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 含解析题

高中历史 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   含解析题

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2.科举制(隋唐—清末):(1)背景:随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发展历程。

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沿用。

(2)运行机制。

机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4)政事堂。

①设立: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②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赋税制度1.魏晋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沿革及内容。

①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③唐初:租庸调制。

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后期:两税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从魏晋到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②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思考题:1、皇帝的权力包括哪些方面?①君主拥有政治权力的独占权“主之所以尊者,权也”——《韩非子有度》孔子:“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左传成公二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商君书》“权势者,人主之所独守也”——《管子》②君主拥有最高行政权(决断权)参政、议政、决断、监督“明主,兼听独断”——《管子》“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③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全部支配权④制订、执行和废止法律的权力“朕即法”⑤最高军事统辖权“君之所以尊卑,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管子》“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

”——《管子》⑥体制设置行废权官制人事行政区划立法财政民事军事凡政令财务人事诸权“此人主所以独擅也”——《韩非子主道》2、皇权的运作方式。

①躬亲庶务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衡石量书”“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依办于上”隋文帝、周世宗、宋太祖、明太祖、康熙“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②皇帝与朝臣共议政事,注意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唐太宗:“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

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

朕意则不然。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月,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另外:不亲政事,皇权旁落唐玄宗3、宰相的职能。

4、宰相的权力包括哪些方面?5、为什么说三省宰相制更适应君主专制集权?6、简述明代内阁制的形成。

7、简述清代中枢机关的演变。

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选官方式?有何弊端?“任人唯贤,因功受禄”①选贤任能(春秋)齐桓公——鲍叔牙——管仲一箭之仇齐僖公——诸儿(齐襄公)纠(管仲、鲁国)小白(鲍叔牙、莒国)——齐桓公临淄才能、业绩、功劳“唯功唯贤”②军功、事功制度(战国)魏国——李悝“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2011.6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 (1)

2011.6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 (1)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时,社会制度由人的生产来决定,即由来决定,它所要求的社会是氏族制度。

A血缘关系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力 D 经济基础2、“伊尹放太甲”、“九世之乱”“盘庚迁都”事件反映了时期王权的产生并不断加强扩大的趋势。

A 周初B 夏初C 商初D 西周后期3、“太伯奔吴”和“三监之乱”事件反映了时期国家元首继承制确立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

A 周初B 夏初C 商初D 西周后期4、商朝前期的王位继承制主要实行制度。

A 兄终弟及B 长子继承制C父死子继 D 禅让5、事件,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 鲁国的“四分公室”B 西周的“三监之乱”C 鲁国的“三分公室”D 晋国的“三家分晋”6、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设,作为楚国宰辅的名称,历春秋至战国,一直没有改变。

7、的疆域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最为广阔的,因此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也最为粗犷。

A 秦朝B西汉C元朝D清朝8、“总督”、“巡抚”的设置开始于。

A 元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9、汉代时期,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被称为。

A 察举B 辟除C征D辟10、西晋时,在制度上实行,使九品正正制进一步异化,加剧了整个社会贵族化的倾向。

A 荫客制B户调式 C 屯田制 D 世卿世禄制11、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几乎就是进士科的代名词。

其中由皇帝亲自主持。

A 州试B 省试 B 殿试C 贡试12、元朝的军队中,地位最低的是。

A 蒙古军B探马赤军C汉军D新附军13、夏朝初建时的最高统治者称。

A 王B 皇帝 C天子 D 后14、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的称号是。

A 庙号B 年号 C溢号 D 尊号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是。

A 《秦律》 B《法经》 C《九章律》 D 《唐律疏议》16、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专政B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C 地主资产阶级专政D 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17、——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中古思考题

中古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随朝
1、为什么说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2、比较秦隋二朝的异同。

3、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4、简述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5、简述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意义。

唐朝
1、简述三省六部制。

2、简述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

3、试述隋唐科举制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4、试析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影响。

5、试述两税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6、简述唐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

7、试述唐代农民起义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代十国
1、简释五代十国
2、试述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辽宋夏金
1、简述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北宋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简述北宋与辽的关系。

4、简述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5、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6、简述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7、试析宋代“积弱积贫”的主要原因
8、简述两宋农民起义的特点。

元朝
1、简述蒙古的对外战争。

2、简述四等人制度。

明朝
1、简述明初的形势。

2、试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简述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

4、简述明朝初期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

5、试述张居正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参考答案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参考答案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参考答案隋唐的统一与灭亡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见证了中国的统一和灭亡。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局面,而唐朝的灭亡则标志着这一统一时期的结束。

本文将从隋唐的统一过程、政治制度、经济繁荣以及内外因素等方面来探讨隋唐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是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的,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隋朝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废除封建制度、推行科举制度等,使得国家的统治更加集中。

此外,隋朝还修建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唐朝的统一唐朝是由李渊建立的,他继承了隋朝的统一成果,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统一。

唐朝继续推行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选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得到合理分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唐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外征战争,扩大了国土,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隋唐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较为集中,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

隋朝的法律制度相对简单,但唐朝则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后来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选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四、隋唐的经济繁荣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唐朝则继续发展了大运河,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

此外,唐朝还发展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的贸易往来。

这些都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隋唐的内外因素隋唐的统一与灭亡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主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族矛盾等。

外因主要包括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六、隋唐的统一与灭亡的启示隋唐的统一与灭亡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统一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但统一后也要注意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其次,经济的繁荣是一个国家繁荣的重要标志,要注重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隋唐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隋唐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一、知识梳理一、基础练习1.“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材料表明科举制A.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C. 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D.成为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途径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分)(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巩固练习1.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3.《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隋唐思考题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1、府兵制度为什么会最终废弛?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三省六部: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

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

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

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重点解析及重点复习题目

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重点解析及重点复习题目

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重点解析及重点复习题目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转折和变革,对中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隋唐五代进行重点解析,并提供一些重点复习题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段历史。

一、政治篇1. 隋朝的统一与疆域扩张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以统一北方和南方而闻名。

请简要描述隋朝是如何实现统一和疆域扩张的?2. 隋朝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改革隋朝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

请列举并分析隋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有哪些?3. 唐朝的开创与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也是一个开明和富饶的时代。

请谈谈唐朝是如何在政治上开创和实现繁荣的?4.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动乱,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5.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各种政权更迭频繁。

请列举并分析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二、经济篇1. 隋唐时期的农业经济隋唐时期的农业经济是当时中国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请分析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变化。

2. 隋唐时期的商业与手工业隋唐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发达,为国家的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请谈谈隋唐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特点和地位。

3. 隋唐时期的货币流通与发展货币在经济交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的繁荣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请简要描述隋唐时期货币流通与发展的情况。

4. 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衰退与恢复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衰退。

请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的主要特点和衰退原因,以及恢复的途径。

三、文化篇1.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请谈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的关系。

2. 隋唐时期的诗词与文学盛世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许多文学名家纷纷涌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思考题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1、府兵制度为什么会最终废弛?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三省六部: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

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

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

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集体宰相:科举制: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府兵: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御史台: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

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

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

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三台。

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门荫:唐代重要的官僚选任制度。

门荫,亦可称荫子,是高级官僚子弟凭借父祖官位入仕的制度。

唐代享有荫子特权的首先是皇室贵族和外戚。

此外,五品以上的官僚皆可荫子。

释褐试:是中国隋代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是通过“解试”与“省试”等考试之后所遭遇到的第三层级的考试,由吏部主办,又称为“关试”。

通过释褐试的人就会被授予官职。

内轻外重:京官权小,外官权大。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利: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

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1)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2)宰相的官阶降低了,更便于皇帝的控制。

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事务的处理。

三省的副职成为实际负责人。

后来皇帝不设置正职,以副职代替。

让副职进入政事堂。

(3)唐太宗末年,由于担任中书省长官的人多年受到皇帝信任,所以中书省的地位日渐提高,于是政事堂移至中书省。

武则天专权以后,出现秉笔宰相,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舍人成为具有实权的官职。

(4)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

会议一日停顿,则国家政务一日不行,所以宰相会议必须每天开,而皇帝倒不必每日上朝,唐代跟西汉一样,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君逸臣劳的模式。

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1)贞观初年,唐太宗将天下州县按山川形势。

分为十道。

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道只是作为一种地理区划,并没有行政意义。

有时候朝廷派出巡查使臣,也不严格按照道来发。

盛唐时节,鉴于州县官吏贪污腐败现象日多,于是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增为十五道,没道派监察性质的采访使一员,负责地方监察。

由于常驻地方的监察官的权力,从来都有膨胀的趋势,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道已经基本构成了一级行政构架的雏形。

(2)“安史之乱”后,全国各地的道均设节度使,掌握一道的全权,这样道就成了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实体,人称“藩镇”。

(3)道这一级,实际上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

所以这级政府按规定没有正式的政府编制,节度使名义上也属于中央派遣来节制州县的“使节”。

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1)“八议”指八种对对可以减轻刑法人的特别关注。

这八种人犯了法,在审判时需要经过特别的审理,并且享受减免刑罚的优待。

(2)八议的精神就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亲贵可以减免刑罚。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贵族制的残余。

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内容:常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

最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二科。

明经科先考帖经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10条;最后答时务策3道,达到中上以上成绩者及第。

考试在尚书省举行,称为省试,或称礼部试。

武则天还创设了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马射、步射、举重、马枪等为其考试科目。

制举:由皇帝“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这种考选带有临时性,不定期。

科举制的意义:(1)考试内容上,最重要的进士科以诗赋取士,实际上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使得官僚体系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将全国的精英吸引到国家的管理网络中。

不仅使官僚制获得了较高的管理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得的可能。

(2)推行科举制的结果,对于官僚制帝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

从那以后,历朝历代科举考试出息的人种,汉族子弟占了绝大多数,而王孙贵族没有多少份额。

所以,自宋以后,中国就没有了高门槛——士族。

(3)科举制的推行还在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面貌。

诗歌的兴盛,唐文化影响了世界(4)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还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上。

原来统治乡村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

科举使得乡村的文化教育围绕着它来运行,从而使中国文化烙上了官文化的烙印。

(5)科举制对官场风尚的变化有着某种影响。

“同年”——“朋党”。

(6)对历史发展的负面影响: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

使得隋唐已经开始的学科分化和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向被遏制。

知识学校被限定在文字、文字书写、文学和道德讲求上。

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收到了影响,长期不能进化。

其次,科举制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是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

其三,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向学,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

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围绕着官僚体制打转,对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影响甚远,今天仍旧余波未平。

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1)无具体职事者为散官,勋官系授予功臣的带有荣誉性质、无实际职事的官位。

(2)勋官、散官的设置,在安置比较影响的官僚、安抚在任的职事官,平衡统治集团各派势力利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激励民心,提升民望,利用民力,散、勋官的授予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但大量散、勋官的出现,也使国家财政不堪负荷。

授予官职过多,也起不到激励民心效果。

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显著地发展和加强了。

均田制的破坏使得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阶层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

这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其次,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势下,租佃制发展了,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

唐代庄田发展的过程,就是土地兼并的过程,“百姓土地,多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造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局面。

第三,在军事上,府兵制崩溃。

唐朝前期赖以立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三大制度,其中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对政局的稳定至关重要。

第四,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力衰退,节度使制度的兴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而节度使掌管地方的财政和军队。

所以中唐陷入了藩镇割据。

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宦官得势有自身优势,宦官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

第二.唐代宦官得势有历史原因.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是唐代宦官的杰出人物,自打他开始,宦官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很有地位.第三.文人集团的自身的弊端.中国读书人走上仕途,都是分帮分派的,这就是唐代的朋党之争.皇帝是要平衡各个派系,在皇帝眼里文官集团太可怕,还离不了.只有信任身边的宦官吧.第四.外戚的压力.武则天代唐的事实还在眼前.在抵抗外戚威胁皇权的斗争中,文人集团没有卖命的支持皇帝,所以皇帝不信任文官.但是宦官却是坚定的站在了皇帝的一边!第五.文官集团的软弱性和分散性也是助长了唐宦官的嚣张气焰.(1)政治生活中的费制度因素。

武则天时候,唐朝的中枢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宦官参与到了一些列的宫廷政变中,获得皇帝宠幸并参与到了政治事务和决策中来。

(2)皇帝试图“以内制外”。

晚唐的政治,由于藩镇的存在,是一个外重内轻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的刺激下,皇帝越来越担心大权旁落,因此对原有决策体制和行政网络都不放心,更倾向于求助自己、扩展自己个人的权力。

因此,属于内廷好喝皇帝身边的亲信的权力因此得到扩张。

宦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皇帝朝夕相处最可信赖的人,所以权力膨胀得最快。

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任用方式:(1)一是试,即试用。

二是守,即实际任用。

三事知,即由皇帝亲自下令委任的某些职务。

四是行,即品级高的官员担任与品级不相应的低品级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