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 知识点总结
氮的循环_知识点总结

第1讲氮的循环第二节氮的循环(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在空气中约占其体积的78%(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反应方程式:(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
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______________ ;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重要的反应有:(5)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而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700体积的氨气。
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6)氨的喷泉实验要成功,需保证烧瓶和烧杯液体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强差,为此需注意三方面:①氨气要收集满②氨和烧瓶都要干燥③气密性要良好(7)氨的化学性质:a、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显碱性。
b、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会有白烟产生,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和NH3两气体相遇,生成了NH4Cl固体小颗粒。
这也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
c、与O 2反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8)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与制取O2装置相同)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干燥方法:用碱石灰、固体NaOH等检验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棉花团的作用: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提高了收集NH3的纯度。
(9)铵盐都是白色晶体,都溶于水。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都能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一般用这个原理来检验铵盐。
有关氮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氮的知识点总结一、氮的性质1. 物理性质氮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在常温下,氮气是一种不活泼的物质,不易与其他元素反应。
然而,在极端条件下,比如高温高压下,氮气也会发生化学反应。
2. 化学性质氮气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高温高压或者在存在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可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氮气可以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氨,这是化学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反应。
此外,氮气还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和硝酸盐。
这些反应在大气中也会发生,参与到大气的化学循环中。
二、氮的来源和循环1. 大气中的氮地球大气中主要以N2的形式存在着氮气。
氮气是由两个氮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
大气中的氮气不易被生物利用,因此要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才能转化成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
2. 地表的氮地表的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和闪电放电等方式转化成氨和硝酸盐。
另一个来源是地表的生物体,比如植物和微生物,它们可以利用氮气以及氨等氮化合物,将氮固定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3. 地球的氮循环地球的氮循环由一系列化学和生物过程组成。
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和闪电放电等方式转化成氨和硝酸盐,然后被植物吸收利用。
当植物死亡或被食用后,植物体中的氮又会通过分解和有机质的氧化返还到土壤中。
在土壤中,氨和硝酸盐又会被微生物转化成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三、氮的应用1. 工业上的应用氮气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用于生产氨、硝酸、硝酸盐等化学品。
此外,氮气还被用于保护易氧化的物质,比如食品和医药品,可以有效防止其变质和氧化。
2. 农业上的应用氮元素是植物体内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化肥中的氮元素可以供给植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过量的氮肥使用也可能导致农田土壤的污染,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四、氮的环境影响1. 大气污染氮氧化物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它们是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物中的主要成分。
高一化学氮的循环的知识点

高一化学氮的循环的知识点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占据了大气中的78%。
然而,氮气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为了满足生物体的需求,氮必须先被转化成可供利用的形式,进入生物体的食物链中。
这一过程被称为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包括氮气固氮、氮的硝化和氮的脱氮。
在这三个过程中,氮在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转化,从而保持了地球上氮元素的平衡。
首先,我们来看氮气固氮这一过程。
氮气固氮是指将氮气转化成氨氮(NH3)或者铵盐(NH4+)的过程。
固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大气固氮和土壤固氮。
大气固氮是指氮气转化成氨氮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由氮气还原酶催化的。
这种酶存在于一些细菌和蓝藻中,它们能够利用氮气将其转化为氨氮。
这一过程中,固氮细菌通过吸附氮气分子并将其还原为两个氨气分子,然后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
此外,一些雷暴也可能通过闪电将氮气转化为硝酸盐,这也是大气中固氮的一种方式。
而土壤固氮是指氮气转化成铵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土壤中一种叫做固氮细菌的微生物来完成。
这些细菌通常生活在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并与某些植物共生。
植物会分泌一些物质吸引这些细菌,然后细菌在植物的根附近将氮气固定为铵盐。
接下来,我们来看氮的硝化过程。
硝化是指将氨氮或铵盐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两个主要的微生物群落: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氮或铵盐氧化成亚硝酸盐,然后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
这两个步骤分别由不同的细菌完成。
亚硝酸盐在水体中相对不稳定,容易被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这种氮化细菌能够适应较低的温度和较酸性的环境。
与硝化细菌相对的是反硝化细菌。
这些细菌具有还原硝酸盐的能力,将其还原为氮气并释放到大气中。
这一过程是氮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维持地球大气中氮气的含量。
最后,我们来看氮的脱氮过程。
脱氮是指将有机物中的氮转化为氨氮或氮气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土壤中,涉及到一些细菌和真菌。
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细菌和真菌会利用有机物中的氮,将其转化为无机形式的氮。
第1课时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氮气及

( C )
根据反应 3NO2+H2O===2HNO3+NO 中元素化
合价的变化可判断。 2 中氮元素化合价既有升高也有 NO 降低。
11
5.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B ) .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 .通常情况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 .可在氧气中燃烧, C.通常情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通常情况下, D.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氮气是氧化剂 .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
19
(2)若 NO2 过量,设过量的 NO2 体积为 y 3NO2+H2O===2HNO3+NO 3 y=6 mL 1 2 mL
则参加反应的 NO2 和 O2 总体积:12 mL-6 mL=6 mL V(O2)=6×(1/5)=1.2 mL, V(NO2)=12-1.2=10.8 mL。
答案 1.2 mL
15
该题有两个要求:一是必须加入氧化剂, 解析 该题有两个要求 :一是必须加入氧化剂,二是 一次反应就能完成;反应 ( 、 (3 、 (4 一次反应就能完成;反应(1)(3)(4)从化合价 角度来看都升高,但反应(1 )N2→NO 2 不能一次反应 角度来看都升高,但反应( 就能完成;而反应( 就能完成;而反应(3)NO2→HNO3 虽然氮的化合价升 高 , 但 不 加 氧 化 剂 也 能 实 现 , 如 3NO2 + H2O===2HNO3+ NO,在该反应中,NO 2 既是氧化剂 ,在该反应中, 又是还原剂。只有反应( 又是还原剂。只有反应(4)N2→NO 必须加入氧化剂 且一次反应就能完成。 且一次反应就能完成。
2
二、氮气 1.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无色 气体 无味 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于水
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知识点总结一、氮气1. 氮元素的存在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它以双原子分子(N2)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或总质量的75%。
氮是生命物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充足的氮肥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气的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的气体,熔点为-209.86℃。
沸点为-195.8℃,难溶于水。
(思考N2的收集方法?)(2)结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结构式为___________,氮氮叁键的键能高达946kJ·mol-1,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学性质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做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N2能与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①N2+3H22NH3(可逆反应)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②与O2反应:③与Mg反应:N2 +3 MgMg3N2;Mg3N2 + 6H2O=3Mg(OH)2↓+ 2NH3↑3. 氮气的用途与工业制法(1)氮气的用途: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保护农副产品;液氮可作冷冻剂。
(2)氮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从液态空气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加以分离而制得氮气。
4. 氮的固定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
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1)生物固氮: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化合态氮。
(2)自然固氮:天空中打雷闪电时,N2转化为NO。
(3)工业固氮:在一定的条件下,N2和H2人工合成氨。
二、氮的氧化物(1)物理性质NO: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毒。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
(2)化学性质NO:不与水反应,易被氧气氧化为NO2。
2NO+ O2=== 2NO2NO2:①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在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制取硝酸。
高一氮的相关知识点

高一氮的相关知识点氮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高一氮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氮的性质、氮的循环、氮的应用以及氮的环境问题。
一、氮的性质氮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化学符号为N,原子序数为7。
它有很高的稳定性,是空气中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约占78%。
氮气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非活性气体,不与其他元素反应。
然而,在高温和高压下,氮气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
二、氮的循环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地球各个环境中的转化过程。
氮在环境中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但大部分生物无法直接利用氮气。
植物通过根部与共生细菌形成根瘤,并与它们共生,将氮气固定为氨或亚硝酸盐。
这些化合物会随着植物的生长被释放到土壤中。
细菌进一步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这些化合物。
当植物被动物食用后,氮就进入了动物体内,再通过排泄物返回地面或水体。
三、氮的应用氮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氮气可以用于食品和药品的保存,它的惰性使得它可以有效地保护食品和药品免受氧化而变质。
此外,液态氮也被用于低温冷冻和医疗手术中。
氮还可以用于制造氨,氨是合成尿素等肥料的重要原料。
另外,氮还能被用于制造爆炸物和燃料。
四、氮的环境问题尽管氮对生物体具有重要意义,但过量的氮却可能导致一些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氮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但农作物只能吸收一部分,剩余的氮会流失到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这些过多的氮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生长,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氮氧化物和氨的排放也会导致大气污染,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结论:高一氮的相关知识点涉及氮的性质、循环、应用和环境问题。
了解氮的性质和循环有助于我们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以及生物体对氮的利用方式。
同时,合理应用氮的知识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帮助,同时也需要注意控制氮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通过加强对氮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重要元素。
氮循环的知识点总结

氮循环的知识点总结氮的来源氮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气体之一,占据大气的78%。
氮气并不容易被生物直接利用,只有少数植物和微生物能够将氧化氮还原成氨,然后再转化成有机氮化合物,以供生物利用。
除了大气中的氮气,氮也存在于土壤中、水体中和生物体内。
一般而言,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 大气中的氮气:氮气通过闪电活动和化石燃料燃烧等方式进入大气,形成氮氧化物和硝酸盐等氮化合物,随着降水和大气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中。
2. 土壤中的氮:土壤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的分解、微生物的转化以及大气的沉降。
土壤中氮的主要形式有有机氮和无机氮。
3. 水体中的氮:水体中的氮来源于大气的沉降、植物和动物的排泄物、腐殖质的分解以及人类活动等。
4. 生物体内的氮:生物体内的氮主要来自于食物链的转移和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
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氮的固定主要是由一些植物和微生物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大气固定:少数植物的根系中寄生着一种叫做根瘤菌的微生物,它们能够从大气中固定氮气,将其转化为植物能够利用的氨。
2. 人工固定:人类通过合成氨法等工业生产方式,固定了大量的氮气,用以生产化肥和其他化学品。
氮的转化氮的转化是指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作用下,将氮从一种化合物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的过程。
氮的转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氮的硝化:氨和有机氮通过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2. 氮的还原: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通过一系列的还原反应,转化为氮气或氨。
3. 氮的铵化: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氨。
4. 氮的硝化:氨和有机氮通过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氮的循环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地球上不同环境中的循环过程。
氮的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植物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将其转化为有机氮化合物,供自身生长和繁殖所需。
2. 动物摄取: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元素,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
高一化学 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3.2 氮的循环

3.2 氮的循环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氮的存在形态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N2与O2化合生成NO,NO和O2迅速生成NO2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HNO3、氮肥等)。
二、氮气:1.物理性质➢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溶解性: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2.化学性质放电2NO➢与氧气:N2+O2=====➢与氢气:N2+3H22NH3➢与镁:N2+3Mg点燃Mg3N23.用途➢氮气是合成氨,制硝酸的重要原料➢氮气因为性质稳定,经常用作保护气,比如用于焊接金属➢液氮可用作冷冻剂,应用于医学领域4、氮的固定(1) 概念: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2) 分类:➢自然固氮:主要包括生物固氮和高能固氮➢人工固氮:主要包括合成氨固氮和仿生固氮三、氮的氧化物:12. 注意事项:➢酸酐的问题:N2O3是亚硝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颜色的问题:只有NO2是红棕色气体,其余均为无色气体➢污染的问题:氮的氧化物都具有毒性,而且都是大气污染物,3. NO和NO2(1)物理性质➢色味态:NO是无色无味气体,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溶解性:NO难溶于水,NO2易溶于水➢密度:NO比空气略小,NO2比空气大(2) 相互转换➢NO→NO2:2NO+O2====2NO2➢NO2→NO:3NO2+ H2O====2HNO3 + NO(3)影响➢NO:是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但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NO2:能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有腐蚀作用。
四、氨气:1.物理性质(1)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常温时,1体积水大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氮的循环
第二节氮的循环
(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在空气中约占其体积的78%
(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
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反应方程式:
(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
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______________ ;
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重要的反应有:
(5)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而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700体积的氨气。
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6)氨的喷泉实验要成功,需保证烧瓶和烧杯液体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强差,为此需注意三方面:①氨气要收集满②氨和
烧瓶都要干燥③气密性要良好
(7)氨的化学性质:
a、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显碱性。
b、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会有白烟产生,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和NH3两气体相遇,生成了NH4Cl固体小颗粒。
这也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
c、与O 2反应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与制取O2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干燥方法:用碱石灰、固体NaOH等
检验方法: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产生白烟)
棉花团的作用: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提高了收集NH3的纯度。
(9)铵盐都是白色晶体,都溶于水。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与碱反应都能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一般用这个原理来检验铵盐。
(10)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质量分数在95%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由于挥发出硝酸蒸气会产生“发烟”现象,通常叫做发烟硝酸。
(11)硝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稀硝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浓硝酸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不稳定性:浓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产生红棕色的NO2, 二氧化氮又溶在浓硝酸中而使溶液呈黄色。
其方程式为:
,一般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
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不会产生氢气。
在反应中硝酸既表现酸性又表现氧化性。
如:
②与非金属反应,只表现氧化性。
(12)氮的氧化物(NO2和NO)是产生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主要原因。
水体中含有过量的氮会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污染。
[经典例题]
例1.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下列关于N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NO为无色气体遇空气后迅速变成红棕色B.NO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因素之一
C.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D.N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气体
例2.下列反应中,浓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 浓硝酸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退色)
B. 铜与浓硝酸反应
C. 氢氧化铜与浓硝酸反应
D. 碳与浓硝酸反应
例3.氮的固定是指:()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B.豆科植物根瘤菌将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
C.将氨转变成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D.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
例4.氨与重水(D2O)形成的碱与盐酸反应,这一反应生成的盐中阳离子的化学式是
A.NH3D+ B.NH2D2+ C.ND3H+ D.NH4+
[随堂练习]
1.下列过程没有起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A.电闪雷鸣
B.豆科植物根瘤菌通过生物化学过程得到含氮化合物。
C.工业合成氨 D.实验室制氨气
2.下列现象与人为排放大气污染物无关的是()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闪电
D.臭氧层空洞
3.实验室收集下列气体时,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氨气
B.氢气
C.二氧化氮
D.一氧化氮
4.回答关于硝酸的储存的下列问题:
(1)硝酸盛于棕色瓶中,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酸放于低温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硝酸久置发黄,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浓硝酸敞口放置会变稀,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浓硝酸可用铝罐装,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进行喷泉实验。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用____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用_________做干燥剂。
(3)用上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中已装满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
6. (2005年全国理科综合)下列气体的制备可采用右图装置的是()
A、铜与浓硝酸反应制NO2
B、铜与稀硝酸反应制NO
C、乙醇与浓硫酸反应制乙烯
D、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制HCl
7、硫化氢和浓硫酸能发生如下反应: 3H2S+H2SO4==4S+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硫化氢气体被氧化成硫
B. 硫酸被氧化成硫
C. 硫酸被还原成水
D. 硫化氢气体被还原成水
8、(9分)A、B、C、D、E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若A在常温下为气态单质,则A为_______;B为_______;C为_______;D为_______;E为____;由B→C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在常温下为固态单质。
则B→C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