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材料疏水性能的指标

表征材料疏水性能的指标
表征材料疏水性能的指标

表征材料疏水性能的指标:接触角,滚动角(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之差)

决定因素:材料的表面能,材料的粗超程度。

具有低的表面能和粗超度。

疏水薄膜的化学成分主要考虑有机聚合物, 其疏水分子中除了碳以外, 含有大量低表面能的硅、氟等原子基团, 可以有效的降低材料的表面能, 从而使薄膜对水接触角增大。

氟系有机物、聚氟硅烷( FAS) 、有机硅聚合物等都具有较低的表面自由能, 也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疏水成膜剂

Takashi Monde 等人利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支链状的聚氟硅烷薄膜, 发现其具

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且具有低表面能的氟化物存在于薄膜的最表层。有机硅聚合物制成的薄膜具有较好的牢固度, 且不影响玻璃光学性能、无毒、无腐蚀, 也是良好的疏水物质。聚四氟乙烯( PTFE) 的特点一方面具有低表面能, 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但其缺点在于高熔融状态、高粘度和不溶性, 使得它难以制备和操作

除了本身化学组成外, 表面结构也控制着薄膜的浸润性

等人通过溶胶- 凝胶法将表无机疏水薄膜常用的制备方法有采用溶胶- 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和氟硅表面活性剂原位修饰等。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原理是把含有构成需要元素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单质气体供给载体, 借助气相作用, 在载体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生成要求的薄膜。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薄膜产量高, 可在线生产, 能耗低, 比较适合制备金属氧化物多孔薄膜, 但反应条件苛刻, 工艺及装置复杂, 设备投资大。溶胶- 凝胶法是制备无机膜的比较成熟的方法, 一般分为胶体凝胶法和聚合凝胶法。胶体凝面粗糙度控制在20~50nm 之间, 使接触角达到165°。Hong B S 等人利用增加膜层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提高了膜的疏水性, 但获得的透明薄膜不具备减反射性。通过相分离、刻蚀、固体表面添加有机疏水物等方法控制表面粗糙度, 不但可以得到具有预期疏水性能的表面结构, 而且可以同时满足表面的机械特性和透明度等要求。多孔的无机氧化物薄膜与玻璃、陶瓷等结合强度良好, 而且耐高温、耐腐蚀, 绝缘性好, 所以与有机疏水材料的复合将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在保持材料疏水性的同时对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比如SiO2 膜由于具有耐热性、耐候性、透明性、低折射性、低介电性等优良性能而在汽车玻璃、厨房用具、建筑玻璃、微电子集成电路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 SiO2 本身所具有的亲水性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因此, 有必要对硅溶胶进行疏水改性的研究。

目前对无机材料进行表面疏水化改性的方法很多, 其改性机理一般是通过具有很小表面自由能的有机分子填充到亲水材料的网络空隙中。用阴离子型有机改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纳米TiO2 进行表面改性, 在适当的体积比下, 可获得疏水性的钛粒子凝聚体。在SiO2, Al2O3二元薄膜包覆的基础上, 用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及三乙醇胺、季戊四醇对金红石型TiO2 颗粒进行表面改性, 发现未经有机改性的TiO2 粉末亲水性较强, 而经过有机物改性后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水性, 实现了颗粒表面由亲水向疏水的转变,实验还发现不同改性剂与颗粒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化学键合作用。目前对无机材料进行表面疏水化改性的方法虽然很多, 但由于所用的改性材料本身物理化学性质, 特别是热稳定性与户外的耐候性, 难以达到实用化的要求。聚四氟乙烯及其与无机物的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疏水性能的探索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采用溶胶- 凝胶法将PTFE 乳液加入到硅溶胶中,用该溶胶浸涂玻璃, 经热处理后在玻璃表面可形成连续致密的与玻璃基材结合牢固的SiO2/PTFE 复合薄膜。在热处理过程中, 均匀分布在Si- O- Si 多孔多维网状骨架结构的空隙中的高分子PTFE 熔融,与网状的无机结构形成连续的相互贯通的复合薄膜。这层薄膜表面呈现出与纯聚四氟乙烯材料相似的疏水性。赵英健等人以硅酸钠为原料, 经水解成为硅酸低聚体后再与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 反应, 在硅溶胶分子结构中引入了硅三甲基基团, 制得了有机改性硅溶胶。有机改性硅溶胶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玻璃基板上固化, 制得了透明的疏水膜。研究发现在硅溶胶中引入硅三甲基赋予涂膜以疏水性, 增大HMDS 与SiO2 的摩尔比, 有利于提高疏水性, 最大接触角可达到110°。研究发现采用溶胶- 凝胶法可制备无定形态Al2O3 薄膜, 并采用含氟聚合物对其表面进行修饰, 也可获得具有高疏水性的透明Al2O3 薄膜。

简述哪些因素对钢材性能有影响

三、简答题 1.简述哪些因素对钢材性能有影响? 化学成分;冶金缺陷;钢材硬化;温度影响;应力集中;反复荷载作用。2.钢结构用钢材机械性能指标有哪几些?承重结构的钢材至少应保证哪几项指标满足要求? 钢材机械性能指标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冷弯性能、冲击韧性; 承重结构的钢材应保证下列三项指标合格: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3.钢材两种破坏现象和后果是什么? 钢材有脆性破坏和塑性破坏。塑性破坏前,结构有明显的变形,并有较长的变形持续时间,可便于发现和补救。钢材的脆性破坏,由于变形小并突然破坏,危险性大。 4.选择钢材屈服强度作为静力强度规范值以及将钢材看作是理想弹性一塑性材料的依据是什么? 选择屈服强度f y 作为钢材静力强度的规范值的依据是:①他是钢材弹性及塑性工作的分界点,且钢材屈服后,塑性变开很大(2%~3%),极易为人们察觉,可以及时处理,避免突然破坏;②从屈服开始到断裂,塑性工作区域很大,比弹性工作区域约大200倍,是钢材极大的后备强度,且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比例又较 大(Q235的f u /f y ≈1.6~1.9),这二点一起赋予构件以f y 作为强度极限的可靠安 全储备。 将钢材看作是理想弹性—塑性材料的依据是:①对于没有缺陷和残余应力影响的 试件,比较极限和屈服强度是比较接近(f p =(0.7~0.8)f y ),又因为钢材开始屈服 时应变小(ε y ≈0.15%)因此近似地认为在屈服点以前钢材为完全弹性的,即将屈服点以前的б-ε图简化为一条斜线;②因为钢材流幅相当长(即ε从0.15%到2%~3%),而强化阶段的强度在计算中又不用,从而将屈服点后的б-ε图简化为一条水平线。 5.什么叫做冲击韧性?什么情况下需要保证该项指标? 韧性是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它用材料在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包括弹性和非弹性能)来度量,韧性是钢材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在寒冷地区建造的结构不但要求钢材具有常温(℃ 20)冲击韧性指标,还要求具有负温(℃ 0、℃ 20 -或℃ 40 -)冲击韧性指标。

材料结构与性能历年真题

材料结构与性能历年真 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09年试题 1.一外受张应力载荷力500MPa的无机材料薄板(长15cm,宽10cm,厚,其 中心部位有一裂纹(C=20μm)。该材料的弹性模量为300GPa,(1Pa=1N/m2)断裂能为15J/m2(1J=1Nm)。 a)计算该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 I (Y=) b)判断该材料是否安全 ,可知,即材料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应子超过了材料的临界断裂应子,则材料不安全。 2.测定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常用的方法有几种并说明它们的优缺点。 答: 方法优点缺点 单边切口梁法(SENB)简单、快捷①测试精度受切口宽度的影响,且过分要求窄的切口;②切口容易钝化而变宽,比较适合粗晶陶瓷,而对细晶体陶瓷测试值会偏大。 Vickers压痕弯曲梁法 (SEPB)测试精度高,结果较准 确,即比较接近真实值 预制裂纹的成功率低;控制裂纹的深度尺 寸较困难。 直接压痕法(IM)①无需特别制样;②可 利用很小的样品;③测 定H V的同时获得K IC, 简单易行。 ①试样表面要求高,无划痕和缺陷;②由 于压痕周围应力应变场较复杂,没有获得 断裂力学的精确解;③随材料性质不同会 产生较大误差;④四角裂纹长度由于压痕 周围残余应力的作用会发生变化;产生压 痕裂纹后若放置不同时间,裂纹长度也会 发生变化,影响测试精度。

3.写出断裂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定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答: 断裂强度δr断裂韧性K IC 定义材料单位截面承受应力而不发生断裂的能力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或断裂能力 联系①都表征材料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②都受到E、的影响,提高E、既可提高断裂强度,也可提高断裂韧性;③在一定的裂纹尺寸下,提高K IC也会提高δr,即增韧的同时也会增强。 区别除了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 裂纹尺寸、形状、分布及缺陷等有关 是材料的固有属性,是材料的结构和显微 结构的函数,与外力、裂纹尺寸等无关 4.写出无机材料的增韧原理。 答:增韧原理:一是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使之产生有其他能量消耗机构,从而使外加负载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能量消耗掉,而不致集中于裂纹扩展上;二是在陶瓷体中设置能阻碍裂纹扩展的物质场合,使裂纹不能再进一步扩展。 根据断裂力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可以看出要提高陶瓷材料强度,必须提高断裂表面能和弹性模量以及减小裂纹尺寸;要提高断裂韧性,必须提高断裂表面能和弹性模量。 5.试比较以下材料的热导率,并按大小顺序排列,说明理由。氮化硅(Si3N4)陶 瓷、氧化镁(MgO)陶瓷、镁橄榄石(2MgO·SiO2)、纯银(Ag)、镍铬合金 (NiCr)。 答:热导率大小顺序:纯银>镍铬合金>氮化硅>氧化镁>镁橄榄石 理由:1)一般金属的热导率比非金属的热导率高,这是由于金属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电子质量轻,平均自由程很大,故可以快速的实现热传导;而非金属主要是通过声子来进行热传导的,声子的平均自由程要比自由电子的小很多,自由电子的热传导速率是声子的20倍,故纯银和镍铬合金的热导率高。2)单质的热导率要比混合物质的热导率高,故纯银大于镍铬合金。3)固溶体的热导率要比纯物质的小,故镁橄榄石的热导率小于氮化硅和氧化镁。4)共价键强的晶体热导率高,故氮化硅的热导率强于氧化镁。 6.对于组成范围为0-50%K2O,100-50%SiO2的玻璃,推断其膨胀系数的变 化,试通过玻璃的结构来解释所得的结果。

常用建筑钢材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常用建筑钢材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一、碳素结构钢 碳素结构钢主要轧制成型材(圆、方、扁、工、槽、角等钢材)、异型型钢(轻轨、窗框钢、汽车轮轮辋钢等)和钢板,用于厂房、桥梁、船舶、建筑及工程结构。这类钢材一般不需热处理即可直接使用。碳素结构钢的力学、工艺性能及化学成分指标应符合表10-2、表10-3和表l0-4的规定。 表10-2 碳素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表10-3 碳素结构钢的冷弯性能 注:B为试样宽度,a为钢材厚度(直径)。 表l0-4 碳素结构钢化学成分

Q235 A 0.14~0.30~ 0.3 0.050 0.045 F.b,Z B 0.12~0.30~0.045 C ≤0.18 0.34~0.040 0.040 Z D ≤0.17 0.035 0.035 TZ Q255 A 0.18~0.47~0.3 0.050 0.045 F.b.Z B 0.045 Q75 0.28~0.50~O.35 0.050 0.045 Z 二、常用建筑钢筋 按生产工艺、性能和用途的不同,常用建筑钢筋可分为 热轧光面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低碳热轧网缸条钢筋、冷 拉钢筋、热处理钢筋等。 1.热轧光向圆钢筋 经热轧成型并自然冷却的成品为表面光圆的钢筋(见图 10-1),称为热轧光面圆钢筋。按其供应方式又可分为热轧 直条光圆钢筋(直径为8~20mm)和热轧圆盘条钢筋(直径为 5.5~14mm)。 图10-1 光圆钢筋截面形态

I级钢筋足用Q235号钢轧制而成,是低强度钢筋,蝮性好,伸长率大,便于弯折成型,焊接性好,广泛用于普通钢筋t昆凝土构件中。圆钢盘条可用作中小型构件的受力筋或构造筋,还可加工成冷拔低碳钢丝及冷轧钢筋等。 (I)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面圆钢筋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面圆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见表10-5,牌号及化学成分见表10-6。 表10-5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面圆钢筋力学工艺性能 表10-6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面圆钢筋牌号及化学成分 (2)低碳热轧圆盘条(GH701-97) 盘条钢筋是成卷盘状供应的热轧钢筋。盘条公称直径为5.5、6.0、6.5、7.0、8.0、9.0、10.0.0、12.0、13.0、14.0mm 等。盘条可分为供拉丝用及供建筑和其他用途的盘条。供拉

材料结构与表征 高分子复习题 答案

高分子部分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高分子缩聚反应? 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 由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相互缩合聚合而形成聚合物的反应称为缩聚反应,同时会析出水、氨、醇、氯化氢等小分子物质。 若缩聚反应的单体为一种,反应称为均缩聚反应,产品为均缩聚物;若缩聚反应的单体为多种,反应称为共缩聚反应,产品为共缩聚物。 2、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区别于传统材料有什么特点? 简单地说,复合材料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材料通过复合手段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材料。 复合材料区别于传统材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靠不同的组分材料分散和承载负荷。 (1)特点 ①可设计性 ②材料与结构的同一性 ③发挥复合效应的优越性 ④材料性能对复合工艺的依赖性 (2)优点 ①比强度、比模量大 ②耐疲劳性能好 ③阻尼减震性好 ④破损安全性高 3、举例说明什么是超分子聚合物及其与传统聚合物的区别。 超分子聚合物和化学键联聚合物的最大区别:成键弱,可逆过程。 把单体结构组元之间由非共价键这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组装而成的分子聚集体称为超分子聚合物。 之所以将其称为超分子聚合物, 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聚集体中的长链或网络结构类似聚合物结构,另一方面是因为弱分子间作用力赋予这种材料各种软性的类聚合物性能。 如:氢键超分子聚合物(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是指重复单元通过与氢键相关的自组装生成的稳定超分子聚合物),配合物型超分子聚合物(金属- 超分子聚合物是由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是一类具有多样化几何构造和拓扑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堆积超分子聚合物(∏-∏堆积又称∏-∏共轭、芳环堆积。当2个芳环平行或近似平行排列时,由于∏电子云相互排斥,相邻芳环平面间距小于芳香环的范德华厚度,这种想象就是∏-∏堆积),离子效应超分子聚合物。 4、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工作过程。 OLED由以下各部分组成(自下而上): 基层(透明塑料,玻璃,金属箔)——基层用来支撑整个OLED。 阳极(透明)——阳极在电流流过设备时消除电子(增加电子“空穴”)。 导电层——该层由有机塑料分子构成,这些分子传输由阳极而来的“空穴”。可采用聚苯胺作为OLED的导电聚合物。 发射层——该层由有机塑料分子(不同于导电层)构成,这些分子传输从阴极而来的电子;

发光材料的检测方法与相关技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材料的检测方法,包括:(1)取待测的发光材料,进行研磨;(2)对发 光材料进行XRD检测:将研磨后的发光材料置于XRD检测仪中进行检测,得到发光材料的XRD图谱,将XRD图谱与标准卡片进行比对,确定发光材料的基质成分;(3)对发光材料进行激发光谱检测:将研磨后的发光材料置于荧光光谱仪中进行激发光谱检测,得到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4)对发光材料进行发射光谱检测:将研磨后的发光材料置于荧光光谱仪中进行发射光谱检测,得到发光材料的发射光谱;(5)对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分析,确定发光材料的掺杂成分以及发光性质。本技术方法能够减小发光材料检测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发光材料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取待测的发光材料,进行研磨; (2)对发光材料进行XRD检测:将研磨后的发光材料置于XRD检测仪中进行检测,得到发 光材料的XRD图谱,将XRD图谱与标准卡片进行比对,确定发光材料的基质成分; (3)对发光材料进行激发光谱检测:将研磨后的发光材料置于荧光光谱仪中进行激发光谱检测,得到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 (4)对发光材料进行发射光谱检测:将研磨后的发光材料置于荧光光谱仪中进行发射光谱检测,得到发光材料的发射光谱; (5)对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分析,确定发光材料的掺杂成分以及发光性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XRD检测仪的工作参数为:

使用金属Cu靶(辐射源为K线,λ=0.15406nm)作为阳极,仪器阳极加速电压设置为40KV,工作电流为30mA,扫描速度为2°/min,选用的2θ角扫描步长为0.02°,测量的2θ角度范围为2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光谱仪的工作参数为: 用150W的氙灯作为激发光源,R928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器,分辨率为1.0nm,扫描速度为2400nm/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得到发光材料的色坐标,以进行发光材料的色度学分析。 技术说明书 一种发光材料的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材料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的发光材料和激光材料的研究,在国民经济及国家安全的实际应用中,占主导和最重要地位。在进入新世纪后,稀土发光材料科学和技术成为今后占主导地位的平板显示,第四代新照明光源,现代医疗电子设备,更先进的光纤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可靠的依据和

材料表征方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XRD 1.X射线的定义、性质、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的产生、特点。 答:X射线定义:高速运动的粒子与某种物质相撞击后猝然减速,且与该物质中的内层电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性质:看不见;能使气体电离,使照相底片感光,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还能使物质发出荧光;在磁场和电场中都不发生偏转;当穿过物体时只有部分被散射;能杀伤生物细胞。 连续X射线产生:经典物理学解释——由于极大数量的电子射到阳极上的时间和条件不相同,因而得到的电磁波将具有连续的各种波长,形成连续X射线谱。量子力学解释——大量的电子在到达靶面的时间、条件均不同,而且还有多次碰撞,因而产生不同能量不同强度的光子序列,即形成连续谱。特点:强度随波长连续变化 特征X射线产生:当管电压达到或高于某一临界值时,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的加速下,可以将物质原子深层的电子击到能量较高的外部壳层或击出原子外,使原子电离。此时的原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有自发回到激发态的倾向,此时外层电子将填充内层空位,相应伴随着原子能量降低。原子从高能态变为低能态时,多出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因物质一定,原子结构一定,两特定能级间的能级差一定,故辐射出波长一定的特征X射线。特点:仅在特定的波长处有特别强的强度峰。 2.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答: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 一束X射线通过物体后,其强度因散射和吸收而被衰减,并且吸收是造成强度衰减的主要原因。 散射分为两部分,即相干散射和不相干散射。当X射线照射到物质的某个晶面时可以产生反射线,当反射线与X射线的频率、位相一致时,在相同反射方向上的各个反射波相互干涉,产生相干散射;当X射线经束缚力不大的电子或自由电子散射后,产生波长比入射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且波长随着散射方向的不同而改变,这种现象称为不相干散射。其中相干散射是X射线在晶体中产生衍射现象的基础。 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是指X射线通过物质时,光子的能量变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即产生了光电子、俄歇电子和荧光X射线。当X射线入射到物质的内层时,使内层的电子受激发而离开物质的壳层,则该电子就是光电子,与此同时产生内层空位。此时,外层电子将填充到内层空位,相应伴随着原子能量降低,放出的能量就是荧光X射线。当放出的荧光X射线回到外层时,将使外层电子受激发,从而产生俄歇电子而出去。产生光电子和荧光X射线的过程称为光电子效应,产生俄歇电子的过程称为俄歇效应。示意图见下: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表征方法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表征方法 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是高分子聚合物在作为高分子材料使用时所要考虑的最主要性能。它牵涉到高分子新材料的材料设计,产品设计以及高分子新材料的使用条件。因此了解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数据,是我们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必要前提。聚合物力学性能数据主要是模量(E),强度(σ),极限形变(ε)及疲劳性能(包括疲劳极限和疲劳寿命)。由于高分子材料在应用中的受力方式不同,聚合物的力学性能表征又按不同受力方式定出了拉伸(张力)、压缩、弯曲、剪切、冲击、硬度、摩擦损耗等不同受力方式下的表征方法及相应的各种模量、强度、形变等可以代表聚合物受力不同的各种数据。由于高分子材料类型的不同,实际应用及受力情况有很大的差变,因此对不同类型的高分子材料,又有各自的特殊表征方法、例纤维、橡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表征方法及原理 (1)拉伸性能的表征 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换上拉伸实验的样品夹具,在恒定的温度、湿度和拉伸速度下,对按一定标准制备的聚合物试样进行拉伸,直至试样被拉断。仪器可自动记录被测样品在不同拉伸时间样品的形变值和对应此形变值样品所受到的拉力(张力)值,同时自动画出应力-应变曲线。根据应力-应变曲线,我们可找出样品的屈服点及相应的屈服应力值,断裂点及相应的断裂应力值,样品的断裂伸长值。将屈服应力,断裂应力分别除以样品断裂处在初制样时样品截面积,即可分别求出该聚合物的屈服强度σ屈和拉伸强度(抗张强度)σ拉值。样品断裂伸长值除以样品原长度,即是聚合物的断裂伸长率ε。应力-应变曲线中,对应小形变的曲线中(即曲线中直线部分)的斜率,即是聚合物的拉伸模量(也称抗张模量)E值。聚合物试样拉伸断裂时,试样断面单维尺寸(厚或宽的尺寸)的变化值除以试样的断裂伸长率ε值,即为聚合物样品的“泊松比”(μ)的数值。 (2)压缩性能、弯曲性能、剪切性的表征。 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分别用压缩试验,弯曲试验,剪切试验的样品夹具,在恒定的温度、湿度及应变速度下进行不同方式的力学试验。并根据不同的计算公式,求出聚合物的压缩模量、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剪切模量、剪切强度等数据。 (3)冲击性能的表征。 采用摆锤式冲击试验机,按一定标准制备样品,在恒定温度、湿度下,用摆锤迅速冲击被测试样,根据摆锤的质量和刚好使试样产生裂痕或破坏时的临界下落高度及被测样品的截面积,按一定公式计算聚合物试样的冲击强度(或冲击韧性单位为J/cm2)。 (4)聚合物单分子链的力学性能。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将聚合物样品配成稀溶液,铺展在干净玻璃片上,除去溶剂后得到一吸附在玻璃片上的聚合物薄膜(厚度约90mm)。用原子力显微镜针尖接触、扫描样品膜,由于针间与样品中高分子的相互作用,高分子链将被拉起,记录单个高分子链被拉伸时拉力的变化,直至拉力突然降至为零。可得到若干高分子链被拉伸时的拉伸力和拉伸长度曲线,由此曲线可估算单个高分子链的长度和单个高分子从凝聚态中被拉出时的“抗张强度”。所用仪器 万能材料试验机 摆锤式冲击试验机

钢材性能有影响

钢材性能有影响? 1.化学成分;冶金缺陷;钢材硬化;温度影响;应力集中;反复荷载作用。2.钢结构用钢材机械性能指标有哪几些?承重结构的钢材至少应保证哪几项指标满足要求? 钢材机械性能指标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冷弯性能、冲击韧性; 承重结构的钢材应保证下列三项指标合格: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3.钢材两种破坏现象和后果是什么? 钢材有脆性破坏和塑性破坏。塑性破坏前,结构有明显的变形,并有较长的变形持续时间,可便于发现和补救。钢材的脆性破坏,由于变形小并突然破坏,危险性大。 4.选择钢材屈服强度作为静力强度标准值以及将钢材看作是理想弹性一塑性材料的依据是什么? 选择屈服强度f y 作为钢材静力强度的标准值的依据是:①他是钢材弹性及塑性工作的分界点,且钢材屈服后,塑性变开很大(2%~3%),极易为人们察觉,可以及时处理,避免突然破坏;②从屈服开始到断裂,塑性工作区域很大,比弹性工作区域约大200倍,是钢材极大的后备强度,且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比例又较 大(Q235的f u /f y ≈1.6~1.9),这二点一起赋予构件以f y 作为强度极限的可靠安 全储备。 将钢材看作是理想弹性—塑性材料的依据是:①对于没有缺陷和残余应力影响的 试件,比较极限和屈服强度是比较接近(f p =(0.7~0.8)f y ),又因为钢材开始屈服 时应变小(ε y ≈0.15%)因此近似地认为在屈服点以前钢材为完全弹性的,即将屈服点以前的б-ε图简化为一条斜线;②因为钢材流幅相当长(即ε从0.15%到2%~3%),而强化阶段的强度在计算中又不用,从而将屈服点后的б-ε图简化为一条水平线。 5.什么叫做冲击韧性?什么情况下需要保证该项指标? 韧性是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它用材料在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包括弹性和非弹性能)来度量,韧性是钢材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在寒冷地区建造的结构不但要求钢材具有常温(℃ 20)冲击韧性指标,还要求具有负温(℃ 0、℃ 20 -或℃ 40 -)冲击韧性指标。 6.为什么薄钢板的强度比厚钢板的强度高(或钢材的强度按其厚度或直径分

材料的性能与表征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的性能与表征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材料的性能与表征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2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材料的物理性能是材料的重要性能之一。外接因素(温度、电场、磁场等)作用于材料,引起材料内部原子、分子、电子的微观运动状态的改变,在宏观上表现为一定的感应物理量,即呈现某一物理性能。具体地讲,最常见的材料物理性能有材料的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磁学性能以及弹性性能,每一种物理性能对应一定的物理基础。而材料的物理性能强烈依赖于物质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每一种材料物理性能都具有一定的分子和测试方法,而物理性能分析也是材料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材料的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磁学性能以及弹性性能的物理本质和表征参量、影响因素、分析测试方法有较全面地认识,并了解物理性能分析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普通物理(光学与原子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刘勇,陈国钦编著. 材料物理性能.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5.09 主要参考书: 吴雪梅主编;诸葛兰剑等编著. 材料物理性能与检测.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01. 关振铎,龚江宏,唐子龙著.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6. 高智勇,隋解和,孟祥龙编著. 材料物理性能及其分析测试方法.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11.

2010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考试B卷参考答案

选课课号:04000150 北京理工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2006 级《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学期末试题B 卷参考答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1、下图是在DMSO-d 6中测定得到的、用于自由基活性/可控聚合的大分子引发剂 的1H NMR 谱图。 ① 试在分子式中标出各NMR 谱峰所对应的质子。(10分) 答案如下图所示: ② 利用谱图中所给出相应峰的积分面积求出数均分子量的数值,同时写出根据1H NMR 分析计算该大分子引发剂数均分子量的公式。(10分) 答案: (1)根据以上谱图指认,考虑到两侧的b 共振谱峰共对应有四个氢质子,而聚乙二醇链段中d 共振谱峰对应氢质子的数量为4n ,由两者积分面积之比,即可确定出以上大分子单体的聚合度m : 4/)3(4-=n b d 的积分面积 峰的积分面积峰 8703.1/01.983≈=-n 903=+=n m ② 根据每个结构单元的分子量,聚合度n ,以及两端基的分子量,即可求出

预聚物的分子量。 + 90= 44 ? . = ? Mn + . 00 4278 03 16 2 151 0. 其中44.03为乙二醇结构单元的分子量,151.0为2-溴异丁酰基的分子量, 16.00为氧原子的原子量。 ③也可以利用其它相应峰的积分面积之比求出聚合度,进而得到分子量。因 误差的原因,结果略有差别。 2、以下分别是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方法制备得到的聚丙烯酸乙酯的分子式和以2,5-二羟基苯甲酸为基质、三氟乙酸钠为离子化试剂测定得到的大分子质谱图: 根据谱图中各峰的位置,试判断该聚合物结构是否正确?(计算时每一谱峰所对应的分子量可保留一位小数)(20分)

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8131016 (二)课程英文名称: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 structure (三)开课对象:物理系材料物理专业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材料物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五)教学目的 全面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结构表征的基本方法,从材料的成分分析、结构测定和形貌观察等方面出发探寻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材料设计的功能。 (六)教学内容: 介绍一些目前比较流行的基本的材料研究方法,从材料的成分分析、结构测定和形貌观察等方面出发探寻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72 学分数:4 (八)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出勤情况占20%,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表征材料结构的几种方法及其基本特点,概略的介绍本书将要介绍的内容。

1.了解材料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材料的外在性能。 2.了解材料表征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2 教学内容: 第一节材料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第二节材料结构表征的基本方法 一、化学成分分析 二、结构测定 三、形貌观察 考核要求: 1.材料的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领会) 2.材料结构表征的基本方法(识记) 第二章红外光谱及激光拉曼光谱 教学要点: 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掌握红外光谱实验的制样技术和结果分析方法,了解红外光谱实验的应用范围和前景,了解激光拉曼光谱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和应用范围。 教学时数:16 教学内容: 第一节: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一、双原子分子的振动——谐报子和非谐振 二、多原子分子的简正振动 三、红外光谱的吸收和强度 第二节: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一、基团振动与红外光谱区域的关系 二、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 第三节:红外光谱图的解析方法 一、谱带的三个重要特征 二、解析技术 三、影响谱图质量的因素 第四节:红外光谱仪及制样技术 一、红外光谱仪的进展 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理 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主要优点 四、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五、样品的制备技术 第五节:红外光谱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一、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二、材料表面的研究 三、无机材料的研究 四、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第六节:红外光谱新技术及其应用 一、时间分辨光谱 二、红外光热光声光谱技术

材料性能参数

材料物理性能参数 表征材料在力、热、光、电等物理作用下所反映的各种特性。常用的材料物理性能参数有内耗、热膨胀系数、热导率、比热容、电阻率和弹性模量等。 内耗材料本身的机械振动能量在机械振动时逐渐消耗的现象。其基本度量是振动一个周期所消耗的能量与原来振动能量之比。测量内耗的常用方法有低频扭摆法和高频共振法。内耗测量多用于研究合金中相的析出和溶解。 热膨胀系数材料受热温度上升1℃时尺寸的变化量与原尺寸之比。常用的有线膨胀系数和体膨胀系数两种。热膨胀系数的测量方法主要有:①机械记录法;②光学记录法;③干涉仪法;④X射线法。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测定除用于机械设计外,还可用于研究合金中的相变。 热导率单位时间内垂直地流过材料单位截面积的热量与沿热流方向上温度梯度的负值之比。热导率的测量,一般可按热流状态分为稳态法和非稳态法两类。热导率对于热机,例如锅炉、冷冻机等用的材料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比热容使单位质量的材料温度升高1℃时所需要的热量。比热容可分为定压比热容cp 和定容比热容cV。对固体而言,cp和cV的差别很小。固体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有比较法、下落铜卡计法和下落冰卡计法等。比热容可用于研究合金的相变和析出过程。 电阻率具有单位截面积的材料在单位长度上的电阻。它与电导率互为倒数,通常用单电桥或双电桥测出电阻值来进行计算。电阻率除用于仪器、仪表、电炉设计等外,其分析方法还可用于研究合金在时效初期的变化、固溶体的溶解度、相的析出和再结晶等问题。 弹性模量又称杨氏模量,为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的正应力与相应的正应变之比(见拉伸试验)。弹性模量的测量有静态法(拉伸或压缩)和动态法(振动)两种。它是机械零部件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建筑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能

建筑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能-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建筑钢材 概述 金属材料一般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最多的钢材属于黑色金属。建筑钢材包括钢结构用型钢(如钢板、型钢、钢管等)各钢筋混凝土用钢筋(如钢筋、钢丝等)。钢材是在严格的技术控制条件下生产的,与非金属材料相比,具有品质均匀稳定、强度高、塑性韧性好、可焊接和铆接等优异性能。钢材主要的缺点是易锈蚀、维护费用大、耐火性差、生产能耗大。 一、钢材的冶炼 钢是由生铁冶炼而成。生铁的冶炼过程是;将铁矿石、熔剂(石灰石)、燃料(焦炭)置于高炉中,约在1750℃高温下,石灰石志铁矿石中的硅、锰、硫、磷等经过化学反应,生成铁渣,浮于铁水表面。铁渣和铁水分别从出渣口和出铁口排出,铁渣排出时用水急冷得水淬矿渣;排出生铁中含有碳、硫、磷、锰等杂质。生铁又分为炼钢生铁(白口铁)和铸造生铁(灰口铁)。生铁硬而脆、无塑性和韧性,不能焊接、锻造、轧制。 炼钢就是将生铁进行精练。炼钢过程中,在提供足够氧气的条件下,通过炉内的高温氧化作用,部分碳被氧化成一氧化碳气体而逸出,其他杂质则形成氧化物进入炉渣中被除去,从而使碳的含量降低到一定的限度,同时把其他杂质的含量也降低到允许范围内。所以,在理论上凡是含碳量在2%以下,含有害杂质较少的Fe-C合金都可称为钢。根据炼钢设备的不同,常用的炼钢方法有空气转炉法、氧气转炉法、平炉法、电炉法。 二、钢材的分类 钢材的品种繁多,分类方法很多,通常有按化学成分、质量、用途等几种分类方法。钢的分类见表一,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钢种是普通碳素钢和普通低合金结构钢。

材料结构与表征复习整理(周玉第三版)

材料结构与表征 2017-2018复习整理 2018-1-4 暨南大学 ——D.S

2017-2018材料结构与表征重点整理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X射线物理学基础 (2) 第二章 X射线衍射方向 (3) 第三章 X射线衍射强度 (3) 第四章多晶体分析方法 (4) 第五章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 (5) 第六章(不考) (5) 第七章(不考) (5) 第八章电子光学基础 (5) 第九章透射电子显微镜 (6) 第十章电子衍射 (7) 第十一章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分析 (7) 第十二章(不考) (8) 第十三章扫描电子显微镜 (8) 第十四章(不考) (8) 第十五章电子探针显微镜分析 (8) 第十六章 (9) 参考文献 (10)

2017-2018材料结构与表征重点整理 绪论 1.组织结构与性能 本书主要介绍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镜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 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a.结构决定性能;b.通过一定方法控制其显微组织形成条件。 加工齿轮实例: a.预先将钢材进行退火处理,使其硬度降低,以满足容易铣等加工工艺性能要求; b.加工好后再进行渗碳处理,使其强度、硬度提高,以满足耐磨损等使用性能的要求。 2. 显微组织结构分析表征: a.表面形貌观察(形态、大小、分布和界面状态等——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b.晶体结构分析(物相,晶体缺陷,组织结构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热谱分析; c.化学成分分析(元素与含量、化学价态、分子量、分子式等)——光谱分析,能谱分析等。 3.传统测试方式 a.光学显微镜——分辨率200nm——只能观察表面形态而不能观察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更不能进行对所观察的显微组织进行同位微区分析; b.化学分析——能给出试样的平均成分,不能给出元素分布,和光谱分析相同。 4.X射线衍射与电子显微镜 1.XRD——分辨率mm级——是利用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参数、晶体缺陷(位错等)、不同结构相的含量及内应力的方法,可以计算样品晶体晶体结构与晶格参数。 2.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0.1nm——通过透过样品的电子束成像,可以观察微观组织形态并对观察区域进行晶体结构鉴定;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1nm——利用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激发出的代表样品表面特征的信号成像,观察表面形貌(断口)和成分分布;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利用聚焦很细的电子束打在样品微观区域,激发出特征X射线,可以确定样品微观区域的化学成分,可与扫描电镜同时使用进行化学成分同位分析。

钢材的主要性能

一、钢材的主要性能 钢材的力学性能: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塑形好、延伸率大。 技术指标:屈服强度、延伸率、强屈比、冷弯性能。 力学性能是最重要的使用性能,包括抗拉性能、冲击韧性、耐疲劳性等。工艺性能包括冷弯性能和可焊性。 (1)抗拉性能:抗拉性能钢材最重要的力学性能。 屈服强度是结构设计中钢材强度的取值依据。 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比(强屈比)σb/σs,是评价钢材使用可靠性的一个参数。 对于有抗震要求的结构用钢筋,实测抗拉强度与实测屈服强度之比不小于1.25; 实测屈服响度与理论屈服强度之比不大于1.3; 强屈比愈大,钢材受力超过屈服点工作时的可靠性越大,安全性越高;但强屈比太大,钢材强度利用率偏低,浪费材料。 钢材受力破坏前可以经受永久变形的性能,称为塑性,它是钢材的一个重要指标。钢材的塑性指标通常用伸长率表示。伸长率随钢筋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冷弯也是考核钢筋塑性的基本指标。 (2)冲击韧性,是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在负温下使用的结构,应当选用脆性临界温度较使用温度为低的钢材。 (3)耐疲劳性:钢材在应力远低于其屈服强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脆断破裂的现象,称为疲劳破坏。危害极大,钢材的疲劳极限与其抗拉强度有关,一般抗拉强度高,其疲劳极限也较高。 二、钢筋的工艺性能 1、钢材的性能主要有哪些内容 钢材的主要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力学性能是钢材最重要的使用性能,包括抗拉性能、塑性、韧性及硬度等。工艺性能是钢材在各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能,包括冷弯性能和可焊性。 (1)抗拉性能。表示钢材抗拉性能的指标有屈服强度、抗 拉强度、屈强比、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屈服是指钢材试样在拉伸过程中,负荷不再增加,而试样仍继续发生变形的现象。发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称为屈服点或屈服极限,在结构设计时,一般以屈服强度作为设计依据。 抗拉强度是指试样拉伸时,在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荷载与试样原横截面面积之比。 钢材的屈服点(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称为屈强比。屈强比越大,结构零件的可靠性越高,一般碳素钢屈强比为0.6~0.65,低合金结构钢为0.65~0.75,合金结构钢为0.84~0.86。

发光材料荧光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发光材料荧光性能测试 实验目的 1、掌握光致发光的基本过程,掌握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基本含义 2、掌握发光材料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的测试方法。 实验原理 发光材料主要是指材料吸收外来能量后所发出的总辐射中超过热辐射的部分。发光材料的发光需要外界能量的激发,根据击发方式不同发光方式可以分为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电致发光、X射线及高能粒子发光等。以光致发光为例,当用激发光照射某些物质时,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激发光发生跃迁,达到激发态,这些激发态经过弛豫过程损失一部分能量后,以无辐射跃迁回到激发态的低振动能级,再从此能级返回基态,此过程中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是表征发光材料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激发光谱是指发光材料在不同波长激发下,该材料的某一波长的发光谱线的强度与激发波长的关系。激发光谱反映了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的效果。根据激发光谱可以确定使该材料发光所需的激发光的波长范围,并可以确定某发射谱线强度最大时的最佳激发波长。激发光谱对分析材料的发光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发射光谱是指在某一特定波长激发下,所发射的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或能量分布。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通常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其基本结构包括光源,单色器,试样室,单色器和探测器。常用光源为氙灯,单色器多为光栅,探测器多用光电倍增管。荧光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由光源氙弧灯发出的光通过切光器使其变为断续之光以及激发光单色器变成单色光,此光即为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被测的荧光物质在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出的荧光,经过单色器变成单色荧光后照射于测试样品用的光电倍增管上,由其所发生的光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输出至记录仪,激发光单色器和荧光单色器的光栅均有电动机带动的凸轮所控制,当测绘荧光发射光谱时,将激发光单色器的光栅固定在最适当的激发光波长处,而让荧光单色器凸轮转动,将各波长的荧光强度讯号输出至记录仪上,所记录的光谱即为发射光谱,简称荧光光谱。当测绘荧光激发光谱时,将荧光单色器的光栅固定在最适当的荧光波长处,只让激发单色口的凸轮转动,将各波长的激发光的强度输出至记录仪,所记录的光谱即激光光谱。 实验步骤 1、打开电脑,打开光度计电源,间隔1-2分钟后方能打开仪器控制软件。 2、仪器预热30分钟,待灯源稳定。 3、在所提供的样品中随机选一样,小心装入样品盘,稍旋紧样品盖之后,置于样品室内。 4、设置软件参数 5、点击扫描,不断调整参数,找到使样品发出最大强度光的波长范围及样品发光波长范围。

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材料研究的四大要素:材料的固有性质、材料的结构、材料的使用性能、材料的合成与加工。 材料的固有性质大都取决于物质的电子结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结构。 材料结构表征的三大任务及主要测试技术: 1、化学成分分析:除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技术外,还包括质谱(MC)、紫外(UV)、可见光、红外(IR)光谱分析、气、液相色谱、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二次离子色谱、X射线荧光光谱、俄歇与X射线光电子谱、电子探针等。如质谱已经是鉴定未知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手段;IR在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上有着特殊重要地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是用单色的X射线轰击样品导致电子的逸出,通过测定逸出的光电子可以无标样直接确定元素及元素含量。 2、结构测定:主要以衍射方法为主。衍射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穆斯堡谱等,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是X射线衍射。在材料结构测定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热分析技术。 3、形貌观察: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第二章X射线衍射分析 1、X射线的本质是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像性。 X射线的波长范围:0.01~100 ? 或者10-8-10-12 m 1 ?=10-10m (1)波动性(在晶体作衍射光栅观察到的X射线的衍射现象,即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 (2)粒子性(特征表现为以光子(光量子)形式辐射和吸收时具有的一定的质量、能量和动量)。 2、X射线的特征: ①X射线对物质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用于无损检测等。 ②X射线的波长正好与物质微观结构中的原子、离子间的距离相当,使它能被晶体衍射。晶体衍射波的方向与强度与晶体结构有关,这是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础。 ③X射线光子的能量与原子内层电子的激发能量相当,这使物质的X射线发射谱与吸收谱在物质的成分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 一、X射线的产生 1.产生原理 高速运动的电子与物体碰撞时,发生能量转换,电子的运动受阻失去动能,其中一小部分(1%左右)能量转变为X射线,而绝大部分(99%左右)能量转变成热能使物体温度升高。 2.产生条件 (1)产生自由电子;(2)使电子作定向的高速运动;(3)在其运动的路径上设置一个障碍物使电子突然减速或停止。 3.X射线管的结构 封闭式X射线管实质上就是一个大的真空二极管。基本组成包括: ①阴极:阴极是发射电子的地方。 ②阳极:亦称靶,是使电子突然减速和发射X射线的地方。 ③窗口:窗口是X射线从阳极靶向外射出的地方。 ④焦点:焦点是指阳极靶面被电子束轰击的地方,正是从这块面积上发射出X射线。 二、X射线谱 由X射线管发射出来的X射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连续X射线;(2)标识X射线。 1、连续X射线 具有连续波长的X射线,构成连续X射线谱,它和可见光相似,亦称多色X射线。 (1)产生机理

钢材性能指标及检测

钢材性能指标及检测 为更合理使用金属材料,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掌握各种金属材 料制成的零、构件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应具备的性能(使用性能)及其在 冷热加工过程中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工艺性能)。 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如比重、熔点、导电性、导热性、 热膨胀性、磁性等)、化学性能(耐用腐蚀性、抗氧化性),力学性能也 叫机械性能。 材料的工艺性能指材料适应冷、热加工方法的能力。 (一)、机械性能 机械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1、强度:材料在外力(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材料 单位面积受载荷称应力。 2、屈服点(бs):称屈服强度,指材料在拉抻过程中,材料所受应 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载荷不再增加变形却继续增加或产生 0.2%L 。时应力值,单位用牛顿/毫米2(N/m m2)表示。 3、抗拉强度(бb)也叫强度极限指材料在拉断前承受最大应力值。 单位用牛顿/毫米2(N/m m2)表示。 4、延伸率(δ):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总伸长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 分比。 5、断面收缩率(Ψ)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断面最大缩小面积与 原断面积百分比。 6、硬度:指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压力其表面的能力,常用硬度按其范 围测定分布氏硬度(H B S、H BW)和洛氏硬度(H K A 、H K B、 H R C) 7、冲击韧性(A k):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单位为焦耳/厘米2 (J/c m2) (二)、工艺性能 指材料承受各种加工、处理的能力的那些性能。 8、铸造性能:指金属或合金是否适合铸造的一些工艺性能,主要包括 流性能、充满铸模能力;收缩性、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能力;偏析指化学成分不均性。 9、焊接性能:指金属材料通过加热或加热和加压焊接方法,把两个或 两个以上金属材料焊接到一起,接口处能满足使用目的的特性。 10、顶气段性能:指金属材料能承授予顶锻而不破裂的性能。 11、冷弯性能:指金属材料在常温下能承受弯曲而不破裂性能。弯曲 程度一般用弯曲角度α(外角)或弯心直径d对材料厚度a的比值表示,a愈大或d/a愈小,则材料的冷弯性愈好。 12、冲压性能:金属材料承受冲压变形加工而不破裂的能力。在常温 进行冲压叫冷冲压。检验方法用杯突试验进行检验。 13、锻造性能:金属材料在锻压加工中能承受塑性变形而不破裂的能 力。 (三)、化学性能 指金属材料与周围介质扫触时抵抗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274(实验)

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 物理与能源学院材料物理专业 ___2011___级____1___班 学号__106072011274______ 姓名__赖婷婷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林林老师______

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特性研究(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用高温固相法制备钼酸钇镝,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材料的激发强度和发射强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钼酸钇镝在波长为353nm时激发峰最强,在波长为383.5nm时的发射峰最强 引言:发光是物质将某种方式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是热辐射之外的另一种辐射。要确定某一种材料是否发光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激发条件下不发光的材料在非常强的能量激发下有微弱的发光。有些材料需要提高纯度,发光才能变强,有些材料则需要掺入一定量的激活剂才能发光发光材料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航空、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稀土离子掺杂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是一种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低能光子发射出一个高能光子的发光过程。掺杂在晶体或玻璃态物质基质中的稀土离子,可以通过激发态吸收和各种能量传递过程被激发至高于泵浦能量的能级而向下跃迁产生上转换发射。 发光材料种类和应用 对固体发光材料而言,发光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大类,根据其被激发的方式不同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三价稀土离子:La3+: [Xe] 4f0------Lu3+:[Xe]4f14 [Xe]=[Kr]4d105s25p6,三价稀土离子,4f电子能量最高。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射和激发绝大多数是由4f电子在f组态内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称为4f-4f跃迁,4f-4f跃迁种类丰富,谱线很多。4f电子能量高于5s和5p,但比5s和5p电子离核近,处于内层。5s25p6形成了良好的电屏蔽,三价稀土离子掺入晶体时,在晶体中比较独,4f能级位置受晶体的影响不大,在所有晶体中都差不多在+3价稀土离子中,Y3+和La3+无4f电子,Lu3+的4f亚层为全充满的,都具有密闭的壳层。因此是光学惰性的,适用于作基质材料。从Ce3+到Yb3+,电子依次填充在4f轨道,从f 1 到 f 13,其电子层中都具有未成对电子,其跃迁可产生发光。这些离子适于作为发光材料的激活离子。 Dieke图:三价稀土离子在LaCl3晶体中的4f电子能级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