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地质

合集下载

东非大裂谷的地质远景与资源分析

东非大裂谷的地质远景与资源分析

东非大裂谷的地质远景与资源分析东非大裂谷是一个地球上独特的地理奇观,覆盖了从红海到莫桑比克的长度约5000公里的地区。

作为非洲最大、最深的地质裂缝系统,它以其丰富的地质景观和多样的资源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东非大裂谷的地质远景和资源潜力。

首先,东非大裂谷的地质历史悠久而复杂。

它是大地壳构造活动的产物,形成于1亿年前,随着大陆板块漂移和构造运动,裂谷逐渐扩张。

裂谷的主要特征是由两个平行的断层形成的,形成了西边高原和东边高原之间的深邃峡谷。

这个巨大裂谷系统承载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也是地质学家们的宝贵实验田。

其次,东非大裂谷被认为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能够见到地球演化全过程的地方之一。

它的地质结构和地形景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研究人类起源、大陆漂移和地壳运动等重要科学问题。

例如,在坦桑尼亚的奥尔多万东峡谷,化石记录着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如“露西”化石的发现。

这些化石证据证明了东非大裂谷作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点。

另外,东非大裂谷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资源种类多样,如金、银、钴、锂、铜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东非大裂谷的地热资源也是该地区的宝贵财富。

热液喷泉、间歇泉和火山喷发等现象为地热能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替代传统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东非大裂谷的地质远景和资源分析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该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的支持。

由于地理条件的独特性,探索和开发该地区的资源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此外,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

资源开采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东非大裂谷作为一个与地质历史和资源潜力相关的独特地区,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科学家和投资者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地质景观和资源,也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信息。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特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特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拥有独特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高原地形:该地区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主要高原包括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和南非高原。

这些高原的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

2. 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形特征,它由板块张裂处的断裂形成,从赞比西河口向北延伸至死海附近。

裂谷两岸有悬崖壁立,附近火山众多,谷底则有连串的湖泊,如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最深的湖泊坦噶尼喀湖和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都位于此区域。

3. 刚果盆地:刚果盆地是世界最大的盆地之一,由于地壳上升和刚果河的下切作用,湖水外泄而形成。

刚果河下游没有形成三角洲,且该地区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

4. 海岸线特征: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海岸线相对平直,海湾、半岛和岛屿较少。

最大的海湾是几内亚湾,最大的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

5. 气候类型:该地区气候多样,以赤道为中心,气候呈南北对称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居世界第二,热带草原气候广泛分布,热带沙漠性气候面积居世界第一,此外还有地中海气候等类型。

6. 地理位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致位于北回归线和30°S之间,以及10°W与50°E之间,赤道和20°E穿过中部。

该地区横跨南北半球,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

综上所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这些都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非洲大裂谷的形成与地质特征

非洲大裂谷的形成与地质特征

非洲大裂谷的形成与地质特征非洲大裂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地质奇迹之一,它横贯东非大地壳,被誉为“分隔非洲的伤口”。

非洲大裂谷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地质特征,是由于数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形成的。

首先,了解非洲大裂谷的形成需要了解地壳构造。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它被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和小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的内部运动着。

非洲大裂谷正是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

其次,非洲大裂谷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约2千5百万年前的石器纪时代。

在这个时候,非洲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之间,沿着非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壳裂缝。

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块之间的运动导致地壳裂缝逐渐扩大和拉长,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非洲大裂谷。

非洲大裂谷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地质系统,包括东非大裂谷、南非大裂谷和西非大裂谷等多个分支。

东非大裂谷是最长、最深、最活跃的分支,其长度超过6000公里,最宽处达到100公里,最深处超过2600米。

这个分支还包括许多火山口,如坦桑尼亚的基里马干托火山、肯尼亚的纳库鲁火山和埃塞俄比亚的埃尔塞特火山。

非洲大裂谷地区的地质特征非常独特。

一方面,裂谷地区富含矿产资源,如金、银、铜和锡等。

这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在形成裂谷过程中带来了丰富的矿物质的缘故。

另一方面,非洲大裂谷地区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由于地壳裂缝导致地热能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一些地区形成了温泉和间歇泉,甚至发展了地热发电。

此外,非洲大裂谷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考古遗址之一。

在肯尼亚的奇瓦湖地区,人类化石的发现证明了人类在非洲大裂谷地区的起源。

这些化石揭示了人类进化的重要线索,对于探索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家对非洲大裂谷的研究表明,它仍然处于活跃状态。

由于板块运动的持续作用,裂谷仍在扩张,这可以从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现象中得到证实。

尽管裂谷地区在地质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这也使得非洲大裂谷成为地质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宝贵研究场所。

综上所述,非洲大裂谷的形成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随着数百万年的时间,由于地壳裂缝的扩张和拉长,大裂谷逐渐形成。

非洲地形知识点总结

非洲地形知识点总结

非洲地形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非洲的地形概况非洲大陆的地形主要由东高西低的地形特点。

东部和南部地势高,包括阿比西尼亚高原、东非大裂谷等,而西部和北部地势低,主要是撒哈拉沙漠、纳米布沙漠、喀拉哈里沙漠等干旱地区。

整个非洲大陆总体来说,呈南北倾斜的斜面地形,且南部地形较为复杂,而北部和西部地形较为单一。

第二部分:非洲高山地形非洲最著名的高山地形是基里马尼罗山(Mount Kilimanjaro),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由standing 山峰,同时也是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

基里马尼罗山是非洲东部大裂谷的一部分,位于坦桑尼亚境内,其山体形成于中新世,主要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

此外,阿比西尼亚高原也是非洲著名的高地,由一片巨大的熔岩台地组成,地势较为平坦,且高度约在2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

第三部分:非洲的平原地形非洲的平原地形占据了大部分的陆地面积,主要分为中部非洲的刚果平原、东部非洲的大裂谷平原和南部非洲的喀拉哈里沙漠。

其中,喀拉哈里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占地约56万平方公里,地势稍有起伏,且有多处岩石散乱的山岭。

大裂谷平原则是非洲最活跃的地质地形,分为东非裂谷带和西非裂谷带,孕育了赞比西河、尼罗河等多条大河。

刚果平原则位于刚果盆地,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

第四部分:非洲的沙漠地形非洲的沙漠主要包括撒哈拉沙漠、纳米布沙漠和喀拉哈里沙漠。

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占地约900多万平方公里,横跨北非诸国,地表多为沙漠化的高山和平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纳米布沙漠则是南部非洲的一处沙漠,位于纳米比亚境内,由红色的沙丘构成,地理景观优美。

喀拉哈里沙漠位于非洲南部,沙漠地表呈现跳动的沙漠草原,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

第五部分:非洲的丛林地形非洲的丛林地形主要包括刚果雨林和非洲大草原。

刚果雨林位于非洲中部,面积广阔,植被茂盛,热带雨林气候,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非洲大草原则覆盖了东非和南非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草食动物的天堂。

非洲大裂谷大自然的奇迹

非洲大裂谷大自然的奇迹

非洲大裂谷大自然的奇迹非洲大裂谷:大自然的奇迹非洲大陆上有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迹——非洲大裂谷。

它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裂谷,横跨12个非洲国家,总长度达6000多公里,宽度可达50公里,最深处深达6000多米。

非洲大裂谷以其壮丽的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一、地质特征非洲大裂谷是一条巨大的地壳裂缝带,由东非大裂谷和锡尔西南大裂谷组成。

东非大裂谷是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它横跨了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三个国家。

裂谷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它是非洲大陆持续撕裂的痕迹。

裂谷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势各异,包括高原、山脉、盆地和湖泊等景观。

二、壮丽景观非洲大裂谷的景观多种多样,每一段裂谷都有其独特之处。

为了更好地展示非洲大裂谷的壮丽景观,我们可以从北到南,逐一介绍。

首先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这里地势较高,有许多火山山脉和火山口湖。

其中,坦桑尼亚的纳特龙火山口湖是非洲最大的火山口湖,其湖泊碧绿清澈,周围的山峦和火山喷发的痕迹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

接下来是裂谷的中部,这一段地势较低,分布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

肯尼亚的纳库鲁湖是一片广袤的盆地,湖泊与周围的大草原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

而坦桑尼亚的塞伦盖提国家公园则是非洲大裂谷最具象征性的地方之一,这里有茂密的丛林、雄伟的山脉和流淌的河流,在幽静的自然环境中保护了许多豹、狮子和大象等野生动物。

最后是裂谷的南部,这一段地势又高了起来,湖泊众多。

坦桑尼亚的马尼亚拉湖是非洲第二大湖泊,湖岸线曲线优美,水域中还有众多的鱼类和鸟类。

而津巴布韦的卡拉哈里盆地则以其广阔的草原和壮观的飞瀑而闻名,是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丰富生物多样性非洲大裂谷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了各类动植物的乐园。

这里分布着众多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在裂谷的北部,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动物。

此外,北部地区的土著部落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东非大裂谷火山群的地质演化与地震活动

东非大裂谷火山群的地质演化与地震活动

东非大裂谷火山群的地质演化与地震活动东非大裂谷火山群位于非洲东部,是非洲最大的火山群之一。

它由一系列火山活动构成,地质演化十分复杂,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探讨东非大裂谷火山群的地质演化以及地震活动的原因。

一、地质演化东非大裂谷火山群形成于大约2000万年前,这一地区的地壳板块受到构造力从两个方向上拉扯,导致地壳的拉伸和断裂,火山活动随之而来。

这个过程中,大量岩浆涌入地壳,形成了数百个火山口和火山喷发。

火山群中最活跃的火山是基鲁亚火山,它的爆发活动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基鲁亚火山的爆发喷发了巨大的岩浆和烟尘,给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除了火山的喷发活动,东非大裂谷火山群的地质演化也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这个地区存在多段逐渐发展的断层,地质运动不断使得地壳发生断裂。

断裂导致的地震活动成为了东非大裂谷火山群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地震活动的原因东非大裂谷火山群所处的非洲地板与阿拉伯地板之间有一个主要的断层,称为裂谷断层,是东非大裂谷形成的主要原因。

裂谷断层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断层,沿着整个裂谷线延伸了许多公里。

裂谷断层的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拉伸和断裂,从而形成了东非大裂谷。

断裂过程中,岩石因拉伸和压力产生了裂纹和裂隙,这些缺口使得地震活动不断发生。

除了裂谷断层,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也与地震活动有关。

地球的地壳由大块岩石组成,这些岩石板块在地壳运动中相互挤压,导致潜在的能量积累。

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的抵抗力时,地震就会发生。

东非大裂谷火山群位于非洲地板上的板块交界处,是许多板块的碰撞和摩擦的地方,这使得地震活动更加频繁。

三、对地区的影响东非大裂谷火山群的地震活动对周边地区造成了许多影响。

首先,地震造成了土地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和土地塌陷。

这对周边地区的居民和农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其次,地震会导致水源的变化,地表下的岩石断裂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水位和水质。

这对于依赖地下水的社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演化过程

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演化过程

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演化过程东非大裂谷是一个宏伟壮丽的自然奇观,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特征之一。

它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演化过程。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延伸了约6400公里,从亚丁湾一直延伸到马拉维湖。

它分为东裂谷、中裂谷和西裂谷三个部分。

这个裂谷是由非洲大陆板块和亚拉伯板块的分离而形成的。

第一个关键要素是板块运动。

在地质学上,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地壳不断运动的现象。

在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中,非洲大陆板块和亚拉伯板块之间发生了分离。

大约三千万年前,这两个板块开始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给裂谷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地壳薄化。

裂谷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薄化和拉伸。

当板块分离时,地壳开始薄化,并在拉伸的作用下产生裂隙。

这些裂隙逐渐扩大,形成了裂谷。

第三个关键要素是地壳断裂。

在裂谷的形成过程中,地壳断裂是不可或缺的。

地壳断裂是指地壳中断开的岩层。

这些断裂带在裂谷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是地壳断层和裂隙的集合。

地壳断裂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也有助于裂谷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裂谷不断延伸和扩展。

这导致了地壳在某些地方的下沉,形成了许多湖泊,如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

此外,裂谷还导致了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增加。

在裂谷的西侧,有一系列活火山,如基里马尼亚罗火山和纳图龙火山。

除了地质变化,裂谷还扮演着生物进化的重要角色。

东非大裂谷是人类和其他动物进化的摇篮之一。

许多早期人类化石在这里被发现,如露西和图尔干人。

这证明裂谷的环境条件对人类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壮观的过程。

它是由板块运动、地壳薄化和断裂引起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裂谷不断扩展,并形成了许多湖泊和火山。

它还在地球上培育了丰富的生物进化。

对于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来说,东非大裂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我们对地球的理解的重要窗口之一。

非洲撒哈拉沙漠红土地质的物理特征与发展利用

非洲撒哈拉沙漠红土地质的物理特征与发展利用

非洲撒哈拉沙漠红土地质的物理特征与发展利用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沙漠,其红土地质是其独特的物理特征之一。

红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气候、水文循环、地质构造等。

这种红色土壤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沙漠地区的发展利用也具有重要价值。

撒哈拉沙漠的红土主要是由于氧化铁和有机物质的存在而呈现红色。

由于沙漠地区干旱且缺乏植被覆盖,表土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氧化,形成一种红色氧化铁。

此外,由于沙漠地区降雨量有限,植物残渣对土壤的有机物质含量也较低,在土壤中分解较慢,从而形成一种红土。

这种红土在沙漠环境中广泛分布,为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撒哈拉沙漠红土的物理特征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发展利用潜力。

首先,红土的颜色鲜艳且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可以在沙漠地区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

红土浇筑的建筑物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能够减少室内温度的变化,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红土还可以用于制作陶器和砖块,为沙漠地区的手工艺和建筑材料提供原料。

其次,撒哈拉沙漠红土质地较为松散,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和水分渗透。

沙漠地区的水资源稀缺,因此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水源。

红土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够促进雨水渗入土壤,增加植物的水分供应。

此外,由于土壤质地松散,易于插植根系,可以帮助固定沙漠表面的沙丘,减缓沙漠蔓延的速度,保护沿海城市和农田。

再次,撒哈拉沙漠红土的物理特征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红土的颜色艳丽,与沙漠中的金黄色沙丘形成鲜明对比,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

人们可以通过开发沙漠旅游,让游客领略到红土地质的独特风景,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沙漠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撒哈拉沙漠红土地质的发展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沙漠地区的干旱气候对植被生长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限制。

沙漠地区的水资源和土壤肥力有限,人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土地治理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其次,沙漠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面临着供水困难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地质非洲大陆除北部地区外,从前寒武纪起就是一个较为稳定的隆起陆块。

非洲南部30亿年前的地层尚未变质,为世界上早前寒武纪地质记录保存最好的地区。

这里不整合覆盖在太古宙基底之上的沉积物大部分也是非海相的。

非洲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与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地层类似,故被认为与前述几个洲曾同属于冈瓦纳古陆。

基本构造格架及其演化非洲大陆由非洲地台和阿尔卑斯褶皱带的一部分组成。

非洲地台包括除大陆西北缘从摩洛哥到突尼斯的阿特拉斯山脉之外的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和地理上属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阿特拉斯山脉是阿尔卑斯褶皱带的一部分(见特提斯地质)。

一般认为非洲大陆的地台部分经过4个演化阶段。

①地壳初始形成阶段(>35 亿年)。

早太古代后期在非洲中南部出现了一些古老陆核,如津巴布韦克拉通上有36±2.9亿年的英闪片麻岩,卡普瓦尔克拉通上斯威士兰超群下部火山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为35.7亿年,林波波带中部桑德河片麻岩的变质作用年龄为37.86±0.3亿年。

②克拉通化阶段(35~16.5亿年)。

在这个阶段形成了许多被活动带包围的原地台。

津巴布韦地台的克拉通化约始于34亿年,卡普瓦尔地台始于31亿年,东非地台始于26亿年。

大陆总体经25亿年沙姆瓦运动和16.5亿年马永贝运动先后完成克拉通化。

③地台发育和内部破裂阶段(16.5~6亿年)。

在盖层沉积阶段,地台内部发生破裂,形成裂陷槽,经构造变动后成为褶皱带。

如14亿年基巴拉运动形成基巴拉-布隆迪-卡拉维-安科莱褶皱带。

另有一些稳定区经构造运动重新活化成为活动带。

6.5~6.2亿年的加丹加运动或泛非运动使非洲固结成为一个整体。

泛非运动是非洲大陆最广泛的一次构造活动。

④地台盖层和大断裂发育阶段(6 亿年以内)。

刚化了的非洲地台很少再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变形作用通常以宽阔的盆地形式出现,如刚果盆地、卡拉哈里盆地、卡鲁盆地和乍得盆地等。

这些盆地接受了石炭纪—第三纪的盖层沉积,如卡鲁盆地全部由卡鲁系充填,轴部深达6000米。

后期的加里东、海西和阿尔卑斯运动仅影响大陆的西北边缘和东、西沿海地带。

白垩纪开始,非洲大陆内部出现大规模断裂,先后形成中西非裂谷和东非裂谷,是两条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图1)。

它们具有典型的大陆裂谷特征,沿裂谷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峡谷、湖泊和盆地,边缘为相互平行的阶梯状断层群,并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裂谷带一般深1000~2000米,宽30~60公里,在坦桑尼亚境内的东非裂谷最宽达1000公里。

中西非裂谷的形成期从白垩纪到早第三纪,主要表现为沉降和沉积作用;东非裂谷从中生代开始,其成因与侏罗纪时印度洋的生成和白垩纪时大西洋的打开有关,而且张裂重叠在泛非运动时产生的活动带上,至今还保持活动,主要表现为上升、火山作用和地震。

东非裂谷可能是一种初始的板块边缘。

地层前寒武系在非洲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见到,由变质程度不同的岩层组成,并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

其中以南非发育最全。

南非的斯威士兰超群和津巴布韦的塞巴奎超群是非洲出露最老的岩层。

下部是一套超镁铁质岩为主的火山岩,著名的科马提岩即产在斯威士兰超群的科马提组中,超镁铁质岩的Sm-Nd 同位素年龄为35.4±0.3亿年和35.7±0.5亿年,是地球的原始基性地壳。

斯威士兰超群之上不整覆了一套几乎未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系,时限为30~17.5亿年,其中晚太古代的多米尼昂里夫超群和威特沃特斯兰德超群均有含金、铀的砾岩层。

早元古代德兰士瓦超群以巨厚的白云质灰岩为主。

中元古代的瓦特堡超群是一套夹火山岩的陆相碎屑沉积,中非的基巴拉群和布隆迪群也是盖层沉积。

晚元古代主要分布在中非和西非,为陆相和陆表海沉积,并有3期冰成岩沉积。

南非晚元古代顶部纳马群底部的库伊比斯亚群中有保存很好的腔肠动物门的Rangea、Pteridinium化石,故该群上部属早寒武世。

古生界大部分出露在非洲北部,海进范围最大时可达到几内亚湾。

寒武系除南非纳马群外,只见于摩洛哥和亚喀巴湾。

奥陶系限于西北非和撒哈拉地区,大多为浅水砂岩沉积。

在南非开普山的桌山砂岩中有阿什及尔期晚期的三叶虫碎片和腕足类化石。

海相志留系主要为笔石页岩,出露在西非和撒哈拉地区。

南非、刚果和坦噶尼喀则广泛发育陆相红色砂岩和砾岩,化石稀少,只刚果发现甲壳纲和鱼等化石。

北非的泥盆系与志留系为海相连续沉积,分布广泛,层序完整,化石丰富。

南非早泥盆世为海相砂页岩。

西北非从石炭系上威斯特伐利亚阶开始为陆相含煤沉积。

南非的卡鲁系厚度很大,是晚石炭世到早侏罗世的陆相沉积,底部有冰碛层。

二叠系含典型冈瓦纳相舌羊齿(Glossopteris indica)植物群,其上三叠系的博福特组以富含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化石而著称。

顶部德拉肯斯山组具高原玄武岩特征。

中生界在北非主要是海相沉积,三叠系碳酸盐岩中夹有盐岩和石膏层。

侏罗纪除发育高原玄武岩外,整个大陆几乎都处在剥蚀时期,晚侏罗世海水沿索马里进入坦噶尼喀境内。

白垩纪海侵范围扩大,沿东、西海岸一直伸向南非开普山,动物群属印度- 太平洋和地中海型。

在大陆内部撒哈拉、提贝斯提和苏丹等地是陆相和潟湖相沉积。

白垩纪以后,海域范围缩小,在北非隆起上保存了一系列始新世—上新世的湖相沉积,赤道以南的卡拉哈里系为陆相砂岩,产乳齿象和犀牛等,海相沉积仅出现于北非和大陆东、西海岸一带,为货币虫灰岩及有孔虫页岩、泥灰岩。

第四系有冲积物、海成阶地、沙漠沙和火山熔岩、凝灰岩等,在南非奥兰治洞穴堆积中采到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Dart)化石,并伴有其他的动物化石。

岩浆活动非洲大陆的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活动期为前寒武纪和新生代,中生代有高原玄武岩喷溢和金伯利岩侵位。

太古宙除镁铁质岩和超镁铁质岩外,还有花岗质和过碱性的岩体侵位,如津巴布韦花岗岩,德兰士瓦帕拉博鲁瓦碱性杂岩,以及紫苏花岗岩和斜长岩等。

这些片麻岩化的花岗岩岩基往往在太古宇地层中密集共生,构成底辟式片麻岩穹隆(见穹隆)。

早元古代是镁铁质岩浆活动的重要时期,非洲著名的津巴布韦大岩墙和灌木草原杂岩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前者长480公里,宽8~10公里,主要由蛇纹岩化辉石岩、橄榄岩、方辉橄榄岩、苏长岩等组成,夹有铬铁岩层,时代为24.6±0.16亿年;后者是由不同岩类形成的一套火成杂岩,除镁铁质岩类外,晚期还有花岗岩侵入。

新生代的火山作用分布在大陆内部和海域的一些岛屿上,尤其在东非和中非比较集中。

肯尼亚峰就是一个被剥蚀的火山锥。

东非大裂谷带有大面积火山熔岩覆盖,富钠质,厚度超过1000米。

坦桑尼亚和刚果的一些火山现在仍在喷发,如刚果的尼亚穆拉吉拉火山1939~1940年仍有玄武岩流溢出。

矿产资源非洲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石油、铁、铬、铜、铝土矿、磷酸盐、金刚石和金等,其中金刚石、金和铝土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他如锰、铀、镍、钒、钴、铂、锑、石棉等储量也居世界前列。

非洲的金刚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5%左右,主要集中在南部。

南非的金刚石产于金伯利岩内,其他地区为富金刚石砂矿。

南非金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左右,主要产于威特沃特斯兰德超群的含金、铀砾岩层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矿床类型。

津巴布韦是非洲的第二大产金国,金主要采自太古宙绿岩带中。

铝土矿主要产在几内亚、塞拉利昂、加纳、喀麦隆等国,其中几内亚的储量居世界之首,属风化红土型铝土矿,矿石为三水铝型。

南非德兰士瓦比勒陀利亚的铁矿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床之一,由层状褐铁矿和鲕状或豆状铁矿石组成。

铬铁矿主要产于南非德兰士瓦杂岩和津巴布韦大岩墙中,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层状铬铁矿。

中非的赞比亚和原扎伊尔是世界上4大产铜区之一,属砂岩型铜矿,矿床赋存于晚元古代加丹加群罗恩组。

磷矿主要产于西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西撒哈拉等地,为早第三纪的沉积磷矿,原扎伊尔有大型内生磷灰石矿床。

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产在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等国,含油气的层位较多,主要在古新世地层中。

非洲地质概要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作者:何金祥发布时间:2006.11.20非洲大陆位于东半球,地跨赤道南北,南北最长约8000公里,东西最宽约7500公里,有56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大陆是地球上第二大大陆,也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含有太古代克拉通(>25亿年)地壳的地区。

非洲大陆前寒武纪地层广泛发育,占据了该大陆约80%以上的地区,仅在该大陆的西北部边缘和南部边缘有显生宇造山带。

非洲大陆构造线走向主要为南北向或北东-南西向,前寒武纪地层全部强烈褶皱并有花岗岩、混合岩侵入。

在非洲大陆东部,发育有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沿大裂谷两侧有大范围的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

如图1。

一、地层?非洲大陆各时代地层均有发育,以太古界、下元古界和中上元古界地层最为重要,其次为古生界。

非洲大陆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在南非、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坦桑尼亚、民主刚果、乌干达、苏丹、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等国,岩性主要为一套中深变质的铁镁质到长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系,上部含较多沉积岩。

下元古界地层主要分布在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一带,岩性为一套中浅变质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系;中上元古界地层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和中部非洲一带,主要为一套浅变质到未变质的碎屑岩系和碳酸岩系。

非洲大陆的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南非等国,在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莫桑比克、马拉维、马达加斯加、几内亚、尼日利亚、民主刚果、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国也有分布,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和含煤沉积。

非洲地区的中生界地层分布较为局限,主要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碎屑沉积岩。

非洲新生代的地层则以现代碎屑沉积和风沙沉积为主。

二、前寒武纪含矿建造?前寒武纪历史在非洲大陆的地史演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同时,非洲大陆在前寒武纪地层中还发育了多个重要的含矿建造(或岩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含矿建造包括:太古代绿岩带含金建造、晚太古代含铁建造(BIF)、晚太古代含金、金刚石砂砾岩建造、早元古代绿岩带含金建造、早元古代含金(金刚石)砂砾岩建造、中晚元古代含铜(钴)砂页岩建造、中晚元古代含锰建造等,见表1。

三、构造演化特点?非洲大陆在其演化发展中,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

但总体看,各个时期的地质构造作用特点可以简单归纳如下:(1)前寒武纪时期,地质作用的主要特点是多期多阶段的板块碰撞拼合作用、裂谷作用、火山喷发作用、岩浆侵入活动、大规模花岗岩化混合岩化作用和多期次的变质作用,造就的主要金属、非金属矿床包括金、铜、铬、铂族、锰、铁、镍、钒、钛、铀、石墨、金刚石;(2)古生代时期,主要表现为多期多阶段的大规模海水进退和盆地升降作用,含煤地层发育;(3)中新生代时期,主要表现为强烈裂谷作用和大范围的基性超基性、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以及现代沉积作用等,造就了非洲大陆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油气矿床、内生金刚石矿床、贱金属矿床、铀矿床及各种砂矿矿床,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