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模板8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模板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
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木石,木,树。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核舟记》教案(精选12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核舟记》教案篇1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核舟记》教案汇总六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篇1【资料先知】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一、基础字词句 A级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3.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核舟记》教案(精选15篇)

《核舟记》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
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模板合集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核舟记》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
佛印居右,居,位于。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
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
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
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
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
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
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
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
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
二、对照鲜明。
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
三、笔触细微。
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教案4篇

核舟记教案4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一安排3教时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
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__。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
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__,著有《茅檐集》。
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
2023最新-第27课《核舟记》教案优秀3篇

第27课《核舟记》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第27课《核舟记》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核舟记》教案篇一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一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学重点: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
教学难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
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家,着有《茅檐集》。
四、初读文章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洢()皿()贻()罔()黍()神情与苏、黄不属()八分有奇()壬戌()()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多rán () ruò篷()衣zhě()横卧一jí()zhuàn 章()qū右臂()椎jì()yú山( )五、疏通文意1、解释加横线的字。
(1)为宫室、器皿、人物(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5)高可二黍许(6)清风徐来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黄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六、深入探究2、把“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约”、“可”和“许”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七、反馈检测:1、解释加横线的字。
(1)高可二黍许(2)清风徐来(3)与苏、黄不属(4)诎右臂支船2、归纳本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以为序,层次,构思,跟描写结合。
八、课外作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
《核舟记》教学设计篇二一、说教材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
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一个“奇”字了得
——魏学洢《核舟记》赏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要数那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诗句……课文《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感叹于它的“奇”:
一、技艺之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作者由“奇巧”入笔,首先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等等各种各男巫矗萌司妫欢医呈υ谛⌒〉牟牧仙希癯鍪裁聪袷裁矗薏弧耙蚴葡笮危骶咔樘保萌嗽尢尽=鼋鋈喔鲎郑
呈Φ牡窨碳家罩姹阏孤对谖颐敲媲啊?
二、核舟之奇
如果说首段的概略介绍还让人对雕刻技艺的“奇”停留在表层认识的话,那么主体部分对核舟的详细介绍,则是对“奇”的具体展示。
1、内容丰富——奇之一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高也只有二分上下,体积之小可想而知,可就是这样一只长度不足一寸的小小的桃核,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所刻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
2、人物逼真——奇之二
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使其所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一、以形显神。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可见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
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
舟子中的“居右者”“若啸呼状”,动作粗犷,神态悠闲;“居左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神色平静,神态专注。
二、对照鲜明。
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舟尾的二个舟子,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鲜明的对照更显雕刻之功,人物形象之逼真让人称奇
3、笔触细微——奇之三
雕刻家笔法工细,注重细节。
“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佛印左臂上的念珠“可历历数也”;船舱刻有八扇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让人称奇。
4、构思巧妙——奇之四
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在核舟上是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王叔远精心设计,借苏轼《赤壁赋》及《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把它们分刻在八扇小窗户上,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以展开舟外的艺术空间,从而巧妙地暗示核舟的主题;又通过舟尾一楫“横卧”,二舟子分居左右,神情平静悠闲,给观赏核舟的人造成了江上泛舟的实感,与苏轼《后赤壁赋》中“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合,巧妙地来表现主题,构思之巧让人称奇。
三、语言之奇
核舟作为古代雕刻的艺术精品,它离不开雕刻家的精雕细琢,《核舟记》作为课本的一篇范文,它亦离不开作者的精美语言。
1、语言准确。
如课文第二段只用8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
作者的文字稍不简洁,就不是80字能说清的,又因
核舟的工艺是微型的,所以用词稍一马虎就可能欠准确,如二段中的“约”“有奇”“许”“旁开”“右刻”“左刻”和三段中的“卷端”“卷末”“微侧”等语词都恰好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
2、动词精当。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得益于动词选用之精当。
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描绘船尾舟子用“仰”、“倚”、“攀”、“执”、“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得人物形象活泼生动、呼之欲出,足见语言之奇。
《核舟记》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
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奇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