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合集下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

我向往平淡、静谧。

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

无法理解,看不懂。

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

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

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

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

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最新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最新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最新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下面给您带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这本书比较难懂,而且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前很快的读完了,现在来写读后感显得很勉强。

脑子里面只记得很少的一部分了。

首先就是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奇怪的爱情。

仅仅见过一面双方就这么相爱了。

而且理由也不是一见钟情什么的。

其实我觉得托马斯开始是并不爱特丽莎的,只是因为她介入生活,她像水中漂来的一个婴儿。

托马斯最终到布拉格去我想也还不是真的爱特丽莎,而是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话说回来,生命的重我轻我认为主要是对于家庭还有亲人或者其他的什么事情上面的责任上。

生命轻浮就像没有责任一样,长这么大也还觉得自己是小孩,完全不担负对于家庭的责任。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整天在学校里玩游戏,课也不上,其实就是脱离责任,这样只会让自己变的没有重量,很空虚。

当然也不要过火,现阶段毕竟只是学生,所能够做的事情不多,学习是主要的。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然后就是特丽莎和莎宾娜这两个女主角了,总觉得是很不同的两个人。

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吧,特丽莎就像是薛宝钗,莎宾娜就好象是林黛玉。

恩,确实不太恰当。

然后最囧的就是佛兰茨了。

一群人在柬埔寨的河边拿着喇叭对对面说话,迎来的却是无限的沉寂--没人理他们。

真是黑色幽默,作者对于媚俗算是恨透了。

然后是特妮莎关于爱的一些想法。

他和托马斯的爱和他对于卡列林(她的宠物狗)的爱。

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卡列林的爱更伟大,因为不求回报,只是单纯的爱。

但是其实我不是很同意,爱情和博爱是不同的,没法拿来比较。

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注意这一句。

现在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也就是这样吧。

等老一点在看吧。

当一个人旅游时,即使去同一个地方,20岁与30岁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30岁与40岁看到的又不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这本书是我在8月中旬买的。

所以读的时间比较紧凑…况且这本书本身就有点深度。

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网上查过,这本书的推荐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决定就买它了!一本挺厚的书…现在终于看完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

这本书比较趋向于成人化,但我觉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读!但是要做好重读的准备…有人对我说:这样一本小说,不仅难懂,而且读来让人饱受思想上的折磨。

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就不要打开它。

打开也毫无意义。

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或许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

一开始我还不相信,但当我读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难以理解的是作者无处不在的议论!很痛苦…真的好难读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历史性的人物、剧作…比如作者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

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

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

”“轻”这一字无疑是文章的文眼。

说到“轻”,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就是有位国王要他的手下比赛,看谁是大力士。

比赛的内容就是谁能将一根鸡毛扔过墙。

很多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聪明,他将整只鸡扔过了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将整只鸡扔过墙,何况是鸡身上的鸡毛呢?!没错,最后是他赢了。

靠的是他的智慧!“轻”之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

看来,我们以前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

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

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

作者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

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5篇,希望大家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1“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认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的开篇,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

在一次没有任何意义的人生旅行中,我们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不断追求着身心的释放,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曾经也写过关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从未有过读完此书后如此深刻的感受。

灵与肉,媚俗与反媚俗,现实与反抗,这是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

众多现实的无奈掩盖了华丽的辞藻,行文流淌间流露出生命的抉择。

正是这样一种文笔,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览整本小说,都找不到一个明确地答案来解答这个问题,只能用个人的一生来回答。

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以及弗兰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个体,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在这个故事中,四个人物各自的媚俗与反媚俗游戏贯穿始终。

主人翁托马斯拒绝媚俗,然而他却生活在媚俗之中,无法也不能逃脱。

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他选择了“非如此不可”,也找到了那个可以与他睡觉生活的女人。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5篇最新范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5篇最新范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5篇最新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述了生命中一些看似轻如鸿毛的事物,在一些人的心里眼中,却重得不能承受。

这是一本充满了关于“轻与重”的哲理的小说。

那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范文一五一放假期间,我在好朋友的推荐下买了本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她本想把自己的书借给我读,我说不,还是自己买,因为我喜欢在书上圈圈画画。

第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之前对他了解甚少,这倒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体验,不用受太多的干扰。

扉页上有一张老米同志的照片,这是个很有魅力的老头。

厚厚的一本书能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看完算是奇迹,除了工作、去练车,基本上每天都会翻上几页。

故事情节看似零散随意,缺乏连续性,冲突更不明显,但是作者的思想却如一股暗潮在文中涌动,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全书充满哲学思辨。

一个月下来,书读完了,男主人公托马斯也去了。

他的墓碑上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托马斯一生与多少女人发生过关系,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虽然他只爱一个女人,那个躺在摇篮里顺着河水飘零到他身边的女人。

可是在梦中他还是见到了他的另一半,那个静静地坐在他身旁,温柔娴静的女人。

梦中的爱不再是因为同情。

米兰.昆德拉引用男女前世是一个混合体的言论,而今生是用来苦苦寻觅另一半。

当然能遇到另一半的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米兰.昆德拉还颠覆了我的“轮回”观。

佛说人有前生也有来世,善恶自有报应。

米兰.昆德拉却彻底否定了“轮回”。

属于捷克的历史不能改写,属于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

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人生草图上涂鸦,我们无法带着上一次的人生经验到另一星球上重新来过,所以面临选择时我们充满困惑。

因为不曾有上一次的人生经验,更不知道属于我们的未来又该如何描摹。

面对生活,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亦或如简爱所言——“人活着就是为了要含辛茹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留给我的思索还有很多,夜深了,有些困了,但愿米兰.昆德拉没有改变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范文五篇(最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范文五篇(最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刚拿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看到这样的书名,心想:这里到底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开篇是《轻与重》,我想一个人生命的轻还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吧。

不管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轮回(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人陷入窘境),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everyony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on what he doestoday.生命的真谛不是我们身上贴了多少标签,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与轻松。

有时改变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脚踏实地比较安全吧,过山车的落差带来的感觉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会感到失落。

就像托马斯,也许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但最终还是归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独。

一生都在寻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编好多谎言,一会儿骗情人,一会儿哄妻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很累的。

最后骗的还是自己吧,虽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怜的,这一生用全部精力爱托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躯壳。

也许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托马斯感觉飘起来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闭眼的瞬间他并不快乐,而是悲伤,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难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吗?这难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吗?当他给别人说200多个的时候也许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

但当他面对死亡时也许还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没有看到,眼角或许有一两滴心酸之泪吧,看到生命的历程竟被自己这么亵渎。

《灵与肉》,托马斯每天都在寻求肉体的快感,却忽视了灵魂的价值。

在这里面我更喜欢萨比娜,她也是很爱托马斯的,也知道托马斯的不忠与浪荡,所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寻找新的生活。

而且还有自己的艺术陪伴,她把自己的开心、失落、惆怅寄托在画上,虽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败但她在自己的画作上还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抚。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通用11篇)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通用11篇)

⽣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通⽤11篇)⽣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通⽤11篇) 《⽣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作家⽶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说,它是⼀部哲理⼩说,⼩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了对⼀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通⽤11篇),欢迎⼤家阅读! ⽣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1 终于⼜有时间读点书了,感觉真好,淡淡的⽇⼦,淡淡的过,似乎曾经也这样提到过! 《⽣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度过了第⼀部分第16节,终于读到了轻重的启⽰!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对于我们所有⼈来说,⼈的伟⼤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样。

⼈只有⼀次⽣命,绝⽆可能⽤试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们都觉得,我们⽣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命。

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的长发的贝多芬本⼈,是在为我们伟⼤的爱情演奏“Esmusssein!” “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然的爱情。

” 我的⽣命⾥多了太多的偶然,然⽽却没有⼀次让这些偶然成为必然,或许⽣活已经告诉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法接受,我不想承认这必然的结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切从必然开始,那么过程中能否出现偶然的惊喜吗? ⽣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2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对于我们每个⼈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 ⽶兰·昆德拉的《⽣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述了男主⼈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畏惧⼥⼈,因此发展出⼀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可当他爱上⼀个餐厅的⼥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轻与重的的抉择如雾里看花,又有几个人能够看得清自己走过的路,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米兰▪昆德拉用他精妙的语言,在这部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但人生中很难协调轻与重,灵与肉,大多数人都是很尴尬地存在着,以一种别扭的方式生活着。

下面是本文库给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一】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永恒轮回
在本书的开篇,昆德拉就讨论了永恒轮回的问题。

永恒轮回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

这或许也点像弦理论所说的平行宇宙。

尼采说,“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的转着存在的轮子。

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

”“你们是永远的存在着!永远爱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说:‘去吧!但是还要回来!’”
昆德拉从永恒轮回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就再没有了平行宇宙理论给我的神奇的美感,“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昆德拉震惊于自己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所产生的怀旧情怀,他深刻地说,“与希特勒之间的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地谅解了,一切都被卑鄙地许可了。

”但永恒轮回真的不存在吗?人类历史不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绎着一幕幕惊人相似的悲剧么?也许是轮回的间隔太久了吧,所以人们才这样如此可怕的健忘?
“只有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前景中,悲观和乐观的概念才具有一定
的意义:凡认为人类历史在五号星球上会变得不那么血腥的,为乐观主义者。

凡不这么认为的,则为悲观主义者。

”对于人类的未来,我是越来越觉得悲观了,革命和战争不是一次次的发生了吗?但或许革去的永远只是人的命而已,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丑陋依然。

这,就是人类命运的永恒轮回吗?
轻与重
据说,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曾做过一项特殊的实验,他由此发现,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他认为这就是灵魂的重量。

是的,生命是轻的,个体生命的偶然存在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是渺小的,轻若鸿毛,卑如蝼蚁。

但,生命又是重的,它属于我的只有这唯一的短暂的一瞬,我们生命的每一秒不都是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吗?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个有正负值的对立的二元,比如,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

但重和轻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负呢?巴门尼德认为轻是正,重是负。

但,昆德拉说,“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呢?“是重还是轻?”
背叛
萨宾娜选择了“轻”,她追求“生命之轻”,因此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背叛。

存在主义把个性和自由看作人的根本,而自由的意义即在于选择。

“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类在集体存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束缚。

个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为了自由,为了独立的人格,萨宾娜痛恨媚俗,因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的存在”,她拒绝承载任何他人和社会的束缚。

她走上宿命般背叛的逃离路程,她背叛父亲,背叛婚姻,背叛爱情,背叛祖国。

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流浪之旅。

“背叛是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她通过背叛实现了无所依着的自由轻盈,她说即便是死了也要让人们把她的骨灰撒向空中,“轻”就是她的生命本质。

但,这条背叛之路把她带向哪里了呢?也许最初的背叛还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向她展开一条条新的道路,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样呢? “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再背叛的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她的悲剧即是不断背叛的旅程的终点的虚无。

在她的心灵的最深处,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不时奏响那首荒谬但感伤的歌曲,向人诉说,在两扇闪亮的窗户后,生活着一个幸福的人家。

”萨宾娜最终没有逃脱对家的“媚俗”。

也许,一个人终究无法脱离其社会性而存在。

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