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计算公式

一、用水量计算

按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法计算,参见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2.2.5部分。

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一般按上述各项用水量之和的15%~25%计算。因此,设计年限内城镇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

1234(1.15~1.25)()d Q Q Q Q Q =+++(m 3

/d) 二、给水管网部分计算

1. 管网设计流量:满足高日高时用水量,K h 查表得。

2. 比流量q s :

Q —设计流量,取Q h ;∑q —集中流量总和;

∑l —管网总计算长度;l —管段计算长度。

3. 沿线流量q l :在假设全部干管均匀配水前提下,沿管线向外配出的流量。 q l = q s l (与计算长度有关,与水流方向无关)

4. 节点流量:

集中用水量一般直接作为节点流量

分散用水量经过比流量、沿线流量计算后折算为节点流量,即节点流量等于与该点相连所有管段沿线流量总和的一半。

q i =0.5∑q l

0.5——沿线流量折算成节点流量的折算系数

5. 管段计算流量q ij ——确定管径的基础 若规定流入节点的流量为负,流出节点为正,则上述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0=∑+ij i q q (6-11)

式中 q i ______ 节点i 的节点流量,L/s ;

q ij ______ 连接在节点i 上的各管段流量,L/s 。

依据式(6-11),用二级泵站送来的总流量沿各节点进行流量分配,所得出的各管段所通过的流量,就是各管段的计算流量。

)/(3h m T Q K Q d h h =)/(m s L l q Q q s ⋅-=∑∑

6. 管径计算

由“断面积×流速=流量” ,得

7. 水力计算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步骤:

1) 按城镇管网布置图,绘制计算草图,对节点和管段顺序编号,并标明

管段长度和节点地形标高。

2) 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并在节点旁引出箭头,注明节

点流量。大用户的集中流量也标注在相应节点上。

3) 在管网计算草图上,将最高用水时由二级泵站和水塔供入管网的流量

(指对置水塔的管网),沿各节点进行流量预分配,定出各管段的计

算流量。

4) 根据所定出的各管段计算流量和经济流速,选取各管段的管径。

5) 计算各管段的水头损失h 及各个环内的水头损失代数和∑h 。

6) 若∑h 超过规定值(即出现闭合差⊿h ),须进行管网平差,将预分配

的流量进行校正,以使各个环的闭合差达到所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7) 按控制点要求的最小服务水头和从水泵到控制点管线的总水头损失,

求出水塔高度和水泵扬程。

8) 根据管网各节点的压力和地形标高,绘制等水压线和自由水压线图。

(具体参看《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8. 管网校核

(1) 消防校核

水量: 最高时流量+消防流量,即Q h+Q x

x Q 可按下式计算: x x x Q N q = 式中, x N 、x q -分别为同时发生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按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确定。

水压要求:10m

(2)事故校核

事故供水量:最高时流量×70%: Q h ×70%

水压要求同最高用水时。

三、泵站设计计算

1. 清水池容积计算

城市水厂的清水池调节容积,可凭运转经验,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估算。清水池中除了贮存调节用水以外,还存放消防用水和水厂生产用水,因此,清水池有效容积等于:

4321W W W W W +++=

)

(4m q D πυ=

式中 1W 一清水池调节容积,m 3;

2W -消防贮水量,m 3,按2h 火灾延续时间计算;

3W -水厂冲洗滤池和沉淀池排泥等生产用水,等于最高日用水量的5%~10%;

4W -安全贮水量。

清水池的个数一般不少于两个,并能单独工作和分别放空。如有特殊措施能保证供水要求时,亦可采用一个,但需分格或采取适当措施,以便清洗或检修时不间断供水。

2. 一级泵站水泵扬程确定

水泵扬程p H 等于静扬程和水头损失之和:

h H H ST p ∑+= (5-5)

水头损失h ∑包括水泵吸水管、压水管和泵站连接管线的水头损失。 所以一级泵站的扬程为(图5-3):

0p s d H H h h =++ (5-6)

式中,0H -静扬程,m ;

s h -由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确定的吸水管路水头损失,m ;

d h -由最高日平均时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确定的压水管和泵站到絮凝池管线中的水头损失,m 。

3. 二级泵站水泵扬程

水头损失包括吸水管、压水管、输水管和管网等水头损失之和。故无水塔时二级泵站扬程为:

n c s c c p h h h H Z H ++++= (5-7) 式中 c Z -管网控制点c 的地面标高和清水池最低水位的高程差,m ;

c H -控制点所需的最小服务水头,m ;

s h -吸水管中的水头损失,m ;

n c h h ,-输水管和管网中水头损失,m 。

s h ,c h 和n h 都应按水泵最高时供水量计算。

四、排水流量计算(包括生活污水设计流量和工业废水设计流量两大部分)

1. 生活污水设计流量:

(1)居民生活污水设计流量

1Q =3600

24⨯⋅⋅z K N n (8-1) 式中: Q 1—— 居民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 /s ;

n ——居民生活污水量定额,L /(cap ·d);

N ——设计人口数,cap ;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在数值上等于人口密度与居住区面积的乘积。即:

F N ⋅=ρ (8-2) 式中:N ——设计人口数,cap ;ρ——人口密度,cap/hm 2;

F ——居住区面积,hm 2;cap ——“人”的计量单位。

2. 工业废水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T

K M m Q Z 36004∙∙= (8-6) 式中 Q 4 ——工业废水设计流量,L /s ;

m ——生产过程中每单位产品的废水量定额,L /单位产品;

M ——产品的平均日产量,单位产品/d ;

T ——每日生产时数,h ;

(具体参看《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里面有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五、排水管网水力计算

1. 设计管段的流量确定

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是上述本段流量、转输流量和集中流量三者之和。

(1)本段流量q 1

一般用下式计算: 1q =z s K q F ⋅⋅ (8-10)

式中 q 1——设计管段的本段流量,L /s ;

F ——设计管段服务的街坊面积,hm 2;

K 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q s —— 生活污水比流量,L /(s ·hm 2)。

生活污水比流量可采用下式计算:

s q =3600

24⨯⋅ρn (8-11) 式中 n ——生活污水定额或综合生活污水定额,L /(cap ·d); ρ——人口密度,cap/ hm 2。

(2)转输流量q 2

转输流量是指从上游管段和旁侧管段流来的污水量。它对某一设计管段而言,是不发生变化的,但不同的设计管段,可能有不同的转输流量。

(3)集中流量q 3

集中流量是指从工业企业或其它大型公共设施流来的污水量。对某一设计管段而言,它也不发生变化。

2.水力计算

参看《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给排水计算公式

一、用水量计算 按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法计算,参见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2.2.5部分。 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一般按上述各项用水量之和的15%~25%计算。因此,设计年限内城镇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 1234(1.15~1.25)()d Q Q Q Q Q =+++(m 3 /d) 二、给水管网部分计算 1. 管网设计流量:满足高日高时用水量,K h 查表得。 2. 比流量q s : Q —设计流量,取Q h ;∑q —集中流量总和; ∑l —管网总计算长度;l —管段计算长度。 3. 沿线流量q l :在假设全部干管均匀配水前提下,沿管线向外配出的流量。 q l = q s l (与计算长度有关,与水流方向无关) 4. 节点流量: 集中用水量一般直接作为节点流量 分散用水量经过比流量、沿线流量计算后折算为节点流量,即节点流量等于与该点相连所有管段沿线流量总和的一半。 q i =0.5∑q l 0.5——沿线流量折算成节点流量的折算系数 5. 管段计算流量q ij ——确定管径的基础 若规定流入节点的流量为负,流出节点为正,则上述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0=∑+ij i q q (6-11) 式中 q i ______ 节点i 的节点流量,L/s ; q ij ______ 连接在节点i 上的各管段流量,L/s 。 依据式(6-11),用二级泵站送来的总流量沿各节点进行流量分配,所得出的各管段所通过的流量,就是各管段的计算流量。 )/(3h m T Q K Q d h h =)/(m s L l q Q q s ⋅-=∑∑

6. 管径计算 由“断面积×流速=流量” ,得 7. 水力计算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步骤: 1) 按城镇管网布置图,绘制计算草图,对节点和管段顺序编号,并标明 管段长度和节点地形标高。 2) 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并在节点旁引出箭头,注明节 点流量。大用户的集中流量也标注在相应节点上。 3) 在管网计算草图上,将最高用水时由二级泵站和水塔供入管网的流量 (指对置水塔的管网),沿各节点进行流量预分配,定出各管段的计 算流量。 4) 根据所定出的各管段计算流量和经济流速,选取各管段的管径。 5) 计算各管段的水头损失h 及各个环内的水头损失代数和∑h 。 6) 若∑h 超过规定值(即出现闭合差⊿h ),须进行管网平差,将预分配 的流量进行校正,以使各个环的闭合差达到所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7) 按控制点要求的最小服务水头和从水泵到控制点管线的总水头损失, 求出水塔高度和水泵扬程。 8) 根据管网各节点的压力和地形标高,绘制等水压线和自由水压线图。 (具体参看《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8. 管网校核 (1) 消防校核 水量: 最高时流量+消防流量,即Q h+Q x x Q 可按下式计算: x x x Q N q = 式中, x N 、x q -分别为同时发生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按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确定。 水压要求:10m (2)事故校核 事故供水量:最高时流量×70%: Q h ×70% 水压要求同最高用水时。 三、泵站设计计算 1. 清水池容积计算 城市水厂的清水池调节容积,可凭运转经验,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估算。清水池中除了贮存调节用水以外,还存放消防用水和水厂生产用水,因此,清水池有效容积等于: 4321W W W W W +++= ) (4m q D πυ=

给排水专业各章节计算公式汇编

给排水专业各章节计算公式汇编 一、用水量计算 注: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在不能由工艺要求确定时,也可以按下式估算: Qi=Qb(1-n) Qi--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 m3/d q---城市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m3/万元 B—城市工业总产值; n—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二、流量关系及调节构筑物容积——重点掌握 1.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 n 水处理构筑物及以前的设施: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地表水源 地下水源 T——一泵站每天工作时间,不一定为24h n 管网设计流量:满足高日高时用水量 n 二泵站:满足管网高日高时用水量 不分级供水——高日高时流量 分级供水——最高一级供水量 n 清水输水管:满足管网高日高时用水量 无水塔时与管网设计流量同

有水塔时按二泵站最高一级供水量设计 2.调节构筑物容积计算 清水池有效容积W=W1+W2+W3+W4(m3) W1——清水池调节容积 W2——消防贮水量,2h灭火用水量 W3——水厂用水量,水厂自用水量 W4——安全贮水量,一般为0.5m深 n 清水池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一、二泵站供水的流量差)。——清水池的调节作用 无供水曲线时估取 W1=(10~20)%Qd n 水塔的有效容积 W=W1+W2 W1——水塔调节容积 水塔调节二泵站供水量与用户用水量的差额 依二泵站供水曲线和用户用水曲线计算 或按Qd的百分数估取——教材P13 W2——消防贮水量,10min室内消防水量 3、水泵扬程的确定 A、一级水泵扬程的确定 Hp=H0+∑h ——扬程计算通式 H0——从吸水池最低水位到出水池最高水位的高差 (取水构筑物吸水井最低水位——混合池最高水位)

给排水专业计算公式大全

给排水专业各章节计算公司汇编 给排水专业各章节计算公司汇编 第一篇:给水工程 第1章:给水总论 Q i =Qb(1-n) Q i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 m3/d q---城市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m3/万元 B—城市工业总产值; n—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二、流量关系及调节构筑物容积——重点掌握 1.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图1 水处理构筑物及以前的设施: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地表水源地下水源 ) 10 .1 ~ 05 .1 )( / (3= =α α h m T Q Q d h

T ——一泵站每天工作时间,不一定为24h ? 管网设计流量:满足高日高时用水量 ? 二泵站:满足管网高日高时用水量 不分级供水——高日高时流量 分级供水——最高一级供水量 ? 清水输水管:满足管网高日高时用水量 无水塔时与管网设计流量同 有水塔时按二泵站最高一级供水量设计 2.调节构筑物容积计算 清水池有效容积W=W1+W2+W3+W4(m3) W1——清水池调节容积 W2——消防贮水量,2h 灭火用水量 W3——水厂用水量,水厂自用水量 W4——安全贮水量,一般为0.5m 深 ? 清水池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一、二泵站供水的流量差)。 ——清水池的调节作用 水厂 Q h 管网 最高日平均时流量高日高时流量 ? 调节容积 W1= 无供水曲线时估取 W1=(10~20)%Qd ? 水塔的有效容积 W=W1+W2 W1——水塔调节容积 水塔调节二泵站供水量与用户用水量的差额 依二泵站供水曲线和用户用水曲线计算 或按Qd 的百分数估取——教材P13 W2——消防贮水量,10min 室内消防水量 3、水泵扬程的确定 A 、一级水泵扬程的确定 Hp=H0+∑h ——扬程计算通式 H0——从吸水池最低水位到出水池最高水位的高差 (取水构筑物吸水井最低水位——混合池最高水位) ∑h ——从吸水管起点到出水管终点的总水头损失 ∴ Hp=H 0+∑h= H 0+ ∑h s + ∑h d B 、二级泵站扬程计算 ? 无水塔管网的二泵站扬程 起点:清水池或吸水井最低水位 终点:管网控制点最小服务水头液面 ? 设网前水塔管网的二泵站扬程 起点:清水池或吸水井最低水位 终点:水塔最高水位 一泵站供水线 二泵站供水线 0 t 1 t 2 24 时间(h) 供水量 (m 3 /h

给排水水力计算

给排水水力计算 给排水水力计算是指以水为基础的力学计算,涉及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水流、水压、水力损失等相关问题。对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来说,水力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篇文档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给排水系统的流量计算、给排水系统的压力计算、给排水系 统中的水力损失计算、给排水系统的大小水管道和水池计算、给排水系统的水力分析与管网优化”。 一、给排水系统的流量计算给排水系统的流量计算主要是指确定给水和排水系统中水的流量。其计算方法通常采用公式:Q=AV,其中,Q是流量,A是管道横截面积,V是水流速度。其中A的计算只需要知道管道的外径和壁厚,水流速度一般是由设计人员根据系统要求来进行设定。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水质要求、网络负荷以及对水力运行的分析来选定水流速度大小和执行标准。 二、给排水系统的压力计算给排水系统的压力计算主要是为了确定给水和排水系统中的压力大小。压力计算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公式:P=ρgh,其中ρ是水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h 是压力高度。这个公式被称为托马斯定理。在管道流动中,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时,水流速度越快、管子越长、内径越小等因素都会增加水力损失,从而加大水压的损失。 三、给排水系统中的水力损失计算水力损失指流体通过管道或其他流动结构时由于摩擦、急压等现象而引起的动能消耗

的现象。给排水系统大多数管道在流动不大的情况下都是属于剪切流过程,此时的管道内阻可以由附加阻力系数和摩阻系数等数量来计算。而对于强调开放汇/气阀或开口水系统,则往往采用自由水流过管内壁的方式进行计算。损失的大小影响管道的效率和运输质量。 四、给排水系统的大小水管道和水池计算在给排水管网设计中,对于水管的大小、长度以及容量都要进行经济、稳定和可靠的计算,以保证运行效率和供应质量。在选择管道直径的大小时,应综合考虑流量、运行速度、管道衬垫材料等方面的因素,以确定最佳的管道直径大小。 五、给排水系统的水力分析与管网优化在给排水系统中,不同的管道网络的水力条件不同,它们的水力模拟计算和分析对于确定设计的一些关键参数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管网计算软件,比如,水质平衡软件、水力分析软件、水池优化选址软件等可以对道路的水力参数进行模拟、优化、设计和运动控制,以保证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给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到流量计算、压力计算、水力损失计算、大小水管道和水池计算、水力分析与管网优化等多个方面。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管道系统要求、水质要求、运行控制和防爆管道常规等知识,严格按照标准的规范进行设计和优化,以确保设计的实用性、经济性和设计效果。

给排水计算公式

给排水计算公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给排水系统成为保障城市正常 运行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准确的计算 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给排水计算公式,以供参考。 1. 管道流量计算公式 在给排水系统中,准确计算管道的流量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管道 流量计算公式包括: 1.1 流量计算公式 流量(Q)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管道横截面的液体或气体体积。流 量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流体和管道性质使用不同的公式,其中一种 常用的公式是流量等于断面积乘以流速,即: Q = A × V 其中,Q表示流量,A表示断面积,V表示流速。 1.2 流速计算公式 流速(V)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管道某一点的液体或气体流量。常 用的流速计算公式有: V = Q / A 其中,V表示流速,Q表示流量,A表示横截面积。

2. 雨水收集计算公式 为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和避免城市内涝,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十分重要。常用的雨水收集计算公式包括: 2.1 雨水收集面积计算公式 雨水收集面积(A)是指用于收集雨水的建筑物或场地的总面积。常用的雨水收集面积计算公式有: A = Q / R 其中,A表示雨水收集面积,Q表示所需收集的雨水量,R表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2.2 雨水贮存容量计算公式 雨水贮存容量(V)是指用于储存雨水的容器容积。常用的雨水贮存容量计算公式有: V = A × H 其中,V表示雨水贮存容量,A表示雨水收集面积,H表示设计的雨水贮存深度。 3. 泵站功率计算公式 泵站是给排水系统中的重要设施,为了保证正常运行,准确计算泵站的功率是必要的。常用的泵站功率计算公式有: P = Q × H × ρ × g / η

给排水专业计算公式大全

给排水专业计算公式大全 一、管径计算公式 在给排水工程中,计算管道的管径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以下是常用的管径计算公式: 1. 冷水管道管径计算公式: 冷水管道的管径计算公式为:D = 0.88Q^(1/2),其中D为管道内径(mm),Q为冷水流量(m³/h)。 2. 热水管道管径计算公式: 热水管道的管径计算公式为:D = 1.22Q^(1/2),其中D为管道内径(mm),Q为热水流量(m³/h)。 3. 排水管道管径计算公式: 排水管道的管径计算公式为:D = 1.3Q^(1/4),其中D为管道内径(mm),Q为排水流量(m³/h)。 二、水头计算公式 水头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能量,它是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参数之一。以下是常用的水头计算公式: 1. 水泵扬程计算公式: 水泵扬程的计算公式为:H = Hs + Hf + Hp + Hz + Ha,其中H为水泵总扬程(m),Hs为水泵静止扬程(m),Hf为水泵摩擦扬程

(m),Hp为水泵压力扬程(m),Hz为水泵升降扬程(m),Ha为水泵附加扬程(m)。 2. 水力损失计算公式: 水力损失的计算公式为:hL = f * (L/D) * (V^2/2g),其中hL为水力损失(m),f为管道摩阻系数,L为管道长度(m),D为管道内径(m),V为流速(m/s),g为重力加速度(m/s²)。 三、单位换算公式 在给排水工程计算中,常常需要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以下是常用的单位换算公式: 1. 流量单位换算公式: 1m³/h = 1000L/h,1L/s = 3.6m³/h,1m³/s = 3600m³/h。 2. 长度单位换算公式: 1m = 1000mm,1m = 100cm,1km = 1000m。 3. 压力单位换算公式: 1Pa = 0.001hPa,1Pa = 0.0075mmHg,1Pa = 9.8*10⁻⁶atm。 四、水质参数计算公式 在给排水工程中,水质参数的计算对于水处理和监测非常重要。以下是常用的水质参数计算公式: 1. 总磷计算公式:

给排水专业计算公式

给排水专业计算公式 给排水工程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功能是通过水管将建筑物内和外的洁净水和废水分别排放。给排水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设计公式等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给排水专业计算公式。 1. 给水管网计算公式 给水管网计算公式主要包括水管的流量计算公式和水压的计算公式。 (1)水管流量计算公式 Q=K×C×d×d 其中,Q为流量,K为管道的粗糙系数,C为流量系数,d 为管道的内径。 (2)水压计算公式 P=γ×h,其中,P为水压,γ为水的比重,h为水柱的高度。 2. 排水管网计算公式 排水管网设计中,常用的公式有排水管径的计算公式、排水管坡度的计算公式和排水管流量的计算公式。 (1)排水管径的计算公式

D=4×Q/(π×v),其中,D为管径,Q为流量,v为水流速度。 (2)排水管坡度的计算公式 i=h/L,其中,i为坡度比,h为水平线与管坡之间的垂直距离,L为管道水平长度。 (3)排水管流量的计算公式 Q=C×A×V,其中,Q为流量,C为流系数,A为管道横截面积,V为水流速度。 3. 消防给水系统计算公式 消防给水系统主要包括水泵、水箱和水管等配件。其计算公式主要包括消防水泵扬程、水泵流量、水箱容积和水管流量等公式。 (1)消防水泵扬程的计算公式 H=H1+H2+H3,其中,H为水泵的总扬程,H1为液位高差所产生的扬程,H2为管道阻力所产生的扬程,H3为管件阻力所产生的扬程。 (2)水泵流量的计算公式 Q=3600×η×P/ρ×g×h,其中,Q为流量,η为水泵效率,P 为水泵功率,ρ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位高差。 (3)消防水箱容积的计算公式 V=A×h,其中,V为水箱容积,A为水箱底面积,h为水箱高度。

完整word版给排水计算公式

. 一、用水量计算 按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法计算,参见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2.2.5部分。 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一般按上述各项用水量之和的15%~25%计算。因此,设计年限内城镇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 Q?(1.15~1.25)(Q?Q?Q?Q)3/d)(m41d23二、给水管网部分计算 K查表得。 1. 管网设计流量:满足高日高时用水量,h Q3d/hmQ?K)(hh T q比流量:2. s?qQ?)ms??(L/q?s l ∑qQQ;—设计流量,取—集中流量总和;h l∑l—管网总计算长度;—管段计 算长度。 l管段配水情况管段计算长度为管段实际长度双侧配水为管段实际长度的一半单侧配水0为不配水q:在假设全部干管均匀配水前提下,沿管线向外配出的流量。 3. 沿线流量l q= ql (与计算长度有关,与水流方向无关)sl 4. 节点流量:集中用水量一般直接作为节点流量即节点流量等于分散用水量经过比流量、沿线流量计算后折算为节点流量, 与该点相连所有管段沿线流量总和的一半。q∑q =0.5li 0.5——沿线流量折算成节点流量的折算系数q 5.——确定管径的基础管段计算流量ij 若规定流入节点的流量为负,流出节点为正,则上述平衡条件可表示为:q??q?0(6-11)iji______ q节点i的节点流量,L/s;式中i ______ q连接在节点i上的各管段流量,L/s。ij 依据式(6-11),用二级泵站送来的总流量沿各节点进行流量分配,所得出的各管段所通过的流量,就是各管段的计算流量。 . . 管径计算6. q4)(D?m =流量”,得由“断面积×流速?? 7. 水力计算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步骤:并标明对节点和管段顺序编号,按城镇管网布置图,绘制计算草图,1) 管段长度和节点地形标高。注明节并在节点旁引出箭头,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2) 点流量。大用户的集中流

给排水计算公式

[ 一、用水量计算 按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法计算,参见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2.2.5部分。 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一般按上述各项用水量之和的15%~25%计算。因此,设计年限内城镇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为: 1234(1.15~1.25)()d Q Q Q Q Q =+++(m 3 /d) 二、给水管网部分计算 1. 管网设计流量:满足高日高时用水量,K h 查表得。 2. 比流量q s : # Q —设计流量,取Q h ;∑q —集中流量总和; ∑l —管网总计算长度;l —管段计算长度。 3. 沿线流量q l :在假设全部干管均匀配水前提下,沿管线向外配出的流量。 q l = q s l (与计算长度有关,与水流方向无关) 4. 节点流量: 集中用水量一般直接作为节点流量 @ 分散用水量经过比流量、沿线流量计算后折算为节点流量,即节点流量等于与该点相连所有管段沿线流量总和的一半。 q i =∑q l ——沿线流量折算成节点流量的折算系数 5. 管段计算流量q ij ——确定管径的基础 若规定流入节点的流量为负,流出节点为正,则上述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0=∑+ij i q q (6-11) )/(3h m T Q K Q d h h =)/(m s L l q Q q s ⋅-=∑∑

式中 q i ______ 节点i 的节点流量,L/s ; q ij ______ 连接在节点i 上的各管段流量,L/s 。 " 依据式(6-11),用二级泵站送来的总流量沿各节点进行流量分配,所得出的各管段所通过的流量,就是各管段的计算流量。 6. 管径计算 由“断面积×流速=流量” ,得 7. 水力计算 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步骤: 1) 按城镇管网布置图,绘制计算草图,对节点和管段顺序编号,并标明 管段长度和节点地形标高。 2) 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并在节点旁引出箭头,注明节 点流量。大用户的集中流量也标注在相应节点上。 3) 》 4) 在管网计算草图上,将最高用水时由二级泵站和水塔供入管网的流量 (指对置水塔的管网),沿各节点进行流量预分配,定出各管段的计 算流量。 5) 根据所定出的各管段计算流量和经济流速,选取各管段的管径。 6) 计算各管段的水头损失h 及各个环内的水头损失代数和∑h 。 7) 若∑h 超过规定值(即出现闭合差⊿h ),须进行管网平差,将预分配 的流量进行校正,以使各个环的闭合差达到所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8) 按控制点要求的最小服务水头和从水泵到控制点管线的总水头损失, 求出水塔高度和水泵扬程。 9) 根据管网各节点的压力和地形标高,绘制等水压线和自由水压线图。 (具体参看《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 8. 管网校核 (1) 消防校核 水量: 最高时流量+消防流量,即Q h+Q x x Q 可按下式计算: x x x Q N q = 式中, x N 、x q -分别为同时发生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按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确定。 水压要求:10m (2)事故校核 > 事故供水量:最高时流量×70%: Q h ×70% ) (4m q D π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