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水平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极大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因为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

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唐咏史怀古诗: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⑷晚唐咏史怀古诗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因为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㈢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

㈣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使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注重;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极大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能够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个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这种怀人有时不但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但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过陈琳墓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不过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

2.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宕起伏,层次分明。诗人从大处落笔,视野十分开阔,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相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所以,这不但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长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㈡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注重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即使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注重。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以前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3分)

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仅仅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能够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五.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所以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能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

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

例如,我们能够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就必须使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很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使用写景诗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仅仅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实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如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所以,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越中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使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六.实战演练

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青山依旧,环绕着六朝故都。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了回去。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凉残破的故都。

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1、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句的修辞作简要分析。

此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不过想当初,这里以前过六代豪奢,以前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能够说,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却饱含着多少难言的情怀,多少深刻的历史教训。可谓字字千钧,撼人心魄。

2. 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这里诗人把月亮看做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因为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只有多情的月亮还是旧情不改,穿过女墙照过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无尽的慨叹含于其中。

3. 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旨。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唐朝的统治者能以之为前车之鉴。

㈡阅读吴激的《人月圆》,完成词后问题。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首词整个化用前人成句典故而成,指出划线句子化用的成句(包括作者及出处),说说这两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作者的身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

㈢阅读下面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曹操。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区别何在?

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七.链接高考

1.2004年高考全国卷之四(青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实行了强烈的斥责。

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课本实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补注背景:时值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天下暂时一统。但是,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问: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 。 二、特点归纳 (一)、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知识链接 1、咏史怀古诗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5)语言:含蓄蕴藉 (6)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7)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8)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9)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2、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

怀古咏史诗歌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时间】 4课时 自学指导及检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二、类别: 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 一、相关知识 1、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 (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 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5、咏史怀古诗常见的古地

咏史怀古诗复习学案(精心整理)

古今多少事,都付诗词中 ——咏史怀古诗鉴赏复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3.培养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在解题的同时品味诗意、追寻远方。 二、学习重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通过课堂讲练活动,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三、考情、学情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2017版)中诗歌鉴赏的考纲为: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诗歌鉴赏题的考查从内容题材上来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言志、题画寓志、咏史怀古多种,而咏史怀古诗涉及到的情感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既是考察重点,也是学生认为的难点,如2016江苏卷考察的辛弃疾《八声甘州?故李将军饮罢夜归来》咏李广旧事抒个人情怀;2015湖南卷张说《邺都引》凭吊曹魏故都邺都以今昔变迁抒英雄业绩无继之感…… 在《诗歌一轮复习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同学也把咏史怀古诗列为“最害怕遇到的诗歌类型”之一,主要原因是:典故太多、情感复杂、表现手法多样。 四、合作探究学习 (一)立足课内,温故知新 1.回顾课内:我们初高中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抒己见:你会给咏史怀古诗什么样的标签? (二)分组合作,梳理特点 1.分组探讨3分钟,以课内所学咏史怀古诗为例,梳理出咏史怀古诗在标题、作者、诗歌意象及其他内容、诗歌情感、表现手法5个方面的特点。 附:课内诗歌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咏史怀古教案

初三语文: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迁移训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回忆 《登幽州台歌》《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三)、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

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四)、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咏史怀古诗(学生)

古诗词鉴赏·咏史怀古诗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通过练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知识链接 1.咏史怀古诗(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2.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语言:含蓄蕴藉 (4)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5)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6)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3.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1)懂。即写什么? ①要弄清史实。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③要领悟感情。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 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咏怀” 如:《咏怀古迹》 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 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咏怀古迹·其三》 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石城/南京)、台城(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姑苏(苏州)、洛阳、汴京、江都(今扬州)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隋宫、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入唐后沦为废墟)、朱雀桥、淮水(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庄园)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 F、自然景物:

高考复习怀古诗

高考复习怀古诗

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见下表) 篇目类别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 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 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词中用事 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 悲痛之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化用前人诗句 过华清宫奢侈淫逸 咏怀古迹(其三)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二、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三、类别: 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四、归纳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常用手法。 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生积累、理解史实。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最为华丽的篇章。诗以唐冠,宋以词我。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志者学人,习以修身。大凡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宋词的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咏史怀古诗。 二、初步感知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三、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看题目特征:《咏怀古迹》(其三)就知道是咏史怀古诗。 1.学生配乐朗诵诗。齐读 师: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

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咏 怀古迹》(其三)被誉为咏昭君诗中的绝唱。 2.在这首诗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有关昭君的那些事情? 从中体会到昭君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远嫁朔漠,故乡千里;元帝昏庸,终身遗恨(怨恨) 3.整首诗就是在表达昭君的怨恨么? 背景: (1)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731—745) (2)长安十年。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3)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745——755) (3)本诗写于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54岁的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第七年。作者站在夔州白帝城的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 及其附近的昭君村,有感而作。 4.作者和昭君处境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水平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极大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因为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

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经典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三、高考链接(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 《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词中用事 《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化用前人诗句 二、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三、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也有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师版)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详案)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咏史怀古诗该如何解读。 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泊秦淮》《过华清宫》《乌衣巷》《与诸子登岘山》《山坡羊·潼关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真题导航: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②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③,咸阳终日苦思归。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

②麦秀:即麦秀之诗。《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 ③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这首《荆门道怀古》从题材看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依据是什么?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南国帝畿本应楼阁玲珑,但现实却是“宋台梁馆”的遗迹依稀可辨,首联两句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韵味无穷; ②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以及对唐王朝政治局势的忧虑。“麦秀空城”,并非实写城内空空如也,唯麦子而已,而是用“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暗示唐王朝如不认真改革弊政,也会重蹈南朝四代的覆辙。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 黄桥中学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怀古诗的解题方法、技巧与思想内容;(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 【教学设想】多媒体演示、学生共同参与探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为什么?因为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用苍劲悲凉的情感来吟咏,所以怀古诗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魅力。)二、解决预习题概括分类 咏史怀古诗从思想内容上分有三类: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金陵怀古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司空曙,晚唐诗人。庾开府即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深受梁武帝赏识,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答案】 一、思想内容: A、相同点:都写昔盛今衰 B、不同点:李诗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 司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 事变迁的感慨,又借以寄寓对唐 朝国势衰微的感叹,更含有自己 的故园之思 刘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 事变迁的感慨,又表达国家兴亡 取决于人事的观点,告诫统治者 不要沉迷声色,贪图享乐,步六 朝后尘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学习重难点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相关知识 1、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 (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 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