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探讨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1.2 直线运动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解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2.1 长度测量学习目标:掌握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2 时间测量学习目标:理解时间单位,学会使用停表和秒表。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学习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速度学习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速度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第四章:力和运动4.1 力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等)。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教学设计1.2 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第1课时长度及其测量误差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课时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误差,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
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物理所必需的。
学情分析本课时学生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是重要内容,在以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应该学习过类似内容,而在生活中,学生也一定会用到刻度尺测量长度,但是初中内容对于刻度尺的使用过程以及读数方法更加规范。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基本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核心素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的测量方法。
难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教学反思第2课时时间的测量长度的特殊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时间,掌握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课时讲述了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以及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测量长度,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动脑动心。
学情分析本课时学习时间的测量,时间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概念,然而在使用钟表测量时间的基础上,要给学生讲述用秒表测量时间,增加科学性。
学习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增加科学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学案 教科版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装订线_______(cm)、_______(mm)、_________(μm)、(nm)。
1km= m 1dm= m 1cm= m1mm= m 1μm= m 1nm= m4。
读图1-2—5,了解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形成感性认识.[及时练习1.单位换算:70Km= mm 90nm=m2.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A。
7.2m=7。
2×100=720cm B.7。
2m=7。
2m×100=720cmC.7.2m=7。
2×100cm=720cmD.7。
2m=7。
2m×100cm=720cm知识点二:实验: 测量长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2页内容及图1-2-6,完补充完善3、五分钟后小组展示。
同学们完成后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质疑,成下列填空。
1.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_________,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的最大示数叫_______.2。
常用的长度的测量工具是。
3。
观察拿出刻度尺,仔细观察,举手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4。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2)放,使用时,尺要沿所测长度,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老师完善,评价激励甲乙。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B两刻度尺测同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尺精确达标检测1。
将下列单位换算成基本单位。
(1)5000μm =_______m (2)0.015km=_______m(3)400cm =_______m (4)50mm=_______m2.位同学测量了两物体的长度,忘了写单位,请你帮他填上:小明的身高为1.60_____;一层楼高为30____;3。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勿忘草花瓣的花粉,其颗粒直径只有0。
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教科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熟练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2. 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 学会通过测量长度和时间来计算物体的速度。
教学重点:1. 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 利用长度和时间计算物体的速度。
教学难点:1. 长度的精确测量。
2. 时间的理解和计算。
教具准备:1. 刻度尺。
2. 秒表。
3. 测量物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 提问:我们如何知道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呢?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如刻度尺的使用。
2. 讲解如何进行长度的测量,注意精确测量的方法。
3. 介绍时间的基本概念,如秒、分钟、小时等。
4. 讲解常用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利用长度和时间计算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2.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秒表测量时间。
3. 引导学生利用测量得到的长度和时间计算物体的速度。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度的测量方法和时间的基本概念。
2. 提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长度和时间呢?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练习,使学生掌握了长度的测量方法和时间的基本概念,能够利用长度和时间计算物体的速度。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一段铁路 线的长度?
• 1.化曲为直法
• 适用于测量较短曲线的长度,如 地图上铁路线长度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思考:如何测量圆锥体的高?
• 2.等量替换法
• 适用于测量圆锥体的高及圆柱体 的直径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思考:如何测量细金属丝的直径?
• 3.积累平均法
第一节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大小
茫茫宇宙,浩瀚无边。科学家们用“光年” 来度量它的大小。仙女座大星云是离我们最 近的旋涡星系。它的直径约为16万光年,距 离我们约为220万光年。
人类生存的地 球,是宇宙天 体家庭中的一 员,它的半径 约为6400km
我国上海 市的金茂 大厦,共 88层,高 420.5m。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____,我们不 能消除____,但应尽量________ ,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
4.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记录为:17.82 cm、17.80 cm、17.81 cm、 17.28 cm、17.81 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 A.17.50 cm B.17.503 cm C.17.8 cm D.17.81 cm
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第 (填字母)次实验测量是没有必
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13. 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
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
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 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 块的体积为V2 —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 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八上课件:1.2.2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8.晓聪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1 mm ,则硬币的直径 D= 1.85 cm。
【解析】由图可知,刻度尺每一个大格代表 1 cm,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 1 mm, 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由图可知 4 枚硬币的直径和为 7.40 cm,所以一枚硬 币的直径为 1.85 cm。
A.刻度尺
B.刻度尺和三角板
C.细棉线和刻度尺
D.量角器和刻度尺
【解析】 将细棉线与地图上铁路线重合,然后把细棉线线拉直,测出线的长
度,根据比例尺来计算出铁路线的实际长度。故选 C。
四 滚轮法[学生用书 P8] 【点悟】 可用一轮子(自行车轮)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 N, 测出轮子直径算出周长 C,求得这一曲线的长度:L=NC。 11.一辆自行车车轮外直径为 0.6 m,小华骑自行车从家去学校 8 min 可到。如 果每分钟车轮约转动 100 周,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2.身高 160 cm 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 是( A )
A.教室宽 5 臂展,约 8 m(臂展: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B.教室长 10 步幅,约 30 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课桌长 4 拃,约 2.8 m(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物理课本厚 1 指宽,约 10 cm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
【解析】 甲: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量物理课本的 厚度,再除以物理课本纸的张数,采用的方法是累积法;乙:由于乒乓球直径的长 度端点位置不易确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 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采用的方法是平移法;丙: 铜丝直径很小,无法直接测量,把铜丝紧密地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铜线圈 的总长度,数一下铜丝的匝数,然后计算铜丝的直径,采用的方法也是累积法;丁:
八年级物理 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教案

八年级物理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钢卷尺、三角尺、直尺,而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密仪器并不常用。
那么当我们手边测量工具仅限直尺和三角尺时,而测量的对象却是特殊情形下物体,如:一张邮票的厚度,学校旗杆的高度或一弯曲的钢圈长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直尺或三角尺测量。
该怎么办呢?下面我就针对具体的测量对象介绍几种特殊方法:1.累积法:它又包含两类,一类是测多算少,如求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或邮票)的厚度时就可采用此法。
测前者的具体做法如图1示:将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金属丝绕圈的累积长度L,再除于长度L对应的匝数n,即可求得金属丝直径d=L/n;测一张邮票厚度时,可先测出一沓(30或50张)的厚度,同上法,即可求出一张纸(邮票)的厚度。
另一类是以少求多,如:测一座楼房的高度,但手边只有米尺,怎么办?提示:你可以先测出任意一层楼梯中一个台阶的高度h,其次,数出楼层数m和一层楼的台阶数n,即可求出楼高H=mnh。
图12.棉线法:即化曲为直法,此法测弯曲的物体长度、弧长等较方便。
如图2示:测量一弯曲金属工件的长度,具体做法:将柔软的的无弹性的细线与被测部分重合,并在细线上标出与被测弯曲部分重合的起、终点,然后把曲线拉直,用直尺测出其长度,即为弯曲金属工件的长度。
图23.配合法:即用刻度尺和三角尺配合使用测量长度,该方法对于测圆、球直径、圆锥高、人身高、硬币直径等较方便。
如测圆锥高见图3示,测球或者硬币直径见图4示。
图3 图44.比例法:利用被测物和参照物及其阳光下的影子组成相似图形,通过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求出被测物的高度。
如:粗略测量某建筑物或某棵树的高度,当然它可以用现代化的测量工具:激光测距仪或微波测距仪来直接测量,但手边没有这些现代化仪器,只有普通的皮卷尺时,利用该法依然可以巧妙的测出来。
具体测量见下图5示,a.将一个竹杆竖直立于地面,平移竹杆使杆顶的影子和树顶的影子恰好重合,记下影子、杆和树所在的地面位置依次标记为A、B、C。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一、有关物理学:1)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蕴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
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1) 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 测量时间:停表。
注意分针和秒针的配合。
3) 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三、物体长度及测量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 m、1mm=1-03 m、1μm=10-6 m、1nm=10-9m。
2) 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知道教材长度和宽度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
⑥“算”: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错误是不遵守规则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 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微小量);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专训:测量长度的 特殊方法
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有累积法(如测量铜丝的直 径)、化曲为直法(如利用滚轮法测量操场跑道长、利 用软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等量代换法(如
利用平移法、辅助工具法测量环形物体、圆柱体的直
径 )。
训练角度
1
累积法
例1 【中考· 龙岩】将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圆柱形杆 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所示,线圈总长度L是
【同类变式】
1. 下面叙述的几种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D )
A.把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 孔,然后把纸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 圆柱体的周长 B.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 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点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 周长
【同类变式】
1.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某同学采用如图方法测量硬币 1.85 的直径,测得硬币的直径D=________cm 。
训练角度
2
化曲为直法
例2 为了测量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的距离,小明 进行了如下操作:仔细地将白线与地图上北京到 上海铁路线重合,用笔在白线上北京处标个记号 刻度尺 量 A、上海处标个记号B,把线拉直,用________ AB 间的距离即要测的长度。 出白线上________ 【方法规律】 题中测量利用的是化曲为直法。
C.用细丝线在圆柱体上绕上一圈,量出丝线的长度即可
D.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 橡皮筋的长度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2. 学习了长度测量的知识后,小明和同学一起设法测 量操场的周长。他们先用软尺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 c,然后让轮子沿着操场滚动一周,记下轮子滚动 cn 的圈数为n,则操场的周长l=________ 。
D1
1.73 cm
D2
1.81 cm
D3
1.89 cm
D4
1.81 cm
1.81 则球的直径应取________cm 。
2.【福州】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________cm 。 1.54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 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 B 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__( 填“A”或“B”)。 D2 D1 A. n D2 D1 B. 2n
L 5.15(5.12~5.18) _________________cm ,则金属丝的直径d= 。 n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
二 次测 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________ 量误差较小。
【点拨】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由图可知,线圈的总长 度L=15.15 cm-10.00 cm=5.15 cm; •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过程中,取的圈数越多,测例3 如图所示为测量一个锥体高度的几种方法,其中 正确的是( C )
【点拨】 借助三角板,利用直尺测量锥体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锥体移到桌边,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桌面对齐; (2)三角板的一个直角边与刻度尺重合。
【同类变式】
1. 测量球体的直径,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该刻 1 mm ,转动球体的不同方向, 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 在不同部位测得球的直径D的示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