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

合集下载

物质的分类并举例

物质的分类并举例

物质的分类并举例
1、元素: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没有可分解的小分子,元素可以组合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元素有氢、氦、锂、铁、钙、铜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元素组成,以特定比例在原子键中化合而成的物质。

它是拥有固定化学式,具有固定物理性质的组分。

常见的化合物有醋酸、氢氧化钠、氯化钾等。

3、复合物:复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通过晶体结构或分子互相结合形成的物质,每一种物质在晶体结构或分子中都有独立的存在特性。

常见的复合物有水、石油和陶瓷等。

4、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每一种混入物质在整体结构中都能够独立被辨识,并可以经过收缩或聚焦等物理化学处理程序可以使混合物分离出来。

混合物有有机混合物、无机混合物等,其中常见的有水溶液、铁锈和冰淇淋等。

5、聚合物:聚合物是由一定数量的同类单体构成的大分子物质,它们关系密切,组成大分子结构。

它们有很多特性,例如熔点、气味、折光率等。

常见的聚合物有塑料、纤维素、橡胶等。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一、引言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存在于我们周围。

对于人类来说,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自然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划分,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例如氧气、金属铁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纯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一致的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匀混合物(溶液)或非均匀混合物(悬浮液、乳浊液等)。

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可以随着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比例变化而发生改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和行为,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和识别不同的物质。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通过观察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反应,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这对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类别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不同所致。

1. 纯物质的性质纯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一致的性质,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它们的性质。

例如,金属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这使得它在工业生产和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纯物质的性质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改变,例如,氧气可以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氧化物。

物质的分类(A4)

物质的分类(A4)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2、N2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两性氧化物:Al2O3等纯不成盐氧化物:CO、NO等净物金属氢化物:NaH、CaH2氢化物非金属氢化物:NH3、H2OHNO3、H2SO4等化按酸根分HCl合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物弱酸:H2CO3、HClO、CH3COOH一元酸:HCl、HNO3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多元酸:H3PO4强碱:KOH、NaOH、Ba(OH)2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复盐:KAI(SO4)2混盐: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合浊液: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物乳浊液:油水混合物酸电解质碱非电解质盐化合物氧化物离子化合物氢化物共价化合物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1nm==10-9m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 之间的为胶体,大于100nm 的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三、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1、分类:⑴.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物质的分类标准

物质的分类标准

物质的分类标准物质的分类是指根据物质的不同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些特征可以包括化学类型、晶体结构、溶解性、电化学性质、组成方式、物理状态和元素组成等。

准确地了解这些分类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1.物质的化学类型化学类型是指物质分子中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键的类型。

根据原子间共享电子的方式,可以将物质分为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和金属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是指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键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离子化合物是指原子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的物质,如食盐、氢氧化钠等;金属化合物是指由金属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金属键的物质,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

2.物质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在空间中排列的规律性。

根据晶体中原子或离子的排列方式,可以将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是指具有高度规律性的原子或离子排列的物质,如石英、金属等;非晶体是指没有明显规律性的原子或离子排列的物质,如玻璃、橡胶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晶体中原子的种类和结合方式将晶体分为离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和分子晶体等。

3.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溶解性对物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溶解性分类标准包括水溶性和有机溶性。

水溶性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将物质分为可溶、微溶和不溶等;有机溶性是指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可以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和难溶等。

此外,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等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4.物质的电化学性质电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和反应。

根据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可以将物质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是指能够自由导电的物质,如金属;半导体是指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锗等元素;绝缘体是指几乎不导电的物质,如橡胶、玻璃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氧化还原性质等方面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标准

物质的分类标准

物质的分类标准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包括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组成成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物质的分类标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物质。

一、按化学性质分类。

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例如氧气、金属铜等;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元素和化合物是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进行分类的,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物质的化学成分来划分。

二、按物理性质分类。

按照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类。

固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其分子间距较小,分子排列紧密;液体是指没有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其分子间距比固体大,分子间排列较为紧密;气体是指既没有一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其分子间距最大,分子间排列最为稀疏。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物质的物理状态和分子间距离来进行划分的。

三、按组成成分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成分,可以将物质分为单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同一种原子或同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例如金属铜、氧气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海水等。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物质的组成成分来进行划分的,可以更好地区分物质的组成结构。

四、按来源分类。

按照物质的来源,可以将物质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两大类。

天然物质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例如水、空气、石头等;人工合成物质是指人类通过化学合成或其他方法制造的物质,例如塑料、合成纤维等。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物质的来源和制备方式来进行划分的,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产生过程。

五、按用途分类。

根据物质的用途,可以将物质分为生活用品、工业原料、医药用品等多个类别。

生活用品是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质,例如食品、衣物、家具等;工业原料是指工业生产中所需的物质,例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医药用品是指医疗保健中所需的物质,例如药品、医疗器械等。

物质分类的方法

物质分类的方法

物质分类的方法一、按物质的组成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成分,可以将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 单质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单质有金属、非金属和惰性气体等。

金属是指一类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延展性的物质。

常见的金属有铁、铜、铝等。

金属可以进一步分为贵金属和常金属。

非金属是指那些不具备金属特性的物质,如碳、氧、硫等。

非金属物质通常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惰性气体是指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的气体,如氦、氖等。

它们具有极低的反应性,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化合物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无机化合物是由无机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氧化物、酸、碱等。

无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多种用途。

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如糖类、脂肪类、蛋白质等。

有机化合物是生命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按物质的状态分类根据物质的状态,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类。

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常见的固体有金属、矿石、岩石等。

固体可以进一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是由具有规则排列的晶格结构的固体,如钻石、盐等。

晶体具有明确的几何形状和独特的物理性质。

非晶体是由无规则排列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固体,如玻璃、橡胶等。

非晶体的物理性质与晶体有所不同。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流动性和固定的体积。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石油等。

液体可以进一步分为溶液和悬浊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液体,如盐水、糖水等。

溶液是一种均匀透明的液体。

悬浊液是由悬浮物和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液体,如牛奶、果汁等。

悬浊液中的悬浮物可以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出来。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可压缩性和无固定形状的特点。

常见的气体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物质分类物质是指占据空间并具有质量的物体。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不能再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如氧、金、铁等。

1.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例如水(H2O)就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随意改变,并且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离其组分。

例如,蔬菜沙拉就是由多种蔬菜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2. 物质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点和表现。

根据物质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物理性质。

2.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它涉及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氢气,这是金属的一种化学性质。

2.3 生物学性质生物学性质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这种性质涉及到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例如,维生素是一种具有促进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生物学性质的物质。

2.4 环境性质环境性质是指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例如,在高温下,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可能会发生变化。

结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和研究物质的基本特性非常重要。

通过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行为,为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它们根据其化学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一、物质的分类1. 无机物质无机物质是由非生物过程形成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无机元素。

无机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如铁、铜和铝等。

(2) 非金属:不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的物质,如氧气、氮气和碳等。

(3) 水合物:由水分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如硫酸铜和硝酸铵等。

(4) 矿物质:存在于地壳中的天然无机物质,如石英、方解石和石膏等。

2. 有机物质有机物质是由生物过程形成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有机元素(碳、氢、氧、氮、磷和硫等)。

有机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

(2) 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如合成聚合物、染料和药物等。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其组成和性质可以发生改变,但各组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根据其形态和物理性质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透明均匀体,如盐水和糖水等。

(2) 悬浮液:由颗粒状溶质悬浮于溶剂中而形成的不透明体,如沙水和液体草莓奶等。

(3) 凝胶:由固体颗粒分散于液体中而形成的半固体体,如果冻和胶原蛋白凝胶等。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观察和测量得到的性质,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1) 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程度。

(3) 熔点: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4) 沸点: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2. 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1) 可燃性:物质能被点燃并产生火焰。

(2) 氧化性:物质能与氧气反应并产生氧化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被分为不同的类别,下图是一种分类方法,九年级化学集中学习酸、碱、盐、氧化物,以及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比金属单质性质复杂,初中不作学习。

直观体现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多变,比如氯元素存在+1、+3、+5、+7、0、-1价态,而常见金属元素价态比较单一,比较复杂的铁元素,常见有0、+2、+3、+6价态。

在化合物中,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也很复杂,知道常见的有机物名称即可,例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CH4)、生命活动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脂肪、尿素、尿酸)、乙醇(酒精)、涤纶(塑料的一种)等。

知道常见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塑料。

也有题目会涉及纤维素制品、蛋白质制品、涤纶等人工合成有机物制品的区分。

(燃烧时有烧焦羽毛味的是蛋白质,燃烧后有黑色灰烬的是纤维素,燃烧时冒黑烟,有臭味、伴有熔化现象的是人工合成有机物。

)无机物中,个人认为氧化物是最复杂的,碱是最简单的。

氧化物可以再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假性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等等,鉴于此,初中阶段仅把氧化物简单分为非金属氧化物(CO2、SO2等),金属氧化物(CaO、Na2O、Fe2O3等)。

酸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物质,我们有所谓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HCl、H2SO4、HNO3),其中硝酸因具有氧化性而与盐酸和硫酸有所区别。

类比法是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盐酸是无氧酸,由HCl气体溶于水形成,常压下认为其最大质量分数为37%,这种浓度的盐酸挥发性极强。

既然HCl气体溶于水可以形成盐酸,那么其它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溶于水是不是也可以得到相应的酸呢?我们找到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F、Si、P、S、Br、I,其相应的氢化物分别为CH4、NH3、SiH4、PH3、H2S、HF、HBr、HI。

其中CH4、PH3 极难溶于水;NH3溶于水后部分NH3和水反应生成的NH3∙H20(氨水)是弱碱;SiH4会和水反应生成硅酸(H2SiO3),它是一种难溶弱酸;H2S、HF溶于水不和水反应,形成弱酸;HBr、HI溶于水形成酸的性质几乎和盐酸一致,也是强酸,但它们不读作溴酸和碘酸,而是读作氢溴酸、氢碘酸,这样看,盐酸也可读作氢氯酸。

H2S、HF则分别读作氢硫酸、氢氟酸。

硫酸、硝酸(H2SO4、HNO3)是含氧酸,我们也找到C、F、Si、P、Cl、Br、I,类比硫酸、硝酸,出现了三个弱酸:碳酸(H2CO3)、硅酸(H2SiO3)、磷酸(H3PO4),三个强酸:氯酸(HClO3)、溴酸(HBrO3)、碘酸(HIO3)。

亚硫酸(H2SO3)是弱酸,相对强酸硫酸(H2SO4)少了一个氧原子,类似的,也应该有弱酸亚硝酸(HNO2)、亚氯酸(HClO2)、亚溴酸(HBrO2)、亚碘酸(HIO2),不过目前尚未制备出亚碘酸。

亚氯酸(HClO2)、亚溴酸(HBrO2)、亚碘酸(HIO2)分别再少去一个氧原子,得到次氯酸(HClO)、次溴酸(HBrO)、次碘酸(HIO)三个弱酸。

氯酸(HClO3)、溴酸(HBrO3)、碘酸(HIO3)也可以分别再增加一个氧原子,得到高氯酸(HClO4)、高碘酸(HBrO4)、高溴酸(HIO4)三个强酸。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把强酸、弱酸整理后得到下图。

在酸的分类中,我们做了大量的类比,类比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比较多的知识储备、比较强化学直觉。

相关知识其实在过往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而直觉需要培养。

氯元素有+7价态,所以高氯酸(HClO4)的存在是合理的,而硫元素的最高价态为+5价,高硫酸(H2SO5)显然不存在,氟元素只有0和-1价态,所以氟酸(HFO3)也不存在。

化合价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对于碱,它的分类相对比较简单,四个可溶性强碱(氢氧化钙溶解性为微溶,在对其分类时,一般不作特别的区分),一个可溶性弱碱(NH3∙H20,氨水),剩余为难溶性弱碱。

盐是由金属阳离子(铵根)和阴离子组成的,阴离子可以是非金属离子,也可以是酸根。

对于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我们主要研究正盐。

金属阳离子:K+、Na+、Ag+、Ba2+、Ca2+、Mg2+、Al3+、Zn2+、Fe2+、Fe3+、Cu2+、(NH4+) ,非金属离子和酸根:Cl-、SO42-、CO32-、NO3-,由它们组合而成的盐称为正盐。

如果正盐可溶,它的水溶液可能呈中性、酸性和碱性。

统计初中阶段的正盐,数量上,酸性盐>中性盐>碱性盐。

NaCl,可以理解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反应的产物之一,氢氧化钠为强碱、盐酸为强酸,生成的NaCl可称为强酸强碱盐,水溶液为中性。

类似的,KCl、CaCl2、BaCl2、NaNO3、KNO3、Ca (NO3)2、Ba (NO3)2、K2SO4、Na2SO4的水溶液也是中性的。

Na2CO3,可以理解为氢氧化钠和碳酸发生反应的产物之一,氢氧化钠为强碱、碳酸为弱酸,生成的Na2CO3可称为强碱弱碱盐,水溶液为碱性。

类似的,K2CO3的水溶液也是碱性的。

MgCl2,可以理解为氢氧化镁和盐酸发生反应的产物之一,氢氧化镁为弱碱、盐酸为强酸,生成的MgCl2可称为强酸弱碱盐,水溶液为酸性。

类似的,NH4Cl、ZnCl2、FeCl2、CuCl2、AlCl3、FeCl3,以及NH4NO3、AgNO3、Mg (NO3)2、Zn (NO3)2、Cu (NO3)2、Al (NO3)3、Fe (NO3)3,(NH4)2SO4、ZnSO4、MgSO4、FeSO4、CuSO4、Al2 (SO4)3、Fe2 (SO4)3等。

因为弱碱数目众多,导致水溶液呈酸性的正盐数目特别多。

常见的酸式盐有硫酸氢钠(NaHSO4)、碳酸氢钠(NaHCO3),前者水溶液呈酸性,相当于同浓度下被稀释了一倍的硫酸,后者俗称小苏打,水溶液呈碱性,原因比较复杂。

常见的碱式盐有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方便理解,可以写为CuCO3∙Cu (OH)2。

常见的复盐有硫酸铝钾[KAl(SO4)2],其晶体可带12个结晶水,称为明矾[KAl(SO4)2∙12H20],可用于净水。

摩尔盐,学名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也是一种重要的复盐。

把无机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宏观。

我们还可以按照晶体类型,将晶体(可以简单理解为纯净物)分为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这种分类方式需要考虑微观作用力(化学键)。

原子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如下图所示。

原子核最外层电子不满8个(氢原子和氦原子为2个),我们称其为不稳定状态,原子有使最外层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状态的趋势。

如果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它们将同时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分别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如下图所示。

形成的Na+和Cl -之间的静电力(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晶体。

像这样,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离子,然后通过静电力结合在一起的晶体,称为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总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阴离子主要是活泼非金属离子,如F -、Cl -、O 2-、S 2-、N 3-、P 3- ,酸根离子团,如SO 4 2-、CO 3 2-、NO 3 -;阳离子主要是活泼金属离子,如Na +、Mg 2+、Ca 2+,还有特殊的NH 4+。

对于非金属原子,如氢原子和和氧原子,它们之间不会进行简单的电子得失,而是通过各自拿出一部分电子“共用”的形式,使得各自都能达到稳定结构。

如下图的水分子,氢原子最外层轨道和氧原子最外层轨道部分重叠,各拿出一个电子共用,两者都稳定了。

钠原子核中有11个质子和12个中子,核外有11个电子,分3层排布,分别为2个、8个、1个。

氯原子核中有17个质子核18个中子,核外有17个电子,分三层排布,分别为2个、8个、7个。

氢原子和氧原子通过共用最外层电子的形式,使得各自均能达到稳定结构,由此形成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在共用电子的轨道交接处,也存在一个很强的作用力。

常见的分子晶体包括各种非金属单质,如I2、N2、O2;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如CO2、NH3、HCl、H2SO4、HNO3、CH4、CH3CH2OH。

硅和氧也属于非金属元素,则它们之间形成晶体时,也应以共用电子的形式使各自达到稳定状态。

只是,在Si和O形成的SiO2晶体中,每一个Si原子和O原子都与周围相应的原子共用电子,形成空间网状结构,不存在单个独立的SiO2分子,我们称之为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中,单个分子内部存在共用电子的情况,但是分子和分子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典型原子晶体如金刚石(碳原子之间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单质硅、SiO2、SiC。

因为原子晶体内部微粒之间作用力多,联系紧密,所以它们普遍硬度大,熔点高。

金属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但是不能称金属为原子晶体,因为金属原子之间并没有共用电子。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不与周围原子形成固定的相互作用力,而是可以自由移动,称为价电子,价电子与原子核产生相互作用力,形成的晶体称为金属晶体。

金属晶体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可以导电。

四种晶体中,离子晶体只能是化合物,金属晶体只能是单质(不考虑合金),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其中金属晶体因为本身具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可以导电,分子晶体中的石墨性质比较特殊,它也能导电,其余物质不能导电。

食盐水、硫酸溶液也可以导电,而蔗糖溶液却不能导电,硫酸和蔗糖同属分子晶体,为了将它们区别开,我们要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方式仅适用于化合物。

对于NaCl,当它以晶体存在时,Cl-和Na+之间的静电力使得这两种离子互相束缚,NaCl 晶体表现出规则的形状,同时,它不能导电。

而当其溶于水,水分子可以破坏静电力,我们称NaCl发生了电离,在水溶液中不存在NaCl这个整体。

可以写出电离方程式如下:NaCl Na+ + Cl-对于CaCO3,它的溶解度很小,但溶解在水中的那一小部分,也是被拆散成Ca2+和CO32-的;未溶解的那一部分,不属于溶液,不在讨论范围。

像NaCl和CaCO3这样,溶解后被拆散成离子状态的,我们称为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HCl、H2SO4、HNO3 等酸类物质。

SO42H+ + SO42-H蔗糖、酒精、氧气等溶于水后即不和水反应,又不能电离,完全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我们称之为非电解质。

CO2、S02、NH3等也是非电解质,但是它们的水溶液却可以导电,这是因为它们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和碱,生成物属于电解质。

对于CO2,当它溶于水后,除了极少部分与H20反应生成H2CO3的CO2外,其余CO2 仍然以分子形式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