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中咏史怀古诗的命题规律,讲解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首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历年高考真题中咏史怀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命题规律。
3. 讲解:详细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表现手法及鉴赏方法。
4. 例题讲解:以一首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为例,进行详细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首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教师巡回指导。
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背景意境表现手法鉴赏方法2. 历年高考真题分析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历年高考真题中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包括诗歌背景、意境、表现手法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命题规律分析。
2. 教学目标的鉴赏能力提升。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表现手法理解。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要求。
一、教学内容命题规律分析1. 咏史怀古诗的作者多为唐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
2. 诗歌背景多涉及历史事件、名胜古迹或历史人物。
3. 题目设置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4.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
二、教学目标鉴赏能力提升1. 识别并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
本诗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载体,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本诗也是一篇典型的怀古诗,诗人以史为鉴,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田园景色的画作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倾向。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c. 解析诗中的情感,如“世味薄于纸,人情淡若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d.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魅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情感和手法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的喜欢的古代诗歌,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咏史怀古诗》意象:田园景色、自然美景情感:热爱自然、感慨人生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写一篇短文。
2.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使学生了解了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04754_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2024)

20
风格独特,具有时代特征
咏史怀古诗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又融入了现代诗歌 的创新和个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咏史怀古诗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唐代的咏史诗 多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革愿望;宋代的咏史诗则更注重对 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和深入思考。
2024/1/26
诗人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歌的时代精神 和文化内涵。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
咏史怀古诗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 史人物的描绘和追忆,表达诗人对历 史、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的 诗歌。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两汉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的 初步发展,再到唐宋时期的鼎盛,咏 史怀古诗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重要一支。
以历史为题材,借古讽今,抒发诗人 内心情感;运用典故,表达对历史的 理解和评价;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诗 人形象和诗歌意境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体验感。
2024/1/26
6
02 咏史怀古诗发展 历程
2024/1/26
7
先秦时期:萌芽与奠基
1 2
《诗经》中的历史记载
最早的历史诗歌,记录了周朝及以前的历史事件 和人物,为咏史怀古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楚辞中的怀古情怀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 2024)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咏史怀古诗发展历程 • 咏史怀古诗主题思想 • 咏史怀古诗艺术特色 • 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与实践 • 学生自主创作与展示环节
2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2024/1/26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常用手法。
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生积累、理解史实。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最为华丽的篇章。
诗以唐冠,宋以词我。
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志者学人,习以修身。
大凡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宋词的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咏史怀古诗。
二、初步感知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⒈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三、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看题目特征:《咏怀古迹》(其三)就知道是咏史怀古诗。
1.学生配乐朗诵诗。
齐读师: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咏怀古迹》(其三)被誉为咏昭君诗中的绝唱。
2.在这首诗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有关昭君的那些事情?从中体会到昭君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远嫁朔漠,故乡千里;元帝昏庸,终身遗恨(怨恨)3.整首诗就是在表达昭君的怨恨么?背景:(1)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731—745)(2)长安十年。
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3)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745——755)(3)本诗写于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54岁的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第七年。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古诗文鉴赏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鉴赏》教材第三单元“咏史怀古诗”,详细内容为第一章“咏史怀古诗概说”及第二章“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
其中包括《登鹳雀楼》、《乌衣巷》、《赤壁怀古》等名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咏史怀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对经典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等多角度鉴赏咏史怀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文学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乌衣巷》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鉴赏。
2. 新课内容:讲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赤壁怀古》的诗意,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咏史怀古诗发展历程3. 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登鹳雀楼》《乌衣巷》《赤壁怀古》七、作业设计《过华清宫绝句》《滕王阁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需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提高历史素养,为更好地鉴赏咏史怀古诗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的讲解。
2. 例题讲解中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
3. 学生的随堂练习,特别是对《赤壁怀古》的分析。
4. 作业设计中涉及的诗意分析和艺术特色阐述。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辅导及推荐阅读。
一、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1. 历史性:以历史为载体,反映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概述、鉴赏方法以及精选的《登幽州台歌》、《赤壁怀古》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尤其是对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
重点:通过具体诗歌的解读,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历史典故,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展示课件,讲解鉴赏方法。
3. 诗歌解读:a. 《登幽州台歌》: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体会诗人的感慨。
b. 《赤壁怀古》: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审美价值。
4. 随堂练习: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诗歌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鉴赏方法3. 《登幽州台歌》解读4. 《赤壁怀古》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历史、人物、事件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2. 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3. 诗歌解读的深入程度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情感等。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3苏教版必修1 教案

课题
咏史怀古诗鉴赏(3)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
网络教案
授课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
二、继续学习新知识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咏史怀古诗”单元。
主要学习内容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把握其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 鉴赏三首咏史怀古诗,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黄鹤楼、钱塘湖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三首诗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2)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朗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
d. 随堂练习:描绘诗中的画面。
(3)学习《钱塘湖春行》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味。
b. 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登鹳雀楼:怀古之情、修辞手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离愁别绪、意境钱塘湖春行:怀古之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
(2)描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2)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常用手法。
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生积累、理解史实。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最为华丽的篇章。
诗以唐冠,宋以词我。
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志者学人,习以修身。
大凡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宋词的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咏史怀古诗。
二、初步感知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三、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看题目特征:《咏怀古迹》(其三)就知道是咏史怀古诗。
1.学生配乐朗诵诗。
齐读
师: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
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咏
怀古迹》(其三)被誉为咏昭君诗中的绝唱。
2.在这首诗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有关昭君的那些事情?
从中体会到昭君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远嫁朔漠,故乡千里;元帝昏庸,终身遗恨(怨恨)
3.整首诗就是在表达昭君的怨恨么?
背景:
(1)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731—745)
(2)长安十年。
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3)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
作者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745——755)
(3)本诗写于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54岁的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第七年。
作者站在夔州白帝城的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
及其附近的昭君村,有感而作。
4.作者和昭君处境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