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通假字练习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知识要点]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板通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2、罔通惘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3、厝通措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4、子通仔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训学斋规》

5、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答李几仲书》

6、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7、尔通耳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8、杓通勺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9、反通返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屈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

10、衡通横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11、见通现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12、具通俱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13、虚通墟之虚所卖之《童区寄传》

14、贴通帖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15、策通册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6、著同着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7、火通伙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8、诎通曲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9、简通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0、识通志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22、说通悦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3、要通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24、有通又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促织》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25、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6、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27、已通以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

28、暴通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一日暴书画《斗牛图》

29、坐通座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鸿门宴》)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30、直通值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31、直通只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

32、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3、道通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34、而通尔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5、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36、趣通趋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孙膑减灶》

37、贾通价置于市,贾十倍《卖柑者言》

38、縻通糜坐縻廪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

39、鄂通愕良鄂然,欲殴之《张良奇遇》

40、邪通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1、食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42、材通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43、祗通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44、蕃通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45、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6、唱通倡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

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47、无通毋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

48、当通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49、被通披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屈原》

被明月兮宝璐。《涉江》

50、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51、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52、取通娶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53、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54、倍通背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5、曷通何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56、景通影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57、宾通傧设九宾礼于延。《廉颇蔺相如列传》

58、少通稍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

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

59、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赤壁》

60、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

61、莫通暮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

62、益通溢水暴益,荆人弗知,徇表而夜涉。《察今》

63、女通汝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三岁贯女,莫我肯缪《硕鼠》

64、郤通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65、纪通记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黄花冈》

66、距通拒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67、畔通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68、内通纳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屈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门宴》

69、取通娶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70、振通震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71、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72、知通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73、不通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74、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75、辟通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76、读通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通假字列表

夹(挟)昏(婚)贯(惯)女(汝)帅(率)而(汝)而(尔)共(供)说(悦)被(披)大(太)陈(阵)亢(抗)形(型)序(绪)冯(凭)辟(避)取(聚)禽(擒)音(荫)知(智)竟(境)取(娶)能(如)县(悬)共(恭)伯(霸)见(现)罢(疲)单(殚)父(甫)曜(耀)从(纵)还(旋)曷(何)适(嫡)尔(耳)柑(钳)恶(乌)盖(盍)与(预)诎(屈)闇(暗)虞(娱)反(返)故(顾)俛(俯)以(已)填(镇)上(尚)正(政)卒(猝)错(措)闲(娴)蚤(早)顺(慎)萌(氓)傅(附)藉(借)亢(伉)弟(第)维(惟)乡(向)伐(阀)厉(砺)妃(配)于(吁)舍(捨)疆(强)信(伸)指(旨)滋(兹)内(纳)圜(圆)艾(乂)蜚(飞)参(三)罔(网)连(链)辟(闢)薄(迫)煤(酶)责(债)之(无)义(仪)与(欤)畜(蓄)踶(踢)何(呵)俛(勉)景(影)鉏(锄)豫(预)顿(钝)要(腰)著(着)政(征)贾(价)敖(遨)阳(佯)素(愫)湛(沉)问(闻)视(示)讫(迄)矜(怜)要(邀)魏(巍)予(余)已(矣)

庸(用)邪(耶)其(岂)销(消)惠(慧)汗(污)两(辆)归结馈)涂(途)衔(含)羞(馐)伎(技)属(嘱)道(导)写(泻)忘(亡)感(憾)眩(炫)油(由)衷(中)皇(遑)华(花)陇(垄)计(记)今(近)案(按)鉅(巨)距(拒)雷(擂)椎(锤)善(缮)炎(焰)疾(嫉)员(圆)衡(横)卤(鲁)殴(驱)翼(翌)益(溢)列(裂)菁(精)火(伙)采(彩)莫(暮)耶(爷)陵(淩)颁(斑)还(环)希(稀)裁(才)信(伸)不(否)孰(熟)帖(贴)坐(座)廷(庭)熙(嬉)羊(祥)

[题解]

一、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

(2)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

(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

(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8)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A(2)(4)(5)(7)B(2)(4)(6)(8)C(3)(5)(7)(8)D(3)(4)(6)(7)做这样的题,需要一个一个地审查。(1)没有通假字,(2)“吾今且报府”的“报”是“赴”的通假字。(3)没有通假字,(4)的“还”是“环”的通假字,“还柱而走”是“环柱而走”。(6)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慧”,(8)的“衡”是“横”的通假字。既然只有(2)(4)(6)(8)有通假字,答案便是B。

二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褒禅山》)(6)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天姥》)

(7)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诀

(8)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精

A(1)(3)(4)(7)B(3)(5)(7)(8)C(3)(4)(5)(8)D(3)(4)(5)(6)(1)的“始一反焉”是“始一返焉”,(2)的“雷鼓大震”是“擂鼓大震”。(3)(4)(5)(6)都没有通假字。(7)的“辞决而行”是“辞诀而行”,(8)的“吾党菁华”是“吾党精华”。既然(1)(2)(7)(8)有通假字,(3)(4)(5)(6)没有通假字,问的是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答案就是D了。

三在括号里填写本字。

(1)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赤壁》)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又

(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

(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5)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6)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浪淘沙》)

(9)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该填入的本字,(1)是“粹”,读cù,(2)是“又”,(3)是“悦”,(4)是“值”,(5)是“座”,(6)是“纵”,(7)是“嘱”,(8)是“樽”,(9)“兹”。

[练习]

一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

(2)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4)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5)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6)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8)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A(1)(3)(5)(7)B(1)(3)(5)(8)C(3)(5)(6)(8)D(2)(5)(7)(8)二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

(4)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6)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A(1)(3)(5)(6)B(2)(3)(4)(7)C(1)(3)(6)(8)D(3)(5)(7)(8)三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赤壁》)

(2)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6)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

耳!”儿涕而去。(《促织》)

(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

A(1)(2)(4)(5)B(1)(3)(4)(8)C(3)(4)(6)(7)D(3)(4)(7)(8)四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

(2)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

(3)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赤壁》)

(6)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孔雀》)

(7)被明月兮宝璐。(《涉江》)披

(8)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

A(1)(4)(5)(7)B(1)(4)(7)(8)C(4)(6)(7)(8)D(3)(4)(6)(7)五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

(2)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齐桓》)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

(7)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

(8)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A(2)(4)(6)(7)B(4)(6)(7)(8)C(2)(4)(7)(8)D(2)(4)(6)(7)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2)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5)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

(6)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指南录》)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8)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

A(1)(2)(4)(6)B(2)(4)(6)(8)C(1)(2)(4)(7)D(4)(5)(7)(8)七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指南录》)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4)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7)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

A(1)(3)(5)(8)B(1)(3)(5)(7)C(3)(5)(6)(7)D(3)(5)(7)(8)八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

(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

耳。(《雁荡山》)

(3)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

(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

(5)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

(7)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

A(1)(3)(4)(6)B(2)(4)(6)(8)C(3)(5)(7)(8)D(3)(4)(6)(8)答案一B二C 三B 四B 五C 六C 七D 八D

古文通假字练习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知识要点]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板通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2、罔通惘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3、厝通措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4、子通仔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训学斋规》

通假字专项练习

通假字专项练习 1.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③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 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⑤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 公移山》) ⑦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⑧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A.②④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⑦⑧ D.③④⑥⑦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②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⑤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 A.①③④⑦ B.③⑤⑦⑧ C.③④⑤⑧ D.③④⑤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②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④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 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东南飞》) 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 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⑧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 陵君窃符救赵》) A.①③⑤⑦B.①③⑤⑧ C.③⑤⑥⑧ D.②⑤⑦⑧ 4.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案:通?按?。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颁:通?班?。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板:通?版?。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倍:通?背?。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弊:通?敝?。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宾:通?傧?。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才能。例:食之不能尽其材。裁:通?才?,刚刚。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例:适中手自钞录。雠:通?仇?,仇敌,仇人。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例:屈平既绌。从:通?纵?,合纵。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厝:通?措?,放置。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通?措?,放。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度:通?渡?,渡过,越过。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蕃:通?繁?,多。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例: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通?捧?,两手托着。例: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例: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通?弼?,辅弼。例:入则无法家拂土。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盖: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干:通?岸?。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例: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例:媵人持汤沃灌。曷:通?何?,什么。例: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困于心,衡于虑。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糅:同“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1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15、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措”,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30、可予不(同“否”) 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32、召有司案图(同“按”) 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34、设九宾于廷(同“傧”) 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37、请奏盆缶瓦秦王(同“缶”) 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39、要项伯(同“邀”,邀请) 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通假字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2.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3.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4.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5.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6.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8.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9.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10.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11.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12.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13.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4.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5.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 16.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17.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8.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19.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20.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1.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22.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23.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4.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25.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6.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27.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

课内通假字 1、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种树郭橐驼传》 2、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3、而翁归(而通尔,你的) 3、手裁举(裁通才) 4、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5、翼日进宰(翼通翌,次于当天、当年) 6、两股间浓血流离(流离通淋漓)《促织》 7、缦立远视(缦通慢)《阿房宫赋》 8、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项脊轩志》 9、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10、吾今且报府(报通赴) 11、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古代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12、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 13、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而又坚韧) 14、槌床便大怒(槌通捶,用拳头敲) 15、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16、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17、奄奄黄昏后(奄奄通晻晻,暗沉沉的) 18、虽与府吏要(要(yao)通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9、列缺霹雳(列通裂,分裂) 20、须行即骑访名山(须通需)《梦游天姥吟留别》 2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通毕,尽,完全) 22、太山不立好恶(太通泰) 23、明主不厌人(厌通餍,满足) 24、知才乐水(知通智,智慧)(乐读yao) 25、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混混通滚滚) 26、是之取尔(尔通耳,罢了) 27、正善治(正通政,为政)《诸子喻山水》 28、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认) 2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同“墟”,所居之处) 30、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31、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32、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大同“太”,大的)《秋水》

33、举酒属客(“属”通“嘱” ,劝酒) 3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 35、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前赤壁赋》 36、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7、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38、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39、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审察) 40、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4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42、肉袒伏斧质(质通锧,铁砧) 43、设九宾于廷(宾通傧) 44、请奉盆缻秦王(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廉颇蔺相如列传》 45、振之威怒(振通“震”,威吓) 46、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谏太宗十思疏》 47、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 48、其知.弥精(知通智,智慧或知识(不通假))《新序》二则 49、公宜少.从众(少通稍,稍微) 50、酒酤于市(同“沽”,买酒)《训俭示康》 5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52、合从缔交(从通“纵”) 5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54、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5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57、孝公既没(同“殁”,死) 5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呵”,喝问)《过秦论》 59、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6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师说》 6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62、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石钟山记》 63、虽有槁暴(有通又) 64、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6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66、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劝学》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七年级(上册)文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a)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文言通假字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 通“耶”《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6、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文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册)文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

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 1.“不”通“否”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2.“禽”通“擒”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3.“辟”通“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肴之战》 4.“读”通“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5.“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答李几仲书》 6.“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7.“尔”通“耳”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8.“杓”通“勺”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9.“反”通“返”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列传》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右玻?《荆轲刺秦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 10.“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11.“见”通“现”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12.“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13.“虚”通“墟” 之虚所卖之。《童区寄传》 14.“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15.“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6.“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7.“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8.“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9.“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0.“识”通“志” 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21.“说”通“悦”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2.“要”通“邀”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23.“有”通“又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促织》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5个古诗文最常见通假字建议收藏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屈原《离骚》锡:假借为赐,表示赐给、赏赐。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才美不外见…… ——《马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陆游《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丁宁:同“叮咛”,嘱咐。 20、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长歌行》华:同“花”。 21、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人为“一火”。 2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古诗文通假字

《精卫填海》文首 1.文,通“纹”,花纹的意思。 2.湮:通”填“,补塞。 《夸父逐日》父:通“甫”,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 《蝜蝂传》亦以病矣中,以:通“已”。 《桃花源记》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寻向所志,“志”通“记”,做标记。 3.缘溪行,“缘”通“沿”,沿着。 4.此人一一具言所闻,“具”通“俱”,完全,详尽。 《巫山、巫峡》 1、尚为竦桀(“竦”通“耸,耸立) 2、寔为灵芝。(“寔”通“是”,這。) 3、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王子坊》 琛常会宗室:(“常”通“尝”,曾经) 《钴鉧潭西小丘记》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寻通“循”,沿着《庐山草堂记》磩階用石(磩同砌) 《岳阳楼记》 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托付。 2.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的意思。 《大龙湫记》回视如树圭,圭:同“珪”上尖下方的玉。《传是楼记》1.壄通野,野史 2.佔通笘,简册之类 《关雎》Array 1.逑通仇,相配,配偶。 2.服通伏,隐藏,怀念。 3.乐通悦,使之快乐。 《小雅·采薇》 1.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2.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 3.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4.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5.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6.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7.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 8.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 《小雅·十月之交》 1、于何不臧,于:读作“吁”,感叹词。 2、山冢崒崩,崒:通“碎”,崩坏 3、抑此皇父,抑:通“噫”,感叹词。 4、悠悠我里,里:“悝”之假借,忧愁。 《大雅·生民》 1、履帝武敏歆,敏:通“拇”,大拇趾。 2、攸介攸止,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

文言文考试最常见的60例通假字,必须掌握!

文言文考试最常见的60例通假字,必须掌握! 文言文考试最常见的60例通假字,必须掌握! 今天分享的是语文常见通假字(60例),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3.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板:通“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7.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 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 9.不:通“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0.材:通“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11.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 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

论》) 16.当:通“挡”,遮挡,动词。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9.反:通“返”,往返,动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②通“横”,梗塞,不顺,动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还:通“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23.惠:通“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4.疾:通“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25.见:①通“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②通“现”,呈现,露出来,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6.具:①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27.距:通“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28.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29.列:通“裂”,分裂,动词。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30.没:通“殁”,死,动词。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过秦论》) 31.莫:①通“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通假字练习题与答案

一、练习: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1.共其乏困〔〕2.失其所与,不知〔〕3.秦伯说,与X人盟〔〕4.虽悔之,亦无及已然王之所大欲可知已〔〕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6.令壮者 无取老妇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 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而摩厉之于义〔〕8.请姑无庸战〔〕9.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将免者以告〔〕10.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11.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12.徐公来,孰视之〔〕1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14.少益耆食,和于身也〔〕15.太后盛气而揖之〔〕16.必勿使反〔〕17.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也〔〕18.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9.无乃尔是过与〔〕20.于嗟鸠兮于嗟女兮〔〕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3.虽有槁暴一日暴之 , 十日寒之暴霜露,斩荆棘〔〕24.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5.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小知不及大知〔〕26.君子生非异也〔〕27.暴秦之欲无厌〔〕28.不辩牛马〔〕29.百有余年矣虫跃去尺有咫〔〕30.始皇既没〔〕31.赢粮而景从景从云合〔〕32.距关,毋内诸侯〔〕33.威振四海〔〕34.倔起阡陌之中〔〕35.非抗于九国之师〔〕36.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敗〔〕37.X良出,要项伯〔〕38.具言臣之不敢倍德〔〕3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40.令将军与臣有郤〔〕41.因击沛公于坐〔〕42.沛公不胜桮杓〔〕43.谨使臣奉白璧一双〔〕44.虽趣舍万殊〔〕45.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46.振之以威怒〔〕47.犹可说也不可说也〔〕48.俨骖騑于上路〔〕49.隰那么有 泮〔〕 50.云销雨霁,彩彻区明〔〕51.所赖君子见机〔〕52.当与秦相较〔〕53.与子同泽〔〕54.爱而不见〔〕55.至莫夜月明〔〕56.南声函胡,北音清越〔〕57.某所,而母立于兹〔〕58.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59.敛赀财以送其行〔〕60.亦曷故哉〔〕 二、随堂练习:指出以下加点词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赢粮而景从〔〕 3.君子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5.风吹草低见牛羊〔〕 6.乃善刀而藏之〔〕 7.离骚者,犹离忧也〔〕 三、强化练习: 〔一〕、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

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氏。(《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