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第十课《音乐与戏剧》(中国戏曲音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教资面试戏曲教案模板

高中音乐教资面试戏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中国戏曲音乐》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京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体验、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京剧音乐、表演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京剧的历史、流派、代表剧目及主要唱腔,掌握京剧的基本表演技巧。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的历史、流派、代表剧目及主要唱腔,掌握京剧的基本表演技巧。

2. 教学难点:学会京剧的唱腔、身段和表演,并能运用到实际表演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京剧的历史、特点及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播放一段京剧片段,引导学生观察演员的表演和唱腔,初步了解京剧。

二、新课教授1. 京剧历史: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流派。

2. 京剧唱腔:讲解京剧的主要唱腔,如二黄、西皮、反二黄等,并播放相应唱腔的音频。

3. 京剧表演:介绍京剧的基本表演技巧,如身段、手势、眼神等,并示范表演。

4. 京剧剧目:介绍京剧的代表剧目,如《白蛇传》、《玉堂春》等,并播放相关剧目的片段。

三、实践体验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京剧唱腔或表演技巧进行学习和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和唱腔。

3. 学生分组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京剧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

2. 学生分享学习京剧的感受,谈谈自己对京剧的理解。

3. 拓展:鼓励学生课后观看京剧演出,进一步了解京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京剧的历史、流派、代表剧目及主要唱腔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的表现,如唱腔、表演技巧的运用。

3. 学生对京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京剧相关书籍、视频、音频等。

2. 京剧表演场地和道具。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高中音乐戏曲教案模板

高中音乐戏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知识与技能: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掌握戏曲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戏曲的基本知识,如唱腔、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2. 难点:学会演唱戏曲唱段,感受戏曲的韵味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戏曲唱段录音带、乐器(如二胡、笛子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戏曲的历史、特点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通过播放戏曲片段,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二)新授课1. 介绍戏曲的基本知识,如唱腔、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a. 介绍唱腔: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不同剧种的唱腔特点。

b. 介绍表演形式: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表演特点。

c. 介绍人物行当:如花脸、老生、青衣等。

2.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戏曲的特点和魅力。

(三)实践环节1. 教师示范演唱戏曲唱段,学生跟唱。

2.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自己喜爱的戏曲唱段。

3.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戏曲艺术的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戏曲的收获和感受。

3. 拓展:引导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戏曲的资料,如戏曲表演、戏曲音乐等。

五、课后作业1. 学生自选一首戏曲唱段,学会演唱并记录演唱过程。

2. 收集有关戏曲的资料,如戏曲表演、戏曲音乐等,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欣赏、演唱、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对戏曲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在实践环节,学生的演唱技巧有所提高,但仍有待加强。

3.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中音乐人音版公开课教案京剧

高中音乐人音版公开课教案京剧

国之瑰宝--京剧——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年级:高一年级【课题】国之瑰宝--京剧【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材版本】人音版《音乐鉴赏》之《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和艺术素养。

二、知识与技能:学习京剧的相关知识;能够富有韵味的演唱《卖水》片段;了解京剧的表演方式:唱、念、做、打。

三、过程与方法:结合京剧的表演实践,通过听唱、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表演形式,了解京剧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在开展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大大丰富了中小学艺术课的内容。

对于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国粹----京剧,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多元性,课前对学生做了关于京剧知多少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京剧艺术是敬而远之,大部分学生知之甚少,主观上也不想主动学习。

所以,在进行京剧这门综合艺术的教学时,既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学生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了京剧《卖水》和《拾玉镯》的经典唱段,以教师范唱经典名段激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形声并茂地再现京剧艺术的魅力,通过“唱”、“念”、“做”、“打”的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既掌握了明晰的京剧常识,又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京剧、感受京剧,体会京剧离我们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京剧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了解京剧的表演方式“唱、念、做、打”。

【教学难点】有韵味的表演京剧《卖水》、《拾玉镯》片段,唱、做、念结合表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营造京剧氛围,并充分用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京剧的表演过程,让课堂变戏台,使学生变成演员,身临其境。

2、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感受京剧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片段。

音乐与戏剧教案

音乐与戏剧教案

音乐与戏剧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音乐与戏剧的联合教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音乐与戏剧的相互关系,探索其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戏剧表演技巧,培养其艺术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音乐与戏剧的联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
1. 音乐与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

2. 音乐与戏剧在表演艺术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音乐与戏剧的联合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和讨论。

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和戏剧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音乐与戏剧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音乐与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音乐与戏剧的联合教学实践,例如让他们选择一段音乐配合戏剧表演,或者在戏剧表演中加入音乐元素。

4. 展示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体会。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音乐与戏剧联合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表演作品和实践操作成果。

2. 学生对音乐与戏剧联合教学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在展示交流和总结反思环节的表现和发言。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和实践,不断提高音乐表达能力和戏剧表演技巧。

高中音乐欣赏第十课《音乐与戏剧》(中国戏曲音乐)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欣赏第十课《音乐与戏剧》(中国戏曲音乐)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欣赏第十课《音乐与戏剧》(中国戏曲音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一)学习目的:通过欣赏、讲解、习唱、演练与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品种的戏曲音乐知识,掌握课本中所选用的几种戏曲音乐选段和家乡戏曲唱腔选段。

(二)教学过程:1、学习任务:(1)体裁常识:介绍生、旦、净、丑等戏曲行当知识。

(2)欣赏:《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谁说女子不如男》、《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灯红歌》等。

(3)了解我国戏曲表演中行当(生、旦、净、丑)的主要特点,感受我国几种主要戏曲的唱腔特色,并着重认识家乡(泉州地区)闽南戏曲的风格特征,学唱一段家乡的戏曲名段《灯红歌》。

(4)教学难点:①在流行音乐充分占领学生视听领域的今日,努力引导学生对戏曲音乐形成鲜明印象;②课件中生动的视听内容虽能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感受,但教材中1课时的容量太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欣赏以难使学生从深层的文化内涵里领略我国戏曲音乐的精华所在。

③课本“练习与思考”要求跟随录音学唱《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对于闽南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领域:(1)感受与鉴赏①音乐表现要素:对戏曲唱腔的演唱方式(如小生、旦的假嗓唱法)产生兴趣,对几种戏曲的“器乐”(乐队伴奏)音响形成一定的印象。

②音乐情绪:通过戏曲唱段的欣赏,感受不同人物性格的情绪特点,并能用文学语言进行描绘。

③音乐体裁与形式:熟识戏曲音乐这一音乐体裁,认识戏曲音乐中声乐、器乐的两个要件;认识生、旦、净、丑的不同脸谱所代表的性格特征。

④音乐风格与流派:感受京剧、越剧、豫剧、高甲戏等剧种的不同唱腔风格,认识这些剧种中以方言和地方音乐素材为主要依据的旋律特色。

(2)音乐表现①演唱:1.练习演唱地方戏曲“高甲戏”选段《灯红歌》,感受方言戏曲音乐亲切、温馨的动人魅力。

2.课后学唱《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②演奏:认识京剧伴奏乐器“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认识泉州地方戏曲的几种主要伴奏乐器。

③认读乐谱:参照课本认读《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唱段的乐谱。

高中音乐教案 音乐的戏剧教案 湘版

高中音乐教案 音乐的戏剧教案 湘版

高中音乐教案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二.音乐的戏剧—歌剧课型:音乐欣赏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本课歌剧《卡门》和《洪湖赤卫队》及《白毛女》的有关选段,体验这几个选段所表达的情感,增进欣赏歌剧的兴趣。

并能积极参与演唱、表演和听辨活动。

2.能概述歌剧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表现形式,能在教师引导下归纳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描述本课选段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3.在体验、比较及探究过程中,交流自己对各个选段聆听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卡门》和《洪湖赤卫队》中著名唱段,分析歌剧音乐的特点,归纳总结歌剧音乐在歌剧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中外著名歌剧,了解歌剧的组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序曲及间奏曲等),所以本节课始终贯穿着一个线索就是:歌剧音乐的特点,音乐在歌剧中所起的作用。

但都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鉴赏、演唱感受然后归纳总结而出,培养学生对歌剧的喜爱,也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各位同学,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两段视频,分别是歌剧和舞剧《白毛女》的选段《北风吹》,对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观看两段视频:1.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2.舞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提问学生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区别:前者以歌唱为主,后者以舞蹈为主。

相同之处是都有剧情,都是音乐和戏剧相结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歌剧艺术,去了解歌剧音乐的表现形式,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二. 了解歌剧的概念、历史:1. 歌剧的概念:歌剧是一门以演唱为主,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2. 歌剧的历史:歌剧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在17世纪传到法国,18至20世纪遍及世界各地,使现代歌剧的内容与形式逐步确立,并趋于日臻完美的境地。

3.请学生说说知道哪些中外国著名歌剧?《卡门》《茶花女》《蝴蝶夫人》《图兰朵》《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

高中音乐鉴赏《戏剧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戏剧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戏剧音乐》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深入了解戏剧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研究戏剧音乐的概念、特点和演奏技巧。

教学目标- 了解戏剧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理解戏剧音乐的功能和作用- 分辨不同戏剧音乐的风格和观赏要点- 研究基本的戏剧音乐演奏技巧教学内容1. 战争剧《雷雨》中的音乐分析- 背景介绍- 分析音乐的情绪表达和独特之处- 欣赏音乐片段并进行讨论2. 戏曲音乐《京剧》的鉴赏- 介绍京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分析京剧音乐的表演模式和技巧- 观看京剧表演片段,欣赏音乐和唱腔3. 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的音乐解读- 简要介绍百老汇音乐剧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狮子王》音乐剧中的主题曲和插曲- 欣赏音乐剧片段,理解音乐与剧情的关系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戏剧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 音乐欣赏:播放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表达手法和情感传达。

-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实践演奏: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戏剧音乐演奏实践,培养他们的音乐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评估-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 作业评估:布置音乐作品分析和介绍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演奏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际演奏中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资源- 课本:提供相关戏剧音乐的知识和案例分析。

- 多媒体资料:使用投影仪播放音乐片段和相关演示资料。

- 乐器演示:教室内提供乐器示范,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在戏剧音乐中的应用。

教学时间安排本教案为15周的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45分钟的音乐鉴赏课。

教学反馈与改进每节课结束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研究体验。

以上是《戏剧音乐》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安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音乐_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京剧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京剧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京剧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模块教学,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等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京剧艺术特征的介绍,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鉴赏京剧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感受京剧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学生进入课堂时播放《万年欢》来营造京剧的氛围。

二、导入新课1.提问:刚才同学们听的音乐是属于什么剧种?生:“京剧”。

2.师:很好,我们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们对京剧了解吗?3.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头饰、服饰、靴子、脸谱(代表某个人的身份、性格和品质及角色和命运)等图片,初步感受京剧之美。

4.介绍京剧的起源与唱腔。

5.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①、多媒体呈示:各种行当的分类及特点②、依次结合图片介绍“生、旦、净、丑”四个行当A、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讲解: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B、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讲解:包括花旦、老旦、青衣、武旦、刀马旦等),并附旦角流派代表人物图片: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

C、净:在面部上勾画出不同的脸谱,又称大花脸。

一般都是由男性扮演包括正净、副净等。

d、丑:属于喜剧的角色,又叫小花脸,分文丑和武丑等。

6.师:有了脸谱,有了扮相的人物,那他们又是怎样把京剧的美体现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实践京剧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音乐欣赏第十课《音乐与戏剧》(中国戏曲音乐)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学习目的:
通过欣赏、讲解、习唱、演练与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品种的戏曲音乐知识,掌握课本中所选用的几种戏曲音乐选段和家乡戏曲唱腔选段。

(二)教学过程:
1、学习任务:
(1)体裁常识:介绍生、旦、净、丑等戏曲行当知识。

(2)欣赏:《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谁说女子不如男》、《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灯红歌》等。

(3)了解我国戏曲表演中行当(生、旦、净、丑)的主要特点,感受我国几种主要戏曲的唱腔特色,并着重认识家乡(泉州地区)闽南戏曲的风格特征,学唱一段家乡的戏曲名段《灯红歌》。

(4)教学难点:
①在流行音乐充分占领学生视听领域的今日,努力引导学生对戏曲音乐形成鲜明印象;
②课件中生动的视听内容虽能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感受,但教材中1课时的容量太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欣赏以难使学生从深层的文化内涵里领略我国戏曲音乐的精华所在。

③课本“练习与思考”要求跟随录音学唱《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对于闽南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领域:
(1)感受与鉴赏
①音乐表现要素:对戏曲唱腔的演唱方式(如小生、旦的假嗓唱法)产生兴趣,对几种戏曲的“器乐”(乐队伴奏)音响形成一定的印象。

②音乐情绪:通过戏曲唱段的欣赏,感受不同人物性格的情绪特点,并能用文学语言进行描绘。

③音乐体裁与形式:熟识戏曲音乐这一音乐体裁,认识戏曲音乐中声乐、器乐的两个要件;认识生、旦、净、丑的不同脸谱所代表的性格特征。

④音乐风格与流派:感受京剧、越剧、豫剧、高甲戏等剧种的不同唱腔风格,认识这些剧种中以方言和地方音乐素材为主要依据的旋律特色。

(2)音乐表现
①演唱:1.练习演唱地方戏曲“高甲戏”选段《灯红歌》,感受方言戏曲音乐亲切、温馨的动人魅力。

2.课后学唱《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②演奏:认识京剧伴奏乐器“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认识泉州地方戏曲的几种主要伴奏乐器。

③认读乐谱:参照课本认读《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唱段的乐谱。

认读并背唱《灯红歌》的乐谱。

(3)音乐创造
①探索声音:以方言演唱的方式,探索《灯红歌》歌唱过程的特殊声音造型,感受母语音乐文化的别样风情。

②即兴创造:戴上戏曲角色面具,根据想象即兴创造、表演相应角色的特征动作。

(4)音乐与相关文化
①音乐与社会生活:了解《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唱段中李铁梅在特定时期对父辈革命斗争事迹所展开的思索并形成深刻认识;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层社会根源;了解《刘巧儿》虽处陕甘宁边区,但封建包办婚姻的现象尚未根除的独特社会背景。

②音乐与姊妹艺术:认识戏曲表演中音乐(声乐、器乐)、舞蹈、武术、人物造型、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综合性艺术的特征,了解戏曲音乐表演与其它姊妹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

③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本课欣赏唱段的时代背景(如《红灯记》:抗日战争时期;《红楼梦》:明朝;《花木兰》:南北朝等)。

从人文的角度和不同方言韵味的特点出发,分析北方剧种的唱腔音调较偏向于豪放激昂、南方剧种偏向于柔和抒情的格局。

(如:豫剧唱腔的高亢和越剧唱腔的委婉。

梆子戏的伴奏乐器以板胡、梆笛、梆子等发音响亮的乐器同越剧、昆剧的伴奏乐器以二胡、曲笛等发音较柔和的乐器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3、教案的设计思路:
(1).以课件中呈示的内容为教学依据,力图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中丰富多彩的戏曲影视资料,引发学生对戏曲音乐艺术产生热爱之情。

(2).本课件中所有影音资料的时间总和约为27分钟,其中唱段约22分钟,“练习与思考”约5分钟。

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欣赏为主,观赏与聆听相结合,讲解、设问、习唱、演练、活动为辅。

(3)对现行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十课的教学内容有所增删:略去《沙家浜》唱段和《宝玉哭灵》唱段(教材中也将这两段作为浏览或选用的非重点曲目),增加泉州高甲戏唱段《灯红歌》、《金魁星》的欣赏及音乐片段的演唱,在感受地方戏曲音乐动人魅力的同时,增进对母语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学生特征分析
在当今青少年的音乐欣赏范围中,流行音乐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戏曲音乐对于高二年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在休闲娱乐活动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冲击下,我国地方戏曲的出现青年观众断层的现象令人堪忧。

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培养戏曲年轻观众的口号,教材中安排了中国戏曲欣赏的部分,便是为了使学生认识戏曲音乐的基本常识,使民族戏曲音乐得以发扬光大。

三、教学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教学环境选择:
多媒体音乐教室。

2、教学资源类型:
(1)课件:《中国戏曲音乐》(2)钢琴(3)投影设备、功放系统(4)脸谱
(5)高甲戏主要伴奏乐器:南音琵琶、二弦、洞箫、响盏。

四、教学情境创设
1、教学情境类型:
(1)真实性情境(2)问题性情境(3)探索性情景
2、教学情境设计:
(1)真实性情境:
①生、旦、净、丑等四个行当的唱腔资料。

②戏曲选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谁说女子不如男》、《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灯红歌》的视频资料。

(2)问题性情境:
①辨别京剧伴奏乐队的同异点(加入西洋管弦乐队前后的音色差异)。

②戏曲唱腔中真假声演唱方法的差异。

③“净”角色以颜色分辨忠奸的特色。

(3)探索性情景:
①戴上脸谱体验生、旦、净、丑四种行当人物造型的感受。

②视唱闽南语唱段《灯红歌》,体验以母语演唱的特殊感受。

③通过点击课件中的作业,探索从生、旦、净、丑各类细分出的类别:小生、老生、武生;小旦、老旦、武旦等。

五、教学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
(1)类型:抛锚式。

(2)相应内容:认识生、旦、净、丑各类细分出的类别及特征,欣赏戏曲选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谁说女子不如男》、《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灯红歌》。

(3)使用资源:音乐欣赏教材、电脑课件及乐器钢琴。

(4)学生活动:辨认生、旦、净、丑等四个行当的脸谱,重点分析“净”类脸谱特征。

(5)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戏曲表演中的程式性特征,分析、归纳生、旦、净、丑各种行旦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

2、协作学习设计:
(1)类型:协同。

(2)相应内容:高甲戏《灯红歌》的歌谱及视唱。

(3)使用资源:音乐欣赏教材、电脑课件。

(4)学生活动:以闽南方言演唱《灯红歌》,体验特殊的音乐感受。

(5)教师活动:讲解、钢琴伴奏。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见上图)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
(1)课堂提问(2)学生戴面具表演(3)视唱练习
2、测试内容:
(1)教师堂上提问:课件片头音乐所属的剧种?《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伴奏乐队的特征与传统戏曲乐队有什么不同?戏剧表演中的笑声与日常的笑声有什么不同?你能举例表演哪种笑声?
(2)让学生戴上生、旦、净、丑等四个行当的面具,表演各自角色的特征动作。

(3)视唱练习:视唱《灯红歌》(用闽南语演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