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精选

合集下载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讨论1. 引言1.1 概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地下室手记》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现出主人公地下人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

该小说在揭示现代社会问题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其所涉及的主题包括社会孤立与无意义感、自由意志与社会压力的冲突,以及心理疾病与人类精神状态的探索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对本篇长文进行概述,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地下室手记》这一作品的背景,并对其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同时也会简要概括小说的内容。

第三部分将专注于讨论和研究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如社会孤立与无意义感以及自由意志与社会压力之间冲突等。

随后,第四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些现代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反思,特别关注地下人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揭示的暴力和道德崩溃等问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观点和分析结果,并对读者和社会提供一些启示与反思,鼓励进一步探索和讨论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进行研究和讨论,揭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反思,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为建设一个更好、更健全的社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倡议。

同时,本文也着眼于向读者传递一种启示:深入探索和讨论社会问题是理解现实、推动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望激发读者进一步扩展知识领域并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2.1 作品背景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是一部于1864年出版的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一个无名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俄罗斯,主人公是一个社会底层的退休公务员,在地下室里度过孤独而痛苦的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四部作品评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四部作品评析
这 部小 说也 成 为 了当时很 多年 轻读 者 的启蒙读
物 。艾 青 在法 国 巴 黎求 学 时 , 初 期 的读 物 ” “ 中
尽管 从译 文 的篇 数来 说 , 者超 过 了前 者 , 是从 影 后 但
响力 来讲 , 者 的地位 显 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重 要 。在前 者 中 , 前 最
具有 代表 性 的有 四部 作 品 , 别 是 : 穷 人 》 《 侮 分 《 、被
在命 运 的绝境 中所 受 到 的摧 残 和 异化 , 透在 这 部 渗 小说 中的是一 种严 酷 的现实 主义精 神 。
正 因 为作 家 流露 出 的对底 层 社 会 的真 切 同情 , 以及作 品 中人 物 的那种在 现 实重压 之下 仍然 保持 着
“ 人性 尊严 ” 的坚韧 精神 , 吸引 了众 多 中 国学者 的 目
痛 , 语里 仍见 同情 ” 柯 仲 平甚 至认 为 : 为人 生 而 冷 ; “ 艺术 的人 生艺术 派 …… 到 了 陀思 妥 耶 夫 斯 基 , 种 这 精神更 充 实 , 且 专 写 着 不幸 的人 生 了。他 青 年 时 而
代 的第 一 篇 长篇 小 说 《 人 》 已 沉痛 地 暴 露 着 这 穷 就 种 精神 ”2 虽 然 胡 风 对 陀 氏颇 有 恶 感 , 他 也 认 _2; J 但 为《 穷人 》 作 者对 被损 害 的卑 微 的小 人 物 的 内心 中“ 的体会 是使 人惊 异 的”36。 [1 15
丁世 鑫
( 江理 工大学 文化传播 学院 , 浙 杭州 3 0 1 ) 10 8

要: 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 中国有 着迥 异的遭遇 , 中最具有影 响力的四部作 品《 其 穷人 》 《 、 被侮 辱与被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意识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意识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意识徐聪聪 首都师范大学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那时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经济窘迫、精神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受难史正著于此时:他不仅本人受贫穷、疾病煎熬了一辈子,还用自己的笔直指国家政治和贫苦人民的肉体和精神生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苦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

本文从作家自身的经历、社会背景及宗教思想等方面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意识以及他作品中苦难的意义。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苦难;原罪论;自我惩罚作者简介:徐聪聪(1995-),女,汉族,山东青岛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10-02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其创作极其丰富,思想极其深刻。

他善于挖掘人类的灵魂世界,别尔嘉耶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精神之父”,鲁迅先生评价他是“一位拷问人类灵魂的残酷天才”。

其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在俄国文学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同时也是最复杂的现象。

他作品的主人公大多为同时代的穷人、地下人、有双重人格的人、来自偶合家庭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糅杂着贫困、疾病、犯罪和宗教救赎等。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残酷的天才来说,苦难主题是他作品中最不可缺少的主旋律,他对“苦难”如此青睐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作家自身的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看上去像是一场悲剧:父母早亡、一贫如洗、遭受排挤、被判入狱、西伯利亚服役、妻子和兄长逝世、负债累累、出逃避债以及癫痫缠身。

贫穷、孤独、病痛、受辱是他的家常便饭,所以“苦难意识”早早埋入了他的思维。

但长期的疾苦生活在摧残他的同时也锻造了他异于常人的对苦难极大的承受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现象,对中国文学也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本文力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特别是他与中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义。

因此,本文关注的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他的创作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问题,即译介学;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又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即主题学。

第一章名为译介学研究,它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翻译史的简述。

1907年至200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将近一个世纪间,其作品共有200多部(次)被译为中文发表,可谓成就斐然。

二是对这段历史的简要分析和总结,并通过某些译本的比较,看看取得了哪些成果。

事实表明,中国早期的翻译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了解还太少,翻译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而当代的译者,一方面倾向于“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也越来越自信,常常用一些纯粹中国化的词语翻译纯粹外国的事物。

三是对上述翻译历史和翻译成果的文化阐释,首先是政治和美学的阐释,由此探讨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中国的审美传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在译介过程中,翻译家作为文化精英对翻译的选择,除了受到一般社会思潮的影响和翻译理论的制约外,还受到“赞助人”的制约,首先是政治制度是否自由的问题,其次是经济条件(市场收益)是否赢利的问题。

第二章名为主题学研究,重点阐述三个问题,一是性问题,二是家庭问题,三是知识分子与民间问题。

性爱是古往今来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广泛涉及“俄底浦斯情结”“恋妓情结”等问题,显示了作家深受“男性话语”权力的制约。

但他对性爱的心理和文化因素作了深入的探讨,确认“性”既是一种创造的力量,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也是一种毁灭的力量,足以造成犯罪,同时,社会的或信仰的堕落又会造成性的毁灭。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爱观深受基督教传统的影响,但与中国文学有广泛的可比性,通过陀氏与中国作家们对性爱问题的不同处理,可以开拓我们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视野。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深层内涵,全面展现这位伟大作家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璀璨明星,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剖析、复杂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哲学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其不同作品之间的主题关联、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技巧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探讨。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历程,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我们还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其在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主题与风格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19世纪的俄国文学巨匠,以其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内涵,以及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人性、信仰、道德、社会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他对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洞察。

在主题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常常围绕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开。

他关注个体在极端境遇下的道德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在《罪与罚》中,他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救赎,探讨了人性的深渊与光明,以及信仰在道德重建中的作用。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更是通过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风格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叙事结构而著称。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心理分析,深入剖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从而揭示人性的真实面貌。

他也善于运用复杂的叙事手法,如多重视角的切换、时空的跳跃等,使得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深度。

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他成为了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世界。

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

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
附: 耿济之(1899-1947):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大家,五四爱国 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沟通中俄文化交流的著 名外交家。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短短五十年一生翻译了世界 上二十八位著名作家的九十多篇名著及不计其数的短篇著作,共七、 八百万字。对译介俄苏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耿济之先生与郑振铎一 起最早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
宗教意识的差异

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相当薄弱,其精神世界中 很少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性与神圣感。也就不 大能理解基督教文化对于人的原罪的恐惧以及对 于人自身赎罪和忏悔的需求,也就有意无意地拒 绝苦难的拯救与超越。因此,对于陀氏作品中那 种沉重的负罪感和忏悔情结,中国读者不熟悉、 不习惯,也难以产生共鸣,甚至心生反感。因此, 很多现代学者都无法对陀氏的这种渴求永恒的精 神维度有置喙的功力或耐心,这无疑是二者之间 一堵厚重的、难以跨越的墙。

以对《罪与罚》的评论为例,1930 年1 月,在 一篇名为《拉斯谷尼谷夫》(上海光华书局《现 代名小说述略》)的文章,对《罪与罚》进行了 详尽的介绍。同年6 月,韦丛芜译的《罪与罚》 上册(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韦素园专门为此书 写了跋,名为《写在书后》。在此文中,韦素园 突出强调了陀氏对都市文学的贡献。并独具慧眼 地认识到,陀氏的人物“几乎无一不是心灵分裂 者,永久苦闷,长期怀疑,内心不断地冲突斗争, 成为他们一生的无限的惩罚”。遗憾的是,韦素 园没有进一步挖掘人物的这种矛盾冲突的心灵状 态与其都市视角和表达方式的关系,最后仍然回 归到“为人生”的评论基点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 国
汉语言文学81 08114012 熊倩


被冷落的陀氏 文化审美心态的差异 宗教意识的差异 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之三十年代 陀氏在中国的被研究之四十年代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文

内容提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对人类苦难有着深刻理解并善于将这种苦难做骇人听闻描述的作家,百多年来世界对其的研究论述汗牛充栋,但很少有人对其饱含血泪的作品中隐含着的某种鲜为人觉察的深刻喜剧性做过专门论述,本文试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和内容的喜剧性为切入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进行初步阐释。

双重、多重性格是陀氏作品大多数人物的特征,而正是这种性格的矛盾性造就了这些人物的喜剧性。

在陀氏作品中常常能找到一些相悖的作品元素,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巧妙的结为一体,而这种悖谬性也形成了其内容的一种喜剧特性;透过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陀氏作品内容的喜剧根本特性——狂欢性,狂欢式的笑、狂欢广场效果是它的表现形式;悲剧与喜剧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陀氏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互相蕴含,通过对此的探讨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陀氏作品的喜剧性。

透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陀氏作品确实存在一种怪异的喜剧性,但不能就此把其作品归入喜剧一类,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极为深刻的,喜剧性不过是这深刻思想所表现出的一个侧面,本文也只不过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一点不同探索而已。

关健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喜剧性。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因其作品思想的深刻与复杂性,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但同时也在世界文坛占有独特而又显著的位置。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有一种诡异的喜剧性,但这一直为人所忽视,不能不算是遗憾,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门地论述。

一、人物的喜剧性陀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深刻复杂的人物,他们那些怪异的行为往往表现出奇特的喜剧性。

首先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作家对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抱以深深地同情。

但在他笔下的一些小人物不但丧失了与不公平命运抗争的勇气,相反倒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甘愿去作小丑,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现代中国的汉译述评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现代中国的汉译述评

总第 1 4 9期
齐 鲁师范学院学报
・2 ・ 11
学读本 》 经纬 书局 的《 国短篇 小说 精选 》 ( 和 俄 中 关于他们间的争端之信件 ) 。12 年 6月, 》 98 上海 然 而 , 还仅 仅是 开场 的序 曲。 这 北新 书局 出版 了李 伟森 译 的《 朵思 退 夫斯基 —— 朵 12 年 6 , 96 月 韦丛芜翻译 的《 穷人》 由北京未 思退夫斯基夫人之 日记及 回想录( 下 ) , 上、 》 值得注 名社 出版 , 是 陀 氏作 品 的首 个 中译 本 , 称 得 上 意的是下部 , 中包括 “ 这 可 其 托尔斯 泰与司特拉可夫对 于 是 中 国陀 氏译 介 史 上 的一 个 里 程 碑 。鲁 迅 对 此 有 朵思退夫斯基之批评、 司氏致托氏信( 4封)朵思退 、 着很 高 的评 价 , 为 “ 弥 补 了些 遗 憾 ”2() 认 很 _ 跖 。此 夫斯 基夫人之 答复— —我 给 司特拉 可夫 的答 复 ” J 等 书 以康斯 坦 斯 ・嘎 纳 特 的英 译 本 为 主 要 参 照 , 并 内容 。此事 端 的 导火 索 肇 始 于斯 特拉 霍 夫 在 18 83 参考 M dm irr oe Lbay的英 译 本 , 来 又 由鲁 迅 和 韦 年 给列夫 ・ 尔斯 泰 的信 中, 次提 到 陀 氏曾经诱 后 托 首 素 园分别 根 据 日译 本 和 原 文 加 以校 订 而 成 , 谓 奸过 幼女 ; 公 开发 表后 随 即遭 到 了陀 氏夫 人 的 可 此信 是呕 心沥 血之 作 。此 译本 在 此后 的二 十 多 年 内有 严厉 驳斥 , 因此也成 为陀 氏研究 界的一桩公 案 , 该译 着广 泛 的影 响力 , 书后 短 短 4年 就 再 版 了 3次 , 成 作 中的相关 内容 首次 向国人 提供 了这一事件 的第一 到 14 年为止 , 97 累计再版 1 2次。在 2 0年代后期 , 手资料。12 99年底 , 韦丛 芜也将这 部著作翻译 出 由于鲁迅等人 的支 持 , 未名社对 陀氏作 品的翻译 来 , 名为《 回忆陀思妥夫斯基》 并于 13 , 90年由上海 工作 是极 为投 人 的 , 又 于 12 后 99年 4月 将 陀 氏小 现代书局出版 , 同一本作家夫人的撰述在仅仅一年 这在 当时的 中国并不 多见 , 可 说《 选人在李霁野编译 的短篇小说集《 贼》 不幸的 多 时间 内被两度 翻译 , 说耐 人寻味 。 群》 中。 二 、 深 入译 介” “ 的上世 纪 3 0年代 在未 名社 的 引 领 下 ,0年代 后 期 , 了《 2 除 小说 月报》 这类热衷 于俄 罗斯文学引介 的文学期 刊之 这 个 时 期 , 了 报 刊 继 续 零 星 地 刊 登 一 些 作 除 外 , 多新 兴 刊 物 和 书 局 也 纷 纷 加 入 到 陀 氏作 品 品外 , 更 几部大部头 的著作——如 《 罪与罚》 《 、 被侮 译 介 的 阵营 中。上 海光 华 书局 12 9 7年 4月 出版 了 辱与被损害的》 等——也被翻译进来 , 这意味着陀 《 主妇》 后来此篇又与陀氏的作 品《 , 家人》 一起人 氏作 品的译介 开始 迈 向深人 和成 熟 的阶段 。 选 到 该书 局编译 的小说 集 《 海 兰 的童 话 》 。同 给 中 13 90年 , 上 海 神 州 国光 社 编 译 的 小 说 集 在 年5 , 月 在香港受匡出版部出版 的短篇小说集《 牧 《 绝望女》 和上海北新 书局版的英汉对照读物 师与魔鬼》 , 中 同名篇摘译 自陀 氏饱受其 国内学术 《 欧美小说选 》 都选人 了陀氏 的同一篇作 中, 界非议 的作 品——《 群魔》 而《 魔》 , 群 的第一个较 品, 前者译名为《 圣诞节 的故事》 后者则 为《 , 圣诞 完整的中译本直到上个世 纪 8 0年代初才 出现 , 此 树与婚礼》 。同年 , 国闻周报》 7卷第 2 《 第 4期刊 中不难 有 着 令 我 们 深 思 的 地 方 。12 9 8年 , 真 善 登 了《 魔》 《 恶 片断 。 美》 2 第 卷第 5号和第 6号上刊登 了《 一个诚实的 13 年 , 值 陀 氏诞 辰 10周 年 之 际 , 内 出 91 正 1 国 贼》 九封信里的小说》 12 年 , 泰东》 2 和《 ; 9 《 9 第 卷 现 了陀氏作 品翻译 的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