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是哪一年开始的

南水北调是哪一年开始的

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开工,南水北调正式启动。江苏三通堡工程和山东济平运河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建设项目。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战略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这个项目的概念是在1952年提出的。此后,经过50多个方案的分析比较,调水方案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东、中、西三条规划干线总长达到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干线全长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的真正目的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举世瞩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旨在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问题,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建成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 北方严重干旱缺水,南方却有不少富余的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只有通过南水北调,才能从战略高度将我国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发结合起来。南水北调作为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浩大工程,从1952年开始构想,历经44年的规划和论证,目前已开始实施。朱镕基总理强调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关键是要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并同时强调要处理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1.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是“水”的行星,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大约71%的面积。地球的总水量大约为14.l 亿km3,如果将这些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可以形成一个近3000m深的水层。 这些水中,其中约97.2%的水存在于世界的海洋。剩下的淡水中,有87%被封闭在冰冠和冰川之中,或在大气或土壤中,或深藏于地下。而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水的0.003%。 目前人类的淡水来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和浅层地下淡水。由于这些水体在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的不均衡性,使得全球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地区差异很大,不少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从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看,全球每年淡水取水和使用量约为3240km3,其中69%用于农业,23%用于工业,8%为居民用水。20世纪90年代末,工业取水估计为约1200 km3,并有约1000 km3作为废水排回到环流和沿岸水体之中。 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按年径流总量排列,我国的年径流总量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尼,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角度看,明显具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世界部分国家水资源情况比较表

新中国水利50年

PART ONE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把治水放在重要位置,对水利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修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水利基础设施,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50年来,从50年代、70年代到90年代,水利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水利上了三个台阶,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 1.五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作出了从根本上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揭开了中国治水的新篇章。从治理淮河开始,到修整、加固黄河、长江堤防,开挖引黄济卫人民胜利渠,修建荆江大堤和分洪设施,并且先后建成了官厅、佛子岭、梅山、大伙房等17座大型水库。由于水利建设方针正确,大部分效益较好,成绩显著。在50年代初期,毛泽东、党中央曾多次提出了兴建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的问题。 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提出:“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并提出:“还必须注意掌握巩固与发展并重,兴建与管理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但随后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左”的口号和方针下,违反自然规律,无视基建程序,急于求成,高指标,瞎指挥,在淮北地区大搞河网化,使水利建设处于失控状态,这个时期,虽然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掩盖了工程设计标准低和质量比较差的问题。 50年代后期,1958年1月,党中央在南宁会议上曾议论建设三峡问题。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曾因河南一篇文章谈到以“蓄(以蓄为主)、小(小型为主)、群(群众自办为主)”与“排(以排为主)、大(大型为主)、国(依靠国家为主)”的治水思路和看法,引起了在治水思路上“蓄、小、群”与相对应的“排、大、国”的两种意见。会上毛泽东曾指出,“排、大、国同蓄、小、群是对立统一,逐步认识。蓄、小、群为主,当然也要一点排、大、国。三峡、三门峡只有国家力量才行”。在会上曾提出这里有没有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的两条路线问题?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的决议;提出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同时提出,需要正

南水北调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方案 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为目 标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将长江水转运至华北地区,为北京、天津等地区提供饮水和工业用水,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程背景 华北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由于地处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受到过度开采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井的水位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方案设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方案是将长江水引入华北地区,通过一系列的渠道和 管道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长距离调配。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环节: 1.长江引水在湖南省岳阳市设立取水工程,通过引江浚湖工程从长江 取水。这里是整个工程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取水工程需要能够保证大量的水资源,确保后续的水量供应。 2.中线输水中线输水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环节。该阶段的工程主要有丹 江口水库、渠道和隧道系统。通过这些渠道和隧道,长江水被输送至目标地区,向北方供水。这一阶段需要克服山区复杂地形的限制,确保水资源的流向顺畅,保证输水的平稳进行。 3.北方运水在华北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通过运河和水库等方 式将水资源输送到各个城市和地区。这一阶段需要进行水源的再分配和调度,达到最优的供水方案。 工程进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于2003年开始,主要任务是建设丹江口水库,打通丹江口至郑万 渠道。该阶段于2014年建成,实现了丹江口至北京地区的供水。 第二阶段于2008年开始,主要任务是建设郑万渠道和郑万隧道。该阶段于2013年建成,实现了丹江口至郑州地区的供水。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二)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二) 一、判断题 1 我国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对) 2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是由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提出的世界性防灾减灾的战略构想。(对) 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安全奥运”理念,也包括了减灾工作。(对) 4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是国家减灾委员会。(对) 5 地震发生时可以在立交桥下避灾。(错) 6 灾害发生后,自救互救是主要的救灾方式。(对) 7 自然灾害逃生时,多人向同一个方向拥挤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处在拥挤的人群中时,要向与人流相反的方向移动。(错) 8 在有大风的雷雨天气里,最好打带有金属杆的雨伞,因为这样的雨伞才不易损坏。(错) 9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测地震大小用的。(错) 10 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机场、车站等人员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应当设置紧急疏散场地。(对) 11 地震谣言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对) 12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东部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飓风”。(对) 13 火灾逃跑时,遇到浓烟,应直立行走。(错) 14 乘飞机严禁携带易燃易爆、腐蚀性和放射性物品、刀具及其他危险物品。(对) 15 使用燃气时,人不得远离,以防溢水扑灭火焰而造成漏气,引发事故。(对) 16 国家实施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制度。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人员,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 17 在日常生活中,如握手、拥抱、共餐、共用浴池、蚊虫叮咬一般不会传播艾滋病。(对) 18 2006年12月1日是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对) 19 传染病防治工作,要围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展开。(对) 20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错) 二、单项选择题 1 1998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从1998年开始执行,至哪一年结束? A 2008年 B 2010年 C 2018年 (答案:B) 2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哪个部门? A 民政部 B 水利部 C 中国气象局 (答案:A) 3 我国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A 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B 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减灾工程 C 加强减灾科学研究 (答案:A) 4 下列自然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洪涝③火山喷发④台风⑤地震⑥寒潮

2023年中考地理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图文分析题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年中考地理复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图文分析题专项练习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珠江是广东省的“母亲河”,它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长,通常被称为珠江的主干。西江上游河段,全长659千米,落差达254米;中下游河段全长343千米,落差仅24米。丰盈的河水与众多的支流,为珠江的航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 材料二:图1为珠江流域示意图,图2为广州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读图1可知,珠江流域的地势特点是,三大支流最终注入海。 (2)读图2可知,珠江流域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珠江的汛期较(填“长”或“短”),冬季(填“有”或“无”)结冰现象。 (3)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珠江作为广东“母亲河”所作出的贡献。(至少写出三点) 2.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版图的东北部,高山、森林、湿地、河流、黑土共同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画卷。这里不仅是“中国饭碗”,还是“国之重器”。下方图1为东北地区示意图,图2为AB一线地形剖面、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降水差异显著,B地年降水量比A 地,原因

是 。 (2)材料一伊春市有“红松故乡”之称,依托木材采运和加工而迅速发展起来,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木资源城市。然而,目前伊春市面临着森林资源消耗过多的情况,环境问题突出,呈现“林竭城衰”的态势。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试分析“林竭城衰”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阜新是我国最早的能源基地之一,被称为“煤电之城”。当前,随着资源逐渐枯竭、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该地经济发展滞缓,已被列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阜新经历“兴起—辉煌—衰退”。该地兴起的自然资源基础是当地储藏的丰富的 资源。由此推断,该城市工业以(重、轻)工业为主,位于工业基地。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的国家。2019年12月16日,成(成都)贵(贵阳)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成为区域脱贫攻坚的一大利好。作为我国首条绿色山区铁路,成贵高铁在建设时绕避了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及自然保护区等87处生态环境敏感区。如图为成贵高铁线路示意图。 (1)成贵高铁自北向南经盆地、高原,中间跨越我国最长的河流—— 。 (2)成贵高铁海拔跨度从200多米到2 000多米,地表起伏;建设时经过广泛发育的(填“喀斯特地貌”或“黄土地貌”),施工难度,技术要求高。 (3)成贵高铁建设时绕避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主要目的 是、。 (4)简述成贵高铁开通对沿线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构想始于谁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构想始于谁 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案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已 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在邓小平、朱德和陈云等领导人的主持下,开始了南水北调 工程的初步研究和规划。在那个时候,由于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充沛,而北方地区水资源 匮乏,导致了极不均衡的水资源分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进行距 离较远的水资源调配。 1952年,邓小平在济南提出了“移黄河水防黄河水”的口号。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进 行水资源调配的构想。到了1959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云峰提出了将长江的水引到黄 河的构想。他指出,长江水量充沛,水质好,可以解决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构想得 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被确定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案构想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多次 研究和调查之后,1959年,国务院正式决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南水北调工程被划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部分。其中,中线工程是将长 江水引入黄河流域,东线工程是将长江水引入北方地区的旱区,而西线工程是利用西部山 地的水资源,解决中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案构想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为由南岳至黄河、汉江、运河 二程、豫东、淄川、平原及山东北部共6大系统、111项重大工程组合成的以“北调为主,南调为辅”的幅员宽广的大型综合性水事工程。 中线工程主要是利用中国长江干流中下游流量充足、水质优良、潜力较大的优点,西线工 程则是通过修建一座高坝大库及必要的输水隧洞来实现西边地区的水资源调剂。东线工程 利用东部沿海长江水放到大城市和工业经济区,保证需水,解决日益加重的同城市水资源 短缺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案构想伴随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涉及面广,建设规模大,工 程难度高,造价昂贵,需要长期的运行和管理,因此在一开始就备受质疑和争议。工程的 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技术和政策难题。但是,中国政府和科研人员克服 一切困难,积极投入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中。 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案构想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为由南岳至黄河、汉江、运河 二程、豫东、淄川、平原及山东北部共6大系统、111项重大工程组合成的以“北调为主,南调为辅”的幅员宽广的大型综合性水事工程。如今,中线工程、东线工程、西线工程已 经陆续建成,并开始运行。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得到了 显著改善,国家的水资源调配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案构想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多次 研究和调查之后,1959年,国务院正式决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南水北调工程被划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部分。其中,中线工程是将长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我国南水北调集团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一、选择题 1.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A. 实现南方水资源向北方输送 B. 实现北方水资源向南方输送 C. 实现东方水资源向西方输送 D. 实现西方水资源向东方输送 答案:A 2.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是位于哪个省份? A. 河南省 B. 陕西省 C. 河北省 D. 山西省 答案:A 3. 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远输水至哪个城市?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石家庄市 D. 保定市

答案:B 4.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开始于哪一年? A. 2000年 B. 2002年 C. 2004年 D. 2006年 答案:B 5.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工程的主要输水渠道是哪一条河流?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江河 答案:A 二、填空题 1.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位于_______省_______市。 答案:河南省郸城县 2. 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长_______千米。 答案:1423

3.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越_______条省级行政区域。 答案:四 4.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______工程。 答案:水利 5.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向北京市输水________亿立方米。 答案:90 三、问答题 1.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怎样应对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的? 答: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通过利用长江、黄河等水系资源,将南方 地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至北方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这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状况,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2.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中遇到了哪些主要挑战? 答: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地质条 件复杂、工程投入巨大、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需要克服地质条件复杂带来的施工难度,合理配置资金、人力等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工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水利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辉煌。从古代的黄河治理到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以下是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水利 中国古代水利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当时人们开始修建简单的水利工程,如堤防、水库等,用于灌溉和防洪。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统一整治堤防,开创了全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先河。 汉代以后,水利工程逐渐增多,其中以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这条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隋朝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防洪。 唐宋时期,水利工程达到了高峰,其中以西湖、镜湖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此外,唐太宗李世民还提出了“水旱灾害与水土保持”的思想,强调了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二、近代水利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水旱灾害等问题。这时,水利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1902年,清政府设立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治理海河工程。1911年,中国第一家现代水利机构——中华工程师学会在上海成立。 同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水利技术,如引进抽水机、水泥、钢筋等材料和技术。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引进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水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和建设力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水利部,负责全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此后,中国水利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这些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防洪能力,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中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如建设水库、灌溉渠道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中国还注重了水土保持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环境。 总之,中国历代水利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辉煌。从古代的堤防、水库到现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水利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增加中国水利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 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认识与评价-精品

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认识与评价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工作者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逐渐形成了东、中、西三条线路,并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相互联结,构成了我国水资源开发、配置、利用“四横三纵”的总体战略格局。 关键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认识评价 ;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水利工作者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逐渐形成了东、中、西三条线路,并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相互联结,构成了我国水资源开发、配置、利用“四横三纵”的总体战略格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位于青藏高原的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甚或澜沧江和怒江向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调水。这一调水工程具有规模宏大、技术复杂、效益显著的特点。 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跨流域调水,是实现水资源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特定区域内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这一手段。截止到20世末,世界上先后有20多个国家实施了跨流域调水工程。 目前,美国已建成跨流域调水工程十多项,如联邦中央河谷工程、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向洛杉矶供水的科罗拉多河水道工程、科罗拉多河——大汤普森工程、向纽约州供水的特拉华调水工程和中央亚利桑那工程等。这些调水工程的年调水总量为200多亿立方米。其中,最大的调水工程为1937年兴建的联邦中央河谷工程,该工程年调水量134亿立方米,引水线路长986公里;澳大利亚为解决墨累河及其支流马兰比吉河的干旱缺水问题,开发利用雪山河水资源,1949年开始兴建雪山调水工程。该工程共建大小水库16座,总库容85亿立方米,输水隧洞145公里,明渠80公里,年调水量23.7亿立方米;被誉为以色列中南部用水命脉和生命线的国家输水工程,或叫北水南调工程,1964年建成投入使用,输水管线长300公里,输配水系统年供水量为12亿立方米;巴基斯坦1960年开始实施的西水东调工程,从印度河的西三河调水到东三河,年调水量160亿立方米,引水线路长622公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水平与规模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到目前为止,我国兴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均为中小规模。如引滦入津工程、引

南水北调工程分哪几项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分哪几项方案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干线,主要任务是引水跨越长江和黄河,将长江水引入黄河 流域和华北平原。中线工程始于2002年,2002年-2013年为一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引水跨越长江和黄河,完成了三峡、大通调水工程,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设计、勘察、建设和水利枢纽工程资金谋划、编制了中线水库与联络工程的建设方案。中线工程二期工程,即襄汾水库与联络工程于2014年计划开工,2014年-2030年为二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大别山群、武陵山地区调水工程,完成三导、二通12项子工程。中线工程的最终目标 是建设一条高规格、高品质、高效益、高可靠的国家重大水利枢纽工程。 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条支线,主要任务是引水跨越长江,将长江水引入山东半岛 和国家重要城市。东线工程开始于2002年,2002年-2013年为一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引水跨越长江,建成了引江济黄调水工程。东线工程二期工程,即冀东补水工程于2014年 计划开工,2014年-2030年为二期工程,主要任务是补水改水工程,改善冀东地区水资 源环境,提高东线工程用水效益。东线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条高规格、高品质、高效益、高可靠的国家重大水利支线工程。 西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另一条支线,主要任务是引水跨越长江,将长江水引入干旱、 半干旱地区。西线工程开始于2002年,2002年-2013年为一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引水跨越长江,完成了引江济辽调水工程。西线工程二期工程,即引济渭调水工程于2014年计 划开工,2014年-2030年为二期工程,主要任务是改水增灌工程,实现大浏河及其干流、洪湖新河等流域节水增产和提高西线工程用水效益。西线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条高规格、高品质、高效益、高可靠的国家重大水利支线工程。 以上就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三项方案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的简要介绍,南水北调 工程的实施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希望南水北调工程能顺利完成,为中国的可持 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文化知识

科技文化知识 1:谁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在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答案:袁隆平 2: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哪国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答案:日本 3:1983年12月,哪所大学的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答案:国防科技大学4: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氢弹,请问分别是那一年爆炸成功的?答案:原子弹1964年氢弹:1967年5: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哪首歌曲飞出地球?答案:《东方红》6: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请问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是哪一年落成的?答案:1989年7: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除此之外,我国目前还有哪一座核电站?答案:广东大亚湾核电站8: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几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答案:五号9:被称为有野人出没的神农架在我国哪一省份?答案:湖北10:藏历新年,人们见面时都要说“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答案: 吉祥如意1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答案:以人为本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3、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时候在哪上天的?卫星名称是什么? 答案: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一号14、人民英雄纪念碑何时建成?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是什么?答案: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5、抗美援朝战争是何时开始的?司令员是谁? 答案:1950年10月25日,彭德怀16、“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976年10月18日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胜利17、中国在什么时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答案:1971年10月25日18、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已进行了几次成功发射?首次实现载人飞行的是第几次?航天员是谁?答案:七次第五次杨利伟1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何时以什么方式确定的?其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何时以什么方式确定的?名称是什么?词、曲作者是谁?答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2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是何时以什么方式确定的?答案: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定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制定、颁布了几部《宪法》?第一部宪法是何时颁布的?答案:四部、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3: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多少年?答案:一百周年24: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几个载人航天国家?答案:三25:我国是在哪一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答案:2001年26: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其中绿色代表什么?答案:祖国大地27: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麦稻穗和哪一样组成?答案:齿轮28:中国登山队是哪一年胜利登上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答案:1960年29: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几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答案:五30:1972年2月21日,美国哪位总统开始访问我国。并于2月27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开辟了中美关系的新前景。答案:尼克松3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是在哪一年正式发表?该文件的发布,郑重宣布

《中国的水资源》公开课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的自然资源”是介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独特内容,是我们学习、研究人地关系理论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章节,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节“中国的水资源”是其中的一部分。水资源的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且与每个同学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习本节知识,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尤为重要。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节约和每一滴水。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开放性的知识结构给学生更大的开拓空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 2.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解决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 4.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同地形、气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课前做好资料查找,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当地水资源的现状特征,组织学生讨论,采用表格对比法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惜水、节水的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工区分布特点; 2.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现状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材料; 2.了解当地水资源状况(如附近水库分布、水资源污染的情况、水费价格、家庭平均用水量等)。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中国年降水分布”,提问:我们在学习中国的气候的时候,知道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主要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新课学习】 【板书】:一、地区分布悬殊 (投影):“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现状”,看图分析。出示南北方面积比例及径流量的比例比较表: 北方南方 黄河淮河 流域 面积60%40% 耕地占 38% 总径流量 不足 20% 80% 以上 水资源约 占6%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板书】:1.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活动一):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我国各地形区中的水资源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根

南水北调工程补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补偿方案 1. 引言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旨在通过调水来解决华北地区缺水 问题。该工程自2002年开始动工,至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工程。然而,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补偿受影响的居民,需要制定相应的补偿方案。 2. 工程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居条件产生了一定程度 的影响。主要的影响方面包括: •水资源调配:南水北调工程将调水从南方运往华北地区,导致南方地区水资源供应减少,华北地区水源得到增加。这种水资源的调配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经济和生活都产生了影响。 •地质和地下水系统:南水北调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地质勘探和工程开挖,这对沿线地区的地质和地下水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生态环境: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沿线地区的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冲击。例如,水源地的水位下降、湖泊干涸、湿地退化等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 •社会经济: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渔业资源的减少、农田土地的流失以及居民迁徙等问题都需要考虑。 3. 补偿原则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沿线居民的利益,南水北调工程补偿方案应遵循以下 原则: •综合性原则:补偿方案应综合考虑各方的权益,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公正性原则:补偿方案应公正地对待受影响的各方,避免因特殊利益而偏袒某一方。 •可行性原则:补偿方案应基于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可行性,确保补偿措施的有效实施。

•可持续性原则:补偿方案应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4. 补偿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南水北调工程补偿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4.1 环境保护 •水生态修复:对受到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水域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补偿区建设:在受影响的地区建设生态保护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水源地保护:对南方水源地进行保护,确保南北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 4.2 经济补偿 •农田补偿:对因工程施工而导致农田受损的农民进行补偿。 •渔民补偿:对因工程影响而导致渔业收入减少的渔民进行补偿。 •居民搬迁和就业安置:对因工程施工而需要搬迁的居民进行合理的搬迁和就业安置。 4.3 社会保障 •教育和医疗补偿:对因工程施工而导致教育和医疗资源减少的地区进行相应的补偿。 •社会保险和福利:对因工程施工而导致的人员流动和社会结构调整进行相应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偿。 5. 补偿机制 南水北调工程补偿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补偿机制,包括以下要点:•补偿责任划分:明确各方的补偿责任和义务,确保补偿方案的有效实施。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对补偿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参与与沟通:充分听取受影响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有效的参与和沟通机制。 •法律保障:依法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补偿方案提供法律保障。

八年级地理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地理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对于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的可再生资源,我们也要保护和培育它。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地理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地理第三章测试题(一) 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 ) A.汽油和柴油 B.水稻和棉花 C.煤炭和钢材 D.阳光和铁矿石 2.下面的公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①追求计算机的更新换代②自备篮子买菜③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④农田灌溉采用大水漫灌⑤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自然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C.因为可再生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所以不需要保护和培育 D.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是资源大国,没有资源使用压力 B.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我国的自然资源多是非可再生资源,目前不宜开采 D.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 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数据为南、北方地区占全国的百分比)。读表,回答6~7题。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8.2% 6.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的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7.为了解决南北方水土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我国正在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西气东输工程 8.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土地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没有后顾之忧 B.我国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 C.我国人均耕地资源非常丰富 D.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多 9.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地主要分布在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的内陆地区 B.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的高山地区 C.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D.难以利用的土地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较广 10.下列地形区中,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的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四川盆地 11.各地段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是( ) A.①聚落②林地③耕地 B.①林地②果园③耕地 C.①耕地②林地③聚落

2023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国情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1题)

2023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国情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1题) 1.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是我国的哪项工程?它是哪一年成功实现大江截流的?( B ) A.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6年 B.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7年 C.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7年 D.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6年 2. 1998年起,我国开始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下列高校中,首批列入该项工程的高校有(ABC) A. 北京大学 B. 南京大学 C. 复旦大学 D. 吉林大学 3. 1998年,我国开始落实公开审判制度。所谓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一律公开进行。(*) 4. 1999年5月1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下列哪座城市举办?(B ) A. 上海 B. 昆明 C. 广州 D. 桂林 5. 我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D )

A. 1997年7月1日 B. 1997年10月1日 C. 1999年7月1日 D. 1999年12月20日 6.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建国后取得的重要成就。下列科学家中,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有(ACD ) A. 钱伟长 B. 王选 C. 钱三强 D. 邓稼先 7.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仍属于高生育水平国家,人口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8.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对) 9. 1999年9月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谓西部地区包括(BCD ) A.江西 B. 陕西 C. 西藏 D. 广西 10.1999年9月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谓西部地区不包括(A ) A.江西 B. 陕西 C. 西藏 D. 广西 11. 沪宁高速公路是我国大陆最早建成的一条高速公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