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与城市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论文5篇

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论文5篇

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论文5篇第一篇: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论文最难忘的记忆—世博志愿者摘要: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落下帷幕。

在这为期半年的盛会中,无论是园区志愿者“小白菜”,还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城市文明志愿者,他们都以饱满的精神、灿烂的微笑、优质的服务、快乐的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年轻的志愿者们在用他们的方式向世界证明自己,用他们的努力成为本届世博会留给人们最难忘的记忆。

关键词:世博志愿者精神感动正文:走进世博园,随处可见的“小白菜”让这片土地“绿意盎然”。

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无时不露出善意的微笑,无论你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会耐心地帮忙解答。

都说世博会升华了上海这座城市,而难以计数的世博志愿者铸就的“精神雕塑”,也感动了整座城市。

世博志愿者队伍的组建整个世博会志愿者的框架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个称号三支队伍”。

一个称号是“世博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分别是8万余人的园区志愿者、10万人左右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以及197万人的城市文明志愿者。

园区志愿者和城市站点志愿者从2009年5月1号开始招募,报名数达到61万多人。

培训工作从2010年1月22号启动。

每位志愿者候选人要经过统一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之后才能持证上岗。

朝气蓬勃的志愿者人们普遍认识到,在世博会的运行中,志愿者已然成为了本届世博会文明的形象大使,更成为了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演绎和实践者。

世博会志愿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清新活力的一代年轻人。

他们克服了疲劳的压力,承受着烈日的考验,却在助人后体验被感激的快乐,收获了一种“被需要”的幸福,和难能可贵的社会体验和精神成长。

世博会为这一代青年人创造了历练的机遇,也给了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我们的80后、90后正在用汗水证明他们对“责任”的理解,证明着他们崭新和特有的时代特质。

为数不少的完成了世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还报名参加西部计划项目,在暑假期间前往西部农村支教支医支农。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是责任。

浅谈上海世博会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浅谈上海世博会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浅谈上海世博会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历时半年的上海世博会已经圆满落幕,精彩的盛会过后,留给我们的是人类对于城市发展的不懈探索,以及将以吉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精神文化资源。

各国带来的最佳创意和最能代表其社会发展的成就为城市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提供了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希望由此产生的灵感火花能够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我国的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历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迈入21世纪,中国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超过40%,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程度甚至高达70%以上,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水平的速度前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

中国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城市化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辉煌成就的背后,同时潜伏着风险并日益显现。

土地无序开发,耕地过度占用,地域文化丧失,房价居高不下,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加剧……发达国家曾经历过的恶性循环,我们同样未能幸免。

在享受城市化和工业化带给人类的现代文明丰硕成果的同时,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演变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障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问题。

(二)城市化的代价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如果盲目跟风,不讲科学,难免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为我们高呼警钟的是城市化带来的副产品“城市病”。

以在全国各地风行一时的创建园林城市为例,就出现了“古树移植”、“广场过大”、“吃水草坪”、“千城一面”等病症。

1、千城一面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造城运动”,一些城市在规划设计上单纯抄袭其他城市的规划思路,而不考虑自身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有特色、有味道、有文化的新城难得一见。

“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说明城市在急功近利的建设中丧失了个性。

高一作文议论文:走近世博会——城市小音符

高一作文议论文:走近世博会——城市小音符

高一作文议论文:走近世博会——城市小音符当世博之歌即将在上海这座美丽的东方之都奏响时,我这个快乐的小音符也显得越发活跃了。

在迎世博的各种校园活动中,我积极参与策划、撰稿和编排,说起其中的灵感,虽然一脸的轻松,可厚厚的初稿、复稿,以及听取老师意见后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就足见我用心良苦了!当然,收获也是可喜的,不是我自吹自擂,世博知识可是大大增长了不少,就连手语也下功夫学了。

从刚开始了解手语的重要性,到基本掌握手语的日常用语,还编排了精彩的世博手语。

当我认真做着这些优美的手语动作时,我感觉到爱在我们身边无声地传递着,爱是快乐的音符,它为城市中每个人架起沟通的桥梁。

回想七年前上海申博成功的那一刻,我这只小音符就唱响了世博的赞歌。

那首在爸爸指导下完成的小诗《上海赢了》,可是从我心中迸发的犹如《黄河颂》一般激昂的篇章——那一刻,那一声,有一百种语言,一千种声音,让全世界都听到——“上海赢了!”/这是我们的梦,一个真实的梦,让每个人每双手紧紧相牵。

/这是我们的梦,一个真实的梦,让每个人每颗心紧紧相拥。

是的,上海赢了,赢得了希望,赢得了明天,它就像从东方撒向人间的晨光,多么辉煌!多么充满活力!《我与世博共成长》的征文里,我就把自己的这种感受真真切切地表达出来,多少次我目睹晨光从天幕中映射出来,利剑般穿越高楼大厦,它是城市的狂想曲,是生命的最强音。

还有世博小志愿者选拔、世博礼仪培训、世博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迎世博的英语书法绘画摄影等活动,不管拿不拿奖,我都参加;图书馆里“世博专区”的书、网上世博官方网页,都是我关注世博新闻,增加世博知识的途径;有空就再去世博展示中心逛逛。

虽然,我自认为是“高音符”,可是我也会拉动“中音”和“低音”区的伙伴,我们一起雷霆出击抓交通陋习,上街发传单搞环保,校园网、黑板报、橱窗小报处处奏响我们迎世博激昂的乐章。

可以说“世博”成了我从小融入社会的一个契机,世博”让我这张青春的脸庞荡漾起自信谦和的笑容,也使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肩上所要承担的责任。

创意,让生活更美好——写给上海世博会--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从上海世博建筑看各国文化与当代

创意,让生活更美好——写给上海世博会--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从上海世博建筑看各国文化与当代

更具敏锐度的观察 力亲身参与了世博会 时,学习与 ‘ 感悟场馆的新理念 、新技术、新材料的同时,也 会
为世博会形式与内容的因果关系而困惑 ,也会追问 信息时代世博会的真正意义何在?也会慨 叹城市 是 否真的会让生活更美好?诚 然,传统意义 的世 博会 在资讯 日益发达的今天已经蜕变为更具精 神意 义的
用性、有 效性一再遭受质疑,但科技 与创新的精神
主 旨却不曾改变。物 质意 义的世 博会渐行远去 ,而 概念意义的世博会将何去 何从 ?这自然不是 建筑师 可 以解 答的广义 命题。然而 ,让建 筑师欣 慰的是 ,
创 意 已成 为 世 博 会 展 出 的 无 形 展 品 , 创意 在 当 今 生

国、芬 兰等展馆 都拥有 三个 以上连 续封 闭的展 厅。
如果说西班牙馆是通过现场女斗牛舞者和 巨大的婴 儿模型活跃了展 示气氛 .那么挪 威馆则靠布展和影 像展现了理想的北欧未来城市。美国馆虽然有克林
美好 ,也许真正 的问题应该是 “ 什么样 的城市会让 生活 更美好 “ 而 B t r . t r i , et e C B e Le的英文恰恰 e f 包含 了这个意思—— 更好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 三天的参观主要集 中在欧美展区和城市最佳实 践 区,作为建筑师 .我对世博会的建筑和展示 空间 可能 比对各 馆内展 示的内容更 感兴趣。因为每 日几 十万 的游客在偌大 的世博 园和数 以百计 的展馆 中穿 行 ,吸引他们的首先是新颖的建筑 其次是展馆 内
痪 的当1 。不 由得让我怀 疑城市是否真的让生活更 2 1
外 穿插的环 形参 观路线等 . 些露天区域同时形成 这 了各 展馆 的公共休闲区。瑞典 、意大利等展馆 则通
苴 不同 体量之间的玻 璃连接体实现了馆内外场景的

最新世博会让城市更美好(作文3篇)

最新世博会让城市更美好(作文3篇)

世博会让城市更美好(作文3篇)心中的城市城市是什么?是霓虹灯绚烂的夜景,是熙熙攘攘的车流,还是林立的高楼与宽阔的马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答案,但我的答案却不是上面的任何一种,在我的心中,城市并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内在的、深层的。

在我心中的城市是一种节奏,正如那川流不息的车辆,紧张充实。

每个人都忙碌着,为工作,为学业,为家庭。

偶尔的松弛是最好的调味剂,让人放松那紧绷的神经,迎接下一个忙碌的明天。

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劳累不可避免,但亦有一种简单而充实的快乐。

在我心中的城市是一种文化,正如那广阔无边的大海,海纳百川。

它不像乡村文化那样源远流长古色古香,但它有着另一种别样的韵味。

它在建筑上,在人们心中用一个个几何图形,一种种语言文字勾勒出城市的美与和谐,它用它的美表达着这座城市的精神。

在我心中的城市是一片绿色,正如那晶莹剔透的绿宝石,一尘不染。

整洁的道路,美丽的绿地,还有那不再冒出黑烟的节能车。

城市的天空不再灰暗,城市的道路不再肮脏,城市的空气不再飘满灰尘……节能也是现代城市所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如果有一天,每个家庭的能源都可以自给自足,那样的城市才是真正的绿色城市。

在我心中的城市是……在我心中的城市就是多样化的融合,既有城市的繁华绚丽又有田园的清新恬静;既有现代都市的创新又有古老文明的传承;既有生活舒适快捷的保障又能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这样的城市才是我心中的伊甸园。

2010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办,它将集世界人民之智慧向我们展示多民族、多文化、高科技的未来之城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沙学校初三(2)班朱舒凡微笑,让城市更美好城市的嘈杂渐渐停住,隐约传来这样一个声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声音,清晰中带着兴奋,兴奋中带着自豪。

在迎接世博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人,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朴实而灿烂的笑容深深刻在心底。

在我上学的路上,有几个工地恰好位于路边。

上海世博会文章

上海世博会文章

上海世博会文章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每五年举办一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和游客。

自1851年伦敦世博会以来,世博会已经成为了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

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举办的首个世博会,吸引了全球目光,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国际盛会。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主题体现了世博会的宗旨,即通过展示各国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就,共同探讨如何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世博会的举办地点是上海浦东新区,这个区域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滩涂,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浦东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上海的国际形象增添了新的亮点。

在上海世博会上,各个国家都派出了精心策划的展馆,展示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成就。

中国的展馆是世博会上最大的展馆之一,展示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和现代的创新。

中国馆的主题是“城市使命”,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和现代城市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就和挑战。

除了中国馆,其他国家的展馆也各具特色,如法国的巴黎展馆、美国的自由女神展馆、日本的和风展馆等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除了各国的展馆,上海世博会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和论坛。

世博会期间,各国的艺术家和表演团体都来到上海,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化表演。

此外,世博会还举办了多场高端论坛,邀请了各国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探讨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些文化活动和论坛使得世博会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平台,更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给上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世博会期间,上海的旅游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各大酒店、景点和商场都迎来了大量的游客,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世博会的举办也促进了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上海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184天的上海世博之旅开启了,随之开启的,还有一场人与城市的精彩对话,一场关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探寻之旅。

上海世博会首次旗帜鲜明地将“城市”作为主题,被公认为一个创举,将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

这不仅仅是世博对世界的启示,更是世博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打开的一扇窗——在农村人口仍然占多数、城市化进程迅猛的中国,探寻一条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城市化道路,意义非凡。

问计城市未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会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的进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因其速度迅猛和规模宏大,将对人类进程产生影响。

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8%,而201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48%。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到2025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包括23座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

对于城市化,人们一向爱恨交织:一方面,城市是文明的花朵,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膨胀、交通堵塞、污染严重、人情冷漠等“城市病”的逐步蔓延,人们愈发感觉到,城市的“水泥丛林”使自己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已经在无形中成为束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牢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不仅适应全球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呼应了我国当前严峻的城市化进程。

“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外文翻译,也更进一步诠释了主题的含义:相对于礼赞城市来说,我们更需要对城市现状进行反思,对城市未来进行探索。

184天、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7000万人次,将在上海完成一场影响深远的城市“思想风暴”。

漫步世博园,如何为当下的城市解困,怎样描绘未来城市图景,是每个场馆都试图回答的问题。

上海世博会 论文

上海世博会 论文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随处体现着这一主题。

追求科学与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

上海世博会展现了最新文明成果,显示了东道主的全国力量,展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世博会上各国的展览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不得不提中国馆: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还有被称为“会发光的盒子”的英国馆、1万多平方米的“藤条篮子”西班牙馆、巨型青苹果演绎“绿色城市”的罗马尼亚馆、会呼吸的“紫蚕岛”的日本馆、连绵起伏的橘色外壳的阿联酋展馆、展示主题确定为“人类创造城市”的波兰馆、“冰壶”里有一颗“火热的心”的芬兰馆、奏响“城市交响曲”的新加坡馆、向世界展现一座“梦想城市”的丹麦馆、“寻找城市的灵魂”的尼泊尔馆、演绎“生命的活力”的沙特馆……随着各国资源的减少以及世界环境的恶劣,环保节能设计是各展馆的一大亮点。

中国国家馆中式斗拱的系列独特设计,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中国馆在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

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

伦敦零碳馆的建筑中设置了零碳报告厅、零碳餐厅、零碳展示厅和6套零碳样板房。

零碳馆将结合上海的气候特征,采用本土化的产品,通过各项节能手段减少对能耗的需求,同时采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的零碳排放,为参观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适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撷东方文明
——印度馆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 08通信1 087304114 张海燕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亚洲南部,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

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著。

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不同分工为基础的种姓制度。

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国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作风;国徽——三狮雄立,自强独立的处世作风;国鸟——孔雀,美丽优雅的谈吐气质。

在本次世博会上,印度馆虽没有法国馆的浪漫,没有英国馆的创意,没也有加拿大馆的活力,但是他独特的优雅与时间沉淀下来的韵味深深吸引着我,相信也吸引着大批前去参观的游客。

印度馆的造型与设计充分融合了印度元素,向世界游客传达了印度的特色风格。

印度馆的展馆大门、广场及中央穹顶的设计灵感分别来自印度的“Siddi Syed”寺、兰普尔宫殿和桑奇佛塔。

馆內设置由古至今的城市时空之旅,精彩演绎“城市与和谐”的主题。

参观者可通过影像“时空隧道”游览四五千年前的古印度、中世纪印度和现代印度,感受印度丰富的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宗教信仰、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融合。

其建筑灵感来自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Siddi Syed寺,将是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建筑,它不仅有一个巨大的赤红色中央穹顶,造型类似著名的泰姬陵,还将是一个集多元宗教特色于一身的建筑。

中央穹顶象征着印度“万象和谐”的主题,它的设计灵感来自桑奇佛塔,是印度教等宗教中经常出现的建筑风格。

印度著名的泰姬陵也有着巨大的中央穹顶。

泰姬陵液晶印度馆外观俯视图
绿色的草皮覆盖在中央穹顶上,浓浓的绿意中镶嵌着“生命之树”的铜制雕刻。

植物与金属的融合,让这个中央穹顶显得既有造型感,又散发出勃勃生机。

印度馆主要有四大亮点:一是展馆使用太阳能电池板、风车、草本植物、竹木等材料,实现“零化学物质”设计;二是“印度集市”供应印度传统美食,购物中心展销印度地方特产;三是圆形剧场上演来自印度各地的特色文艺节目;四是运用多样的植物材料,向来非常重视发展竹林的印度,用楠竹网格与钢筋混凝土为展馆织就了一个“吸音”天花板。

在本次世博会上印度展现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多样化的宗教信仰、文化和语言,传统与现代科技发展,以及城镇和农村的融合。

印度馆携带千年文化、传统美食来到上海黄浦江畔。

参观者将通过“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印度,再穿越中世纪时期,直至现代的印度。

通过展馆陈列,中世纪时期的Mohallahs城市生活形态也被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在那个时代,人们从属于特定的同业工会进行生产和贸易,各个领域密切相连,和谐共荣。

展现印度城市生活的演变,展现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社会不同部门、不同阶层、城乡之间如何以贸易和服务的交换,获得最大程度的和谐共处。

创意设计、科学技术等也将成为展示重点,包括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多家印度前沿公司都在世博会上有所展示。

另外,印度馆还向游客展现了倍受欢迎的运动——瑜伽。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

瑜伽的基础建筑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瑜伽信徒发展了瑜伽体系,因为他们深信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可以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远健康的身体。

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

瑜伽姿势是一个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方法,提高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

瑜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

因此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大量使用太阳能吸音天花板
多彩内景倍受欢迎的瑜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