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综合作图考试题123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构造地质学中,地壳运动的直接证据是:A. 岩石的变质作用B. 地震的发生C. 地壳的厚度变化D. 地壳的化学成分2. 以下哪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A. 板块边界的类型B. 板块的移动方向C. 板块的厚度D. 板块的相互作用3. 地壳运动中,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通常会导致:A. 地震B. 火山活动C. 地壳的抬升D. 所有以上4. 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石灰岩D. 砂岩5.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形成山脉B. 形成平原C. 形成河流D. 形成湖泊二、填空题1. 地壳运动的直接结果之一是______,它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
2.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数个______,这些板块在地幔的流动作用下相互移动。
3. 地壳运动中,板块的边界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 地壳运动可以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三、简答题1. 描述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解释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D4. A5. A二、填空题1. 地震2. 板块3. 俯冲带、发散带、转换带4. 地壳运动三、简答题1.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通过板块的移动、碰撞和分离,影响着地球的表面。
地壳运动可以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降,形成山脉、高原、海沟和裂谷。
同时,地壳运动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板块的相互作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引发这些自然灾害。
2.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分割成数个大小不一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半固态的地幔上层上。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碰撞、分离和滑移,这些作用力是地壳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板块的移动导致地壳的抬升、下降,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
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球表面许多地质现象,如山脉的形成、海沟的发育和地震带的分布。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以下哪项不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地震学B. 构造地貌学C. 地壳形变与应力分析D. 火山学2. 下列哪个板块边界类型不属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范围?A. 转换型边界B. 变形型边界C. 会聚型边界D. 隆升型边界3. 以下哪个过程不属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范畴?A. 山脉的抬升与折叠B. 地壳的断裂与错动C. 盆地的热演化D. 火山的喷发与喷涌4. 造成地壳形变的应力类型不包括:A. 压缩应力B. 拉伸应力C. 剪切应力D. 惯性应力5.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波和地震活动的科学,以下对地震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震是由火山爆发引起的地壳震动B. 地震波是由地壳形变引起的地震波动C. 地震学只研究大地震D.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无关6. 关于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P波是第一类型到达的地震波B. S波是横波,不会经过液体传播C. 表面波是最大振幅的波动类型D. 极大地震波发生在震源点附近7. 下列哪个地震带常常发生大地震?A. 地壳折卷带B. 热点活动带C. 会聚带D. 隆升带8. 以下哪个板块边界形式容易出现断裂地震?A. 会聚型边界B. 变形型边界C. 瓦解型边界D. 隆升型边界9. 下列地震预报方法中,哪种方法目前还难以实现准确预报?A. 地震前兆法B. 地震孕育区识别法C. 地震活动模拟法D. 地震短期预报法10. 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中,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减震措施?A. 土地合理利用B.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C. 建设抗震建筑D. 加强地震监测网络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构造地貌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表面的地貌特征。
2. 地壳的形变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两类。
3. 地震前的地壳应力状态可通过__________来测定。
4. __________是地震发生的突然破裂带。
5.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地球内部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
构造地质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doc

《构造地质学》习麵集/试麵及家考备案构造地质学集题集 (3)一、名词解释 (3)二、判断题 (7)三、填空 (9)四、问答题和简述题 (13)五、图解 (16)参考答案 (23)一、名词解释 (24)三、填空 (32)四、问答题和简述题 (34)五、图解...........................................................................................构造地质学集题集一、名词解释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构.岩层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视倾向.视倾角.真倾角.真厚度.视厚度.“ V ”字形法则.露头宽度.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应力•主应力.应力状态•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椭球体•应变椭球体•变形•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应变•主应变•线应变•剪裂角•共轨剪切破裂角•单剪应变•纯剪应变•递进变形.蠕变•松弛.背斜・向斜•背形•向形•枢纽.轴面轴迹•槽线•脊线•倾伏角•侧伏角•等倾斜线.同沉积褶皱•底辟构造・穹窿.构造盆地.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滑脱构造.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弯滑作用・弯流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膝折作用•节理.剪节理・张节理.节理组•节理系•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纵张节理.横张世理•断层.滑距.断距•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地堑.地垒.枢纽断层•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裂谷.断层效应•深大断裂•同沉积断层擦痕阶步韧性断层B型俯冲A型俯冲•薄皮构造•劈理•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轴面劈理•线理•拉伸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根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流线・流面•枕状构造•柱状节理•构造置换・叠加褶皱构造解析119.构造样式12 0.表生构造12 1.蠕动构造1 2 2 .滑坡12 3.上薄褶皱12 4.鱼尾状褶皱12 5.撞击构造12 6.撞击熔岩12 7.撞击玻璃12 8.撞击角砾岩二、判断题1•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小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2.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大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3.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大于真倾角.4.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小于真倾角.5.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距离。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题目:解释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并举例说明。
答案: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岩石形成、变形和运动的学科。
它关注地壳中的各种构造特征,如山脉、断层、褶皱、岩浆活动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
例子:山脉:构造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就是山脉的形成与演化。
山脉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貌特征之一,通常由岩石的变形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引起的。
2. 试题:题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并说明地震带的形成。
答案:地震是地球上岩石断裂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原因:1) 构造应力积累:地壳中的板块运动导致断层上积累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2) 断层滑动:当构造应力超过断层的摩擦力,断层将发生滑动,释放能量。
地震根据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浅震、深震、挤压性地震、拉张性地震和剪切性地震。
地震带是指地球上地震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其形成与板块边界和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该地区地壳不断发生断裂和地震活动,成为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 试题:题目:解释构造地质学中的褶皱,并阐述其形成原理。
答案:在构造地质学中,褶皱是地壳中岩石层发生弯曲的一种现象。
褶皱形成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造应力:地质构造的应力作用是褶皱形成的直接原因。
压缩(挤压)应力导致岩石层在垂直于应力方向上发生挤压应变,从而形成褶皱。
2) 岩石的变形能力:一般来说,岩石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当受到挤压应力时,岩石层会产生弯曲而不是断裂,从而形成褶皱。
褶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分类:按照褶皱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褶皱的斜度、周期、幅度和形状;按照构造应力的不同,可分为挤压性褶皱和拉张性褶皱;按照褶皱发育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对称性褶皱和不对称性褶皱。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
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
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
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构造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闭卷)一、选择填空:(每一空格3分;60分)1.孔隙流体压力增高,使得剪破裂。
A).容易发生B).不易发生C).正常进行(没有影响)2.“多米诺骨牌”式断层和铲形断层的组合形式与地壳作用有关;叠瓦式断层的组合形式与地壳作用有关。
A).伸展; B).逆冲推覆; C).剪切;3. 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A).同向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曲率较大B).同向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曲率较小C).反向弯曲4.纵弯褶皱指的是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岩层的挤压,使岩层失稳而弯曲;横弯褶皱指的是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岩层的挤压而使岩层发生弯曲的褶皱作用。
A).垂直于,平行于B).斜交,斜交C).平行于,垂直于5.将岩石按照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为劈理。
劈理具有域结构,表现为劈理中的相间的平行排列。
A).片状矿物和粒状矿物B).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C).劈理域和微劈石6.按照线理的形成机制,线理可以分为A型线理和B型线理,其中拉伸线理和矿物生长线理属于;窗棂构造属于,鞘褶皱属于。
A).A型线理B).B型线理C).两者都不是7.一套顺序排列的地层,由于走向断层的影响,常常造成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当走向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正断层造成地层_________;逆断层造成地层_____ ___;下降盘出现________。
A).重复; B).缺失; C).老地层; D).新地层8.美国科迪勒拉山区发育的一系列不对称纵列单面山及其间的盆地组成的地貌构造单元称之为。
A). 地堑B). 裂谷C). 盆岭构造9.糜棱岩是Lapworth于1885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苏格兰沿莫因断层发育的一种细粒的、具强烈面理化的断层岩。
糜棱岩发育于中。
与原岩相比,糜棱岩的粒度显著,面理和/或线理显著,至少有一种造岩矿物发生明显的。
A).塑性变形B).变小C).增强D).狭窄的高应变带10.在侵入岩的原生破裂构造中,根据侵入岩体顶部原生节理产状一般把原生节理分为Q(横)节理、S(纵)节理、L(层)节理。
构造地质学作图题(18道)

作图题共18道序号内容图形分数难度答案001在下面地质图上用作图法求A 层(打点层)产状5C002用作图法在下面地质图上求煤层的产状5C003如图中A 点出露为某一地质界面,其产状为:1、水平岩层,2、直立岩层,3、W270∠50,试画出地质界面在上述三种状态下可能出露界线的形态。
15A004给出下列图中岩层发育的原生沉积构造15A 005用剖面图示意绘出地层角度不整合及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5C006在下面褶皱剖面图上绘制等倾斜线,确定褶皱形态类型10B007示意绘出枢纽向东倾伏、轴面直立的尖棱背斜的平面图、剖面图5C 008用示意图表示1、纯剪应力2、简单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压力影构造5C 009用剖面图表示下列褶皱形态5C010下面剖面图为一逆断层,假若岩石体比较强硬(能干),试在图上绘出1、应变椭圆2、标出派生应力场的主应力轴及其符号3、画出主要的派生构造类型10B011分析下面地质图,过邓家至李村作一示意剖面图,并分析断层特征15A012用示意图表示下列构造1、追踪张节理2、压力影构造3、S-C面理4、逆冲推覆构造的台阶式结构(断坡和断坪)10B013在下列地质图中过A-B作地质剖面图(注:地层产状不换算,一律按真倾角,断层的视倾角为60)15A014用剖面图示出由正断层组合造就的地垒及地堑构造5C015用剖面图示出由逆断层组合造就的地垒及地堑构造5C016用剖面图示出由阶梯状正断层组合5C017用剖面图示出由叠瓦式逆断层组合5C018作SE120∠45岩层产状及NW300∠45线理产状的赤平投影图5C。
构造地质学试题套

构造地质学试题套(第十套)班级▁▁▁姓名▁▁▁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评分)得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2 分)1 、构造置换2 、平行不整合3 、韧性断层4 、节理的分期与配套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 、断层的滑距是指()。
A 、断层两盘对应层间的水平距离。
B、断两盘对应层间的铅直距离。
C、断层面上两对应点间的实际距离。
D 、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2 、已知褶皱横截面的产状,则可以求得()的产状。
A 、轴面B、轴迹C、脊线 D 、枢纽3 、横弯褶皱作用形成()褶皱。
A 、顶厚B、顶薄C、相似D、平行4 、轴面和枢纽均近直立的褶皱为()。
A 、直立水平褶皱B、直立倾伏褶皱C、平卧褶皱 D 、倾竖褶皱。
5 、石香肠构造是一种大型线理,其延长方向往往指示了局部应变椭球体的()。
A 、最大应变轴A B、中间应变轴B C、最小应变轴CD 、圆截面的法线方向6 、南北向挤压作用下所形成的北东向断层都具有()性质。
A 、正断层B、逆断层C、左旋 D 、右旋7 、当构造面直立时,该面上任一构造线的侧伏角为()。
A、90 °B、0°C、 0°—90°D、45°8 、岩层受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为()作用。
A 、纵弯褶皱B、横弯褶皱C、剪切褶皱 D 、柔流褶皱9 、在垂直单斜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视倾角()真倾角。
A 、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等于10 、对圆柱状褶皱而言,层理与劈理的交线与褶皱()平行。
A 、轴迹B、枢纽C、脊线D、槽线三、是非判断(每题 1 分,共 10分)1、视倾角就是视倾斜线的侧伏角。
()2、倾向与地层相反的走向正断层常造成地层缺失。
()3、物体受力作用后,其内部各点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应变。
()4、蠕变是指在应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5、劈理与层理所交锐角一般指示相邻岩层的运动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综合读图题 (共15道)序号内容图形00 1 问题:1、D2与J1的接触关系为______2、F为____断层,形成时代为______。
3、褶皱形态为____,形成时代为______。
4、花岗岩体(Υ)与J1的接触关系为____。
答案:1、D2与J1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2、F为逆断层,形成时代为J1/P2。
3、褶皱形态为斜歪倾伏,形成时代为J1/P2。
4、花岗岩体(Υ)与J1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
00 2 问题:1、图中有__个不整合,其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2、图中P—J形成的褶皱位态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3、F是_____________断层,形成时代为_______________。
4、各地质事件序列由老到新为____。
答案:1、图中有3个不整合,其类型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
2、 2、图中P—J形成的褶皱位态类型为直立倾伏。
3、 F是正断层,形成时代为K2/J3之间。
4、 4、各地质事件序列由老到新为。
(成岩)——第一次构造变动——P-J3成岩——第二次构造变动+岩浆活动——K1-K2沉积成岩——上升为陆地00 3 问题:1、 K1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为____接触,D2与下伏地层为_________ 接触2、根据褶皱位态分类,寒武系-D形成的褶皱正确命为________。
3、岩体(Υ)与Pt-D地层为____接触,与K1为_____接触。
4、 F1是_____断层。
答案:1、 K1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D2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2、根据褶皱位态分类,寒武系-D 形成的褶皱正确命为直立倾伏。
3、岩体(Υ)与Pt-D 地层为侵入接触,与K1为沉积接触。
4、 F1是正断层。
00 4 问题:1、 K2与J1地层接触关系为_____。
2、 J1与下伏地层为为______________。
3、寒武系—O1组成的褶皱构造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F为_____断层,依据为_____________。
5、地质事件发生顺序由老到新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 K2与J1地层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
2、 J1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
3、寒武系—O1组成的褶皱构造特征为倒转褶皱。
4、F为逆断层,依据为同斜倒转褶皱,断层效应。
5、地质事件发生顺序由老到新为D-C3沉积成岩——褶皱+断层。
00 5 问题:1、图中存在___个不整合,其类型有___________。
2、 F1为______断层,F2为_______断层。
3、褶皱有____,按其褶皱位态分类应属于______褶皱。
4、写出地质事件发生顺序(由老至新)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图中存在2个不整合,其类型有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
2、 F1为逆断层,F2为正断层。
3、褶皱有背斜、向斜,按其褶皱位态分类应属于直立倾伏褶皱。
4 写出地质事件发生顺序(由老至新)地层成岩——褶皱、断裂——K1/T2不整合——K1-K2成岩。
00 6 问题:1、 J1与下伏地层为_____接触2、图中褶皱位态分类为________。
3、枢纽产状大致产状为_____,轴面产状大致为____。
4、 F为_____断层,形成时代为_______。
5、花岗岩体(r)与寒武-O2地层为_____接触,形成时代为____。
答案:1、 J1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2、图中褶皱位态分类为斜歪水平褶皱。
3、枢纽产状大致产状为近水平,轴面产状大致为向南倾。
4、 F为逆断层,形成时代为O2之后。
5、花岗岩体(r)与寒武-O2地层为侵入接触,形成时代为J1/O2。
00 7 问题:1、图中有_______个不整合,其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2、褶皱枢纽方向为___,轴面产状为___,褶皱位态类型为_____褶皱。
3、岩体的侵入时代为_____。
4、 F为______断层。
答案:1、图中有1个不整合,其类型为角度不整合。
2、褶皱枢纽方向为SN,轴面产状为直立,褶皱位态类型为倾伏褶皱。
3、岩体的侵入时代为K1/O2。
4、 F为正断层。
00 8 问题:1 图中褶皱位态类型有________。
2、 F1为______断层,F2为______断层。
3、列出图中各构造发育的相对时间顺序,由老至新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 图中褶皱位态类型有直立倾伏。
2、 F1为正断层,F2为逆断层。
3、列出图中各构造发育的相对时间顺序,由老至新为褶皱、断层、岩体、不整合。
00 9 问题:1、图中存在____个不整合,其类型有__________。
2、分析褶皱特点,枢纽的延伸方向为_____,倾伏向为_____,褶皱按位态分类为__________。
3、断裂F1 、 F2 、 F3的运动学类型为_____,其组合形式分别为______。
4、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为______,其形成时代为____。
5、构造事件形成顺序(由老至新)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图中存在2个不整合,其类型有角度。
2、分析褶皱特点,枢纽的延伸方向为NE-SW,倾伏向为SW,褶皱按位态分类为近直立斜歪褶皱。
3、断裂F1 、 F2 、 F3的运动学类型为正、正、正,其组合形式分别为地堑、地垒。
4、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为沉积和侵入,其形成时代为J/P。
5、构造事件形成顺序(由老至新)为-D褶皱、断裂,P/D不整合;P-T褶皱,J/T不整合。
01 0 问题:1、 E与下伏地层呈____接触关系,T2与下伏岩层呈_____,接触关系。
2、花岗岩体(Υ)与-O3地层呈____接触,与T2呈_____接触。
3、画出煤层的分布范围4、 F1 断层性质为____,F2 断层性质为_____,F3 断层性质为_____,F4断层性质为____。
5、 F5、F7断层圈闭的构造是_______构造,F6、 F8断层圈闭的构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断裂空间组合类型为__________。
答案:1、 E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T2与下伏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2、花岗岩体(Υ)与-O3地层呈侵入接触,与T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画出煤层的分布范围4、 F1 断层性质为,F2 断层性质为,F3 断层性质为,F4断层性质为。
5、 F5、F7断层圈闭的构造是构造,F6、F8断层圈闭的构造是。
6、断裂空间组合类型为。
01 1 问题:1、图中不整合接触及其类型有_____________。
2、侵入体(Υ)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有__________。
3、构造层有________,各构造层褶皱发育特点是_____________。
4、区内断裂F1、 F2 、F3、F4 、F5断层的运动学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其组合形式为__________。
5、分析区内构造形成的时代,构造事件相对发生的顺序由老至新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图中不整合接触及其类型有角度不整合。
2、侵入体(Υ)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有侵入和角度不整合。
3、构造层有K1-N,T2-O3,各构造层褶皱发育特点是倒转紧闭,开阔。
4、区内断裂F1、 F2 、F3、 F4 、F5断层的运动学类型分别为逆、逆、正、正、正,其组合形式为叠瓦式、阶梯状。
5、分析区内构造形成的时代,构造事件相对发生的顺序由老至新为褶皱、断层、岩体、不整合。
01 2 问题:1、J1与下伏地层为_____接触2、背斜轴面产状为____,枢纽产状为_____,向斜轴面产状为______,其枢纽产状为______。
3、花岗岩体(Υ)与J地层为_____接触,侵入时代为___,基性岩体(υ)产状为____,侵入时代为_____。
4、断层(F)的运动学类型为_____,形成时代为______。
答案:1、J1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2、背斜轴面产状为向W倾,枢纽产状为向N倾,向斜轴面产状为直立,其枢纽产状为向N倾。
3、花岗岩体(Υ)与J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J/T,基性岩体(υ)产状为岩鞍。
3、断层(F)的运动学类型为正断层,形成时代为J2之后。
01 3 问题:1、图中有____个不整合,其类型有___________, 它们形成的时代分别为_____2、花岗岩体与T2的接触关系为____,与O3-D3为_____接触。
3、根据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确定断层F1为____断层,F2为____断层,F3为____断层,F4为____断层。
4、断层组合形式F1、F2为____,F3、F4为_____。
5、分析区内构造形成的时代,构造事件发生相对顺序由老到新有__________。
答案:1、图中有3个不整合,其类型有平行和角度, 它们形成的时代分别为D1/S2、T2/D3、K1/T32、花岗岩体与T2的接触关系为不整合,与O3-D3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根据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确定断层F1为逆断层,F2为逆断层,F3为正断层,F4为正断层。
4、断层组合形式F1、F2为叠瓦式,F3、F4为阶梯状。
5、分析区内构造形成的时代,构造事件发生相对顺序由老到新有D1/S不整合、褶皱、岩体、断裂、T2/D3不整合、褶皱、K1/T3不整合。
01 4 问题:1、图中存在__个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2、寒武-志留系褶皱构造特征为____________。
3、 F1为___断层,F2为____断。
4、花岗岩体(r)与C地层的接触关系为_______,侵入时代为____。
5、分析区内构造形成的时代,构造事件发生相对顺序由老至新为_____________。
答案:1、图中存在2个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别为J/P、C/S角度不整合。
2、寒武-志留系褶皱构造特征为倒转褶皱。
3、F1为逆断层,F2为正断。
4、花岗岩体(r)与C地层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侵入时代为C/S。
5、分析区内构造形成的时代,构造事件发生相对顺序由老至新为 -S褶皱断裂、岩体、C/S不整合、C-P 褶皱、J/P不整合。
01 5 问题:1、图中不整合接触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它们形成的时代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特征为_______________。
3、 F1断裂运动学类为_____断层,F2断裂运动学类为____断层。
4、υ岩体的产状为____,Υ岩体侵入时代为____5、各构造事件相对发生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答案:1、图中不整合接触关系有平行和角度不整合。
它们形成的时代分别为P1/C1、K1/T2。
2、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特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