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考试整体评析
2018.1西城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2018.1.18

2018.1西城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2018.1.18北京市西城区2017 —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2018.1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
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
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
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
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
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
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
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2018年北京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北京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实,北京的自然遗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
《北京植物志》(1992年第3版),共收入维管植物169科,898属,2088种。
北京作为都城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人口聚集,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距离城区较远的山区破坏程度较轻,植物种类保存较多,如房山上方山,门头沟东灵山和百花山,延庆松山,怀柔喇叭沟门和云蒙山,密云雾灵山,对这些地区应加以特别的保护。
北京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在自然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向海河平原的过渡。
这里既是许多暖温带植物以及具热带亲缘的喜温暖的植物分布的北界,也是中温带东北南部许多植物分布的南界。
目前在低山平原地区仍可找到大量具热带、亚热带亲缘成分的植物。
多种落叶阔叶灌丛成片地出现是目前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的特色。
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无论溪边或旱坡,都出现了多种落叶阔叶灌丛,这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
而京西和京北山区的突出特点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顶或近顶的“夷平面”上,分布着以多种杂类草为主的亚高山草甸。
亚高山草甸野生草木花卉繁多,不同的时序,不同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花色交映,五彩缤纷。
如东灵山和百花山,都有大量可供观赏的花卉,仅百花山中观赏植物就有300余种。
古籍记载:“无名花草,遍山取妍,三时不绝,故为百花山。
”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莲花尤其引人注意。
北京植物区系中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等中心,生产和生活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而交流频繁也给外来植物的入侵带来了便利。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还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北京在保护好文化遗产之外,保护好独特的自然遗产,意义重大。
北京市各城区2018届高三一模微写作试题及示例—海淀、西城

北京市各城区2018届高三一模微写作试题及示例—海淀、西城2018届海淀一模25.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环境描写,它们在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请从《红楼梦》《红岩》《老人与海》的典型环境中选择一处,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
【解题】一言以蔽之:描述环境(自然或社会) + 分析作用(赏析好处)社会环境,指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1)就本题来说,自然环境可以写苍茫辽阔的大海、陪都重庆的风光等。
社会环境可以写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白公馆、渣滓洞、囚室、刑讯室,贾府、大观园、荣禧堂、潇湘馆等。
它在考查学生对名著中典型环境的记忆、理解程度。
(2)描述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可合理想象,加以充实丰富。
8-9分在《红岩》中,在特务头子徐鹏飞出场前,有一段关于他办公室以及受刑场所的描写。
从阴暗发臭的囚房,到令人胆颤的血滴声,到不曾终止的鞭挞声、绝望的喊叫声,再到布满血腥味、爬有蜘蛛的办公室,烘托了一种令人恐惧、心惊胆颤的气氛,侧面反映出了接下来出场的徐鹏飞的心狠手辣,以及徐鹏飞做事的惨无人道。
这种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可以一下子将读者置身于书中情节与景象,对于气氛的烘托和接下来的人物塑造有很大的帮助,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评语:描述较充分,点评分析较恰当。
8-9分渣滓洞中的环境很昏暗,地面上潮湿,阴冷的气息从地下汩汩冒出,地上还残留着大片血迹,有的干了,有的未干。
一个个囚笼被铁栏所隔开,在昏暗的条件下,铁栏显得越发幽黑、牢固,不时听到有人拼命摇动它的声音。
这样一个环境,脏乱差,体现了战士们的艰辛不易。
在如此环境中,却仍不放弃希望,更烘托了他们的勇敢和革命的决心。
同时,反衬出敌人的残忍与内心的丑陋,不把人当人,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模试卷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3.4 第一部分(27分,每小题3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厮杀乘人之危(chéng))B.再接再厉(再接再砺)发酵(jiào)D.众志成城倾轧(yà)]2.C [A.语序应为“扰乱教育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且调整后,应在“扰乱”前加主语。
B.“将导致”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矛盾。
D.“最高可以达到”与“左右”不搭配;“约等于堵车时汽车尾气的排放浓度”具体指向不明。
]3.A [B.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
(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此处应为“令人大失所望”。
C.身体力行:亲自去做,努力实行。
此处应为“量力而行”。
D.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4.A [从第一空前面文字的表述看,第一空填入的内容应该是动物没有思维能力,或与前面的“过去”相对,写出“现在”的新看法,所以只能选②或④,但第一空后的内容与④矛盾,故只能选②。
第四个空前面的“一度”和④中“现在”照应,其中的“动物也”与上文“只有人能够”对应。
]5.D [ 文学常识。
在时代上,本次涵盖的是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中外短篇精品。
在内容上,内容理解,常识识记,对应。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6.B 7.B 8.D 9.B第二部分(共123分)三、(30分)10.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寻找)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做过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
(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
11.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评分标准:本题5分。
标记“/”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8年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微写作示例

10分 “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这个情节无 疑是最好的安排。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人民而投 身于革命,却不被他人理解,被杀害后华家还用他 的鲜血以期治好儿子的病,这本就有着无尽的悲剧 意味。而坟场中华大妈与夏四奶奶相遇,并且不明 真相地安慰夏四奶奶,这极大地增添了故事的戏剧 性、矛盾性,进而放大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时也巧 妙地言说了文章主旨——哀诉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 悲哀,人民的愚昧无知和冷漠自私。这个情节无疑 是故事结局最好的安排。
9分 桑提亚哥在远海与大马林鱼搏斗一天一夜, 终于胜利,却遭鲨鱼围攻,虽奋力战斗,最终仍只 拖回了一架白骨。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岸上,小说以 在马诺林的陪伴下,老人睡着“又梦见狮子”结束。 狮子在小说中几次出现,象征的是勇气与力量。桑 提亚哥年轻时是强悍的少年,他总会梦见狮子,小 说以他又梦见狮子作为结尾,意在说明尽管历尽磨 难,即使他被毁灭,他也要凭借勇气与力量“不被 打败”,这种意志不朽,这便也是桑提亚哥“从未 放弃过希望”的绝佳体现。海明威应用他的冰山理 论,将老人归来后仍年轻、勇敢而坚韧的心境表达 出来,是最好的安排。
10分 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是“最好的安排”。 内容上交代华小栓的死和两位母亲同样即使面对死士 也仍未醒悟的愚昧。以两人体现时代缩影,使叙事完 整,情节丰满。结构上使华、夏两家一明一暗的双线 交织,通过坟场相遇,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暗喻“华 夏”人民麻木愚昧的现状,反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讽喻当时中国黑暗社会现实。我认为这一情节安排在 内容上和结构上都使小说完整且得到升华,并且作为 结尾意味深长,引人回味,是“最好的安排”。
【典型答案示例】 10分 《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结尾处梦见狮子是 “最好的安排”,因其合理、动情。合理在于老人与 大马林鱼、鲨鱼先后不分日夜地殊死搏斗,精疲力竭, 理应睡去,如此安排使“硬汉”形象更为真实。而其 “梦见狮子”更因动情而于结尾锦上添花:“狮子” 代表一种昂扬、不服输、战斗到底的生命态度,这种 态度体现在老人在卡萨布兰卡掰手腕时“手指渗出血” 的时候,体现在当追捕大马林鱼时意识几近溃散,鱼 也只成为“一个小黑点”,他却仍不放手时。这种精 神贯穿老人一生,最终化为狮子在老人梦中多次出现, 暗示其永不言败精神的延续,实在引人击掌叹服,鼓 励人心。合理、动情,这边是“最好的安排”。
高三语文2018西城期末考试答案及主观题部分评判依据

2018西城期末答案解析一、(24分)1.(2分)D 2.(3分)B 3.(2分)C 4.(3分)A 5.(3分)D 6.(3分)C7.(2分)B8.(6分)【答案示例】①立足传统文化,蕴涵传统审美,彰显民族特色;②关注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③在技术上刻苦研究,精益求精;④注意吸收他人的技术成果;⑤推陈出新,具有创新精神;⑥扩大市场;⑦宋真宗赐年号给景德镇。
【评分标准】每条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第①条中,“传统”和“民族”两个关键词,不必兼具,单有即可;如果多于三条,则只看前三条。
如果不同的要点合并于1条中,则算作1条。
二、(23分)9.(3分)B 10.(3分)D 11.(3分)C12.(6分)【答案示例】①老师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今天)怎么能说出这种明白人(或“通达的人”)的话?”老师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从哪里得知这种明白人(或“通达的人”)的话的呢?”②老师将所教之书考问(进士公),(他)立即就能够记忆背诵,于是(老师)极为震惊,赶紧和(他)一同返回。
【评分标准】①3分。
“矍然”“安得”“达者”各1分,有其它错误酌情扣分。
②3分。
“状语后置”“叩”“辄”“亟”各1分,错1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如果没有补充省略部分,句子结构不完整,人物关系不清,整体扣1分。
13.(3分)A14.(5分)【答案示例】愚山子悲观地认为不可行。
原因在于该换心的人太多“换”不过来;而且由于社会黑暗,人们整体素质不高,“好心源”短缺。
张潮则乐观地认为可行。
因为心可以分为有形之心与无形之心,如果人们有自我提升的意愿(即想换“无形之心”),那么就可能有机会取得进步(即能换“有形之心”)。
【评分标准】愚山子的观点1分,理由2分(“该换心的人太多”1分,“好心源短缺”1分)。
张潮的观点1分,理由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万历年间,徽州进士某某的父亲,性子急躁,家中本来财货富足,但与族人不和。
他的两个腿肚瘦削无肉,有人嘲笑他说:“这种相貌日后肯定当乞丐。
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考试整体评析

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考试整体评析从总体来看,本卷在题型安排、知识点覆盖、难度设计上保持了稳定,符合当前高考模拟的总体需求,对于考生适应高考节奏、了解自身水平、合理安排下一阶段复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文本,符合近年来高考题选材的基本方向,题目难度合理。
一般此类题目属于高考题中较为简单的题目。
如果本道大题出现4分以上的失分,或者在考场上占用时间超过20分钟,考生应当在下一阶段复习中注意反思自身在答题策略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安排相应的针对性训练。
文言文题目选择了宋代理学家程颐的文章,符合目前文言文选题的基本趋势,即选取古代思想家对某一社会思想的精彩论述文段,考生应当在最后阶段复习中多加留意,对古代各主要哲学流派的思想有基本了解,避免出现读懂字词却读不懂文章的问题。
具体题目的安排难度适中,考生如果基础扎实、方法得当,应当能够顺利完成。
对照正确答案,考生应当认真分析失分原因:第9题考查点设置正好是文言文中重要且容易被考生误读的字词,如果失分说明对文言文重难点实词的掌握还有欠缺。
第10题难度不大,如果考生出现失分表明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和对此类题答题方法的了解不够。
第11题考查同样涉及考生对文言文关键实词,特别是在语境中含义的理解问题,如果出现失分需要改进自身的答题习惯和方法。
第12题涉及文言文重点句式和关键虚词用法的掌握,考生如果出现丢分务必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因为这些考查点都是高考高频考点。
第13题需要考生在读懂基本文意的基础上对选项涉及的具体文段逻辑进行分析,如果出现失分需要找到问题根源,是基本文意理解问题还是逻辑分析问题。
第14题符合文言文问答题出题的基本模式,考查考生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如果出现失分可能存在文意理解上的盲区或误解,在答题规范性上也可能存在问题。
古诗词阅读选择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难度较大。
吴文英被称为“词中李商隐”,考生可能对梦窗词朦胧的写作风格了解不够。
2018高三语文西城一模散文讲评

形象描述转为抽象概括,如《白蛇传》 “一切都在微小处 展开”意为戏剧艺术有限性,“牵动我的神经”意为戏剧艺 术引人思考、遐想,“浓墨一滴,剩余处全部是空白”“奔 向空白处千山万水”意为引人走向广阔生活,概括为内涵丰 富。
• 第二个问考查对“构思匠心”的赏析
• 4、“匠心”中对主旨理解弱化或偏离。
作者感受,非戏剧认识
“匠心”中对主旨理解弱化或偏离。
• 23题: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 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析
【试题解析】
• 本题考查手法赏析。思路为手法使用和表达效果。避免 套话,重在结合语境解释清楚。
【评分细则】
• 1、手法使用:花云一路赶来,挑落紫金冠,采分点“挑落紫金 冠”,给2分
【评分细则】
• 1、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给1分;
• 2、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或者戒律是前人 经验教训的总结),给1分;
• 3、避免错误,得到饭碗(或能够生存)和尊严,答出 其中一点即给2分;如果答“使戏演得好”,给1分。
• 【优秀示例】:点评:要点全面,表达简洁,逻辑清晰
【主要问题】 • 1、脱离语境,任性拔高或发挥,0分~1分。
• 2、手法效果:
• ①形式上,生动、形象、细致,有画面感,有文学感染力,给1 分
• ②内容上,使读者感受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 给1分,此点也可以和第一点手法使用结合起来,如威风凛凛 的花云,怒挑紫金冠,可给3分;也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 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酣畅淋漓,采分点在于“对缺乏敬畏、 胡乱改编者”,“愤怒之情”(或者批判、失望),各1分。
•
D项:“肯定”有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考试整体评析
西城一模试题在保持基本题型稳定的基础上,在题目材料选择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更加突出回归语文学科本质。
通过本卷测试,考生可以对目前自身答题能力有全方位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复习备战做好准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了学术文化类文本,讨论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与科技类文本相比,此类文本更加突出语文学科本质,体现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
但此类文本关键信息点的特征不够明显,寻找较为困难,因此对考生梳理、归纳关键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考生需要对文本所讲的内容有基本的常识性了解,以便快速理解文章逻辑,寻找关键信息。
另一方面,考生又不能用既有知识和经验代替文本,影响到答题准确性。
本题得分不足20分的考生,在下一阶段复习中,要适当增加学术文化类文本的练习。
文言文仍然选择《论语》作为主要话题领域,提醒考生注重经典阅读,注重传统文化的积累。
从整体选材来看,符合近年来关注古代思想家重要思想的方向。
考生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常识了解,特别是儒家思想,避免因背景不熟出现答题困难。
第9题实词题和第10题虚词题难度适中,符合高考出题的基本规律,考生如果出现错误应当及时反思自身在核心知识点上的漏洞和答题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第11题难度较低,主要考察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从语法分析的角度,也能看出错误选项的问题。
第12题难度较高,需要考生对关键字词和整
体句意有较为精准的把握。
第13题难度较低,考生容易发现逻辑上存在的缺陷。
14题符合文言文问答题出题基本特点,考生需要在读懂文章逻辑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概括。
古诗词阅读选择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词,考察难度适中。
从题目选材看,词作难度不算大,对于诗词基础较为扎实的考生,能够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主要难度体现在第17题,需要考生读懂两首诗词基本内容,找到二者情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类题目得分率普遍较低,解决的办法,用孟子的文学理论来讲,就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考生需要对唐宋文学史、重要作家履历有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诗句和题目给出的所有信息,站在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不同作者在相似情景中情感上的异同。
第15题和第16题难度较低,如果出现错误,需要反思自己该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该类题目的答题准确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文本有新意,将话题拓展到与文学相关的艺术领域,这种命题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考生对文学及与文学相关的艺术领域话题有一定的积累,有助于理解作者深层次的语言逻辑和情感内涵。
理解文本是基础,答题策略的选择和规范性是决定这道大题分数的关键。
尤其是问答题方面,考生需要准确识别问答题题目类型,按照规范的答题方法准确作答。
不能把错误归结为自己状态不佳、感觉不对这样的非理性因素。
此类题答题情况不理想的考生,要认真分析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并按照标准答案的要求反思自己的答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得分率和答题效率。
名著阅读涉及到24题的选择和25题的微写作。
本卷命题难度适中,对高考具有较强的参照价值。
24题的答题,一方面要结合名著中相关的情节内容进行比对,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选项逻辑进行认真分析。
该题难度不大,考生应当把精力放在对作品主旨、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的把握上。
25题考生可选择的话题领域很宽,需要在考场状态下迅速决定自己能够驾驭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作答。
考生应当对三种类型的题目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按照个人擅长的题型和考场实际时间安排制定自己的答题策略,不要盲目冒险造成严重失分。
作文题命题符合注重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方向,考生需要提前就这些领域进行思路的整理和材料的收集,不能只依靠考场临时发挥。
在动笔前,要充分考虑到自己适合哪类文体写作,选择该题目在规定时间内是否能够完成,逻辑结构是否完整,有没有足够的材料支撑,有没有亮点设计。
从本卷的命题来看,给出的话题领域口径很宽,考生跑题的风险不大,但怎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深度,写出水平,需要考生在本次模拟后结合自身创作进行反思。
本题目涉及的话题,考生需要在考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整理相关的素材,完善自身写作,为高考作文写作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