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与控制

合集下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概述: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问题是建筑施工中一个普遍性的技术问题。

裂缝一旦形成,特别是基础贯穿裂缝出现在重要的结构部位,危害极大,它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削弱构件的承载力,同时可能会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本文从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开始,然后提出相应控制措施。

1.大体积混凝定义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1.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及种类按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

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

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危害性严重;而深层裂缝部分也切断了结构断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危害性较小;按结构表面形状分为网状裂缝、爆裂状裂缝、不规则短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斜裂缝等;按其发展情况分为稳定裂缝和不稳定裂缝、能闭合裂缝和不能闭合的裂缝;按其尺寸大小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两类,微观裂缝是混凝土内部固有的一种裂缝,它是不连贯的,一般存在于混凝土结构内部,尺寸较小裂缝宽度通常情况下不超过0.5mm;宏观裂缝是指尺寸较大的裂缝,裂缝宽度通常情况下大于0.5mm,可存在于混凝土内部,也可存在于混凝土表面。

按时间可分为施工期间形成的裂缝和使用期间产生的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3.1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是混凝土在浇筑结束后尚在塑性状态发生的收缩,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收缩裂缝形成过程与混凝土的表面泌水有关。

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水分向外蒸发时会引起局部应力,因此当蒸发速率大于泌水速率时会发生局部塑性收缩开裂。

塑性收缩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

常发生在混凝土表面积较大的面上。

从外观分为无规则网络状和稍有规则的斜纹状或反映出混凝土布筋情况和混凝土构件截面变化等规则的形状,深度通常不会太深。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造粒的裂缝是指混凝土某一部分中的裂缝,该部分的尺寸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得多。

这样的混凝土结构由于自重和重载等的压力,受到了较大的拉应力,容易产生裂纹,影响其使用寿命和结构性能。

本文将探讨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一、产生原因:1. 温度变化:混凝土构造物受季节变化和日夜变化的影响,会发生温度变化。

由于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混凝土膨胀和收缩,因此在膨胀和收缩的过程中,如果其能力和约束力不匹配,就会产生应力,从而产生裂缝。

2. 湿度变化:混凝土中水的变化也是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混凝土湿度变化过大,会导致水的蒸发和吸收。

水分的吸收会造成混凝土的膨胀,而水的蒸发会使混凝土干缩。

如果混凝土不能够吸收或释放水分,就容易产生裂缝。

3. 材料的反应:如果混凝土中的一些化学受潮或自发燃烧,会在混凝土中产生碱性物质的反应,从而导致混凝土的膨胀和收缩,产生裂缝。

4. 应力集中:混凝土制造和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某些区域容易出现应力集中。

应力集中区域因受到超负荷应力而破裂成裂缝。

5. 其他原因:混凝土中存在的空气孔隙,坍落度不合适,水灰比偏高或者混凝土受到的外力等都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控制措施:1. 选用合适的混凝土比例和材料:首先,为了避免混凝土的裂缝,应该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比例和材料,确保混凝土的坍落度、水灰比和密实度达到最佳水平。

2. 加强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加强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的制作和浇筑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失误。

结实,未受到外力损害的混凝土在日常使用中容易受到外力的损害而破裂。

3. 选择正确的施工方法:为了避免因施工不当而造成混凝土裂缝,应该根据所建造的混凝土结构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混凝土软化或者干缩时间,以确保结构体的完整性。

4. 控制场地温度和湿度:为了控制混凝土结构中水分和温度的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场地的温度和湿度。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措施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大型基础、大坝、桥梁墩台等。

然而,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这不仅影响结构的外观,还可能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防水性能。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三种类型。

表面裂缝通常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期,由于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内部散热较慢,形成内外温差,导致表面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表面裂缝。

表面裂缝一般较浅,对结构的影响较小,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深层裂缝或贯穿裂缝。

深层裂缝是指裂缝深度较大,但未贯穿整个混凝土结构。

深层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降温过程中,内部约束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引起的。

深层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贯穿裂缝是指裂缝贯穿整个混凝土结构,将结构分成几个部分。

贯穿裂缝的危害最大,它严重削弱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甚至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一)温度变化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当温差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二)收缩变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包括化学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等。

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拉应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三)约束条件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约束,如基础的约束、相邻结构的约束等。

当约束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四)原材料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如果水泥的水化热过高、骨料的级配不合理、含泥量过大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五)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的浇筑顺序、振捣方式、养护措施等不当,也会增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摘要:文章分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提出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控制措施cause cracks in mass concrete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chen whoyangji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cracks in mass concrete reasons for making a big volume of concrete crack control measures.keywords: concrete; cracks; causes; control measures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1.1温度裂缝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 混凝土将发生变形, 若变形遭到约束, 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 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混凝土的内部因素,主要是由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 二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 主要是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 阻止混凝土收缩变形, 从而产生温度应力, 一旦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极限抗拉强度时, 即会出现温度裂缝。

1. 2收缩裂缝影响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因素是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养护条件和外界环境等。

水泥标号越低,单位体积用量越大, 磨细度越大, 则混凝土收缩越大, 发生收缩时间越长; 骨料粒径越大收缩越小,含水量越大收缩越大; 用水量越大, 水灰比越高,收缩越大; 外掺剂保水性越好, 收缩越小; 养护时湿度越高、气温越低、养护时间越长, 收缩越小, 蒸汽养护与自然养护收缩小; 大气中湿度小、空气干燥、温度高、风速大, 收缩越快等。

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指结构体积较大、惯性力较大、变形能力较弱的混凝土结构。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自重大、应力集中、温度变形大等特点,容易出现裂缝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控制热应力和温度变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硬化过程中会产生热应力和温度变形,这是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热应力和温度变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合理安排浇筑顺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顺序,尽量避免大面积浇筑或连续浇筑,减少热应力的积累和温度变形的影响。

- 采取降温措施:在夏季高温或高热量条件下施工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如喷水、覆盖遮阳网等,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减少温度变形和热应力。

- 控制混凝土温升速率:控制混凝土升温速率,避免过快的升温导致热应力和温度变形。

可以通过调整施工方法、混凝土配合比等来实现。

2. 加强结构连接和约束: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强度和变形能力上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裂缝。

为了加强结构的连接和约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连接件和补强构件:在结构的关键部位或易裂缝部位设置连接件和补强构件,增强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减少裂缝的形成。

- 采用预应力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内部应力,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

- 设置伸缩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能由于温度变形而引起裂缝,可以在结构中设置伸缩缝,减少温度变形的传递和积累,控制裂缝的扩展。

3. 控制混凝土收缩和膨胀: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和膨胀,也是裂缝形成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选用低收缩混凝土:在施工中选用低收缩混凝土,减少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 使用控制收缩剂:在混凝土中添加控制收缩剂,减缓混凝土收缩速度,降低收缩引起的应力和裂缝。

- 采用膨胀剂:在混凝土中添加膨胀剂,促使混凝土发生膨胀,减轻收缩引起的应力和裂缝。

4.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裂缝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了解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原材料问题混凝土质量的差异可能导致混凝土中存在空鼓等问题,这会在使用过程中引发裂缝。

材料中含有过多的气孔和流动性差也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性,从而加剧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而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产生影响。

当混凝土中的收缩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不匹配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过大,从而引发裂缝。

3. 设计缺陷如果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设计缺陷或者施工质量不合格的情况,也有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裂缝。

4. 荷载变化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荷载的作用,比如温度荷载、湿度荷载、机械荷载等,这些荷载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变化,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5. 施工工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不当也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浇筑过程中的振捣不足、养护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空鼓和裂缝。

以上就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些主要原因,深入了解这些原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选材在混凝土的选材过程中,应该选择质量好、掺合比适宜的原材料。

并且要求混凝土的含水量和流动性要符合设计要求,这样有利于减少混凝土中的空鼓和气孔,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2. 设计优化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收缩性和环境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从而在设计阶段就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应力集中,减少裂缝的产生。

4. 预留伸缩缝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该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结构内部因为温度变化和应力变化而引发的裂缝。

5. 养护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类型及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主要包括干燥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自身收缩裂缝、安定性裂缝、温差裂缝、碳化收缩裂缝等。

1.收缩裂缝。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水泥用量及水泥品种。

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混凝土收缩就越大。

水泥品种对干缩量及收缩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的收缩量较小。

自身收缩是混凝土收缩的一个主要来源。

自身收缩主要发生在混凝土拌合后的初期。

塑性收缩也是大体积混凝土收缩一个主要来源。

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体内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加快,于是裂缝迅速扩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及早覆盖养生。

2.温差裂缝。

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

温差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

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温差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混凝土浇筑初期,这一阶段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形成内外温差并导致混凝土开裂,这种裂缝一般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天(升温阶段)。

另一种是在拆模前后,这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很快,从而导致裂缝产生。

第三种情况是当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达峰值后,热量逐渐散发而达到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它们与最高温度的差值即内部温差。

这三种温差都会产生裂缝,但最严重的是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

3.安定性裂缝。

安定性裂缝表现为龟裂,主要是由于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

二、裂缝的防治措施1.设计措施。

(1)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在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采用“三低(低砂率、低坍落度、低水胶比)二掺(掺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引气剂)一高(高粉煤灰掺量)”的设计准则,生产出“高强、高韧性、中弹、低热和高抗拉值”的抗裂混凝土。

(2)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

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方式,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
夕 07 0
N0 . 20
工 技 术
6 C IE 峨尧 & T卜 CH付 OGY INF以书 O MAT ION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及控制
李振
(中 铁十八周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0 3 0222 )
摘 要: 施工当中难免遇到混凝土裂缝的向题, 一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结构问题, 但也不全是这样。有时裂缝只是混凝土施工中缺乏控 制而产生的。本文主要介绍混凝土裂缝的分析及控制。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 T UZ
裂缝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07(b卜0037一 01
1 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下面针对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进行 分析: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拆模、 运输、堆放、 拼装及吊装过程中, 若施工工艺 不合理、 施工质量低劣, 容易产生纵向 的、横 向的、 斜向的、 竖向的、 水平的、 表面的、 深 进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 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 更容易出现。 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 裂缝宽 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 比较典型常见的有: 混凝土保护层过厚, 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 钢筋, 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 导 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 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 方向的裂缝。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 窝、麻面、空洞, 导致钢筋锈蚀或其它荷载裂
2. 1 保 粉 施 的 二 证混 土 工 质
2 . 1. 1 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 采用 “ 分段定点, 一个坡度, 薄层浇筑, 循序推进, 一 次到顶” 的方法。 这种自 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 土的方法, 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 避免混凝 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 从而提高 泵送效率, 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 保证上下 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根据混 凝土泵送时自 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 在 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 第一道布 置在混凝土出料口, 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 实; 由于底层钢筋间距较密, 第二道布置在混 凝土坡脚处, 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浇 筑的推进, 振动器也相应跟 上, 以确保整个高 度土混凝十的质量。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 表面水泥浆较厚, 故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 缝的起源点。 打磨压实, 以闭合混凝土的 混凝土浇筑过快, 混凝土流动性较低, 在 铁滚筒碾压数遍, 硬化前囚混凝土沉实不足, 硬化后沉实过大, 收水裂缝。 2 . 1. 2 改进施工技米 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 既塑性收缩裂 施工时加强插筋位置的振捣、抹压、养 缝。 易产生大的温度 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 使水分蒸 护。由于钢筋是热的良导体, 这是裂缝产生的一个主要环节。同时加 发过多, 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 使得在混凝 梯度, 强初凝前的抹压, 以消除初期裂缝, 并加强早 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期养护, 提高硷抗拉强度。 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 使得混凝土 2. 1. 3 加强硷浇 筑后的养护 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硷浇筑后, 应尽快回填土— 土是碎最好 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 为保证混凝上的流 的养护材料之一。目 前这是硷保温保湿养护 动性, 增加水和水泥用量, 或因其它原因加大 对预防裂缝是非常有益的。如 了水灰比, 导致混凝上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 的最有效方法, 采用蓄水法保温养护, 在混凝上施工期间可通 加, 使得混凝土表面上出现不规则裂缝。 以便加快基础内部热量的散 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 接头部位处理 入冷却循环水, 可有效降 不好, 易在新旧混凝上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 发。如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 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 缝。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时, 后浇混凝十因停 低混凝土的温升值, 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 对干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 2 . 1. 4 加强技术管理 筑, 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 ; 采用分段现浇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 时, 先浇混凝土接触面凿毛、清洗不好, 新旧 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 确分 明 混凝土之间粘结力小, 或后浇混凝土养护不到 工, 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 定时检查 位, 导致混凝土收缩而引起裂缝。 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 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 在浇筑混凝土时, 并做好详细记录, 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在变截面施 由于侧向 压力 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 产生与模 现的冷缝, 工前, 一定要加强预测, 并保证预测的科学性。 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 要切实落实施工方案。 施工时拆模过早, 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 2 . 1. 5 加强混凝上的测温工作 件在自 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为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 施工前对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 在混凝士内埋设若干个测温点, 采 浇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匀下沉导致混凝土出 的变化值, 用L形布置, 每个测温点埋设温管2根, 一根管 现裂缝。 底埋置于混凝土的中心位置, 测量混凝土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与控制
摘要:混凝土施工时,由于内部骨料相互作用,放出大量热量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收缩应力增大,抗拉强度减小,使得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裂缝,施工时构件表面裂缝难以控制,本文针对大体积的施工针对现场情况提出一些方案。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温差抗拉强度温度应力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一是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000m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混凝土;另有一种说法;机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0m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最高温度与外界自然温度相差大于25℃为大体积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裂缝。

由于内外温差较大,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反应产生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升高,而表面所产生的水化热未能及时散发,如此混凝土内部膨胀就高于外部膨胀,此时混凝土表面就会受到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早期的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就很容易产生裂缝。

这种温差一般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会很快减弱,因此裂缝仅在接近表面的范围内产生,表面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其次就是由于混凝土浇筑完后养护工作不到位而使混凝土内外收缩部均匀而引起的裂缝。

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多是由于混凝土浇筑成型后没能及时进行表面覆盖,致使水分散失过快,导致混凝土乃外不均匀收缩,表面干收缩大于内部干收缩。

主要表现在振捣不
密实,骨料下沉,表层浮浆过多,混凝土浇筑完后没有及时抹压,特别是初凝前的二次抹压,且表面覆盖不到位,受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产生干缩,混凝土早期强度又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而导致开裂。

针对以上所分析导致裂缝的原因,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控制。

首先需控制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主要是控制混凝土中的水泥。

应该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既要注意水泥的水化热,又要注意水泥的收缩作用,选用低水化热、低收缩的水泥,如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等,切不可选用早强型水泥。

其次要优化混凝土的施工过程。

混凝土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这时混凝土容易开裂的内在因素。

要保证混凝土坍落度无较大差异。

若坍落度过大,混凝土经振捣后,砂浆上浮,很容易在初凝后出现裂缝,为防止这种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和混凝土预沉后采取二次抹面压实措施。

混凝土浇灌时,搅拌车在卸料前,要求高速运转一分钟,确保进入泵车受料斗的混凝土质量均匀。

大体积砼的浇筑应合理分段,分层进行,使砼高度均匀上升,砼浇筑应连续进行,间歇时间不能过长。

浇筑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砼浇筑气温不宜超过28℃,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应采取降温措施。

另外,应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在尽量减小砼内部温升的前提下,大体积砼的养护是一项关键工作,必须切实做好。

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小砼表面的热扩散,减小砼表面的温度梯度,防止产生表面裂缝;二是延长
散热时间,充分发挥砼强度的潜力和材料松驰特性,使平均总温差对砼产生的拉应力小于砼的抗拉强度,防止产生贯穿性裂缝。

潮湿养护的作用:一是刚浇筑不久的混凝土,尚处在凝固硬化阶段,水化的速度较快,适宜的潮湿条件可防止砼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二是混凝土在保温(25—40℃)及潮湿条件下可使水泥的水化作用顺利进行,较快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必须达到规范允许的拆模时间才可将模板拆除,因水泥的早期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很高,如过早拆模,砼表面温度较低,形成很陡的温度梯度,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就极易形成裂缝。

按以上说法,以某焦化工程项目煤塔基础为例:煤塔基础主筋采用φ36、hrb400的钢筋,底层钢筋网片为4层φ36,上层钢筋网片为双层φ36。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基础长宽高分别为21400㎜、15900㎜、4500㎜。

以下为煤塔基础施工方案。

该基础工程基础底部钢筋绑扎完成后,砼浇筑采用整体一次浇注完成,使用混凝土汽车泵浇筑,罐车水平运输。

采用全面分层浇筑。

即要做到第一层全面浇筑完再回头开始浇筑第二层,待第一层初凝前完成第二层的浇筑,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

上部砼振捣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砼深度不小于200mm,插入振捣棒应每400mm范围为一个振捣区,采用快插慢拔的方法振捣,确保砼的密实性。

为避免因温度原因产生混凝土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前在基础内预埋φ48、δ=3.5的无缝钢管。

在距垫层顶1500mm标高处横向预埋一排φ48、δ=3.5的无缝钢管,每根间距3000mm,每侧外露300mm;在
距垫层顶3000mm标高处纵向预埋两根φ48、δ=3.5的无缝钢管,每侧外露300mm。

混凝土实体外用塑料管将所有无缝钢管连通,在混凝土浇筑开始浇筑24小时后开始通水循环,降低基础混凝土内部温度,以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

另分别在j-3、j-4顶部分别等间距插入3根普通钢管,用于检测砼在固化过程中水化热温度,插入深度需大于基础高度的2/3。

混凝土浇筑完24小时后开始进行测温记录,一旦发现基础内外温差大于25℃,立即在混凝土表面复加麻袋片。

降温管的埋置位置如下图所示。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各专业工种应派人观察,一旦发现钢筋、模板或预埋件出现移位、变形等现象,立即停止混凝土浇筑,马上进行整改,并保证在混凝土初凝前整改完,如若未能在初凝前整改完,则要已浇筑完的混凝土面先浇筑同标号的水泥砂浆,然后再进行下部浇筑。

混凝土浇筑完马上用麻袋片将表面覆盖,然后再每天浇水养护,由于混凝土内加有抗裂剂,所以养护时间不能少于14天。

结束语:在施工中控制好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裂缝是一项重要的施工指标,只有全方面把握施工步骤,控制骨料的相互作用才能保证结构的整体刚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范》gb50300—2001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t50375—2006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