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吆喝”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词:“吆喝”(yāo hè)2. 短语:“大声吆喝”(dàshēng yāo hè)3. 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掌握。
2. 难点: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并运用“吆喝”。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商品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商品的特点,引出“吆喝”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用法,示例说明。
3.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使用“吆喝”的场景。
4. 口语交际: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口语交际中的发音、词汇运用和语言组织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用“吆喝”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体现“吆喝”的实际应用。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下查找有关“吆喝”的文化背景资料,增强对语言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市场、商店等,观察并体验“吆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开展“吆喝”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鄂教版小学语文吆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鄂教版小学语文《吆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 课文《吆喝》的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活哲理和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吆喝”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生活中的“吆喝”。
3. 合作探讨: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活哲理和传统文化,进行情感升华。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分享交流等方面。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吆喝”的文化内涵。
3. 比较教学: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吆喝”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吆喝》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吆喝篇一吆喝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课件。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配乐图片导入(ppt)二、作者简介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xx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
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三、整体感知1、字词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2、读课文前问题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3、走进吆喝,感受特色(1).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哪些行业?(2).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4、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1)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吆喝》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广博文化的感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周围的艺术文化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资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3.培养同学对口头广告的发明能力二、教学重点1.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别,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是重点之一2.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同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资料布置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悟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同学发挥自我发明能力,发明有新意的口头广告三、课前准备1.同学:课前对课文要有充沛的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2.教师:一部反映北京二三十年代时期生活情景的VCD电影片段(其中包括叫卖吆喝声),以此作为导入课文的资料,使同学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四、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注意里面的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身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用多媒体投影仪器播放VCD,播放后让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同学大致回答的是两个特点:声音清脆响亮或吸引人,仿佛在唱歌似的;叫卖的内容合乎自身货物的特点(教师针对影片中叫卖声的特点对同学的看法做出中肯的评价)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吆喝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听见了,其实在当时,它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这种艺术!(教师简介萧乾的生平,主要介绍他是北京人和其在京求学、居住的阶段)五、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同学默读,自我思索)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布置资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吆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⑴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⑵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⑴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些吆喝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过吆喝吗?知道吆喝是什么吗?
2. 讲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讲述吆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3.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讲解吆喝的基本技巧,如声音、节奏、韵律等。
让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吆喝,进行练习。
4. 创作吆喝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创作自己的吆喝。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
总结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学习了吆喝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创作吆喝,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吆喝》教学设计6篇

《吆喝》教学设计6篇《叫卖》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喜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体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在活动中能友好地与同伴分工合作,并大胆地与人交往。
3、擅长捕获四周的事物,有敏锐的观看力;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大胆地表现。
4、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叫卖的特点,并能自己创编叫卖。
活动预备:学问预备:带幼儿到市场中观看商贩买卖物品。
物品预备:冰糖葫芦、各种水果、羊肉串、臭豆腐、凉粉、玉米、烧饼等。
情景创设:美食街。
活动过程:一、引导探究——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叫卖?为什么要叫卖?1、教师出示冰糖葫芦,引导幼儿观看并说出其特点。
2、教师示范简洁的叫卖,让幼儿进展推断这样的叫卖好听吗?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创编叫卖,并进展个别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向客人教师叫卖冰糖葫芦。
4、请幼儿说自己叫卖冰糖葫芦的过程,让客人教师给出评价。
(由一名客人教师到幼儿面前依据刚刚幼儿叫卖的状况,总结幼儿叫卖的缺点,比方声音要大一点,语言要更生动,语言应更丰富,将你的东西说得更好,让别人一听就想买。
)5、教师小结:叫卖是生意人在出售商品时,对自己的商品的一种宣传,目的是把自己的商品说得棒棒的,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
二、回忆观看比拟,探询叫卖的形式与特点1、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叫卖?2、幼儿回忆仿照各种形式的叫卖。
3、观看比拟:引导幼儿在叫卖的形式上进展观看比拟,逐步归纳出叫卖的特点。
(在这一层次里,先让幼儿说说生活中听到过的叫卖,然后教师向幼儿呈现三种叫卖:一般话的,方言的,唱的。
让幼儿比拟觉得哪一种更好玩,然后以鞋子为例让幼儿选择三种方式的一种自由叫卖,最终选择三个幼儿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上台叫卖,幼儿评价你听了以后想买谁的鞋子。
)三、创编展现:幼儿依据所学学问,自由创编叫卖1、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邀请同伴进展争论、创编。
2、教师引导幼儿比照,让幼儿发觉哪种叫卖更好玩,更有创意。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吆喝的文化背景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和表演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声音。
二、教学内容1. 吆喝的定义和分类。
2.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吆喝的定义和分类。
2.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吆喝录音和视频材料。
2. 学生准备自己的吆喝实例和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典型的吆喝录音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吆喝实例,引发对吆喝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吆喝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吆喝的背景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吆喝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吆喝的语言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吆喝实例和表演,互相学习和借鉴。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以及吆喝对于社会和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吆喝表演,分享学习成果和体验。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收集和探究其他形式的吆喝,如街头小贩的吆喝、商家广告等。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吆喝作品,进行表演和分享。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吆喝的理解和兴趣。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评价学生的吆喝表演,检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表演技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品味吆喝词,分析总结吆喝技巧。
2、学习吆喝技巧进行吆喝词的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吆喝人的精神品质及作者内在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吆喝词,感受当地民俗文化,并能通过模仿结合本地特色创作吆喝词。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本地吆喝声
2、准备创作吆喝词的道具。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霸王别姬》中小孩听闻吆喝冰糖葫芦后飞奔而出的画面,师问:卖冰糖葫芦的商贩通过什么方式吸引了高墙内的孩子?
生答:吆喝
师过渡:通过大声的叫卖,吸引顾客的注意,从而完成自己的生意,这就是吆喝的
作用。
印象中这只是一种民间的贩卖手段,能登大雅之堂吗?萧乾的《吆喝》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整体感知
师问:(幻灯显示)“整体感知:作者如何形容吆喝这一叫卖手段?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
生1答: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这里作者将吆喝称为是声乐。
生2答: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
歌剧一词给予了吆喝者极高的评价。
生4答: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称吆喝是一种艺术。
(板书:声乐、歌剧、艺术)
师过渡:同学们看,在作者眼里这哪是一群贩卖商品的商贩,根本就是民间艺术家呀。
三、研讨探究
1、师问:那这些民间艺术家是通过哪些方式使自己的吆喝词具备了艺术性?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中的吆喝词总结吆喝技巧。
生答:“馄饨喂——开锅”,“烤白薯哇真热乎”“卤煮喂,炸豆腐哟”这些吆喝词都有运用到了一些语气词,来增加吆喝的趣味性。
(板书:妙加语气词)
生答:“馄饨喂——开锅”是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工作或玩乐到现在,大家肚子都很饿了,吆喝人抓住了这个时间段人们的心理喊出这样的吆喝词,可以说正中下怀。
类似的还有“葫芦儿——刚蘸得”,小朋友们一听肯定垂涎三尺。
还有“烤白薯哇真热乎”,大冬天的吃一个刚刚出炉的烤白薯真是其乐无穷。
(板书:善于抓心理)
生答:作者说了,这些吆喝者在喊吆喝词时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所以对再简单不过的吆喝词他也不是用我们正常的说话声调来吆喝的。
比如说:乞丐的吆喝词,作者形容他是“凄厉动人的,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这个乞丐利用声调变化来达到表现自己生活悲惨,博人同情的目的。
类似用法的还有卖荷叶糕的商贩。
(板书:适时变声调)
生答:像“喝了蜜的大柿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体现柿子十分甜的口味。
“小玩艺儿赛活的”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这个玩具的好玩程度。
“葫芦儿——冰塔儿”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体现冰糖葫芦晶莹剔透的外形。
(板书:巧用修辞法)
师小结:小小的吆喝词里却有这么大的学问,难怪作者称吆喝为声乐歌剧艺术了。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很到位,那能不能来吆喝一吆喝呢?来试试吧。
请同学们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吆喝词,30秒准备后来为全班同学吆喝一下。
(请5、6位同学起来吆喝)
2、师小结:看来老北京商家云集呀,有浦口的,有黄岐的,有城关的,还有正宗北京人的,真是趣味无穷,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好不好?(幻灯片播放硬面饽饽、乞丐、馄饨的吆喝)
3、师问: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这样的吆喝声在北京城里是此起彼伏,那他们的生活处境如何呢?何以见得?请同学们快速跳读,勾画相关的词句。
生答:他们的生活很艰辛。
大家看,卖馄饨的都是半夜三更出来工作,卖冰棍的一根才三分钱,还有卖烤白薯的是在冬天孩子们上学时鼻涕眼泪冻成冰的情况下出来卖,可见时间非常早,而且天气非常冷。
(板书:生活艰难)
4、师问:从中体现了作者对吆喝人怎样的情感?
生答:深切的同情。
(板书:同情)
5、师问:只有同情吗?(不是)那还有什么?
生答:敬佩。
(板书:敬佩)
6、师问:敬佩什么?
生答:勤劳能吃苦的工作态度。
(板书:吃苦耐劳)
7、师问: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部分,这个人在卖馄饨。
文中对这部分内容有具体描写,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生答:我从“皮儿要薄,馅儿要大”中看到了一个真诚实在的吆喝人。
(板书:真诚实在)
8、师问:面对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答:对生活的热爱。
(板书:乐观豁达)
师总结:其实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人绝不只一个,你看卖馄饨的真诚实在,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
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绝不失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
所以,我们投递给他们的目光绝不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
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
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幻灯显示)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更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板书:民俗文化) ?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有听过什么吆喝吗?(幻灯播放学生的吆喝)是呀,这吆喝不是正宗的吆喝,是我们的同学帮忙录音的。
我记得在我儿时,也像文中的作者所描述的这样,吆喝人到处走街串巷,卖各种物品,但现在我们却很少听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件物品,用我们的方言来创作一则吆喝”(幻灯显示),也为家乡的吆喝做点贡献吧。
五、作业布置
1、拓展延伸若时间不允许,则作为作业予以完成。
2、预习30课诗五首,背诵其中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