靶目标的破坏效果时,最适合采用 M²因子和相关概念的分析可知 : 与远场发散角 、聚焦光斑尺寸等[4]相比较 ,M²因子更为严格和全面地表 征了激光光束质量 。可以证明激光通过理想无像差和无穷大孔径光学系统 时 ,虽然束腰直径或远场发散角要变化 ,但作为比较的物理量即束腰直径与 远场发散角的乘积 , M²因子是一个不变量 。因此 ,使用 M²因子比之仅用聚 焦 光斑尺寸或发散角衡量光束质量更为全面一些 。
衍射极限倍数因子( β)的定义及确定
1、定义式
衍射极限倍数因子定义为 β=θ/θ0。
2、(如何确定)参考光束的选择
对于同一实际光束,选取不同的参考光束会 得到不同的β值,这样就给β因子的测定带来 式中,θ为被测实际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θ0为 了不确定性和混乱,因此必须统一和规范参 理想光束(也称参考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考光束的选择。 有研究表明,选取与被测光束发射孔径或面 积相同的圆形实心均匀光束为参考光束,得 到的远场发散角是所有相同孔径光束中衍 射角最小的,适用于以β因子来评价激光武 器系统的光束质量。
平面靶的形态相对简单,一般是由某种材料制作成平面形态; 腔靶即为激光注入打击到某种柱腔或者球形腔中,其材料和结 构相对复杂。两类靶型的尺寸一般都是mm量级,激光束聚焦 打靶的光斑尺寸一般是百微米量级。 靶场是激光装置系统末端,服务于打靶的场地。 激光聚焦打靶是国防军事实验以及远期民用聚变发电的重要驱 动应用。
适用激光范围(近场光束)
总述:β因子能较合理地评价近场光束质量,它是描述激光系统光束质量的 静态性能指标,但并没有考虑大气对激光的散射、湍流和热晕等作用。 β因子为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的光束质量提供了评价依据。β值的测量依赖于 光束远场发散角的准确测量。
局限性:由于激光本身的因素和在激光束传输过程中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 远场光的强度分布中含有较多的高阶空间频率分量,强激光经衰减后用 CCD 接收测量光斑宽度的办法,很难探测到光斑的高阶分量,相对的空间强度分布 很难反映出光斑的高阶分量,所得的 β值不能真实反映由于高阶弥散引起的 能量损失。它的准确测量对探测系统的要求较高,不适合于评价远距离传输 的光束。
局限性:由于高功率激光器,例如氟化氢(HF) 、氟化氘(DF) 和氧碘 化学激光器(COI L) ,一 般采用非稳腔结构,输出光束不是高斯光束,衡量非稳腔激光器产生激光 束的质量,采用BQ 值有一些不确定之处。
关于“靶”
靶,顾名思义是目标的打击点,其打击行为俗称打靶。靶主要 分为平面靶和腔靶两类。
适用范围(远场光束)
总述:BQ值把光束质量和功率密度直接联系在一起,反映了激光束在目标靶面上的能量集中 度,适合于对远场光束质量的评价,对强激光与目标的能量耦合和破坏效应的研究有着非常 实际的意义。 1、对远距离能量输送、耦合型的应用( 如激光空间供能) ,实际中关心的是焦斑上的激光能 量分布能否使尽量多的能量集中在应用所需的桶中或“靶面上”尺度内。此时适用BQ值。
光束质量评价方法
------ 四种评价标准及其适用激光范围 参考文献:1-10《激光光束质量的评价方法》
文章简介
激光光束质量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论题, 对不同应用的激光光束其质 量的评价标准一般不同。 本文给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激光光束质量的评价方法, 并分别对各种评 价标准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实际应用中对激光光束质 量的一些要求和相关的评价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