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牛津版科学十一单元课件

合集下载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3 听觉 课件(共52张PPT)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3 听觉  课件(共52张PPT)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 “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小资料1
失聪
• 传导性耳聋:

• 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
1、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或打耳光形成鼓膜内外压力
差引起。
3、潜水过深。
神经性耳聋:
1、听神经受损伤。
2、药物影响等。
如果你是五官科医生……
病人:我的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了……
耳蜗内的
听觉感受器
耳蜗
声音放大
鼓室内 听小骨
振动传声
产生兴奋 听神经
大脑
听觉
你、你爸、你爷爷三者相比较你 们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差异吗?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得不敏感。 这时也可以用助听器会听的清楚些。
但如果一个人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 分受了损伤,那么即使用助听器也 很难再听到声音了,这就叫失聪。
引起___鼓__的膜振动,这种振动能引起_______ 听小骨
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内耳中的____上的听觉感受 器产生兴奋,并由
___耳__蜗_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听觉,我们就听
到听声神音了经。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三、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声波的通道 鼓膜
2
学习重点
人类能够听到_____(有限/无限)范围内的声音频率,而且各 人的听力范围_____(并不相同/相同)。
3
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一种波,有振动物体所 产生并在介质中_传__播__的一种波,具有一定的_能__量__。
11.3.4 保护听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了解声音是一种波,由振动物体所产生 并在介质中传播的一种波,具有一定的能量。一般将由物体振动时所 产生的声音的能量的大小称为声音强度。声音强度的测量单位是“分 贝(dB)”。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11.5 脑与感觉 第二课时(11.5.2-11.5.4)教案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11.5 脑与感觉 第二课时(11.5.2-11.5.4)教案

11.5 脑与感觉(第二课时)11.5.2脑能接受和分析各种信息11.5.3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11.5.4合理用脑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的第五节“脑与感觉”的第二课时。

本章的主题为:在外界刺激下,感觉器官的感知和大脑的协调。

教学目的是:在了解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认识人类是如何利用感觉器官,并在大脑综合下感知分析外界的信息。

《脑与感觉》为本单元的第五个板块,要求学生知道脑作为司令部,能接受和分析各种信息,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

本节课时作为“脑与感觉”的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大脑产生错觉”、“大脑能协调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和“合理用脑”。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积极求知的年龄阶段,探究欲望强烈,有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乐于探索。

前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具有的五种感觉,尤其是在视觉和听觉这两大重要感觉的学习中,了解了视神经和听神经能将信息传给大脑,基本掌握了大脑的基本结构以及反射弧的构成,通过膝跳反应体验到脑能接收和分析各种信息。

这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脑作出的判断并不是永远正确。

(2)知道个体间的反应时间差异以及训练后能缩短反应时间。

(3)认识合理用脑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活动,初步学会重复多次测试和计算平均值使结论更可靠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小组活动,培养协调与合作的意识。

(2)由一系列视觉小实验的判断经历,知道脑在分析信息时会出现错误。

从而培养客观、辩证看待事物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脑作出的判断并不是永远正确。

(2)个体间的反应时间差异以及训练后能缩短反应时间。

五、设计思路本课分为复习旧知、错觉的产生、比一比谁的反应快、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及小结反馈。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2 视觉 课件(共52张PPT)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2 视觉  课件(共52张PPT)

比较瞳孔在管线变化前后的变化
结论: 光线强烈时瞳孔变 ,光线较弱时,瞳孔变
猜一猜: 瞳孔与虹 膜的关系
虹膜会随着 的强弱而伸缩改变瞳孔的 ,从而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的多少
眼睛各部分的作用及相关应用
名称
作用
角膜 光线经此射入眼球眼睛提供大部分力 cornea 巩膜 和角膜一起维持眼球形状,保护眼内组织
虹膜 位于晶状体的前方,将眼房分为前房和后房不同种族 iris 人的虹膜颜色,纹路都不同。虹膜识别技术
光的反射
当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 生反射现象 .
N
B
A
θ1 θ2
O
镜 面
光的反射
实验表明:光的反射遵循如下的规律
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 线跟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θ 1= θ2
反射定律
N
B
A
θ1 θ2
反射现象光 路是可逆的
O
平面镜
日常生活中用的镜子,反射面是平面,叫做平面镜.
睫状肌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二、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 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 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 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 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 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 清近处的物体。
三、近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 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
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
平面镜 O
S
C
物体上一点
A
A′
B
O′
B′
S′ 平面镜
平面镜
S点发出的所有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反射后, 它们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与S′点,且S′与S点到 镜面的距离相等.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1章 感知与协调 复习课件(共28张PPT)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1章 感知与协调  复习课件(共28张PPT)

5、 人的视觉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利用光__学__仪__器__来克服视觉上
的限制。
6、 光的反射定律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_法___线都在同__一__
平面上;反射角的大小_等__于_入射角的大小。 7、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太__厚__或眼球前后径过__长__,远处的物体在 视网膜_前__面_(前面或后面)成像,像显得模糊不清。为了矫正 通常佩戴_凹__透__镜___;远视是由于晶状体_太__薄_,或眼球的前后径 过__短__,近处的物体在视网膜的后__面__ (前面或后面)成像。为
眼的结构:
眼的结构:眼球表面:瞳孔(黑)、虹膜(灰)、巩膜(白)
外层 角膜(透明,聚焦光线) 巩膜:坚韧、厚、保护眼球
眼球壁
虹膜
中层 睫状肌:控制晶状体的厚度
脉络膜
外层 视网膜、黄斑
内容物:晶状体(调整聚焦)和玻璃体
• 瞳孔在强光下变小,黑暗中变大。
• 眼外肌用来控制眼球的转动。
• 晶状体,透过它看字体,字体放大,向内挤 压,字体变大。
矫正远视通常佩带_凸__透_ 镜。
8、人体的感觉细胞( C )
A、只存在于皮肤 B、只存在于指尖
C、存在于全身各部分 D、只存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
9、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运动时,与身体平衡直接有关的调节中枢是( B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眼球
10、下列各种刺激中皮肤不能感觉的是( A )
• 脑干:调节人体基本活动的中枢:控制呼吸、 心跳等活动。
感觉器
• 感觉器官是把接受到的刺激变成信息,信息沿感觉神 经传到大脑,大脑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决定做什 么,将处理过的信息通过运动神经送到肌肉做出反应脑部 不是准确分析信息时会出现错觉。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2.1 光线和眼 教案2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2.1 光线和眼  教案2

光线和眼【教学内容】《光线和眼》是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中的内容。

此前,在小学自然中,已经学习过眼睛的基本结构,知道光进入眼睛才能看到物体,并且物体在视网膜所成像是倒立的,最终经过大脑的处理回复为正立的像,形成视觉。

本节课将要学习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具体直观的针孔相机模拟抽象的眼结构,了解其成像特点,并能够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针孔相机的成像规律,为下节课学习眼的结构与眼睛如何看见物体做好准备。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通过“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等实验活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生活中有关光的现象,思考和尝试找到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在光的作用下,通过“针孔相机”实验突破本课难点,初步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并能解释针孔成像规律,从而了解人眼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结果。

【学情分析】学生对光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光的传播路径。

部分学生虽知道光线的传播路径是直线,但仅仅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用实验进行探究验证过。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地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但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环节上还需要提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确认光沿直线传播并且能够用学到的知识,简单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辨别发光体与不发光体”活动,能区分发光体与不发光体,知道能看到不发光体的原因。

2.通过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等活动,寻找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初步学习“证据支持假说”的科学论证方法,养成思辩能力。

3.通过“针孔相机”实验,了解针孔相机的成像规律,知道光到达眼睛的过程,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写好字的纸、粉笔屑、激光笔、针孔相机、多媒体课件学生资源:牛奶、果冻、烧杯、激光笔、针孔相机、凸透镜、蜡烛、打火机【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通过创设的“猜字”情境引入,使同学认识到光是眼看到物体的重要条件,并且通过寻找光源活动辨别发光体和不发光体,知道生活中能看到不发光体是物体反射发光体的光造成的。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5 脑与感觉 课件(共52张PPT)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5 脑与感觉  课件(共52张PPT)

2.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中枢
例如: 膝跳反射
3.错觉的产生
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 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 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 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 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 不相符的事物。
一台精密的机床,长久不用, 会生锈损坏; 若无休止地使用,也会磨损甚至烧坏零件。
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不爱用脑的人,脑子 不灵;若持续不停地使大脑工作,人就会疲劳, 甚至神经衰弱。因此,合理地用大脑,是提高脑 力劳动效率最重要的因素。
探究竟•资料分析
⒈分析下面的资料,想一想,要做到强身健脑,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刻度尺落下的距离(cm) 测试者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平均值
自己
同伴
问题:
1.为什么要重复多次实验 求取平均值?
2.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 说出谁的反应时间短吗?为 什么?
3.全班谁的反应最快?
11.5.4 合理用脑
身边事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看见一些同学废寝忘食 地学习到深夜,可是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那么, 怎样才能合理用脑,妙学巧思呢?
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中央前回(4区)是运动 区。在较低等的哺乳类动物(如猫、兔等),体 表感觉区与运动区基本重合在一起,称为感觉运 动区。这区域即是体表感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的代 表区,又是运动区。在灵长类动物(如猴、猩 猩),体表感觉区与运动区逐渐分离,前者位于 中央后回,后者位于中央前回,但这种分化也是 相对的。在人脑,刺激中央沟周围皮层时发现, 产生运动反应的机会有20%发生在中央后回,而 80%发生在中央前回,所以总的来说运动区主要 是在中央前回,在灵长类动物,关节和肌梭感觉 传入可投射到运动区。应该指出,运动区主要接 受从小脑和基底神经传来的反馈投射。

牛津版上海版七年级下册 Unit 11 Electricity课件 (共53张PPT)

牛津版上海版七年级下册 Unit 11 Electricity课件 (共53张PPT)

forms
of
energy
it=electricity
It=electricity
me=Benny
They=cables
They=batteries
wire cable
street power station
Yes
I was able to trick Daisy at last
NO
We can’t see electricity, but we can
2. Hong Kong and Shenzhen are connected by Luohu Bridge . connect v.
1. (常与to, with连用)连接;结合;连结 Will you connect this wire to the television?
你把这根电线和电视机连上好吗?
2 . 接通电话 Connect me with Beijing University.
给我接北京大学。
9 bury v. buried buried When people died , they are usually buried .
10. cable n. 电缆 wire: n. 电线 Computers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by means of cables.
n. 找头;(找回的)零钱 Here is your change.
energy n. Young people usually have more energy than the old.
年轻人通常比老年人有活力。
energetic a.
1. He is an energetic boy; he enjoys sports.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1章感知与协调11.2视觉眼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教学课件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1章感知与协调11.2视觉眼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教学课件牛津上海版
在强光下,瞳孔变得较小 虹膜会随着光的强弱而伸缩改变瞳孔的大小,从而 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的多少
眼是视觉器官。虹膜调控瞳孔的大小, 从而改变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当光线强烈 时,瞳孔变小;当光线较弱时,瞳孔变大。 光线通过瞳孔到达视网膜时,能使光线通过 的结构有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近视与远视
由于睫状肌可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我们就可以看见 不同距离的物体。
视网膜:是一层充满黑色物质的细胞,它们吸收多余的光线,防止 光线在眼球内部反射而使像变得模糊。视网膜是眼的唯一感光装置, 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底片。
脉络膜:盖在巩膜上面,富含血管和黑色素,其功能除了给眼球 其他部分供血外,主要是遮光,好比是照相机的暗箱一样,不漏 光才能得到清晰的图像。
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小孔,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睛。 分别在黑暗环境和强光的环境中观察同伴的瞳孔有什 么变化。
睫状肌 角膜 虹膜 瞳孔
晶状体 巩膜
玻璃体 脉络膜 视网膜
视神经 盲点
角膜:眼球前部透过光的部分,是眼的第一个聚光装置。
晶状体:位于瞳孔的后面,透明而有弹性,是比角膜更重要的另一 个聚光装置。晶状体的存在,使眼球分隔为前后两房。前房较小, 充以水样液,称为房水。后房较大,充以粘稠的透明液,称为玻璃 液。这两种液体有一定聚光能力,还有保持眼球正常形状的作用。 后房的内壁是盖在脉络膜上的视网膜。
B
入射角α 反射角 β
αβ
M
O
M′
平面镜 MM′ 入射点 O
平面镜的应用
潜望镜
潜望镜原理
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人耳的构造
听小骨
把振动放大, 把 内耳 耳蜗
收集 声波
鼓膜
声波经过外 耳道,敲击 鼓膜,使之 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线和眼
我们如何看到物体?
发光体:某些物体本身能发光,如太阳、点燃的蜡烛、通电的灯泡等。 不发光体:某些物体本身并不能发光,如房屋、树木、书本等。
世界上大多数物体都是不发光体,但它们往往能将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 因此我么可以看到它们。
属于发光体的是灯泡; 属于不发光体的是_墙___壁___、__扶___梯__、___椅___子__、___壁__画等。
人类头部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 皮肤、舌等。 那么,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觉器官的应用
阅读报纸时,运用的感觉器 官是:眼
阅读盲文时,运用的感觉 器官是:皮肤
餐馆里就餐时,要区别餐桌上无标记的调味品,你会用哪 些感觉器官? 鼻、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响尾蛇: 眼和鼻孔之间有一个小窝,其中有热感觉 细胞,能感知1—2米以外恒温动物散发的 热量。
鱼: 鱼的侧线上布满了纤细胞,对水流变化十 分敏感。
水母: 位于身体的反口面中央有平衡囊,囊中有石 灰质的平衡石。平衡囊与身体上8条纤毛板 相连,有调节身体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功能。 甲壳动物也类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通常用光线来表示光: 光的前进路径用直线表示,前进方向用箭头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你能再说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月食,日全食,树叶缝隙中射下的光线等。 发光体本身能发光。不发光体虽然本身并不发光,但它们 可以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于是我们能看得见它们。 光沿直线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蝇: 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了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平 衡棒不仅能够调节翅的运动,还能及时地校正 身体的姿势和飞行的方向。
涡虫: 头部两侧各有一个多种纤毛的纵沟,是它的化 学感受器。将一片牛肉置于溪流中,1—2小时 后就有许多涡虫密集在肉片底部。
变色龙: 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表的颜色,从 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动物察觉环境的特别方法
单细胞生物: 整个身体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能接 收光、热、电、化学等刺激而发生反应。
蝙蝠: 能发出超声波,利用这种超声波撞击外 物的回声来决定方向。所以蝙蝠虽在夜 间飞行,仍能保证方向正确无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别音量大小时,应用的感觉器官是:耳
区别冰水和温水时,应用的感觉器官是:眼、皮肤、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感知环境的变化。这五种感觉器官 分别是眼、耳、鼻、_舌___和___皮____肤___。_____________
2.把蜡烛移至距离针孔较远的地方。然后再 观察屏幕上的像。 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铅笔把针孔扩大,然后观察烛焰的像。 屏幕上的像有何改变?
像变得较亮和较模糊。
4.把一块凸透镜放在针孔之前,并将相机慢 慢前后移动,直至产生一个清楚的像。观察 屏幕上的像。 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孔相机
1.把一支点燃得蜡烛放在针孔相机得前面, 在半透明纸屏幕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一个 跳动地蜡烛。人们将屏幕上地蜡烛称为蜡烛 烛焰的“像”。把所观察到地现象画下来。
屏幕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原物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贼: 在游泳时,体色变化瞬息万变。黑白相间 的长条纹使它的身体犹如水的波浪,身体 轮廓也变得模糊不清。当静息于海藻之间 时。黑白长条纹消失而代以垂直的条纹, 模仿随水波动的海藻的形状。当受到攻击 时则会喷出“墨汁”而逃离。
像是倒立的。屏幕上的像较没有凸透 镜的更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蜡烛的火焰会发出无数条光线,针孔相机的细小 针孔只容许部分光线通过。
通过针孔的光线会落在屏幕上成为像。像不仅是 倒立,而且比原物小。
深海的海星、珊瑚虫等生物会发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对刺激的反应 请你站在同伴的对面,把一条干净的手帕在其眼前5—10cm处 晃动一下。留意观察你同伴眼睛的反应。 当手帕在同伴眼前晃动时,同伴的眼睛会___眨__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线的传播途径 1.取一烧杯,加入温水。 2.把少量淀粉粉末放在一杯温水里,然后进行搅拌。 3.打开聚光型手电筒,从侧壁将光束照射到烧杯上。从杯口向下观察,你 可以清楚地看到液体中光地转播途径。 4.在右边的圆圈中画出液体中地光束。
液体中光地转播路径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我们知道了人体对外界的刺激会作出反应。那么,究竟是 哪些器官察觉了外界的刺激?人体又能察觉哪些刺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具有的感觉 人体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分布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如头部就有不少感觉器官,你能把它们一一说出来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