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图文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图文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图文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到满周岁之前的阶段。这个阶段充满了奇迹和发 展的成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婴儿期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养 育方式。
婴儿期的定义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到满周岁之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经历了 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里程碑。
婴儿期身体发展
婴儿在婴儿期发展出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这为他们的情感安全提供了基础。
社交互动
婴儿在婴儿期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与他人进行简单的社交互动。
婴儿期社会发展
1
认同感形成
2
婴儿在婴儿期开始意识到自我存在,
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3
家庭关系
婴儿在婴儿期建立起与家人的紧密联 系,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结论
婴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对身体和心理发展都具有深远 影响。为宝宝提供良好的养育方式和照顾环境,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群体互动
婴儿在婴儿期开始在托儿所或儿童园 等场所与其他婴幼儿进行简单互动, 了解合作和分享的概念。
婴儿期养育方式
1 亲子互动
通过与婴儿的亲密互动,如喂养、哄睡和游戏,促进婴儿的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
2 安全依恋
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提供安全和保护,有助于婴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3 早期教育
提供适龄玩具和刺激性环境,鼓励婴儿探索与学习,促进认知和感官发展。
1
生长快速
婴儿在婴儿期经历了惊人的生长速度,身长、体重和头围都会大幅增长。
2
运动技能
婴儿在婴儿期开始掌握抓握、翻滚、坐立和爬行等运动技能,为后续发展奠定基 础。
3
感官发展
婴儿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在婴儿期得到迅猛发展,开始能够感知和回应外界刺激在婴儿期开始对周围的世 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探 索和触摸各种物体,培养了他 们的认知能力。

心理咨询师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

心理咨询师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

发展心理学知识主讲老师:胡之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中发展最早,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它是婴儿认知的开端。

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视觉技能发展:视觉集中(出生时两眼不协调)、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觉敏锐度听觉技能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二)婴儿知觉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察觉、组织、综合、解释)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知觉能力(协同能力)。

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2.模式知觉是指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研究发现婴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

视觉偏爱程序(婴儿对人脸的知觉偏好)3.深度知觉吉布森“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发现,约从6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了深度知觉。

后续发现2个月婴儿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心率变化)。

婴儿感知觉具有一定先天性,但需要后天经验的支持。

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是进行干预和训练最宝贵的时期。

知识库:感觉统合训练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注意最早表现:先天定向反射,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

婴儿注意发展特点:(1)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2)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制约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天生偏好图形、适合个体接受水平刺激物)受知识经验支配(容易注意与经验不匹配的新异刺激、能进行主动探索)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可按言语要求调节自己的注意指向)婴儿注意发展的表现——注意内容的选择性(二)婴儿的记忆最近研究发现,人类个体记忆发生是在胎儿末期(听觉记忆)。

12个月前——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认生、模仿——长时记忆)12个月后——表象记忆、词语记忆(延迟模仿)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9~12个月婴儿已经具有归类、分类能力。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婴儿期是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因此婴儿生理心理的发展一直受到各方面有关学科的关注。

第一节婴儿期的一般问题一、婴儿的年龄阶段特征(一)年龄阶段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分法是:0~3岁。

(二)基本特征婴儿期心理发展的~般特点是: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第二,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第三,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第四,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二、婴儿期的生理发展(一)婴儿期的大脑功能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1)脑重和头围。

婴儿的大脑从胚胎时开始发育,出生时达到350~400克,是成年人脑重的25%(这时的体重只是成人的5%);6个月时脑重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24个月时增到1050—1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以后发展速度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婴儿头围在刚出生时已达到34厘米,大约是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达48~49厘米,以后的增长速度变慢。

(2)大脑皮质。

胎儿在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

皮质细胞迅速发展。

到2岁时,脑内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

2.大脑机能的发展(1)脑电图的情况。

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了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的胎儿已显示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

新生儿出现了同步节律α波,这表明新生儿在皮质神经成分方面的一定的成熟性,在新生儿的皮质投射区还记录到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渐趋成熟。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着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婴儿出生时大脑两半球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处于弥漫状态。

此后,发展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各时期特点比较

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各时期特点比较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培养其独立性
坦然面对死亡
婴儿言语的发展
词汇发展
基本句法发展
自发性微笑 笑的发展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生理反射的哭 操作性哭泣,是社会性的哭 本能的恐惧:大的声响、位置变化 、疼痛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被开 水烫过、被猫抓过 怕生:陌生人焦虑 预测性恐惧:想像引起的,黑暗、 狼外婆 容易型 气质的发展 困难型 社 会 性 发 展 迟缓型 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婴儿依恋发展阶段 社会性依恋 类型:安全型(积极)、回避型(消极)、反抗型(消 极) 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 立的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 质评价转化 自我概念 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 体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 价发展 运动控制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 幼儿自我控制能 情绪控制 跃 力的发展 认知活动控制 延迟满足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 貌和体征 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意识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 第二次飞 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跃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 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发现自我、关 心自我 生 活 中 所 积 累的 自我意识的修 经 验 , 特 别 是 成 正主要依据两 功和失败的经验 个方面 来自他人的评价 人格的变化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内省日趋明显 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男女同化 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 幽 默 、 升 华 、 利 刻板性,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 往事 他主义 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表现 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 、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 或下降 从编码过程来说,老年 总趋势 人不善于运用记忆策略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1、婴儿的生理发展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发生。

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单项选择题1.婴儿期的年龄范围一般为()。

A.0~3岁B.0~4岁C.0~5岁D.0~6岁正确答案:A解析: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2.新生儿的脑重大约有()克。

A.390B.350C.400D.280正确答案:A3.下列属于新生儿条件反射的是()。

A.抓握反射B.惊跳反射C.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D.游泳反射正确答案:C4.惊跳反射消失的时间是()。

A.3~5个月B.2~4个月C.3~7个月D.2~3个月正确答案:A5.对于婴儿眼手协调动作发展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眼手配合B.有意摆弄C.出现无关动作D.两手分别同时抓正确答案:D6.新生儿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发生的标志。

A.感觉B.知觉C.记忆D.注意正确答案:D7.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是()。

A.行为B.思维C.想像D.感知觉正确答案:D8.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A.是被动的过程B.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C.过程非常缓慢D.成熟较晚正确答案:B9.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最后不再反应。

这种现象称做()。

A.刺激偏爱B.习惯化C.同化D.去习惯化正确答案:B10.婴儿对以下四种颜色的掌握顺序应是()。

A.红、蓝、白、灰B.白、红、蓝、灰C.蓝、红、白、灰D.红、白、蓝、灰正确答案:C解析:研究者利用婴儿对不同色盘注视时间长短差异,发现婴儿看到的第一种颜色是蓝色,然后是红色,区分白色和灰色的时间比较靠后。

11.婴儿偏爱注视()。

A.鲜艳的颜色B.灰色C.扭曲的人脸D.静止不动的物体正确答案:A解析:通过优先注视的研究范式,人们发现婴儿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发展心理学阶段与特点

发展心理学阶段与特点

发展心理学阶段与特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其中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心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化。

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与需求。

本文将对发展心理学所涉及的各个阶段进行探讨,并分析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一、婴幼儿期婴幼儿期是人类发展心理学中最早的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发展来感知和认识世界。

他们的主要特点包括:1. 靠近和信任:婴幼儿依赖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来满足生理和情感需求,建立安全感。

2. 意识到自我:婴幼儿开始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区别,对自身的兴趣和探索增加。

3. 情感表达:婴幼儿通过表达情感和情绪来与他人进行交流,例如笑、哭等。

二、儿童期儿童期是从两岁到十二岁的阶段,是个体认知和社交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期的特点包括:1. 虚伪性思维:儿童开始发展虚伪性思维,能够理解符号和象征,并进行逻辑推理。

2. 自主性与成就感:儿童开始追求独立性和控制力,对个人成就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和满足感。

3.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儿童开始更多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形成友谊,并在社交互动中发展社交技能。

三、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从十二岁到十八岁的发展阶段,是个体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期的特点包括:1. 身份探索:青少年开始探索个人身份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寻找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

2. 情感与情绪波动:由于青少年身体和激素的变化,情绪和情感表达更加复杂和波动。

3. 同辈压力:同辈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伴间的影响力增强。

四、成年期成年期是从十八岁到六十岁的发展阶段,包括早期成年期和中年期。

成年期的特点包括:1. 自我实现:成年期个体开始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关注事业、家庭和社会责任。

2. 个人关系的形成:成年期个体开始建立持久的个人关系,如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等。

3. 增加的责任:成年期个体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

五、老年期老年期是六十岁之后的发展阶段,个体面临身体、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变化。

理论3-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

理论3-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

理论3-发展⼼理学★★⼼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第三章发展⼼理学发展⼼理学的重点内容在婴⼉期、幼⼉期、⼉童期。

第⼀节概述⼀.发展⼼理学的起源1.霍尔,开发的问卷法,撰写了第⼀本青少年⼼理学著作《青春期:青春⼼理学以及青春期与⽣理学、⼈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将⼉童⼼理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从出⽣到成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①弗洛伊德:童年经验,⼈格发展五阶段。

②荣格:最早对成年期⼼理学发展理论研究;⼀,提出了前半⽣与后半⽣分期个观点,25-40岁的分界的年龄;⼆,重视“中年危机”;三,论述了⽼年⼼理学,特别阐述了临终前的⼼理。

③埃⾥克森: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的⼈格发展五阶段理论扩展到⽼年期提出了⼈格发展的⼋阶段。

3.华⽣;最早进⾏⼼理发展的实验研究-----⼩奥尔波特实验推孟:基于智商分数的纵向研究格赛尔:⼉童发展常模研究。

4.何林沃斯:美国⼼理学家,1930年出版《发展⼼理学概论》,世界上第⼀部发展⼼理学著作。

⼆.⼼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1.⼼理发展的概念:⼴义:种系发展,种族发展,个体⼼理发展。

狭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成熟、衰⽼的⽣命历程中,⼼理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研究个体毕⽣⼼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发展⼼理学研究的两个领域:①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思维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

②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情感、价值观、⾃我意识、⼈际交往,⼈格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

3.发展的联系性和阶段性:个体⼼理发展既是连续的,⼜是分阶段的,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延伸。

----⼀边上楼梯,⼀边往前⾛4.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①机体论:认为⼉童是形成、控制和调节⾃⾝发展过程的积极因素。

(卢梭)②机械论:认为⼉童是被动的机体,⾏为主要由环境中的外部⼒量塑造(洛克)三.发展⼼理学研究的设计⽅式1.横断研究: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族群被试者的⼼理发展特点和发展⽔平,进⾏横向⽐较,从⽽了解年龄增长被试者组间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
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
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婴儿期,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店铺!
婴儿期(0-3岁)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一、新生儿的发展(出生-1个月)
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奏,发展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1、反射行为:一是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如食物(觅食、吮吸、吞咽)、防御(眨眼、呕吐、喷嚏)、定向(将头转向声源),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

二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如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等。

出生后4-6个月消退。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①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生存②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③是建立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④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2、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2-3小时)--啼哭。

啼哭的功能表现为: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3、心理发生:把感觉、无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的产生做为心理发生的标志。

二、婴儿生理和动作发展
1、大脑: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5岁。

2、动作发展(1)意义:①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②是发展水平的指标③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④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①手的抓握动作的意义:a使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日益增加;b为认知发展奠定基础;c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②独立行走的意义包
括:a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b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与人交往的主动性③遵循原则:头尾、近远、大小(大向精细动作)④影响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三、学习和认知发展
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学习活动发生在胎儿末期。

可接受语言和音乐的刺激。

1、学习:(1)模仿学习是天生学习能力(2)条件反射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3)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能力。

2、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知的开端,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最迅速的时期;是对感知能力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头三年。

四、认知发展
1、感知觉::特征是主动、有选择(1)感觉:视觉(集中、追踪、颜色、光、敏锐度)、听觉(辨别、组织、综合、解释)(2)知觉:分析器的协调,分析、综合①跨感觉通道的知觉(即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②模式知觉(即在知觉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能将其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③深度知觉(通过视觉悬崖实验,6个月就有深度知觉。

2个月婴儿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反应(如心率变化))。

2、婴儿的注意和记忆(1)注意:从不随意注意(如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发展趋势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倾向于天生偏好的图形如人脸、靶心图和适合给接受水平的刺激物如光亮、中等强度的听觉刺激)、知识经验(新异刺激)、言语的调节支配和制约(2)记忆:情绪和动作(1岁前);表象和词语(1岁
后)(3)整合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积极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具有整合信息,进行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尝试行为和运用策略的能力。

五、言语发展(语音、语义、语法、语用)
1、语音的发展①发音阶段性:简单发音(韵母)、连续音节、学话萌芽②发音特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发音呈现普遍的规律性;到第一批词出现时(1-1.5岁)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3岁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词汇发展①词汇量:1-1.5岁,50-60个;3岁1000个②特点:从熟悉的事物名称开始,涉及范围包括人、食物、玩具、交通工具;理解词义与成人不同,或扩大词义、或缩小词义、或部分与成人理解重叠。

3、句子发展:单词句到多词句(1.5岁)、简单句到复合句(2岁),3岁能够使用复合句进行交流。

4、与成人的言语交往(1)用手势作为辅助手段(2)说他知道的东西和表达愿望及要求的内容(3)语言教育课,要适应其接受水平并促进其发展,教育的性质是师生互动、亲子互动。

必要规则和语用技能包括①内容要贴近其已有知识和经验②适应其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诱导注意,如叫名字、调整语调,有时提高,有时耳语);③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语速要减慢、多停顿不拖长、话语多重复);④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把孩子作为交谈对象、注重问答式对话、把孩子的话语加以扩展和引申、辅以姿势)。

5、语法获得:1.5-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到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下载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