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关于老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梁实秋作品(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梁实秋作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鸟梁实秋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梁实秋《雅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2、本文与刘禹锡“陋室铭
”一文有何神似之处?
3、品读下面词句的特点。
(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地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上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为什么作者觉得四川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梁实秋《雅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
写的散文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雅舍》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雅舍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地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上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强,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2)作者用典雅隽永的语言描写了“月夜”优美景色的欣赏,表达出人们被美景陶醉的场景。
4、一个是因为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了,也不追求什么十全十美了;第二是因为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想攀附权贵,不愿随意从俗。
5、作者是因为居住久了发生感情而发现,“雅舍”自有它的个性。
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②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不大便处。
【精品文档】老舍先生阅读短文答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舍先生阅读短文答案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老舍先生阅读短文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
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
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
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
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
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
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
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
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
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老舍作品(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老舍作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的春节(节选)老舍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
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①“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
“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
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
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
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
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青律。
②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
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
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
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③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
由此可以类推。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
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
正如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④文调的羡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
批评家哈立孙说:“试读王尔德,笛福,绥夫特,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
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是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⑤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老舍小说(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老舍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这一辈子老舍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
在初到铺子去的时候,不论是谁也得害怕,铺中的规矩就是委屈。
当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听一切的指挥与使遣,得低三下四的伺候人,饥寒劳苦都得高高兴兴的受着,有眼泪往肚子里咽。
象我学艺的所在,铺子也就是掌柜的家;受了师傅的,还得受师母的,夹板儿气!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我简直的可以这么说,一个学徒的脾性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被板子打出来的;象打铁一样,要打什么东西便成什么东西。
在当时正挨打受气的那一会儿,我真想去寻死,那种气简直不是人所受得住的!但是,现在想起来,这种规矩与调教实在值金子。
受过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
随便提一样吧,比方说教我去当兵,好哇,我可以做个满好的兵。
军队的操演有时有会儿可以休息,而学徒们是除了睡觉没有任何休息时间的。
有时因为遇上赶夜活的时候,我一天一夜只能睡上三四点钟的觉。
我能一口吞下去一顿饭,刚端起饭碗,不是师傅喊,就是师娘叫,要不然便是有照顾主儿来定活,我得恭而敬之地招待,并且细心听着师傅怎样论活讨价钱。
不把饭整吞下去怎么办呢?这种排练教我遇到什么苦处都能硬挺,外带着还是挺和气。
读书的人,据我这粗人看,永远不会懂得这个。
现在的洋学堂里开运动会,学生跑上两个圈就仿佛有了汗马功劳一般,喝!又是搀着,又是抱着,往大腿上拍火酒,还闹脾气,还坐汽车!这样的公子哥儿哪懂得什么叫作规矩,哪叫排练呢?话往回来说,我所受的苦处给我打下了做事任劳任怨的底子,我永远不肯闲着,做起活来永不晓得闹脾气,耍别扭,我能和大兵们一样受苦,而大兵们不能象我这么和气。
提到我的手艺来,我也觉得学徒三年的光阴并没白费了。
凡是一门手艺,都得随时改良,方法是死的,运用可是活的。
三十年前的瓦匠,讲究会磨砖对缝,做细工儿活;现在,他得会用洋灰和包镶人造石什么的。
三十年前的木匠,讲究会雕花刻木,现在得会造洋式木器。
梁实秋《忆老舍》阅读理解

梁实秋《忆老舍》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忆老舍梁实秋①我最初读老舍的《赵子曰》《老张的哲学》《二马》,未见其人,只觉得他以纯粹的北平土语写小说颇为别致。
北平土语,像其他主要地区的土语一样,内容很丰富,有的是俏皮话儿,歇后语,精到出色的明喻暗譬,还有许多有声无字的词字。
如果运用得当,北平土话可说是非常的生动有趣;如果使用起来不加检点,当然也可能变成为油腔滑调的“耍贫嘴”。
以土话入小说本是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巧,可使对话格外显得活泼,可使人物个性格外显得真实突出。
若是一部小说从头到尾,不分对话叙述或描写,一律使用土话,则自《海上花》一类的小说以后并不多见。
我之所以注意老舍的小说者尽在于此。
②抗战后,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北碚,我们时相过从。
他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常总是佝偻着腰,迈着四方步,说话的声音低沉,徐缓,但是有风趣。
他和王老向住在一起,生活当然是很清苦的。
在名义上他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事实上这个组织的分子很复杂,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存心厚道,所以他的人缘好。
③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款劳军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把北碚儿童福利试验区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
国立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多才多艺,由我出面邀请,会同编译馆的姜作栋先生(名伶钱金福的弟子),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
在这一出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
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头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他捧,事实上挂头牌的当然应该是他。
他对相声特有研究,在北平长大的谁没有听过焦德海草上飞?但是能把相声全本大套的背诵下来则并非易事。
如果我不答应上台,他即不肯露演,我为了劳军只好勉强同意。
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付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断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采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舍
梁实秋
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
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里,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
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
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
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
他写作的态度十分谨严,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
他后来自己说:“什么字都要想好久。
”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繁。
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
老舍之死,好久是一个谜。
现在不是谜了。
他死得惨。
他的父亲也死得惨。
胡青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
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这个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
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
二哥看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
后来父亲的小小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
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这段悲惨的家史是天然的小说题材,在老舍的一生中,不管走到哪里,它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的记忆里,勾起他的无限辛酸和义愤。
老舍父子都是惨死,一死于八国联军,一死于“四人帮”的爪牙。
前者以旗兵身份战死于敌军炮火之下,犹可说也,老舍一介文人,竟也死于邪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毒箭之下,真是惨事。
我们的了解是,他不是溺死在一个小湖的水里,他是陈尸在一个小湖的岸边。
他的尸首很快地火化了,但是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
何况他也因慑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从任何方面讲,他也不应该有他那样的结局。
然而,不应该发生的事居然发生了。
老舍最后一部小说是《正红旗下》。
1980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42页,97000字。
这部小说作于1961年底和1962年。
据胡絮青的代序说,这部小说的遭遇很惨,经过也很曲折。
小说以写满人为主,而且是清朝末年的满人,并且是以义和团那个时代的骚动为背景。
所以在体裁上当然与所谓“现代体裁”不同。
老舍所以敢动笔写这一部早就想写的小说,是因为他以为他已获得允许可以“在一定的大前提之下自由选择体裁”,但是他想错了。
1962年下半年,刮起了一阵“现代文字狱妖风”,株连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谁愿意莫名其妙
地因写小说而被戴上‘反党’的大帽子呢?”“这些文艺政策上的不正常现象就构成了《正红旗下》既没写完,又没发表的原因”。
(选自《槐园梦忆》,有删改)
3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回忆四十多年钱老舍生活、写作的情景机器为人与性格,为下文写老舍的不幸遭遇做了铺垫。
B.写老舍父亲死得惨是间接写的,是通过胡絮青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它也是作者写一篇小说的好材料。
C.作者认为老舍同情贫苦大众,补写歌功颂德文章,他不应该有自沉的结局,永远不相信这样的事是真的。
D.这篇散文主要回忆了老舍医生的创作历程,重点写他晚年的创作情形,同情他惨死的遭遇。
38.作者写“老舍之死”,为何连带写了“他的父亲也死得惨”?
3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画线部分提到的“任何方面”具体涉及哪几个方面。
【答案】
37. A
38.作者写“他的父亲也死得惨”的目的是说明老舍的悲惨家史,为下文写老舍之死做铺垫,也借此感叹老舍死得无辜,同时通过比照来揭示“四人帮”的残暴。
39.为人处世、思想倾向、写作态度、思想感情、政治表现。
【解析】
37.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
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项,“它也是作者写一篇小说的好材料”理解有误,从行文看,应该是老舍个人,因为是家事,他更有切身感受。
C项,分析概括完全错误,“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和“永远不相信这样的事是真的”不合文章,原文中说“因慑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并且作者还说“他也不应该有那样的结局。
然而,不应该发生的事居然发生了”。
D项,“回忆了老舍一生的创作历程,重点写他晚年的创作情
形”分析错误,这篇散文是回忆老舍之死的悲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不满。
故选A项。
38.该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中材料的作用。
做这种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弄清全文谈论的主要人物是谁,围绕该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事情,主要表现其哪些方面的精神或品质,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引用了哪些材料,与该人物有什么关系。
然后加以分析。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写“他的父亲也死得惨”与写“老舍之死”有什么关系。
文中主要是写老舍之死,写“他的父亲也死得惨”,自然是为写老舍之死做铺垫。
写“他的父亲惨死”,是为了表明他的悲惨家史,父亲是旗兵,战死于敌军炮火之下。
而老舍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的文人,竟然也惨死于邪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毒箭之下,以此来揭示“四人帮”的残暴。
39.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归纳概括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仔细审题,明确问题方向,然后确定答题范围,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归纳,分点概括。
本题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画线部分提到的“任何方面”具体涉及的几个方面。
抓住画线句前面的内容分析概括。
“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是从为人处事方面说老舍。
“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是从思想倾向方面说老舍。
“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是从写作态度方面说老舍。
“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是从思想感情方面说老舍。
“何况他也因慑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是从政治表现方面说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