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阻放电法测电容器的电容_实验报告
实验 放电法测高阻

量Q、电压U和RC回路中的电流I之间满足以下关系:
Q CU
U RI
dQ I dt
图 3-24-1 RC放电原理图
设初始条件为t=0时, Q=Q0, 则电容上电量随时间的关系:
dQ q dt RC
即
Q Q0 e
t RC
(3 - 24 - 1)
式中,RC称为时间常数,一般用τ表示。其物理意义为当t=τ=RC时, 电容上的电量由t=0 时的Q0下降到0.368Q0,它决定放电过程的快 慢。时间常数 τ 越大 , 放电越慢 ; 反之 ,τ 越小 , 放电越快。当 t=5τ=5RC时,Q=0.005Q0,可以认为放电基本结束。对上式取自然 对数, 有
t ln Q ln Q0 RC
(3 - 24 - 2)
2. 用冲击电流计测电量
在本实验中, 用冲击电流计测出不同时刻电容器上的电量,
以此来研究电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对 RC 电路放电规律的研究 ,
可以测定R的阻值, 测量电路如图3 - 24 - 2所示。
图 3 - 24 - 2 冲击法测高阻电路图
分别作有Rx和无Rx时, 两次放电的lnd~t曲线图,并由斜率求 出R和R0, 由式(3 - 24 - 5)计算出Rx 。
六、 注意事项
(1) 放电过程中不许用手接触任何导体部分,防止通过人 体放电。 (2) 所有放电过程均应从相同的 Q0点开始,且必须保证充 电电压不变。 (3) 冲击电流计的零点必须稳定,否则光标的摆动会使 d 测量不准。
(4) 冲击电流计采用动态读数, 注意力应高度集中,估
读到毫米位即可。
七、 问题讨论 (1) 用RC放电法测电阻时, 应如何选择电容C值? (2) 由lnd~t曲线和d~t曲线都可以求出R值, 哪种方法更 好些? 为什么?
实验 利用电容器放电测电容

实验目的
1.深入理解电容概念,掌握利用电容器通过高电阻放电测电容的方法.
2.学会计算曲线下面积的方法.
3.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实验准备
一、知识回顾
电容器充电后,所带电荷量Q与两极板电势差U和电容C之间满足的关系.U可由直流电压表测出,Q可由电容器放电测量.使电容器通过高电阻放电,放电电流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下降而,通过测出不同时刻的放电电流值,直至i=0,作出放电电流i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曲线下的面积即等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由 可求出电容器的电容值.
进行实验
一、实验过程
方案1
方案2:利用传感器测量
本实验中的电流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使用朗威数字化实验室中的器材
10.计算电容器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
11.计算电容的大小.
二、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记录
三、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
1.数字化物理实验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和科研手段,它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物理测量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验中用传感器代替常用的测量仪器,特别是有些动态物理量不能用传统实验进行动态测量,而采用数字化物理实验,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可以进行实时动态测量,并可方便转换成数据表格或图象,从而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实验练习
答案
实验利用电容器放电测电容
知识回顾
Q=CU减少
实验练习
二、注意事项
4.计算曲线下面积时以坐标纸上的一个小方格作为面积计量单位,数出实验曲线下有多少完整的小方格.对于曲线通过其中的小方格,曲线下的部分超过该格一半面积的记为一个小方格,不足一半的则舍去不计.
三、实验器材
电容器充放电实验报告

电容器充放电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电容器充放电实验,探究电容器的特性,并深入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实验原理:电容器是一种存储电荷的装置,能够通过蓄电荷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
当电容器接入电源电路时,会发生充电过程;当电容器断开电源电路后,会发生放电过程。
充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会逐渐储存或释放电荷,产生电压变化。
实验步骤:1. 首先,将电容器与直流电源电路连接,确保电路连接正确。
2. 将电容器的正极接入电源正极,将电容器的负极接入电源负极。
3. 打开电源,开始充电。
此时,电容器开始储存电荷,电压逐渐上升。
4. 记录电容器的电压变化情况,并绘制成电压-时间曲线图。
5. 充电至一定电压后,断开电源电路,开始放电。
此时,电容器开始释放电荷,电压逐渐下降。
6. 同样地,记录电容器的电压变化情况,并绘制成电压-时间曲线图。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及记录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和分析结果:1. 充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压逐渐上升,符合理论预期。
充电时间越长,电容器的电压越高。
2. 放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压逐渐下降,同样符合理论预期。
放电过程较充电过程快速,电容器的电压迅速衰减。
3. 绘制的电压-时间曲线图,呈现充放电曲线的特征,充电曲线为指数衰减函数,放电曲线呈负指数函数。
结论:通过电容器充放电实验,我们了解到电容器具有蓄电荷能力,能够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储存和释放电能。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验证了电容器的充放电特性。
此外,通过分析电压-时间曲线图,我们可以推断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分别满足指数衰减函数和负指数函数的特点。
实验注意事项:1.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避免短路和电容器过载。
2. 执行实验时注意安全,避免触电和电源过压。
3.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充电时间、电压变化情况等。
4. 在实验报告中清晰描述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与结论,并进行合理分析。
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如有使用参考资料)以上是电容器充放电实验报告的正文内容。
电容参数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容器的参数及其测试方法;2. 掌握使用示波器、万用表等仪器进行电容器参数测试的操作技巧;3. 熟悉电容器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电容器是一种储存电荷的电子元件,其参数主要包括电容量、耐压值、损耗角正切等。
电容量是指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单位为法拉(F);耐压值是指电容器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压,单位为伏特(V);损耗角正切是衡量电容器损耗性能的参数,其值越小,电容器性能越好。
电容器参数测试实验主要通过测量电容量、耐压值和损耗角正切等参数,来评估电容器的性能。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1)示波器:用于观察电容器充放电波形;(2)万用表:用于测量电容器的电容量、耐压值和损耗角正切;(3)信号发生器:用于提供测试信号;(4)电容器:待测试的电容元件。
2. 实验材料:(1)测试电路板;(2)连接线;(3)电源。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测试电路,包括信号发生器、电容器、示波器、万用表等。
2. 测量电容量:(1)打开电源,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1kHz,输出电压为5V;(2)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器的电容量,记录数据。
3. 测量耐压值:(1)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器的耐压值,记录数据;(2)将电容器接入测试电路,逐渐增加电压,观察电容器是否击穿,记录击穿电压。
4. 测量损耗角正切:(1)打开示波器,将示波器探头连接到电容器的两端;(2)使用信号发生器输出正弦波信号,调节频率为1kHz,输出电压为5V;(3)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记录电容器的充放电波形;(4)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器的损耗角正切,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与分析:(1)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电容器的电容量、耐压值和损耗角正切;(2)分析电容器的性能,比较不同电容器的参数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容量:根据实验数据,电容器A的电容量为10μF,电容器B的电容量为15μF。
2. 耐压值:电容器A的耐压值为50V,电容器B的耐压值为60V。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实验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实验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储存电荷的装置,它在电子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充电和放电实验。
1. 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在进行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 一个电容器(可以是电解电容器或电介质电容器)- 一个电源(可以是直流电源或电池)- 一根导线- 一个开关- 一个电阻(用于限制电流)- 一个电压表(用于测量电压)2. 充电实验首先,我们将电容器连接到电源的正极,并用导线将其与电源的负极连接起来。
然后,我们将电压表连接到电容器的两端,以便测量电压。
最后,我们将开关关闭,电源开始为电容器充电。
在开始充电后的一段时间内,电容器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电源不断向电容器输送电荷,使得电容器内的电荷量增加。
当电容器的电压达到电源电压时,充电过程停止,电容器被充满。
在充电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电容器电压随时间的变化。
一开始,电压增加得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压的增加速度逐渐减慢。
这是因为电容器内部的电荷越来越多,电荷之间的斥力也越来越大,使得电荷更难被电源输送到电容器。
3. 放电实验在充电实验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放电实验。
首先,我们将电源与电容器断开,并将电容器两端的导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然后,我们将电压表连接到电容器的两端,以便测量电压。
最后,我们将开关关闭,电容器开始放电。
在开始放电后的一段时间内,电容器的电压会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电容器内的电荷被释放出来,使得电容器内的电荷量减少。
当电容器的电压降低到零时,放电过程停止,电容器被完全放空。
在放电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电容器电压随时间的变化。
一开始,电压下降得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压的下降速度逐渐减慢。
这是因为电容器内的电荷越来越少,电荷之间的斥力也越来越小,使得电荷更难从电容器释放出来。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充电和放电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
电容器的测量实验报告

电容器的测量实验报告
《电容器的测量实验报告》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对电容器进行测量,以了解其电容量和其他相关参数。
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储存电荷的装置,它可以在电路中起到储能和滤波的作用。
因此,了解电容器的性能参数对于电路设计和应用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使用万用表测量了电容器的电容量。
通过将电容器连接到万用表的电容测量模式下,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出电容器的电容量。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型号和规格的电容器具有不同的电容量,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接下来,我们使用示波器对电容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通过将电容器连接到示波器的输入端,我们观察到了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波形变化。
通过测量充放电时间和电压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出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和等效并联电阻,这对于电容器在电路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还对电容器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实验。
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我们观察到了电容器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变化。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电容器在滤波电路和频率响应电路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容器的性能参数和特性,为电路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相信这些实验结果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电容的测量方法

关于电容器的电容的测量方法电容器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电学元件在现代电子技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其作用和相关应用在我们《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三章、第八节中已有适当的介绍。
在此,我并不想进一步来介绍其相关的知识和应用,而是想谈谈关于描述电容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电容的测量方法。
《高中物理》课本中将电容器的电容定义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的比值。
即:QC=U显然,通过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电容器电容C的测量的关键在于式中的另外两个物理量——加在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U和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至于加在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U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电压表来测量,但是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去直接测量了吧!也就是说,要想测量电容器的电容,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测量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那么究竟用什么方法?怎样才能测得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呢?下面我就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实验原理显然在实验中我们要想测量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只有让其放电才有办法将其显示出来。
当然,由Q=It,大家都清楚:要测量电流I,我们可以选用仪器——电流计来显示,而要测量时间t我们则可以选用秒表来记录;但是,我们又知道:在电路中,如果电阻太小,则电流太大导致放电时间太短,这样不便于我们观察和记录,故为了延长放电时间我们必须选择很大的电阻接到电路中来实现延长放电时间。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它高阻放电法。
这也就是我要介绍的一种测量电容器的电容的方法——高阻放电法测电容器的电容。
其原理图如下:Array原理分析:电容器的电容C=Q/U,先测定电容器充电结束后的电压U,再通过对高阻值电阻放电的过程测量放电时的电流I和时间t的关系。
由于电路中的电压U会随着电量Q的减小而减小(由U=Q/C可知),同时电路中的电流I也会随着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U的减小而减少(由I=U/R可知)。
故电容器在放电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内的放电量并不相等,即Q=It并非一个恒量,也就是说I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一曲线。
超级电容器实验报告(一)

超级电容器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具有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循环寿命长等特点。
本实验旨在研究超级电容器的基本原理、性能测试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电容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性能测试方法、性能参数、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五个方面阐述超级电容器的相关知识。
一、电容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 介绍超级电容器的基本结构,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离层等。
2. 解释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离子吸附和分离、双电层电容和电化学电容等。
二、性能测试方法
1. 介绍超级电容器的电容测试方法,包括交流电容测试和直流电容测试。
2. 解释超级电容器的内阻测试方法,包括交流内阻测试和直流内阻测试。
三、性能参数评估
1. 讨论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介绍超级电容器的循环寿命评估方法,包括循环稳定性测试和寿命预测方法。
四、应用领域
1. 介绍超级电容器在能源储存领域的应用,如电动车辅助动力、再生能源储存等。
2. 讨论超级电容器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应用,如电子产品的快速充电和持续供电等。
五、未来发展方向
1. 探讨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趋势,如材料改进和结构优化等。
2. 分析超级电容器在新兴应用领域的潜力,如智能穿戴设备和无人驾驶技术等。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超级电容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了解了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估参数,探讨了超级电容器在各个应用领域的潜力,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必将在能源存储和电子设备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题目:高阻放电法测电容器的电容班级:物理学2011级(2)班学号:2011433xxx姓名:梁勇指导教师:X X X凯里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3 年4月一、实验目的1、加深电容的理解,学习使用高阻放电法测电容器的电容;2、测出待测电容器的电容;3、验证高阻放电法测电容器的电容的可行性。
二、实验仪器一个MCH-305D-Ⅱ直流稳压电源,一个待测电容(C=2uF),开关,导线若干,一个小量程微安表,四个伏特表(作电阻用),17个电阻箱。
三、实验原理电容的定义为: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 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的比值。
即:Q C U显然,通过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电容器电容C 的测量的关键在于式中的另外两个物理量——加在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U 和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
至于加在电容器两扳间的电压U ,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电压表来测量,但是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就没那么容易去直接测量了,也就是说,要想测量电容器的电容,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测量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
那么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测得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呢?显然在实验中我们要想测量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 ,只有让其放电才有办法将其显示出来,即Q=It ,要测量I ,我们可以选用仪器——电流计来显示,而要测量时间t 我们则可以选用秒表来记录;但是,在电路中,如果电阻太小,则电流太大,导致放电时间太短,这样不便于我们观察和记录,故为了延长放电时间我们必须选择很大的电阻接到电路中来实现延长放电时间。
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它高阻放电法。
其原理图如下图(图1)所示:原理分析:电容器的电容C=Q/U ,先测定电容器充电结束后的电压U ,再通过对高阻值电阻放电的过程测量放电时的电流I 和时间t 的关系。
由于电路中的电压U 会随着电量Q 的减小而减小(由U=Q/C 可知),同时电路中的电流I 也会随着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U 的减小而减小(由I=U/R 可知)。
故电容器在放电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内的放电量并不相等,即Q=It 并非一个恒量,也就是说I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为一曲线。
显然,我们要求出电容所带的电量值绝对不能简单地记录一个或几个值和放电的总时间t 然后用它们相乘再求平均值就可以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将放电时间分成无数个时间段,而每一小段时间内又可近似地看成电流I 是恒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其电量了,即微元法。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图像法,如果我们在实验中认真记录多组I 、t 数据,然后用描点法在I —图1—t 图中绘出其相应曲线,则该曲线与两坐标所围成的面积就是电容器在放电过程中所放的电量Q 。
如果我们再将这一图绘到坐标纸上,则只要数数曲线与两坐标所围成的图形中的格数就可以了。
四、实验步骤(1)按图1所示电路接好实验电路,其中高电阻R 是由17个电阻箱(99999.9Ω)和4个电压表串联而成;(2)预放电a 、接通开关S ,电容器开始充电,并记录此时的电压值;b 、断开开关S 进行放电,同时开始计时,记录此次放电的总时间t ;c 、如果t 太小,则改变电阻(增大阻值),并重复步骤a 、b ,使t 足够大(t ≥60s )。
(3)、接通开关S ,电容器开始充电,同时调节电阻箱R 的阻值,使微安表的指针偏转接近满偏刻度,记录下这时的电流表的示数I 0、电压表的示数U 0,而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 0和电压表的示数U 0分别是电容器放电的初始电流和初始电压。
(4)、断开开关S (电容器开始放电),同时开始计时,每隔1秒测一次电流值。
并记录在下面表格中:t(s) I 0123456…I 1 I 2 I 3… I 8(5)、由于前部分电流I 变化比较快,所以有0.1~0.2uA 的误差,为了减小误差,所以重复上述实验步骤(3)、(4)多次(8次),求平均值,并填好表格。
3、用描点法绘制I ——t 图(图样如图2所示):将此图绘在坐标纸上(如例样图3),则只要数数方格就可以用方格数所对应的面积就表示整个过程中电容器所释放的总电量Q 。
图2 图3五、数据处理电容器放电的初始电流和初始电压分别为I0=9.08uA,U0=33V高阻放电法测电容器的电容(实验数据)I(uA)t(s)I1I2I3I4I5I6I7I8平均值0 9.08 9.08 9.08 9.08 9.08 9.08 9.08 9.08 9.081 7.7 7.6 7.7 7.4 7.5 7.6 7.5 7.5 7.56252 5.7 5.6 5.5 5.5 5.6 5.7 5.7 5.6 5.61253 4.7 4.6 4.6 4.5 4.7 4.7 4.5 4.6 4.61254 3.8 3.6 3.7 3.8 3.6 3.7 3.7 3.8 3.71255 3 2.9 2.8 2.9 2.9 2.8 2.9 2.9 2.88756 2.2 2.1 2.1 2.2 2.1 2.2 2.2 2.2 2.16257 1.6 1.7 1.6 1.7 1.7 1.6 1.7 1.7 1.66258 1.4 1.3 1.3 1.4 1.2 1.2 1.3 1.2 1.28759 1 1.1 1.1 1.1 1.1 1 1.1 1 1.062510 0.8 0.9 0.8 0.9 0.9 0.9 0.9 0.8 0.862511 0.8 0.8 0.7 0.8 0.7 0.7 0.8 0.7 0.7512 0.7 0.6 0.7 0.6 0.6 0.7 0.7 0.7 0.662513 0.6 0.5 0.6 0.6 0.6 0.5 0.6 0.6 0.57514 0.5 0.6 0.5 0.4 0.5 0.6 0.5 0.5 0.512515 0.4 0.5 0.6 0.5 0.4 0.4 0.4 0.5 0.462516 0.3 0.5 0.3 0.4 0.4 0.4 0.4 0.6 0.412517 0.3 0.2 0.4 0.3 0.4 0.5 0.4 0.5 0.37518 0.2 0.2 0.3 0.4 0.3 0.3 0.4 0.4 0.312519 0.2 0.3 0.2 0.2 0.2 0.2 0.2 0.2 0.212520 0.2 0.2 0.2 0.2 0.2 0.2 0.19 0.2 0.19875 30 0.18 0.19 0.18 0.18 0.18 0.18 0.18 0.18 0.18125 40 0.16 0.16 0.16 0.16 0.16 0.16 0.16 0.16 0.16 50 0.14 0.14 0.14 0.14 0.14 0.14 0.14 0.14 0.14 60 0.13 0.13 0.13 0.13 0.13 0.13 0.13 0.13 0.13 120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180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240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300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 0.08将上表数据用描点法绘制I ——t 图(如下图)电容放电 I-t 图12345678910050100150200250300350t/sI/uA 系列1为了便数格数,将上图分解为三个图:1-20s 、20-60s 和60-300s ,并分别算出各自的电荷量Q ,再求和。
电容放电 I-t 图(1-20S)0123456789100510152025t/sI/uA 系列1t 12345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n 41 32 25 21 16 13 9 7 6 54333222211每格电流I 0.2 uA =0.0000002A 每格时间间隔Δt 1 s 每格的电荷量Q 1’0.0000002 C格数n 198 格 电荷量Q 10.0000396 C00.050.10.150.20.25010203040506070电容放电 I-t 图(20-60s)t/sI/uA 系列1t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n 20 19 19 19 18 18 17 17 17 16 16 15 15 14 14 14 14 13 13 13每格电流I 0.01 uA =0.00000001A 时间间隔Δt 2 s每格的电荷量Q 2’ 0.00000002 C格数n 321 格 电荷量Q 2 0.00000642 C00.020.040.060.080.10.120.14050100150200250300350电容放电 I-t 图(60-300)t/sI/uA 系列1t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n 323029282725242322212120t 190 2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n202020202020202020202020每格电流I 0.004 uA=0.00000001A 时间间隔Δt 10 s 每格的电荷量Q 3’0.00000004 C格数n 542 格电荷量Q 30.00002168 C所以C=Q/U=123Q Q QU ++=66639.610 6.421021.681033---⨯+⨯+⨯ F62.0515210-=⨯ F≈2.052μF六、误差分析绝对误差:ε=x-a =2.052-2 =0.052相对误差:εr =ε/a =0.052/2 =2.6%1、于前部分电流I 变化比较快,在记录时,会有0.1~0.2uA 的误差;2、通过测得的数据所作出电流I 的变化曲线不标准,而产生误差;3、在计算(曲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时,所数出来的方格可能有出入而形成误差;4、由于电阻过大,最后的小部分电荷释放不出来而形成误差;5、实验仪器本身可能有系统误差。
七、验证实验的可行性测得值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为±2.6%,即该实验方案可行。
八、参考文献资料书籍1、普通物理实验4 综合及设计部分(第四版) 主编 杨述武、赵立竹、沈国土 高等教育出版社2、新概念物理教程 电磁学(第二版) 赵凯华 陈熙谋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