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八章(建筑技术)
中建史八、九章

Hale Waihona Puke 小木作门 外面有一圈框,水平横 向构件叫槛,分为上槛、 中槛、下槛(门槛), 垂直的竖向构件叫框, 分为门框、抱框。 门框和抱框之间的叫余 塞板;上槛和中槛之间 的叫走马板。 大门的两个尺度:功能 尺度 、精神尺度
窗(槛窗、支摘窗) 框槛:上槛、中槛、 下槛 槅扇、横披。 槅扇、槛窗式:多用 在较大或较为重要的 建筑上。 槅扇、支摘窗式:多 用在住宅和较为次要 的建筑上。
宋代对各种栱的长度、卷杀等已有详细规定,而且 规定了栱、昂等构件的用材制度,并将“材”(斗 栱的用材)的高度划分为十五分°,宽度为十分°, 作为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再将上、下栱间距离称 为“栔”,高六分°,宽四分°,单材加上“栔”, 谓之“足材”,高二十一分°,如华栱、耍头等构 件用之。 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 宋代 “材分(fè n)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 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
檩
与屋脊平行的构 件叫檩,它的取 名方式与柱子名 称一致。
枋
枋:在中国古代大木作式房屋中梁下长方形的托梁 叫作枋。(枋与梁的区别:枋的截面尺度比梁的小; 枋更多的是起横向连接作用,梁更多的是起承重作 用) 额枋(阑额):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唐代阑额的出头,大大改善了柱上部的结构与构造 状况,是木架结构发展与进步的表现。 平板枋(普柏枋):平板枋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 承托斗拱的构件。 雀替(绰(chāo)幕枋):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 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抬梁式
抬梁式的使用最广,全 部官式建筑及北方民间 建筑常用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是梁柱支承体系, 由层层叠起的梁和柱来 传力。梁是受弯构件, 用材较大,空间可做得 大,空间相对灵活。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我国木构建筑的机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
(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较大规模建筑南方: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2.代表性的房屋遗址: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甘阑式建筑(西周时期)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募股泥墙房屋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六七千年)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华先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龙山文化(父系氏族6)5.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6.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春秋)7.战国时期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西汉时期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
8.汉代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北魏时期)10.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1.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大兴城。
1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隋朝,李春)13.我国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14.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元朝,喇嘛塔)1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斟鄩(夏末都城),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6.《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瑞17.唐代建筑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这增多,唐代砖石塔有阁楼式、密檐式、单层塔);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8.宋代建筑特点: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反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⑤砖石迦你主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19.明代建筑特点:①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⑥宫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
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中国建筑史讲义郭江泳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二、小结1。
建筑类型:A。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
建筑结构:A。
木骨泥墙建筑B。
干阑式建筑3。
建筑材料:A。
土木为主B。
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
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A。
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B。
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C。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一、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二、小结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1.城市建设高潮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4.技术进步: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B.砖的出现C.铁制工具的使用D.金属构件的使用5。
《考工记》二、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带台阶
御路
九、彩画 ◎汉,布衣绨锦,织物装
饰;隋唐主要采用刷饰; 宋以后有较为详细的规 定,五大类:五彩遍装、 碾玉装、棱间装、解绿装 、丹粉刷饰,以矿物颜料 为主。 ◎ 黑、红、青、白、黄 ,在中国古代为正色,是 等级最高的色彩,官式建 筑采用。 ◎ 绿、棕等称为间色, 南方民居多用间色。 ◎ 正色中以黄、红等级 最高
◎ 彩画的三要素:构图、图案、色彩,程式化
清式彩画的类型:
1 、和玺彩画,以龙 凤为主,色彩用 金、红、青为主 ,适用于宫殿 2 .旋子彩画,以旋 子为主题,以青 绿为主,适用于 庙宇、宫殿辅助 用房、官署 3 .苏式彩画,写生 画,以山水、花 鸟为主题,用间 色多,适用于园 林、民居。
彩画的造型与 分类主要表现 在梁、枋上, 它的布局是将 梁枋分为大致 相等的三段, 中段称枋心, 左右两段的外 端称箍头,枋 心和箍头之间 称藻头。
第八章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
一、 组成
1、 平面 ◎ 间的概念 四根柱子之间或两榀 屋架之间,称之为 间。 ◎开间数一般为单数 ◎明间>次间>稍间 (>尽间)
2、立面
◎ 三段式:
屋顶、屋身、 台基 ◎ 清代建筑分为: 大 式 (殿 式 ) 小式 斗栱有无, 是判断两者的 主要依据。
3、剖面
◎ 宋式与清式
六、其他构件
1、檩与椽,直接承受屋 面荷载 2、叉手,在脊檩两边, 或支撑在蜀柱两侧的 斜向构件 3、托脚,支撑固持金檩 的斜向构件 4、角背(驼峰),柱与 梁交接处,梁架结点 的支撑构件。
七、小木作(装修) ◎ 外部
1、 栏杆(勾阑) ◇ 单台勾阑 ◇ 重台勾阑 2、 门窗 3、 挂落(雀替),柱 梁枋之间的装饰构件
◎叉柱造:
上层柱子下端开十 字口架于下层梁或斗 栱上,上层柱子较下 层柱子向内收半个柱 径的做法。柱与柱之 交接是榫卬结构 ,是 柔性结构。 ◎缠柱造: 角铺作两边出附角 斗,出挑承托递角梁 ,梁上承上层柱的做 法。
◎ 永定柱造:
上、下层柱一轴线 ,但在底部柱外侧 加一小柱,加强底 部稳定性,外观看 有收缩感。最古老 的构造法。刚性强 ,整体性强。 ◎ 通柱造: 上、下层柱处于同 一轴线的做法。晚 期多用,明清加强 柱梁整体性交接。
◎
内部
1、 隔断、屏风 2、 天花 ◇ 平闇 ◇ 平棊 3 藻井
槅扇、槛窗式: 多用于较大或较 为重要的建筑上。 槅扇门、槛窗做 成槅扇式样,可 打开。
槅扇、支摘窗:多用于住宅或次要建筑上。支摘 窗分里外两层,里层下端装玻璃,外层上段可以 支起。
大门 门扇宽度常常小 于柱间距离,所 以在中槛和下槛 (门槛)之间加 门框。门框和抱 框之间镶上叫余 塞板的木板,在 上槛与中槛之间 镶上的木板叫走 马板。 门扇上下有轴, 下轴立在门枕石 上,门枕石压在 下槛下面,露在 外面的部分常雕 刻成抱鼓石或其 它形状;上轴穿 在连楹的两个洞 里。连楹是一条 横木,用门簪固 定在中槛朝内的 一面,门簪外露 部分做成六角形, 富装饰趣味。
八、台基
1、 普通台基 2、 须弥座 做法:叠涩,束 腰,莲瓣,基座 宋式与清式的区别 ,主要在于束腰部 分。 3、 踏道
4、礓碴,用砖石露龈砌 成锯齿形,多用于城 墙马道。 5、 御路(斜道) 6、 铺地 ◎ 室内,早期荐席铺地 ,唐宋以后砖石铺地 ◎ 室外,防滑, 秦汉,花砖(回纹 、四神纹);卵石、 碎砖;明清,以动物 纹样
四、柱
1、 类型 檐柱、金柱、山柱、中柱 、童柱 2、 单层柱 清代做成直柱,早期很饱 满,称为梭柱 ◎ 卷杀:用砍杀形成的曲折面 ◎ 梭柱:用卷杀的方式形成柱 身的曲折面的做法。 ◎ 侧脚:柱上部中心线与柱下 部中心线的位移 ◎ 明清无侧脚、无卷杀、檐口 无生起,较呆板。
3 、楼阁、塔:柱的叠 加
◎ 清式: 攒:每组斗栱攒为单 位 柱斗科、平身科、角 科 ◎ 特殊的斗栱 丁斗栱 斜栱
4、真假斗栱 以昂来判断 ,是否最起 到杠杆作用 ,可作为鉴 别早期或晚 期的标志之 一。
5、 称谓
◎宋式,出跳数+3 出一跳称四铺作 出二跳称五铺作 最多出五跳八铺作 ◎ 清式,踩 出一跳称三踩斗栱 出二跳称五踩斗栱 出三跳称七踩斗栱
4、屋角曲线
区分地方做法的明 显特征:起翘值。 ◎ 北方 合抱金檩 冲3翘3或冲3翘4 ◎ 南方 嫩戗发戗 水戗发戗,靠戗脊 本身起翘造成弯曲 ,称之为~
三、斗栱:特殊的结构构件
1、 组成 方形斗、矩形栱(翘与栱)、 斜向昂 ◎ 斗:大斗(栌斗)、升( 散斗)、斗(齐心斗、交互 斗) ◎ 栱与卷杀 翘(华栱),出挑的拱 正心栱:瓜栱(泥道栱)、万 栱(慢栱)、厢栱(令栱) 单材栱:(瓜子栱),在挑头 上的拱
2、作用
◎ 结构作用
① 悬挑 ② 结构上传递力的面 ,所以能够均匀传 递力。 ③ 榫卯结构,柔性结 构可平衡部分水平 荷载,抗震好。 ◎ 装饰作用。 ◎ 以之为模数,导致 斗栱成为中国等级 制的象征,宋:材 分八等;清斗口分 十一等。
3、设置
◎ 宋式:
朵:每组以朵为单位 铺作:一层层的小木 块叠起来。 柱斗铺作,柱顶上的 斗栱 补间铺作,柱间的斗 栱 转角铺作,转角上的 斗栱
◎ 横剖:举折(宋式) 与举架(清式) 举:檩抬高; 折:椽。 通过举折做出屋面 曲面。 ◇ 宋式举折特点: 由上而下,先举后折 ,由整体而局部。 ◇ 清式举架特点: 由下而上,边举边折 ,由局部而整体。
纵剖:推山与收山 ◆推山:
庑殿顶由于立面需要 将正脊向两端推出的 做法。
◆收山:
歇山顶屋顶两侧山花 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 收进的做法。
◎ 大木 木构架中主要的承重 部分。 ◎ 步(步架)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 心线之间的水平距 离,清称之步。 ◎ 总结:中国古代木 结构特点,结构上 基本采用简支梁和 柱子,局部采用悬 臂梁,采用悬臂出 挑和斜向支撑。
4、设计与施工特点
类似今天的模数制施工 ◎宋式:以材为祖,材分八 等。 ◆ 单材 材,高15分; ◆ 足材 材+栔,高21分 ◎清式,以斗口作为基本的 模数单位,分为十一等 (实为宋材宽) ◎梁枋用材:唐 1 : 2 ;宋 2 : 3;清1:1
4、柱网排列与做法
◎ 大柱、都柱 ◎ 满堂柱 ◎ 金厢斗底槽 ◎ 分心槽 ◎ 双槽 ◎ 单槽
五、梁枋
枋:主要起连接作用 梁:是柱和柱之间横向的构件,除 连接作用外,还是重要的承重 构件, ◎ 梁 ◇ 直梁(草栿、明栿) ◇ 月梁(明栿) ◇ 拼邦,以小料拼合成大的构 件的做法 ◎ 枋,截面小于梁,纵横两向 都有枋。 ◎ 额,面阔方向的梁,通常称 为额。
罩:大多用于室内,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是用硬木浮雕 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
天花、藻井
天花:即现代建筑中的吊 顶或顶棚。用木龙骨做成 方格,称为支条,上置木 板称为天花板,上有彩画。 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 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如帝王御座、神像佛座之 上。藻井是顶棚向上凹进 的部分,形式有方形、矩 形、八角、圆形等,多用 斗栱和精致的雕刻组成。
二、 屋顶:曲线
1、檐口曲线 ◎每根柱之间高 差2寸,由明间 向两边逐步抬 高。 ◎生头木,将檩 条升高,形成 曲线后,上置 椽铺瓦 ◎宋代以上两种 都用。
2、屋脊曲线
在脊檩两端加生头木,后 于上置椽铺瓦,生起高度为一 个脊檩直径。
3、屋面曲线
屋面构造:盖瓦 → 底瓦 → 草泥 灰→望板(望砖)→椽→檩 ◎ 凹曲线的优点: ① 可越压越实,反之如果采用凸 曲线则易产生“喝风”。 ②上陡下缓,利排水,又可将水 排远,保护基础与墙壁。 ③ 檐部坡度缓,采光较好,争取 光线。 ④ 轮廓柔和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