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记懒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上海卷) 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上海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
(苏轼《赤壁赋》)(2)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________《离骚》)(3)曹操《短歌行》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之情。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昔周公之相也,况处三公之尊,以养天下之士哉?(﹝西汉﹞桓宽《盐铁论》)①皆诸侯卿相之人也,②是以俊义满朝,贤智充门③谦卑而不吝,以劳天下之士④孔子无爵位,以布衣从才士七十有余人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④①(2)前人批注有助于我们赏析作品,脂砚斋评语被认为是理解《红楼梦》的重要依据。
脂砚斋认为贾政这一人物“有深意存焉”,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宝玉有来自上天的灵窍禀赋,贾政却来自人间现实环境。
众人都在做梦时,只有贾政是醒着的。
小说家给予贾政重任,让他兴建家园、重整家园,在各种紧要关头,起动警惕、总结、前瞻等作用。
贾政恨宝玉不务正,专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
贾政打宝玉,是边怒打边流泪。
贾政一路提醒宝玉什么是现实生活,随时鞭策宝玉,催促宝玉醒来,必须接受历练而成长成熟,否则不能做好自己承继贾府的准备。
贾政是成人的标征。
在痛恨儿子是无用之人的同时,作父亲的却也一眼看得见他奇异天生。
我们终于明白了批评家脂砚斋所言——贾政之为人物,“有深意存焉”。
是贾政,扶养宝钗母子;是贾政,携贾母和黛玉等灵柩归葬南乡;是他,送别宝玉。
可以说,掉落人间的补天之石是宝玉,支撑现实人间的则是贾政。
A.对比宝玉的灵窍天赋,并讽刺礼教使读书人思维僵固B.凸显贾政的守旧思维,隐喻家族未来必然会走向衰败C.体现人在历练后,学会承担才是成熟面对生活的态度D.指出在现实人生中,可以选择浪漫地或理性地过生活二阅读(70分)(一)(16分)下面是一本科普作品,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懒惰的智慧每课一练 语文版

每课一练一、基础知识1.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循规蹈距监用力气容易衷老忙忙录录偷赖取巧往反路程捕设管道番山跃岭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北京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3.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一项是()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4.以下是毕淑敏在散文《孝心无价》中的一段文字,请你仿照句式,补充两句省略号后的内容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大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
本只需要走一两步,他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
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
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
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
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会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结果咖啡都已经凉了。
1.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不多于12字回答)2.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对“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词来回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用不多于15字回答)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最新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篇一《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段意:我去理发时,碰见老舍先生,是他替我付了钱。
“我”对老舍先生的印象:细心体贴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
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á】: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
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段意:“我”给予老舍先生文章的评价以及“我”对老舍先生的美、敬佩、敬仰。
“我”对老舍先生的印象: 平凡、质朴中足以见伟大归纳人物形象: 地道: 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善良、热心肠、平凡却又质朴、细心体贴: 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
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
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
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
作者从三件小事: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陪他吃饭、他请大家吃饭、为我交理发钱等生活中细琐平凡的小事;记述老舍与普通百姓交往的真诚,写出老舍没有教授架子,和蔼可亲,热情、质朴、细心体贴他人的性格,表现了我对老舍先生的喜爱、敬仰、怀念尊敬之情。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篇五《课外阅读参考答案》课外阅读参考答案一、给女儿的一封信 1.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要保持体力。
2. B 3.“戏剧性”指最后关头反败为胜。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一个人身体总处于紧张状态。
4.以亲切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女儿交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例说理。
2023年11月高考调研(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11月高考调研卷(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要了解作为“技术”的ChatGPT,有必要先说一说对“技术”的理解。
广义的“技术”,按照著名法国社会学家埃卢尔在《技术社会》一书里的阐述,不只是一个可以用来实现我们目标的中性工具,还是塑造我们价值观的一种强大力量。
技术是一个由其自身内部逻辑驱动的系统,其运作往往独立于人类的意志或意图。
例如,互联网开始于“自由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的理念,塑造了我们关于信息和知识自由交流的价值观,虽然后来被扭曲和滥用,但这个价值观并没有消失或死亡,只是没有实现而已。
埃卢尔的一个关键观点是,技术是一个自我延续的系统,它寻求无限制的扩张和增长。
技术社会产生了自主技术,在这种条件下,技术的价值驱动着技术,继而技术将决定社会的其他部分.在自主技术的条件下,“外部需求不再决定技术.技术本身的内部需要是决定性的”。
一旦人类进入技术社会,技术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控制,而且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环境和生活。
因此,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ChatGPT会不会加速改变人类的思考、知识、智慧、学术、艺术创作?当技术不再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而开始成为一种目的或目标而趋向于自我延续和难以停止时,它就变得自主了,而且使人类变得更加依赖技术,最终被困在一个我们无法控制的系统中。
因此,抵制技术力量的唯一方法是发展对其影响的批判意识,并积极努力限制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需要我们愿意质疑对技术的假设,并对我们如何使用它作出慎重的选择.对埃卢尔来说,技术不仅适用于经济或国家,还适用于体闲活动、精神分析、管理组织、人类技术等等,“今天,没有任何东西能逃脱技术的束缚”。
中考名著阅读及答案(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题)

中考名著阅读及答案
(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题)
四、名著阅读(10分)
25、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的关注和同情。
(4分)
2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6分)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节选自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
(1)给选文拟写一个标题。
(2分)
(2)画线句子描绘出了一种什么状态?(2分)
(3)工人们的表现,前后有什么变化?(2分)
答案:
25、骆驼祥子底层劳动人民
26、(1)示例:背书(2)“我”被父亲责令背书,孤立无援时的惶恐和急切。
(3)在“我”背书前,默默等候;等“我”背完了,“将我高高地抱起”,非常开心。
他们的变化都与“我”有关。
2020年北京关东店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北京关东店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8—21题。
驴阿四迟子建东北光复前,在哈尔滨的平房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部队。
这支部队很怪,虽然那几幢高低不同的房屋被铁丝网围起,而且间距不远皆有哨兵把守,却不见荷枪实弹的士兵进进出出。
附近村屯的农民来这近旁耕种,都觉得蹊跷。
后来渐渐传出消息,说是那是支“老鼠部队”,专门有人研制细菌,在老鼠和活人身上做试验,是座“魔鬼窟”。
于是农民就害怕了起来,再去田里劳作时战战兢兢的,惟恐被日本人捉去当了实验材料。
果然,这支部队开始向农民大量征集黄鼠,每月每户必须上缴五只。
黄鼠是一种身体细长的动物,四肢短小,尾巴蓬松着,除背部为棕灰色外,其余皆为黄色。
当地人叫它“黄皮子”。
其实它的学名叫“黄鼬”。
黄皮子也的确是一个无赖。
白天你见不到它,一到夜晚,它却从仓房、柴火垛或者杂货堆里招招摇摇地出来了。
村民都很烦它,但又不敢捉它。
据说这东西有时会放出一股气息,人闻了它会癫狂,所以捉它的人无不心怀恐惧。
六村人中有一个叫阿四的,他在那支“老鼠部队”旁种了两亩地,还和老婆开了一爿豆腐店。
做豆腐的人家少不了要养一头驴,用来拉磨。
阿四家就有一头黑驴。
一般人家的驴都很肮脏,一身的泥土,可阿四家的驴却被伺候得极是干净。
它的毛发油光光的,看不见一丝灰星,驴就仿佛披着一整块黑缎子似的。
阿四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不怕捉黄鼠。
夜晚他蹲在鸡架旁,徒手候着黄鼠。
当它摇着大尾巴而来,刚要把爪子伸向鸡时,阿四已眼疾手快地活捉了它,将它投入铁丝笼中。
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助于阿四。
阿四人极爽快,一求即应。
所以“老鼠部队”征集黄鼠时,阿四比谁都忙,晚上蹲在鸡架或柴垛旁,机敏而辛劳地捉着黄鼠。
交不上黄鼠的人家是要挨罚的。
阿四帮人捉了黄鼠,等于救人于难,邻人也用多种方式犒劳他。
阿四白日去农田劳作,有一次他溜到“老鼠部队”的铁丝网前。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阅读及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阅读及答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阅读及答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22分)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
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
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
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
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
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
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
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
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
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
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
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
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安徽省省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省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小麦和大麦)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说明小麦在商代已经得到重视。
在商代以后的文献资料中,麦的出现更加频繁。
鲁庄公七年(前687年)经、传及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经文记载鲁国“无麦、苗”“大无麦、禾”,即发生在今山东半岛曲阜一带的两次不同程度的小麦歉收。
鲁文公十七年(前610年)传文又云“齐人将食鲁之麦”。
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传文记载周、郑交恶,郑国贵族祭足率领军队伐取“温之麦”。
温是东周的畿内采邑,位于今河南温县南。
鲁成公十年(前581年)传文记载晋景公病重,欲尝新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传文记载楚国“将取陈麦”,掠夺位于今河南淮阳的陈国之粮食。
这些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
正由于此,晋悼公的兄长因“不能辨菽麦”而被嘲讽为“不慧”(《左传》成公十八年,前573年)。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传文有“麦麴”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麴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
”以上记载说明在东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小麦显然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
到了汉代,政府曾专门派人进一步推广小麦种植。
大部分历史和考古学者根据不同的证据,认为小麦在中国北方农业和先民饮食中很早就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也存在不同观点。
如有学者认为自传入中国数千年来,小麦在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一直低于粟,处于杂粮地位,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唐代中期。
通过对古代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的综合梳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北方主粮的变化最初很可能发生在东周时期,到了汉代这一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小麦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明显提高,但是尚未能够取代粟的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记懒人
老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
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幸而人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
更可喜的是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
自然我须把酒杯满上,送到他的唇边,他才肯饮。
他的话有些,假如不都是,很奇怪可喜的。
而且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劳人制造的话的。
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
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
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
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去;他懒得问妈妈关于爸爸的事。
他是妈妈的儿子,因为她也是懒得很有个模样儿。
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
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
可是,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焕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
他入过学。
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忘记许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象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安慰。
苦病往往逼迫着人去记忆。
他记得“学生”——一群推他打他挤他踢他骂他笑他的活猴子。
他是一块木头。
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
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
“老子的心中到底有个‘无为’萦绕着,我连个针尖大的理想也没有。
”他已饮了半瓶白酒,闭着眼说。
“人类的纷争都是出于好事好动:假如人都变成桂树或梅花,世上当怎样的芬香挣美?”我故意诱他说话。
他似乎没有听见,或是故意懒得听别人的意见。
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
白兰地果然有效,他居然坐起来了。
我的惊异就好似看见了死人复活。
“朋友,”我的声音有点发颤,“在过去的经验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天或一回没有呢?”“天下有多少事能叫人不懒一整天呢?”他的舌头有点僵硬。
我心中更喜欢了:被酒激硬的舌头是最喜欢运动的。
“那么,不懒过一回没有呢?”
过了好久,他点了点头,又喝下一杯酒,慢慢的说:
“有过一次。
许久许久以前的事了。
设若我今年是四十岁——没心留意自己的岁数——那必是我二十来岁的事了。
”
我等着,听得见我自己的心跳。
“你说,什么事足以使懒人不懒一次。
”他猛孤丁的问了我一句.
我一时找不到相当的答案;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我这么答对了他:
“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
”
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象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
然后象自己念道:“想起来了!”
我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等着。
“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那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
开满了花,象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
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乌踏下些花片,象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
她是妈妈的娘家的;不晓得怎样称呼她,懒得问。
我们躺了多少时候?我不记得。
只记得那是最快活的一天。
我们俩就象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永远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
她是我理想中的人儿。
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我是讨厌蜜蜂的,终日瞎忙。
可是在那一天,蜜蜂确是不错,它们的嗡嗡使我半睡
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恬静与快乐。
这个快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
”
他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
大概是回了家。
临走的那一天,我与她在海棠树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
我们都懒得说话。
眼睛交谈了一切。
”“她不见了,”他说得更快了,“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
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
”
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
“又看见她了,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
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
到了晚间,她偷偷的约我在海棠树下相见。
我是日落后向不轻动一步的,可是我答应了她。
‘你还是这么懒?’这是她的第一句话,我没言语.‘唉!’她叹了一口气,‘假如你也能不懒了;你看我!’我没说话.‘其实你也可以不懒的!咱们——’她没往下说,我始终没开口,她落了泪,走开。
我便在海棠下睡了一夜,懒得再动。
她又走了。
不久听说她出嫁了。
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
懒是不利于爱情的。
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我听她的话改为勤谨,也许能保全了她,可也许丧掉我的命。
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
”
“到如今你还想念着她?”我问。
“哼,那就是那次破了懒戒的惩罚!一次不懒,终身受罪;我还不算个最懒的人。
”他又卧在床上。
我将酒瓶挪开。
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
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受着永远的惩罚!”
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
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懒人”自幼即懒,既无理想,又缺常识,既讨厌社会,也为社会所厌弃,“他确是个宝贝”一语流露着对他的讽刺。
B. “我”用“酒”撬开了“懒人”紧闭的心扉,才发现他并非冷漠之人,借着酒力叹出的那口气,是其内心温热的证明。
C. “懒人”讲述的,不只是一个爱而不得的伤感故事,里面还包含着对理想与现实、“懒”与“不懒”、生与死的深沉思考。
D. 结尾处“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固然有文化的背景,但也折射出人情冷暖,意味深长,令人唏嘘不已。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采用了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嵌套式结构,但实际上嵌入的小故事,即“懒人”过往的人生经历,才是叙述的主体内容。
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是“懒人”过往故事的发掘者、讲述者,也是评论者,体现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C. 小说前后细节之间照应巧妙,比如“我”对“懒人”谈及人变成“桂树或梅花”,便为后文写“花木样的恋爱”埋下伏笔。
D. 老舍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等真实元素融入作品,使本文和《骆驼祥子》等作品一样,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
8. 小说是怎样写出“懒人”之“懒”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分)
9. 小说中多次写到海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写海棠的意图。
(6分)
参考答案:
6. A。
文中“可厌的社会”是作者的评价,不是懒人“讨厌社会”;“他确是个宝贝”是对懒人天真品性的肯定而非讽刺。
7. D。
这篇小说并非现实主义风格,其人物、事件虚化,甚至颇为荒诞或者魔幻,极具西方现代派小说特征。
8. ①通过夸张、荒诞的言行描写,如懒得说自己姓名、别人将酒杯送唇边才肯饮、懒得问父亲的事、懒得为母亲落泪、说自己懒得死等,写出“懒人”生活习惯上的惰性。
②将“懒人”放到特定事件中,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如在学校里其他人都“好事好动”,而他却只去看“小四方块”;在爱情中“她”努力变得勤谨,而他却始终不改懒的习惯等,写出“懒人”心灵世界的“懒”——保持天真,不同流俗。
(每点2分,共4分)
9. ①提供叙事线索,以“海棠花开满——海棠花开残——海棠花再开——种海棠树”的变化,对应“爱情的沉醉——爱情的消散——爱情的追忆——生命的终结”等主体情节的展开。
②进行环境描写,渲染纯洁美好或落寞凄凉的气氛,烘托“懒人”陶醉爱情的快乐或失去爱情的悲伤心情。
③形成象征意象,象征着“懒人”超尘脱俗、纯洁美好的心灵世界,升华主题,并使小说富有抒情韵味。
(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